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寶山遼墓中的壁畫暗藏了什么秘密?戰國中山王厝墓中青銅器的擺放有怎樣的講究?畫屏為什么頻頻出現在墓葬和古畫之中?中國藝術應該如何融入全球藝術史的敘事?著名美術史家巫鴻悉心解讀中國古代視覺文化與藝術,同時思考跨文化、跨語境的藝術史研究將如何改變對我們對藝術歷史的認識,并推動這門學科向前發展。
(美)巫鴻 ·藝術理論 ·22.7萬字
本書探討宋元以來中國繪畫發展的內在思想因素,認為發端于兩宋、在元明以來思想發展中占主導地位的理學(包括心學)是影響宋元以來繪畫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理學對中國畫的影響,一方面強化中國畫的功利主義傳統,將“重品”作為繪畫追求的重要目的;另一方面則對中國畫的題材、風格、境界創造等產生深遠影響。宋元以來將繪畫作為心靈體驗的藝術,是寄托心靈的“一葉扁舟”,理學、心學對這種傾向的形成有直接影響。本書從宋畫的寫實之風、元畫的寫意精神、明畫的即興創造傳統以及清畫正統與獨創之間的復雜關系等角度,研究理學、心學與畫學之間互滲的內在邏輯。
朱良志 ·藝術理論 ·21.8萬字
本書采用項目任務式的講解方式,詳細介紹了構成基礎中的三大構成即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的基本原理、美學法則、表現形式等。本書注重培養學生的設計素養、抽象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對大量設計作品的實例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構成在設計領域的具體應用。書中內容實用性強,適用范圍較廣。本書適合作為職業院校、中等職業學校設計類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設計人員與設計愛好者的參考用書。
張俊竹 楊楚君 姚淼仕主編 ·藝術理論 ·7.7萬字
本書作者貝爾曼,為耶魯大學鋼琴系教授,著有《鋼琴大師教學筆記》。在書中,他通過對普羅科菲耶夫九首鋼琴奏鳴曲進行詳盡的作品分析,為讀者講解了這些奏鳴曲的風格、作品演變以及作曲家的創作過程,試圖引導讀者全面了解普羅科菲耶夫音樂的豐富性,以幫助習琴者建立自己對藝術的理解。本書屬于高端理論圖書,可作為鋼琴演奏者、教學者和音樂史研究者的參考書。
(俄)鮑里斯·貝爾曼 ·藝術理論 ·14.4萬字
廣府文化精神與精粹,是提煉和凝聚廣府民俗審美的學理與實踐。而最能表現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主要表現:一是“民俗”,即民間習俗;一是“民藝”,即民間藝術。本書探討了廣府民俗藝術的基本特征、獨特風采、文化內涵、審美價值等。廣府民俗藝術審美,是對民俗藝術中的人或事物在表達情思、抒發情感所具有的特征作評析鑒賞;討論獨樹一幟的廣府民俗藝術風采,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內涵,民俗審美的文化魅力。
劉介民 ·藝術理論 ·40.4萬字
《抵抗的群體》是一本收錄了英國著名作家約翰·伯格24篇書寫古代及現代藝術作品及藝術家的演講評論集。這些文章分別是他在蘇黎士、馬德里、瑞典、法蘭克福、赫爾辛基等地以不同語言發表的講演與評論,基本觀點集中于對現下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批評,文字依舊有著濃烈的批評色彩。書中包括了伯格對法國史前藝術的觀察,古典藝術大師米開朗琪羅、倫勃朗、德加,以及個性強烈的墨西哥女畫家弗麗達,20世紀雕塑大師布朗庫西等人作品的評述,及相關的歷史社會分析。在經濟狂飆的今天,約翰·伯格始終警覺社會對藝術的欠缺理解與現代藝術本身乏善可陳,而《抵抗的群體》則是針對這些問題的一本權威敢言且殷切提醒之書。
(英)約翰·伯格 ·藝術理論 ·7.4萬字
本書在大量梳理相關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從多學科的角度闡述了智能信息設計的特征與本質,以及信息設計引入智能的意義和必要性。智能化信息設計以滿足主體需求和價值實現為根本,以信息價值和交互體驗價值為評價標準,參照藝術和人文精神的體現,力求為現代設計方法增益,并設計出具有極強體驗性、人性化的產品形式、內容或服務模式,從而構建一個雙向自然和諧的智能生態和設計生態。智能化信息設計方法是理論結合實踐、科學融合藝術、物理世界連帶數字世界的復雜設計生態系統,是對傳統設計方法的增益、補充和新思考。本書既可作為藝術類、信息、自動化、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的教材,又可作為設計從業人員、文化傳媒行業創意人員、高科技行業軟硬件工程師等的學習參考書。
