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明清印章款識文獻為研究對象,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明清印章款識中的印學文獻整理與研究”(15YJA760001)的最終研究成果。關于明清印學中的款識文獻的整理和類編,國內外迄今還沒有形成系統性的研究成果,本書無論是在研究內容還是在研究方法、成果結構、資料運用、觀點論述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創新。在研究方法上,本書打破學科界限,綜合運用了歷史學、文獻學、藝術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于豐富明清印學理論具有重要價值。
陳國成等 ·書法篆刻 ·39.9萬字
本書從北宋的書法教育背景、書法教育類型、皇室與宗室的書法教育、書法文獻及其教育功能和書法教育家五個方面,對北宋時期的書法教育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統研究。其中的教育背景主要從人文背景和時代背景兩個角度展開研究,此兩大背景既為當時的書法教育提供了特殊的物質和思想條件,也對當時的書法教育提出了特殊的時代要求。教育類型主要包括學校教育、家族教育、師徒教育與師友書藝交流、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五個方面,每種教育類型之下,均有翔實的史料支撐作者的觀點與見解。皇室和宗室的書法教育嚴格說來也是教育類型之一,因該群體身份特殊、條件優越,故單獨成章以凸顯該群體書法教育的獨有特色與社會引領作用。書法文獻主要包括刻帖、碑版和理論文獻三個部分,它們在北宋的書法教育中,分別從不同角度發揮著各自的教育媒介功能。此外,書中對北宋八位代表性書法家的學書與教育之個案研究,更便于讀者從微觀上了解北宋的書法教育。
楊加深 ·書法篆刻 ·39.8萬字
自民國以來,書法史著已經出版不少,甚至不乏大部頭的著作。但本書有自己的特點:一、本書作者是一位長期從事書法研究,并在書法藝術上頗有造詣的學者型書法家,所以,本書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識與藝術相結合,這與不從事書法實踐的純學者談書法史是大不相同的。二、本書作者長期受教于啟功先生,故本書也貫穿了啟功先生對于書法藝術的真知灼見。三、作者具有在故宮博物院從事書法文獻研究的獨特優勢,本書不僅搜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也收集了大量圖片資料,圖片豐富,便于讀者直觀了解書法藝術發展脈絡。四、以往的書法史,在“史”的敘述上多有缺憾,相對于東晉的十六國時期、遼代和金代的書法介紹多付闕如,本書作者對此作了深刻挖掘,盡量做到敘述完整。五、以往的書法史,大多只作“史”的介紹,本書則對漢代以后各個歷史時期的書法理論辟專章介紹,使讀者便于了解書法觀念、時代風氣與書法創作之間的關系。六、本書學術性與知識性并重,力求對書法愛好者學習和理解書法藝術有所助益,并為書法史研究者提供新內容和新觀點,是高校書法教學以及相關專業師生的重要參考書。
張志和 ·書法篆刻 ·38.5萬字
本書綜合運用藝術學、歷史學、考古學、文藝學和社會學的知識與理論,對于漢末魏晉時期的潁川鐘氏、河東衛氏、瑯琊王氏、高平郗氏、陳郡謝氏等十個家族的文化轉型、書法傳承、重要人物、經典作品等進行深刻剖析,全面梳理了漢末魏晉書法發展演進的具體過程,全方位展現了這一時期書法文化世家的形成原因、傳承譜系、發展盛況及其典型特征。
呂文明 ·書法篆刻 ·34.9萬字
唐人以天下為花園,清人以花園為天下。我以為曹先生既是以天下為家園者,又是以家園為天下者。作為藝術家,他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不少國家留下他的足跡。每游歷一些地方,他都留心看看,認真記記,用心體味,記風土人情,說朋友軼事,有滋有味,有情有意。哪怕是一叢竹子,幾束芭蕉,幾片綠籬,落入筆下,皆頓生詩意。當別人把他看成是書法家的時候,卻忽略了他“作家”和“哲人”的身份。讀他的《書法人生》,我可以說,他確是一位沒有加入作協的作家;讀他的《草根譚》,我可以說,他確是研究社會學的思想家。他為人,一向直言不諱,從不裝腔作勢。
曹壽槐 ·書法篆刻 ·32.9萬字
本書站在民族文化與書法藝術本體立場上,以當代書法創作發展的主流形態為背景,以問題意識為先導,從藝術哲學理念出發,對當代書法創作諸種現象與問題境遇,以及不同類型的書家創作個性特征的進行了系統審視與分析,意欲強調書法藝術的價值建構必須立足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性,必須以書家個體心靈為切入點,以人的具體心性的深入為中樞,發掘出藝術的根源,把握到自由解放的關鍵,且在文化“守成”與“創新”的維度中以理性的、活躍的態度,努力尋覓一種“人文關照”的精神內力,并在“技”與“道”的雙重推進中不斷增強書法的詩意性品質和藝術性表征,從而實現其書法作為“精英文化”而存在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劉思凱 ·書法篆刻 ·30.4萬字
