登錄???|???注冊
《電視劇的娛樂與審美》從審美與娛樂兩個維度,觀照作為當代大眾敘事的電視劇藝術,對這一具有時代感召力的藝術形式進行美學探析。作者在宏闊的歷史背景中對中國電視刷的發展進程進行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對中國電視劇的敘事傳統、故事與娛樂、審美價值、市場化之路等重要范疇進行深入闡述,探究中國電視劇藝術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問題。
曲茹 ·戲劇藝術 ·14.3萬字
在喜劇創作中,你踩過哪些坑?走過哪些彎路?用了哪些“笨辦法”才取得了進步?本書將為你提供一套“單口喜劇進階指南”,幫助你更有效率地學會如何持續地打磨內容,讓你少走彎路、不斷進階,使喜劇效果最大化。書中介紹了打磨內容的3個步驟與10種工具,還集中講述了一些普遍適用的喜劇創作原理、規律和技巧,且內含大量有趣的實踐案例解析。全書主要分為三部分:PART1,“打磨內容第1步”介紹了打磨內容的基礎工作,比如,如何明確表達目的等。PART2,“打磨內容第2步”結合其他的喜劇理論書籍,介紹了一些具體的改稿方式,比如,如何利用修辭增強段子的喜劇性等。PART3,“打磨內容第3步”包含一些零碎的建議,比如如何寫出一個段子、如何用口語寫作等,將這些建議和改稿工具配合使用,就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加速你的進步。希望本書能幫助你積ji地行動起來,去寫你想寫的東西,實現“創作自由”,在喜劇創作中乘風破浪!
王梓晗 ·戲劇藝術 ·8.8萬字
本書主要闡述關于語言表演學習的興趣培養方法,該專業在生活中的運用。解析青少年在語言表演學習的不同階段會遇到的普遍問題及解決方案。非專業成人的語言表演學習及練習方法。語言表演與舞臺呈現的創作與設計。語言表演技能在專業或非專業面試中和在專業賽事中的作品推薦及解析指導。
曲悅 ·戲劇藝術 ·9.7萬字
戲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戲臺之于戲劇,則相當于茶器之于茶藝、樂器之于音樂,不可分割,是戲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撐著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也見證我國戲劇文化的源遠流長。喬忠延在戲劇和戲臺方面造詣尤深,曾遍訪晉地古戲臺。在《戲臺春秋》中,他用優美從容的筆調記述了探訪古戲臺的經歷,他帶領我們穿透歲月的迷霧回眸戲劇漫長的漸進過程,在已然荒蕪靜寂的戲臺上聆聽一出出戲劇的絕響。“回眸一笑百媚生,這是白居易筆下的名句?;仨葱Π倜纳@是我對古代戲臺的評價?!彼跁腥缡钦f。
喬忠延 ·戲劇藝術 ·11.3萬字
該書以195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先生的《屈原賦今譯》為底本,合輯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的郭老的《歷史人物》中的“屈原研究”等有關文章,以全新的角度再現了郭沫若先生以屈原為主題的詩歌譯注學術研究等文學成果。
郭沫若 ·戲劇藝術 ·9.3萬字
本書是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擴充而成,主要考察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敘事模式的轉變,作者認為:一方面,在新時期初期的敘事探索中,謝晉、吳永剛等老一輩電影人在遵循傳統敘事模式的基礎上,開始漸進式的敘事探索。他們以中西之間、傳統與現代之間對話的觀念重新思考謝晉電影敘事的可貴之處,理應視作現代電影敘事模式進程中的一個面向。另一方面,在追求“電影語言現代化”的過程中,西方的電影觀念深刻地影響著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敘事模式的現代轉向。中國電影在敘事形態上不斷超越和突破,其反叛性的激進姿態與現代性敘事的追求是不謀而合的,它確實為中國電影敘事模式突破傳統單一的戲劇化模式奉獻良多。
王躍 ·戲劇藝術 ·17.2萬字