楊茂林編著 ·藝術理論 ·23.1萬字
《羅丹藝術論》是由法國知名雕塑家羅丹口述,他的學生葛賽爾記錄,我國知名翻譯家傅雷翻譯的一本關于藝術見解的經典著作。這是羅丹對歐洲雕塑史的科學總結,也是對他個人藝術經驗的高度概括,其中有對前人的崇敬,有對許多名作的卓見,有勞動的喜悅、對藝術之路的沉思和自省。既對前人學術有所發展,又啟悟來者,開示藝術法門。
(法)奧古斯特·羅丹口述 葛塞爾記錄 ·藝術理論 ·6萬字
李燕,1943年11月出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老教授,全國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李苦禪紀念館副館長、齊白石研究會副會長、九三學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員會委員,著有《苦禪宗師藝緣錄》、《亦文亦畫書系·李燕集》等。本書收錄的文章主要是作者對繪畫技法以及繪畫理論的研究。
李燕 ·藝術理論 ·16.1萬字
本書旨在通過更整體的講解方式將設計表達中手繪、電腦輔助等相關知識進行梳理,從基礎的設計表達認知到設計表達的傳統方式、新方式、透視、材料工具、表達手段、表達思維方式、練習方法等進行了歸納和總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起到了一定的指導性作用。適用于設計類專業課程教學,同樣適合對設計感興趣的設計愛好者進行學習和實踐。
劉貝利主編 ·藝術理論 ·2.7萬字
尼德蘭的范圍主要指佛蘭德斯和荷蘭,其藝術風格與意大利的藝術風格形成一種對比關系。作者從“歷史原因”與“歷史時期”兩個部分入手,講解了尼德蘭繪畫產生的原因與繪畫所呈現出的四個不同時期的面貌;并認為,尼德蘭繪畫是“一件范圍如此廣闊,面目如此眾多的出品,前后約歷四百年之久的繪畫產生大量杰作,而在所有的作品上印著一個共同特征的藝術,是整個民族的出品”。
(法)丹納 ·藝術理論 ·7.8萬字
藝術起源本質上屬于人類遠古史研究,但不是時段史研究,而是問題研究。本書對藝術起源問題從學術選題到學術方法,從思維方式、材料運用到具體的觀念進行了全面的懷疑,對“起源終極論”觀點,什么是“藝術”?什么是“起源”?藝術起源研究的思維方式提出懷疑。對藝術起源研究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史前考古材料、民族學材料、語言文字學材料、文獻材料、動物和兒童的行為與心理材料等提出質疑,對幾種主要的藝術起源說包括“勞動說”、“游戲說”、“宗教說”、“摹仿說”、“符號說”等進行了全面的檢討。本書的“懷疑論”不同于實在論和獨斷論。懷疑論并不是反理性,它是比理性更高一層次的準認識論。懷疑論是一種重要的思想和學術模式,它只是提出問題并不解決問題。懷疑論外表是否定性的,內在卻是肯定性的,具有建設性,可以說是積極悲觀主義。
高玉 ·藝術理論 ·22.8萬字
本書的題材以新中式為基調,融合了未來流行趨勢涉及的主流題材,有圖騰、華夏魂、民族志、飛靈走獸、芳草佳木、靡理、浮想這七大主題,并且均有實物應用案例。本書所有圖案都經過精心設計并采用手工繪制,助力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展。設計師可參考本書中紋樣應用的案例,并加以創新,通過全新、時尚的方式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探討和設計,設計出更有影響力的作品。
藝栢品牌管理組編 ·藝術理論 ·1.2萬字
塔魯斯金在現當代影響最大的音樂史學家之一。他的《牛津西方音樂史》六卷本更是其集大成之作,是一套權威性的西方音樂史。本書稿是國內學者通過對《牛津西方音樂史》研讀,就其中的史學觀念及研究方法進行的探討、學習。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第一部分:關于他;第二部分:從中世紀至十九世紀;第三部分:二十世紀。相信在閱讀本書稿后,大家一定會對塔魯斯金的《牛津西方音樂史》六卷本有更深入的了解。
楊燕迪主編 ·藝術理論 ·32.4萬字
從50000年前的洞穴壁畫講到40年前的后現代藝術!一部縱貫五萬年、橫跨六大洲的人類藝術史!從舊石器時期的洞穴壁畫到今天的觀念藝術,對世界藝術進行了完整的介紹。從非洲人俑、美洲裝飾、古希臘瓶畫、印度佛像、伊斯蘭建筑、日本浮世繪、中國山水畫,到浪漫主義、印象派、立體主義、野獸派、攝影藝術……近距離感受藝術品魅力的同時探索藝術品背后折射的人類思維方式,人類與世界的關系,人類的創造性沖動。通過人類如何開始創造、為什么要創造等問題引導讀者思考人類與藝術的關系。翻開本書,跟隨英國藝術史學家約翰-保羅·斯通納德,理清50000年人類藝術史的脈絡和變遷!