本書主要對唐宋書法史上較少為人關注的書家、作品及書法史現象進行研究。作者試圖突破流行的以政治時代進行歷史分期的做法,將原本因為政治時代分期而導致的書法史裂痕通過細節的還原得以彌縫和延續。書家的作品大部分為歷史煙塵所埋沒的殘碑斷楮,因為補足了曾經缺失的書法史鏈條而彌足珍貴。對于人物研究,通常選取一些有趣的話題和為常人所忽視的節點進行深入闡釋,力求言之有物,兼具一定的審美趣味。
陳志平 ·書法篆刻 ·29.9萬字
本書是關于清代碑學之興起、演變以及對后世影響等問題的觀察與研究。作者首先從傳統帖學與早期碑學之異同出發,梳理了以鄧石如、阮元為代表的碑派學者的理論與實踐,并指出其與傳統帖學迥異的審美取向。其次,作者將阮元書學南北之說,康有為書學的今學、古學問題的研究放置于清代學術的大背景之中進行考察,如阮元書學與乾嘉金石學、考據學之關系,康有為今學、古學之說與晚清今文經學之關系等問題,這既是對清代學術史的延伸與補充,又是對清代書法史的夯實與深化,因而具有學術史與藝術史的雙重意義。此外,作者關于晉帖、唐碑、歐陽詢、顏真卿以及篆分遺意等問題的研究都從不同視角揭示了清代碑學的旨趣與實質,這種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與研究都使本書更加詳實,深入。
吳高歌 ·書法篆刻 ·29.8萬字
本書內容共分為十部分,以時間為線索,分成了“書法濫觴與先秦人性”“書法建構與秦人價值”“書法形成與兩漢人生”“書法成熟與魏晉人品”“書法交點與六朝人文”“書法出新與隋唐人情”“書法尚意與兩宋人格”“書法復古與元代人倫”“書法中衰與明代人心”以及“書法紛呈與清代人道”共十講。在內容上,從歷史文化脈絡入手,闡述了書法在中國文化大背景之中的發展規律,通過對書法藝術的審美價值和人生意義的感受,闡釋了古代知識分子心靈影響與書法風格的演變因素,加深了對書法時代特征的文化理解,培養大眾對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的認識,引導讀者將筆情墨意的藝術領悟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境界。
葛承雍 ·書法篆刻 ·25.5萬字
閩南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文獻和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本書以廈門、漳州和泉州三地的閩南摩崖石刻為主要研究對象。全面收集整理了三地各具特色的石刻資料,對其進行細致的分類和考證,并對其風格特色、形成價值、文化底蘊進行比較全面的討論。相對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原地區,記錄閩南地區文化發展歷程的文獻資料一直相對缺乏。摩崖石刻在該地區留存廣布、風格各異,能為研究閩南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提供很好的佐證,具有史料與藝術鑒賞的雙重價值。同時,書中眾多的精美石刻插圖,也為書法篆刻愛好者提供了學習欣賞的途徑。
陳光田 ·書法篆刻 ·23.6萬字
本書的內容包括機械制造工藝的基本知識、軸類零件制造、箱體類零件制造、齒輪零件制造、機械制造質量分析、機械制造裝配、機械零件的精密加工方法、機械零件的特種加工方法以及先進制造方法簡介等。本書可作為機電類相關專業的教材,亦可供從事機械制造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王東聲 ·書法篆刻 ·23.1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作者主要著眼于中國當代書法文化的現象、觀念和實踐領域,以文化生態體系化演變與發展為理念,試圖在古與今、中與外、書法與其他學科之間進行比較和貫通,以實現深度挖掘與思考。
言恭達 ·書法篆刻 ·21.8萬字
為了幫助讀者了解書法常識,掌握書法練習方法和技巧,以及學會鑒賞書法作品,我們特推出這本《中國書法一本通》。全書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源流和基本特征,并以石刻、墨跡等歷代書法杰作作為根據,細說中國書法的風格演變,詳解歷代書法大師的文化底蘊、藝術特色和書法技法,同時通過實例生動展示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等書法練習技巧。
任思源 ·書法篆刻 ·20.7萬字
本書是關于中國書法的筆法與結字的研究專著。借助考古學發掘的秦漢簡牘書法資料,將秦漢簡牘書法中的筆法現象與中國古代書法技法理論結合進行分析,研究了中國書法基本筆法和結構方法的形成、發展過程,用通俗的語言描述了中國書法筆法和結字法。一方面,作者梳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土的秦漢簡牘書法資料,具有史料的價值,另一方面,又進行了相應書法理論探索,關注并分析了書法現象與書法理念即書法現象與技術理論和審美理論的關系,具有理論的價值。
劉兆彬 任瑞金 ·書法篆刻 ·20.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