連良先生是我國京劇史上的一代的泰斗、大師。不只是從他興創了一個老生的藝術流派,也不只是從他對京劇老生行當中的影響,而是因為他的藝術思想已經構成了一個京劇表演的藝術體系。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馬先生在京劇改革領域及新編歷史劇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其文章散見于浩如煙海的各種報刊雜志中,自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時間跨越四十余年??上е两穸嘉闯霭孢^一本其回憶及談藝的文集,可謂一件憾事。如今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聯合馬連良藝術研究會圍繞馬連良的署名文章、媒體訪談、專題報道、往來書信以及詩詞歌賦等方面來進行挖掘整理,將其中七十篇左右的文章入選文集,按照談藝憶往、筆札詩詞、訪談自述等三部分組成全書。文章內容不僅反映了馬連良先生的藝術人生、他對藝術的獨到見解,同時也是我國戲曲藝術的珍貴史料。自述部分更是難能可貴的口述史資料。相信不但能填補京劇史上的這一空白,也可資梨園乃至文化界返本開新之用。
馬龍主編 ·戲劇藝術 ·17.9萬字
本套系列讀物圖文并茂、通俗易讀,非常適合廣大讀者和有關單位機構用以指導現代家庭、社區以及新農村建設。同時,亦適合各級圖書館收藏和陳列
張建成主編 ·戲劇藝術 ·5萬字
影視產業是中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產業的活力與競爭力是塑造中國文化形象與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在競爭激烈的國內外影視媒介市場領域,“品牌”已經從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營銷概念迅速成為包括影視業在內的所有內容產業在經營管理方面的核心要素。本書以中國影視業的客觀發展態勢為基本研究對象,以媒介品牌建設與傳播的觀念和途徑為基本研究思路,試圖對當前中國影視產業的品牌經營現狀與品牌競爭力前景做出初步的梳理、分析與研判。
沈魯 ·戲劇藝術 ·17.2萬字
本書由編創課本劇24篇、音樂劇本5篇、動漫劇9篇和重編秦腔經典劇目6篇組成。這些劇目或來源于歷史故事、或來源于寓言故事、童話故事和學生現實生活,立意標新、富有教育意義。
齊娟 劉軍海主編 ·戲劇藝術 ·8.6萬字
自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韓國電影憑借自身較高的完成度、豐富多樣的類型、富有魅力的演員以及能夠引起東方觀眾共鳴的題材為人們所稱道。這與20世紀90年代韓國電影政策的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書嘗試突破傳統文化政策研究的二分法,多角度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電影政策的轉變與演進、各階段主要特征及其產生的經濟效應與文化效應進行系統性研究與分析,以探究韓國電影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異軍突起的過程中電影政策發揮的重要作用。
孫晴 ·戲劇藝術 ·14萬字
本書采用比較歷史分析與文本分析的手法,化繁為簡,分析社會歷史背景與電影文本改編之間的關聯。書中以五部改編自北朝民歌《木蘭詩》的《花木蘭》電影入手,著眼其各自的社會歷史背景與其由形到神的電影改編之間的互動,以此為契機揭示過往百年來不同時期社會焦點的變遷,點明歷史故事片反映并推動時代、推動傳統的不斷創新發展,揭示不同時期的改編所反映的各異時代特征,再前勾后聯,電影與文化間的種種亦躍然紙上。
田媛 ·戲劇藝術 ·4.6萬字
暢銷經典,首次增入賴聲川親筆——“賴聲川創作筆記”。創意雖神秘,也是可以“學”的。在這里,賴聲川提出一整套創意理念,從靈感的產生到實踐轉化,總結出“創意金字塔”模型。賴聲川結合生活體驗、作品案例,分享積累多年的創作和教學經驗,解析創意生成和實現的過程,實用,開放,引人思索。本書不僅寫給創意產業工作者,每個普通人也可以有所領悟,激發創意,高品質生活。
賴聲川 ·戲劇藝術 ·11.9萬字
作者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城市化發展為經,以聚焦城市的影像(電影和先鋒藝術)作品為緯,以“體感”和“生產”為勾連和編織方法,鋪展中國當代城市的影像地圖。在這一影像地圖上,《穿城觀影:中國當代影像的空間生產與體感》尤其側重對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空間的精細雕琢,通過立體化和深度化的個案分析,探討空間與影像二者的交織與互動。所謂“穿城觀影”,不僅意指通過城市空間來觀看和分析影像作品,更強調借由城市影像的“穿針引線”“穿街走巷”和“穿衣配飾”來了解中國當代的城市化發展。
陳濤 ·戲劇藝術 ·16.2萬字