(英)約翰-保羅·斯通納德 ·藝術理論 ·35.2萬字
本書分析和批判了西方思想發展史中錯誤的二元對立的知識觀和傳統觀。從辯證的觀點來看,一個絕對穩定或僵化的、從不容許改變的傳統在經驗上是不可能的,也從來沒有存在過。在此基礎上,本書從宏觀的知識論和認識論角度對表現主義藝術觀念作出分析思辨和批判,指出表現主義藝術理論的盛行,其內在根源在于西方近二百多年來傳統知識觀和認識論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唯有唯有對“回歸傳統”的非表層的、完整而鮮活的認識,才是我們的藝術走向未來的希望。
劉曉東 ·藝術理論 ·36.6萬字
本書從舞蹈音樂的發展出發,在舞蹈音樂基礎理論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對舞蹈音樂的歷史、舞蹈音樂間的相互關系和發展等進行扼要盤點,明確舞蹈音樂的基本狀況及未來發展趨勢,在融合了體育舞蹈音樂、古典舞音樂及民間舞蹈音樂的基礎上,詳細論述了不同民族民間舞蹈音樂,從整體上對舞蹈音樂進行研究。全書內容豐富,結構緊湊,知識結構完整,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幫助。
洪嚴 ·藝術理論 ·16.1萬字
小津安二郎是舉世皆知的日本著名電影導演,有多部名作留芳影史。小津安二郎把自己的愛好和欣賞之物最大限度地融入了電影中。他導演的電影,充滿了他的審美意識和興趣——從衣服時尚、室內裝飾、雜貨等表層的東西,到演員尤其是女演員的容貌、舉止、語氣和對話的深層意韻。原節子、三宅邦子、笠智眾、佐分利信、東野英治郎等電影明星的音容氣質自然而然地在小津電影的氣氛中涌現出來。本書是一本新穎的小津電影評論集,全書分四章,討論了小津電影中的器物美學、男女演員的選擇、鏡頭中的動作與臺詞風格的特殊性。
(日)中野翠 ·藝術理論 ·9.7萬字
古斯塔夫·馬勒,歐洲晚期浪漫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在中國,因其以唐詩為文本的《大地之歌》廣為愛樂者熟知、熱愛。但實際上,在第八交響曲首演之前,馬勒一直以當世偉大的指揮家聞名,他的音樂并未得到廣泛認同。但馬勒對自己充滿信心,他說:“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我的時代一定會到來。”第八交響曲1910年9月12日的首演,標志馬勒時代的大幕的開啟。本書作者正是以這個歷史時刻為節點,向讀者講述了馬勒在1910年到1911年去世那段時間的生活與創作,詳細分析、解讀馬勒第八交響曲的音樂與文本,更以作曲家的眼光和角度,逐樂章分析馬勒最后一部作品第十交響曲——這部被作者視為與第八交響曲“是同一整體的兩個部分”的、“未完成”的偉大交響篇章。1910年,整個歐洲乃至世界,都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前夜,與之相映照的是整個歐洲知識界、思想界、文化界、藝術界的風起云涌。作者以其開闊的視野,將馬勒的音樂置于那個風云際會的時代:尼采、施特勞斯的哲學;弗洛伊德、榮格的精神分析學說;托馬斯·曼、斯蒂芬·茨威格的文學;克里姆特、埃貢·席勒、科科施卡的分離主義藝術;勛伯格、韋伯恩、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等等,為讀者勾畫了一幅背景深遠而豐富的文化圖景,從而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作者更是通過分析馬勒的音樂,分析了困擾馬勒一生的身份問題:波西米亞人、奧地利人、猶太人、不受歡迎的入侵者,并將馬勒的音樂,尤其是第八交響曲,追根溯源,置于柏拉圖《會飲篇》、古拉丁贊美詩《降臨吧,造物主之圣靈》、歌德《浮士德》,以及巴赫、貝多芬、舒伯特的偉大音樂傳統中,揭示了馬勒音樂所具有的以歌德的人文主義思想為代表,更現代、更多樣化、更包容的“德國性”。本書當屬研究、論述馬勒音樂的新成果。
(英)斯蒂芬·約翰遜 ·藝術理論 ·16.8萬字
本書側重于“讀圖”,是作者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的論文集,共分三編,第一部分主要是對中外美術史中文本、圖像與實物的關聯性解讀;第二部分遴選了三篇西方美術史論文,分別對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1918—1936年歐洲古典藝術復興以及畢加索的“斗牛”主題進行分析,同樣以圖像解讀為核心;第三部分選取了中國當代藝術家的繪畫創作進行藝術評析,上述文章均以傳統的藝術史論分析為基礎,并突出了跨學科知識運用和跨文化比較的重要性。
趙成清 ·藝術理論 ·1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