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關于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揚州評話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書對揚州評話的發(fā)展歷史,從表演、流派、書目、書場、聽眾等多個維度進行宏觀的梳理和微觀的學術透視,同時關注了揚州評話的海外影響,通過搜集與整理其海外影響的軌跡與成就,完成了揚州評話傳播史的研究。全書材料豐富,視域寬闊,學術見解深刻,在多個方面有突破意義。
肖淑芬 楊肖 ·戲劇藝術 ·29.6萬字
本書在大量參證第一手的研究資料以及體會藝術原作的基礎上,立足于文化研究的宏大視野,深入到傳統(tǒng)美術學中一些鮮為人重視卻又十分舉足輕重的命題之中,對諸如作為文化財產(chǎn)的藝術品的歸屬,藝術品的偷盜、修復、藝術博物館等問題闡發(fā)了獨到的見地。
丁寧 ·藝術理論 ·29.5萬字
本書意在為中國影視立論,選取了作者近20年來關于中國影視的內(nèi)容生產(chǎn)、行業(yè)發(fā)展、文化建設、基礎理論、宏觀視野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觀點,對于近20年間中國影視快速崛起、發(fā)展的理念、思潮與風云變幻的景觀,做出了深入獨到的觀察描述與闡釋解讀。本書秉持作者一貫倡導的本土化、人文化、專業(yè)化的價值理念,運用理論與實踐、歷史與邏輯、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全球化、媒介融合、國家需求等新的語境下,聚焦中國影視的核心問題,進行面向學術的理論研究、面向行業(yè)的實踐觀察、面向決策的宏觀思考。
胡智鋒 ·媒體藝術 ·29.4萬字
《偉大的電影3》是世界知名影評人羅杰·伊伯特“偉大的電影”系列的完結篇。在本書出版十六個月之后,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書中收錄的100篇影評,被作者視為構成“偉大的電影”框架的最后基石,也見證了伊伯特如何在人生的最后階段重啟隔周一次的影評寫作。在追問“究竟什么樣的電影,才稱得上偉大”的過程中,伊伯特重溫了伯格曼的四部經(jīng)典,重拾對喜劇電影興致,甚至對一些爭議作品重新下了判斷。入木三分的驚鴻一瞥帶來了更深的愉悅和更大的反思。
(美)羅杰·伊伯特 ·媒體藝術 ·29.4萬字
播音主持是基于實踐的一種創(chuàng)作性的傳播活動。本教材力圖密切結合一線實際,對電視播音主持的一般創(chuàng)作理念及創(chuàng)作規(guī)律進行理論梳理,針對不同類別的電視播音主持創(chuàng)作總結其不同的創(chuàng)作特征及創(chuàng)作手段及方式方法,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訓練策略。
王秋碩 ·戲劇藝術 ·29.4萬字
《藝術哲學》是一部“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巨著”,是每個渴望提高藝術修養(yǎng)的人必讀的經(jīng)典啟蒙讀物。全書由丹納在美術學校任教時的五編授課講義整理而成。丹納主張研究學問的目的是解釋事物,應“從事實出發(fā),而非主義;探求規(guī)律,不提出教訓”。丹納的行文條理明晰、明白曉暢,且富有熱情;他運用具體的事例說明抽象的事物,將現(xiàn)代與古代做比較,以今人與古人做比較,使過去的歷史顯得格外生動,絕無-般理論文章的枯索、沉悶之弊。豐富的史料也使本書成為一部充滿美感的藝術史,并將藝術推向哲學的高度。本書第一編“藝術品的本質(zhì)及其產(chǎn)生”與第五編“藝術中的理想”為丹納美學思想與理論的集中展示。第二、三、四編則以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尼德蘭及古希臘時代的繪畫、雕塑藝術為例,加以闡釋。
(法)丹納 ·藝術理論 ·29.1萬字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照相機伴隨著槍?炮來到中國。當時,照相館是中國攝影的主體,而在早期中國照相館的發(fā)展過程中,香港曾經(jīng)是一個最主要的策源地。照相館不僅僅是當時每個個人或家庭影像的第一個自覺塑造者?,也首次成為中國社?會變遷視覺文獻的主動記錄者。照相館創(chuàng)造出的影像,不僅代表了攝影師的技術水平和藝術追求,更展現(xiàn)了中國人自我觀看的前因后果。
仝冰雪 ·攝影 ·29萬字
《2014全球名表拍賣年鑒》是專門針對收藏投資人士精心打造的一本精美且實用的名表鑒賞、購買指南。書中詳盡收錄了9大拍賣行在世界各地上百個拍賣專場的5000款精致名表,并附有詳細的拍品信息及精美的高清圖片,是反映名表價格走勢的重要窗口,亦是拍賣場及收藏市場中的實戰(zhàn)指南。
《2014 全球名表拍賣年鑒》編輯部 ·收藏 ·28.9萬字