一個多世紀以前,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曾讓電影的第一批觀眾感到震驚和害怕。如今,電影已成為一種通過光影講述故事的重要藝術形式,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造夢空間,一次與“真實”世界親密接觸的機會。本書中,伍德為我們擷取了種種發人深思的電影片段,對電影的方方面面進行了鞭辟入里的探討,帶領我們領略電影這一夢幻國度的絕美風光。一般認為電影是20世紀最主要的藝術形式,它包羅萬象——對事件的記錄、現代神話、一項愛好、職業生涯或是一整個產業。然而,如邁克爾·伍德所說,電影雖然意義廣泛,但它首先是一種通過光影講述故事的形式。很多人指責電影是一種制造幻象的工具,但也有人歌頌其另一面:電影讓我們盡可能親密地接觸真實世界。在本書中,伍德對電影的本質做了一系列深刻的分析與探討,對于電影中真實與虛構的關系、電影的實驗性及電影產業的發展等話題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英國)邁克爾·伍德 ·戲劇藝術 ·8.4萬字
本書稿準確地描述了戲劇理論在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位置,闡述了戲劇理論與其世界觀的關系,描述了狄德羅提出正劇理論的歷史背景、所依附的世界觀及其意義,對比了古典戲劇理論(以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為代表)和現代戲劇理論(以尼采等人為代表)所依附的世界觀,區分其中的差別,并對正劇理論、古典戲劇理論、現代戲劇理論所依附的世界觀做出區分。試圖通過描述戲劇理論與理論者的世界觀的關系,對正劇理論進行價值重估,這對當下的戲劇理論來說尤為重要。
陳軍 ·戲劇藝術 ·13.5萬字
本書是由王芷章的女兒王維麗及其女婿李慶元整理的,收錄了王先生的《腔調考原》《中國戲曲聲腔叢考》《清升平署曲本目錄》,以及王芷章先生從1942年到1949年長達八年的日記。其中王先生的戲曲研究論著——《腔調考原》《中國戲曲聲腔叢考》《清升平署曲本目錄》,均是在大量占有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寫成的,在當年出版后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次我們集中將其收錄在一本書中,對于今天的戲曲研究者仍具有重大的參考意義。王芷章日記記錄了他在國內戰爭時期,奔走各處、艱難困苦的生活,以及他積極參與救亡運動中表現出的愛國精神,是首次整理出版,對于系統研究王芷章先生的戲曲理論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王芷章著 王維麗 李慶元編注 ·戲劇藝術 ·16.3萬字
本書是繼《京劇大家絕藝錄·武生篇》《京劇大家絕藝錄·旦行篇壹編》之后第三本對前輩老藝術家們的采訪。通過16位著名老生表演藝術家的講解,使我們對于老生這一行當及其代表人物和劇目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例如書中有安云武示范講解的《白蟒臺》,蕭潤增示范講解的《斬經堂》,以及李伯培對“錯骨而不離骨”的奚派聲腔和表演的解析。此外,劉元鵬將余叔巖留下來的“十八張半唱片”詮釋示范得非常精準,高元升將富連成科班的劇目演示清晰,孫國良把南派藝術風格表露無遺。
封杰 ·戲劇藝術 ·9.5萬字
本書是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北方昆曲發展史的專著。明末昆曲傳入北方,結合北方的語音及音樂特色,適應北方觀眾的欣賞習慣,逐漸形成了有別于南方昆曲的特征。清朝后期到民國年間昆曲開始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北方昆曲劇院建立,成為北方昆曲發展和傳播的重鎮。北方昆曲劇院在恢復傳統老戲的基礎上不斷創排新戲,《紅樓夢》成為北方昆曲劇院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本書還對南北方昆曲的不同的藝術風格進行了探討,并對北方地區的昆曲曲社和昆曲教育的發展進行了研究。
朱俊玲 ·戲劇藝術 ·17.3萬字
昆曲溯源際上進北京已經有五百多年了,在此期間也曾幾經興衰而立于不敗之地,這都是因當時儒家治國的封建社會體制所造成。具有儒家思想的文人們,他們創作的那些傳奇文本是符合當時社會需要,而后則是不受儒家以及封建社會的制約時代,昆曲的振興也就自然無力回天,現僅憑劇作者或藝人的努力,是不能改變它衰亡的命運?……續編還在與昆曲有關的藝術邊緣作些介紹,特別是對昆曲是禮樂文明的延續做出總結,這些觀點也是對昆曲美學上的新突破。面對儒學藝術教育,作為昆曲研究者的張衛東先生也是不斷實踐,有些對讀古書吟誦的文章深入淺出,道出民間教育與當代社會需走的一條中庸之道。
張衛東 ·戲劇藝術 ·15.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