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對鄭午昌先生的《中國畫學全史》一書和其他重要學術文章的重新導讀。書中含有鄭午昌先生的個人小傳,介紹了他個人的生平、學術貢獻和地位。作者李林在原作的基礎上,對每一篇、每一章節進行了全新的評述和闡釋,對晦澀的詞匯、語句進行了注解和說明,并搶先發售為原書配上了彩色圖片。在全書很后,作者從整體上對鄭先生的學術理論思想進行了全面的評析和論述。
鄭午昌著 李林導讀 ·藝術理論 ·31.1萬字
本書為“禮俗之間——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叢書”系列之一。大曲是我國音樂文化史研究中受關注的“音樂事象”之一,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以制度、功能為視角,按禮、俗兩條脈,分別從結構體制、音樂機構、承載群體等層面對大曲進行全面深入的探討,拓寬了大曲研究的視野,揭示了大曲動態演化的意義。
柏互玖 ·音樂 ·30.8萬字
本書總結了作者八年來在當代藝術展示方面的觀察、研讀、思考和教學的成果,匯集了其中最核心的實踐史、理論資源及反思原則。在系統討論了當代藝術展示的主要元素和方法論之后,作者更進一步挖掘了這一領域的主要的學術背景,意在為讀者進一步討論當代藝術展示提供材料和思路上的鋪墊。本書既提供了關于當代藝術展示的系統的理論解釋,也可被看成讀者自審、討論我們時代的藝術理論與藝術展示實踐的一個反思-論爭現場,更可被看成一本備用的策展理論小詞典、行動手冊。
陸興華 ·藝術理論 ·30.7萬字
《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是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創辦人孫玉勝的,講述了《東方時空》十年的創業史、電視的改革史,披露了《東方時空》、《焦點訪談》、《新聞調查》、《實話實說》等欄目背后的許多故事和細節,以及作者內心對十年電視實驗得失的觀察與反省。既是電視新聞改革過程的真實紀實,又是各種內幕的揭秘;既是媒體人的實用教科書,又是白領、青年的勵志讀物。《十年》已是國內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課外必讀書。
孫玉勝 ·媒體藝術 ·30.6萬字
本書站在民族文化與書法藝術本體立場上,以當代書法創作發展的主流形態為背景,以問題意識為先導,從藝術哲學理念出發,對當代書法創作諸種現象與問題境遇,以及不同類型的書家創作個性特征的進行了系統審視與分析,意欲強調書法藝術的價值建構必須立足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性,必須以書家個體心靈為切入點,以人的具體心性的深入為中樞,發掘出藝術的根源,把握到自由解放的關鍵,且在文化“守成”與“創新”的維度中以理性的、活躍的態度,努力尋覓一種“人文關照”的精神內力,并在“技”與“道”的雙重推進中不斷增強書法的詩意性品質和藝術性表征,從而實現其書法作為“精英文化”而存在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劉思凱 ·書法篆刻 ·30.4萬字
《北大藝術評論》由北京大學藝術學院主辦,系以藝術學科所包含的各學科領域的研究為主的純學術性學術集刊,每年兩輯,設專論、焦點話題、藝術學前沿、各體藝術評論、藝術史研究、書評等欄目。《北大藝術評論》依托北京大學深厚的藝術人文資源和悠遠的藝術教育、藝術研究傳統,聯系國內外藝術學科的知名學者和學術新銳,立足史論,倡揚積極介入的當下批評實踐,推介的藝術學學術成果,激發跨學科跨文化的交流與對話,以促進藝術學學科的理論建設和批評實踐,并以此探索“道”與“藝”、學與思的融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學科體系。
王一川 ·藝術理論 ·30.4萬字
本書是在大學戲劇課程講義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從理論、歷史、實踐三個“維度”上講授戲劇藝術的基本理論與相關知識,既注重知識性、趣味性、普及性,又不忽視學科前沿的重要問題。面向大、中學生,戲劇影視從業人員,以及愛好文學、戲劇的廣大讀者,幫助他們學習戲劇藝術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知識。此次進行了全書的修訂,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更有針對性,如加大了戲劇教育一講的比重等,注重實踐性,更適應藝術院校的教學需要。