《藝術哲學》是法國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丹納的名著。本書最初是丹納在巴黎美術學習講述美術史的講義全書包括《藝術品的本質(zhì)及其產(chǎn)生》《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尼德蘭的繪畫》《希臘的雕塑》和《藝術中的理想》等五個部分,洋洋灑灑近四十萬字,實則是一部生動的西方藝術史。閱讀之后,讀者一定會被丹納廣博的學識、獨特的思路、縝密的分析、精辟的見解所折服。而且,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藝術的本源是這樣的。你會發(fā)現(xiàn),阻礙我們欣賞藝術作品的重重迷霧在漸漸散開。
(法)丹納 ·藝術理論 ·28.9萬字
2013年4月2日舉行了,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歷史系及近代史研究中心合辦聯(lián)合主辦的“第一屆東亞文化與國際關系研討會”,分別以“近世政制、軍事與文化”、“中韓思想與文化交流”、“近代報刊與社會生活”、“人物思想與學術研究”為主題,嘗試引起學界同人對東亞世界在政治、軍事及文化方面的研究的關注。本書編次依論文題旨和時代,概略分成兩輯:第一輯為“文獻典籍與政治社會”,第二輯為“人物思想與學術文化”,并附錄研討會紀要,以志當日場面氣氛和活動盛況。本書收有是次會議的十六篇論文,既有討論東亞各國的題目,例如中國上古時代的卜筮文化、《循環(huán)日報》與近代中國報業(yè)發(fā)展等,也有探討東亞國家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例如蒙古人出征日本失敗與“神風”的關系、明清時代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制度”、朝鮮譯官在東亞文化溝通上的貢獻等。
周佳榮 ·藝術理論 ·28.9萬字
本書以“跨文化對話中的戲曲藝術”為研究對象,結合社會思想文化史的考察,分析二三十年代戲曲跨文化交流高潮形成的多重原因,回到20世紀戲曲藝術海外交流的第一個自覺期與高潮期的具體歷史情境中來展現(xiàn)代興之際的劇界景觀。
江棘 ·戲劇藝術 ·28.9萬字
《中國建筑藝術史》是一部中國建筑史簡史。《中國建筑藝術史》作者認為,人類建筑思想的進步以及建筑藝術的核心價值并不在于建筑體量的雄偉和建筑藝術的精湛,而在于人類如何在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選擇非常適當?shù)慕ㄖ绞胶退囆g風格,巧妙地應對自然與社會的需求。中國傳統(tǒng)建筑是一個漸進且完整的發(fā)展歷程,它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建筑藝術史本身也是一部社會史、文化史和生活史;較之其他藝術門類,建筑與自然環(huán)境、社會結構、生產(chǎn)技術水平、審美心理、社會習俗、文化心理等的演變都存在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如陵墓與園林的形制反映了人類的生死觀念和自然觀念,石窟寺的開掘和雕鑿展示了人類信仰觀念的變化,等等。書中對于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介紹和分析,旁征博引,包含大量豐富的歷史典籍資料和文學藝術作品,同時補充近年來考古界的發(fā)掘資料,吸收學界的研究成果;尤其最后對于清末至民國時期中國傳統(tǒng)建筑體系的變異和轉型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與分析,這在同類著作中并不多見。
劉托 ·建筑藝術 ·28.8萬字
本書是魏軍教授的優(yōu)秀學生論文集,魏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陜西秦箏學會創(chuàng)建人之一。從事箏專業(yè)教學、箏史、箏演奏理論的研究,為秦箏學科的帶頭人,碩士研究生導師。自2000年至今,培養(yǎng)了古箏專業(yè)研究生幾十人,大多數(shù)學生畢業(yè)后被全國音樂院校錄用專業(yè)從事古箏教學工作.學生中有薛蓮、曲明明、魏月明等在業(yè)界極具影響力的箏人,這些學生在古箏教學之路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專業(yè)性論文。論文有詳細介紹了近幾十年陜西箏派的創(chuàng)作曲目的演奏特點與技巧;有介紹陜西箏派的代表人物的發(fā)展歷程,有詳細講述陜西箏派某一演奏技巧的專題把握與運用等,整個論文集完整地展現(xiàn)了陜西箏派的演奏風格、特色及演奏技巧,是陜派箏的資料整合。
魏軍 ·音樂 ·28.7萬字
本書從影像、聲音、剪輯三個角度研究和分析視聽語言,從“單個鏡頭”到“鏡頭與鏡頭的組合”,條分縷析地呈現(xiàn)視聽語言從元素到篇章的過程,并以經(jīng)典影片《公民凱恩》《辛德勒的名單》《這個殺手不太冷》《法國中尉的女人》《紅高粱》等個案為例,詳細講解視聽語言的分析和解讀方法,可供相關讀者閱讀學習。
