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鈴木俊隆是用禪學影響西方人的宗師,這本書作為舉世公認的禪學入門讀物,英文版已暢銷50多年,是蘋果創始人喬布斯學禪的入門書。本書鼓勵讀者活出自己,探索新生,通過修行來了悟自己的本心真性。禪修在全世界的流行,在于能解決人們遇到的日常困惑,助人修身養性、減輕壓力、充實生活、開顯智慧,在樹立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都有積極作用。
(日)鈴木俊隆 ·知識讀物 ·6.1萬字
《黑噪音、白噪音與幽靈之聲》是姜宇輝老師多年聲音研究的哲學文選。包含了“繪畫與聲音”“聲音與意義”“節奏”“想象理性”等多個主題的討論,為當代國內的聲音哲學研究發出了一個強有力的號召。聲音是按捺不住的,它如實表達,而聲音對于周遭并未言明的東西,將由學者對聲音事實的謹慎表達作為值得依憑的補充。
姜宇輝 ·知識讀物 ·14.8萬字
本書作為作者已有論文的自選集,它由三個板塊所組成。第一板塊“哲學”收錄的主要是有關康德哲學的解釋與元哲學方面的研究,以及對中國傳統哲學及其現代化問題的思考,特別是對現代新儒學的批評。“現代性”研究板塊主要集中在對什么是現代性以及有關中國現代性研究的解釋框架問題的思考,試圖從中挖掘出中國現代性的基本性質與特征。“知識論”板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針對當代知識論問題進行的研究,如對葛梯爾反例給出自己的解釋,以及比較集中的對“理解”問題的研究。此外,還包括對傳統中國知識論的研究,將它解釋為一種“力行的知識論”。
陳嘉明 ·知識讀物 ·30.2萬字
愛,是人類基本的本能,人們對它充滿了好奇、期待、困惑。愛情又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我們一生都在與“愛”相處,與“愛情”磕磕絆絆。面對愛情,人們常感困惑常說“我已經不期待愛情了”。準確地說,是已經不敢奢望與某個人發生純粹的愛情。愛過的人,更深切地了解什么是孤獨。只有真正的愛,才能治愈真正的孤獨。人缺愛而生孤獨,在孤獨中等待愛,又因愛超越孤獨。這愛,可以是兩情相悅的愛情,可以是情深義重的友情、親情,可以是對生活的無限熱忱,當然還包括一個人的自愛——愛自己,就是在愛生活;愛自己,正因為愛自由。作者陳果抓住了人類宿命的共通之處,用哲學思考的方式去梳理、剖析、解惑,幫助讀者了解愛,擁抱愛情,成就自己,最終你會發現:原來長久的愛情,就是一次又一次愛上同一個人。
陳果 ·知識讀物 ·9.2萬字
對習以為常的事物提問,邁出洞察世界本質的第一步!山東大學教授張新剛新作。劉擎、施展力薦!一本教你如何進行哲學思考的書:一起思考15個哲學基本問題,呈現哲學家對于問題的提出與剖析,讓哲學思考成為你的生活方式。本書是為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如何進行哲學思考?如何用哲學式的頭腦來理解這個‘自己’以及我們生活的世界?”作者從柏拉圖的思考出發,用15個章節,從“自我”“我與世界”“價值與群體生活”“死亡意義”等方面深刻地剖析了這個問題,得出結論:持續不斷的哲學反思可以使我們生活得更好、更幸福。
張新剛 ·知識讀物 ·9.7萬字
本書源于備受歡迎的國際名校公開課之一“哲學:死亡”。在這本通俗易懂的哲學著作中,謝利·卡根教授挑戰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或未經深思的觀點,邀請讀者系統反思死亡的哲學之謎,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討死亡的意義為何,從形而上學到價值觀,認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進而帶領我們探索生命的價值,以及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這趟旅程。謝利·卡根教授說人只有身體,沒有靈魂。永生是壞事,而非賜福。自殺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既理性又合乎道德。恐懼是對死亡的不恰當的反應。我們常見的對死亡的觀點是相當錯誤的。關鍵不是你們最終同意我的觀點,而是你們為自己思考。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邀請你們理性、認真地思考生命和死亡。
(美)謝利·卡根 ·知識讀物 ·27.8萬字