董健 馬俊山 ·戲劇藝術 ·30.3萬字
《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由門文元著。《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關鍵詞:舞蹈藝術、文集。《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由上海盛通時代印刷有限公司印訂。《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開本787×10921/16。《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為2016年12月第1版。《舞之門:門文元舞蹈文論集》內容包括:著述、藝評、風范共三部分。
門文元 ·音樂 ·30.3萬字
鄭午昌(18941952),是我國現代著名書畫家、美術史論家、出版家。本書初印于1929年,為現代中國畫史研究的開山奠基之作,被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譽為“中國有畫史以來集大成之巨著”。
鄭午昌 陳佩秋導讀 ·藝術理論 ·30萬字
《中國地方戲生存傳播例案研究》共收錄了十二位學者的十篇戲曲研究文章。本書內容涵蓋目連戲、歌仔戲、越劇、調腔、越調、五音戲、羅羅腔、新城戲等多個地方劇種;調研范圍覆蓋吉林、山東、山西、河南、浙江、安徽、福建、上海等地區;在對傳統戲曲生存空間盡量細致深入的調研基礎上,關注焦點是新媒體語境下傳統戲曲傳播的整體狀況和現實問題。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戲曲的數字化生存與傳播研究》成果。
楊燕 廖亮 ·戲劇藝術 ·30萬字
本書主要對唐宋書法史上較少為人關注的書家、作品及書法史現象進行研究。作者試圖突破流行的以政治時代進行歷史分期的做法,將原本因為政治時代分期而導致的書法史裂痕通過細節的還原得以彌縫和延續。書家的作品大部分為歷史煙塵所埋沒的殘碑斷楮,因為補足了曾經缺失的書法史鏈條而彌足珍貴。對于人物研究,通常選取一些有趣的話題和為常人所忽視的節點進行深入闡釋,力求言之有物,兼具一定的審美趣味。
陳志平 ·書法篆刻 ·29.9萬字
《偉大的電影》一書精選了其中的100篇文章,每一篇都是評論和鑒賞的提煉,是熱愛、分析和歷史的糅合,它們讓讀者以嶄新的目光和重燃的熱情回味所評述的影片。伊伯特的影評廣泛覆蓋各種類型片、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從電影藝術史上至高無上的經典作品到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娛樂作品。在文章中,羅杰·伊伯特成功地將學者淵博深刻的電影知識、純美學的判斷力與明白曉暢的鑒賞文字融為一體,再配以現代藝術博物館電影部負責人瑪麗·科里斯精選的珍貴劇照,使本書成為所有電影愛好者與觀眾的珍寶庫、無可匹敵的觀影指南。
(美)羅杰·伊伯特 ·媒體藝術 ·29.8萬字
《藝術哲學》是一部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巨著。它由丹納在巴黎美術學校的講義整理而成,將古希臘、文藝復興,17、18世紀的西方繪畫、雕塑做以闡釋,以淵博精深的見解指出藝術發展的主要潮流。丹納主張研究學問,應當“從事實出發,不從主義出發;不是提出教訓而是探求規律,證明規律”,認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都取決于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因素。從這個原則出發,丹納闡述了意大利、尼德蘭和古希臘的藝術流派,最后一編“藝術中的理想”是對丹納美學思想的概括。《藝術哲學》類似隨筆、散文的藝術史,文字優美,充滿了節奏感,并將藝術推向哲學的高度。
(法)丹納 ·藝術理論 ·29.8萬字
【日本電影研究專家舒明全新力作】本書匯集作者對日本電影長達半個世紀的觀察與思考,從日本電影的歷史、人物和作品三方面描繪日本電影的地圖和風貌,于茫茫影海中提要勾玄,去蕪存菁,作一縱橫概述。第一輯分析日本電影史上十大電影的變遷;第二輯評述大師級導演十人;第三輯除特別研究改編自文學作品的30部電影外,也評論了21部昭和影片與31部平成影片。
舒明 ·戲劇藝術 ·29.8萬字