趙慧英 王楊 ·戲劇藝術 ·28.7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以五臺山佛教音聲活態(tài)為用進行“對接”研究,形成上下兩篇架構。上篇涉及到印度與中土,主要是從歷史的角度對佛教音聲體系的發(fā)展演變及其與世俗音樂關系進行整體把握,著重于佛教“從非樂到重樂”的歷史流變及其“俗曲佛用”傳統(tǒng)的形成;下篇則是從五臺山佛教音聲的活態(tài)為用中進行逆向考察的實證意義。上下兩篇之間存在著相互佐證的關系,從“印度——中土——五臺山”三個空間維度的比對研究實質(zhì)上是回到原點、溯流探源之意。
孫云 ·音樂 ·28.6萬字
唐宋時期是東亞三國工藝美術交流史上的鼎盛時期,以中國為中心的工藝美術造作典范通常是日本、韓國效仿的對象,并對它們后世的制度、信仰和生活方式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唐宋中國與日韓工藝美術交流研究》采用工藝美術研究中按照門類劃分的基本方法,以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處理中日韓古代文獻和實物,力圖復原唐宋時代中國與日本、韓國在織繡印染、陶瓷、漆器及其他門類的交流情況,其中交流物品的品目、時間是討論的基礎,交流中的藝術風格演變及成因是解說的重點。
朱彥 ·工藝美術 ·28.6萬字
透過100件沉甸甸的中華國寶,感受6000年活生生的中華文明!50位國家一級博物館主講人攜20年經(jīng)驗精講國寶的傳奇。本書由喜馬拉雅藝術暢銷榜前列、評分9.8分的音頻節(jié)目《國寶來了》結集而成。50位中國一級博物館的主講人,共同為您講述100件超級國寶的傳奇故事。這些國寶分別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40多家博物館,涵蓋鐘鼎、書畫、金石玉器等多個收藏門類,代表著中國從遠古到近代的藝術成就。本書內(nèi)容重點分析國寶的規(guī)制、技藝、鑄造特點和文化背景,深入揭示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細數(shù)中華文明“美的歷程”,展現(xiàn)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演進,進而啟發(fā)人們共同守護國寶、傳承文明。
劉鈺婷等 ·收藏 ·28.6萬字
本書從音樂與文學結合的視角研究姜夔旁綴音譜的十七首詞調(diào)歌曲。首先論證其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音樂建樹:白石從音樂表現(xiàn)力與層次感極豐富的唐俗樂二十八調(diào)出發(fā),融入宋代士大夫的文藝尚雅思想,化俗樂二變聲高下不拘、隨用移易的靈活性入雅樂,為僵化的雅樂體系注入了活潑生機。其次考察其創(chuàng)調(diào)、創(chuàng)意之兼極精能:他綜合考慮詞旨、調(diào)源與宋調(diào)的音樂實際,擇優(yōu)適韻;運用多種四聲五音協(xié)諧關系“倚聲”制撰,且自創(chuàng)以文學章法擬作音樂旋律的配樂手法。由此可見,姜夔既能以曲情渲染詞情、又能將文意譜成曲意,擅長以辭、韻、律、音、聲、樂高度諧和的藝術形式深化、升華詞境。本書的研究,實證了白石十七譜詞曲合平仄、明音韻、協(xié)音律的“音樂文學”屬性。
周韜 ·藝術理論 ·28.6萬字
《對立之美:西方藝術史》采用“二元對立法”為大眾講述西方藝術史,作者在研究對象眾多的藝術史中,找到同一時期成就高且又風格迥異的兩位藝術家,對他們進行研究、歸納,為讀者建立西方藝術史的坐標系,幫助讀者系統(tǒng)地了解西方藝術史,讓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后觸類旁通,透過歷史看藝術,再透過藝術看歷史,方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對立之美:西方藝術500年》把藝術家、藝術品所處年代的社會背景打通介紹,捋清脈絡和關系,還原藝術史的真相。理解一條邏輯線:用“二元對立法”理清古希臘至今的藝術流派產(chǎn)生、發(fā)展、流變背后的邏輯。認識200位藝術界超級IP:幫你搞清至少200位人類歷史上偉大的藝術家的300件藝術品。熟悉藝術專業(yè)術語:大到“三位一體”、文藝復興,小到失點、延音,無論是大眾熟知的,還是艱深晦澀的,所有藝術專業(yè)術語,你都將不僅知道是什么,還能知道為什么。
嚴伯鈞 ·各國藝術 ·28.5萬字
本書是對2016年度中國內(nèi)地藝術學門類各學科發(fā)展狀況的一次年度掃描。書中概要介紹了藝術學門類下屬全部五個一級學科在2016年度的發(fā)展概況,即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和設計學,主要圍繞學科動態(tài)、問題聚焦和專題研究三方面展開:學科動態(tài)部分對各學科年度發(fā)展概況做了全景式掃描;問題聚焦部分就各學科引發(fā)關注的年度重點問題展開全面梳理和分析;專題研究選取在學科發(fā)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理論問題做縱深研討。
王一川 陳旭光 彭鋒 唐金楠 ·藝術理論 ·28.5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