本書是關于清代碑學之興起、演變以及對后世影響等問題的觀察與研究。作者首先從傳統帖學與早期碑學之異同出發,梳理了以鄧石如、阮元為代表的碑派學者的理論與實踐,并指出其與傳統帖學迥異的審美取向。其次,作者將阮元書學南北之說,康有為書學的今學、古學問題的研究放置于清代學術的大背景之中進行考察,如阮元書學與乾嘉金石學、考據學之關系,康有為今學、古學之說與晚清今文經學之關系等問題,這既是對清代學術史的延伸與補充,又是對清代書法史的夯實與深化,因而具有學術史與藝術史的雙重意義。此外,作者關于晉帖、唐碑、歐陽詢、顏真卿以及篆分遺意等問題的研究都從不同視角揭示了清代碑學的旨趣與實質,這種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與研究都使本書更加詳實,深入。
吳高歌 ·書法篆刻 ·29.8萬字
現當代阿拉伯、日本和印度等東方國家和地區的文壇和藝術界,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表現出文壇“為翻譯而寫作”,影壇“為獲獎而拍攝”,畫壇“為展覽而繪畫”的現象。這些文藝現象一個總的特點就是迎合西方的審美取向,表現東方社會的愚昧、落后、神秘、荒誕、怪異,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正好符合了西方對“他者”東方的想象。這一類的作品在題材的選擇上存在“媚西”的心理,對特殊的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表現出特別的偏愛;人物、環境、情節上進行“奇觀式”的展示;藝術形式上一味追求新奇怪異的效果。盡管創作主體為促進社會而揭示社會陰暗面的作品主觀上并不具有他者化的意愿,但西方的文化市場和評論界也往往以“他者”的眼光對這類的作品表示出贊賞,從而誘導了一些后來的東方創作者趨向他者化的文藝創作。
林豐民等 ·藝術理論 ·29.6萬字
喬建中,音樂學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主要社會兼職有《音樂研究》副主編、上音特聘教授、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等多職。本書一共收入了喬建中近年有關于當代音樂家創作、舞臺表演、學術著述的評論約三十余萬字,集結出版。論文集分別由民歌6篇、學術史3篇、教學4篇、人物9篇、序文6篇、活動10篇、其他2篇,7個部分組成,共計40篇文章。尤其對傳統音樂研究以及民族器樂創作等領域有深刻的感悟,對于從事音樂學研究的學者而言,該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資料價值。系“西安音樂學院校慶七十周年”成果項目之一。
喬建中 ·音樂 ·29.6萬字
本書是關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評話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書對揚州評話的發展歷史,從表演、流派、書目、書場、聽眾等多個維度進行宏觀的梳理和微觀的學術透視,同時關注了揚州評話的海外影響,通過搜集與整理其海外影響的軌跡與成就,完成了揚州評話傳播史的研究。全書材料豐富,視域寬闊,學術見解深刻,在多個方面有突破意義。
肖淑芬 楊肖 ·戲劇藝術 ·29.6萬字
本書在大量參證第一手的研究資料以及體會藝術原作的基礎上,立足于文化研究的宏大視野,深入到傳統美術學中一些鮮為人重視卻又十分舉足輕重的命題之中,對諸如作為文化財產的藝術品的歸屬,藝術品的偷盜、修復、藝術博物館等問題闡發了獨到的見地。
丁寧 ·藝術理論 ·29.5萬字
本書意在為中國影視立論,選取了作者近20年來關于中國影視的內容生產、行業發展、文化建設、基礎理論、宏觀視野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觀點,對于近20年間中國影視快速崛起、發展的理念、思潮與風云變幻的景觀,做出了深入獨到的觀察描述與闡釋解讀。本書秉持作者一貫倡導的本土化、人文化、專業化的價值理念,運用理論與實踐、歷史與邏輯、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全球化、媒介融合、國家需求等新的語境下,聚焦中國影視的核心問題,進行面向學術的理論研究、面向行業的實踐觀察、面向決策的宏觀思考。
胡智鋒 ·媒體藝術 ·29.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