面對孤獨,人們面對其中的種種難題常常感到困惑。一方面做不到繞開或無視這些困惑,假裝無惑地生活下去;另一方面又不安于就此這么困惑下去,久受其擾。作者陳果將這些困惑當作自己人生的功課,用哲學思考的方式去梳理、剖析、解惑,幫助讀者了解孤獨,更好地擁抱孤獨,成為更好的自己,以此更讀懂生活,也更熱愛生活。《好的孤獨》是一本哲學通俗讀物,精選了哲學博士陳果十多年的生活思考與教學心得,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整本書包含了很多孤獨者對生活、對生命、對自我、對世界的困惑與追問,陳果用八個章節循序漸進,為孤獨者指出了一條邏輯自洽的明路:好的孤獨,讓你更懂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陳果 ·知識讀物 ·8.3萬字
此書為盧梭的代表作之一,曾在1749年榮獲法國第戎科學院公布的有獎征文競賽的金質獎章,這篇文章始終貫穿著“科學和藝術的復興是否在凈化我們的風俗方面起到了作用”這一中心思想來討論,集中表達了自己對當時歷史條件下科學和藝術的看法,從某種意義上講,他認為科學與藝術的復興對敦化風俗、保持淳樸的自然并不有利,并得出了“科學和藝術會造成許多壞事,也敗壞了風俗和道德”這樣一個會在當時造成不小轟動和反叛的結論,從此盧梭聲名大噪。這是一部闡發政治思想的著作,其中的大部分思想也是他后來的著述中一以貫之的,其中包含了他后來思想著述的許多萌芽。其重要性僅次于1762年的《社會契約論》,可視為《社會契約論》的基礎和緒論。此書秉承了盧梭一貫的寫作風格,飽含激情又不失理性,現在讀來仍然非常有教益。譯者譯筆純熟精到,是不可多得的優秀社會科學經典作品。
(法)讓-雅克·盧梭 ·知識讀物 ·2.8萬字
吃,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活動。而我們往往忽略的是,吃,更是一把重啟人類智慧的鑰匙,一種追問人何以為人的方式,一個我們與其他生物、非生物密不可分的證明。在《吃的哲學》中,安瑪麗摩爾使用了一套獨特的行文方式:一段與讀者進行的理論交流,一段尋訪各地飲食的親身經歷,一段穿插在邊欄中的其他學者的民族志故事。在理論、經歷、故事的碰撞當中,我們跟隨摩爾,行走在餐館、減肥班、實驗室和廚房餐桌等地,與阿倫特、梅洛-龐蒂、約納斯、列維納斯等思想家進行深入而活潑的對話,隨時隨地以“吃”來重塑我們業已形成的關于存在、認識、行動、關聯的觀念。吃,讓人類得以存續,也讓人類與世間萬物緊密相連。《吃的哲學》是一場非典型理論書的寫作實驗,也是一場細致入微、靈光涌現的閱讀冒險。
(荷蘭) 安瑪麗·摩爾 ·知識讀物 ·16.4萬字
本書是霍耐特關于批判理論研究的論文集。作者對形態多樣的批判理論的統一性進行了總結,認為不管方法和對象如何分散,批判理論在如下理念上是一致的:現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條件產生出的社會的實操、態度或者人格性結構,都沉淀在我們的理性諸能力的一種病理學變形之中。這一理念導致批判理論往往會探究人類合理性的病理的社會原因。但如今,這種哲學與社會分析之間的紐帶正在被撕裂,“在對歷史社會過程的依賴性中把握合理性”這一德國唯心主義的核心遺產也逐漸衰落。因此,如果要繼承和進一步發展批判理論,就必須在理論革新的同時,重新研究我們的社會操作實踐和制度的特殊建制,是否會對人類理性能力的潛能帶來損害。本書以廣闊的理論視角,考察了批判理論的歷史與當前狀況,為把握批判理論的核心特征和未來發展趨勢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深刻分析。
(德)阿克塞爾·霍耐特 ·知識讀物 ·16.5萬字
除非愿意自己的準則變為普遍規律,否則你不應行動。這是康德倫理學的基石,也是他號召人們普遍遵守的“絕對命令”。這也是人類的意志規律、自由規律、道德規律。正確認識和運用道德規律是人類的責任,也是明辨善惡的尺度。理性的人能為自己立法,因此,不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把自己和他人當作工具,而應該永遠將自身看作目的。由此,也產生了一個由普遍客觀規律構建起來的體系,也即目的王國。目的王國服從自身加于自身的規律,自然王國則服從外因起作用的規律。這個“道德的最高原則”加強了理性的力量,提高了人格的尊嚴,真、善、美都將交由它裁定。
(德) 康德 ·知識讀物 ·10.1萬字
本書是德國哲學家阿克塞爾·霍耐特對20世紀觀念史進行研究與詮釋的著作,他所選取的知識分子是一群“無所歸依的世界公民”,推動他們進行理論思考的是那些關于痛苦、災難以及驅逐的切身體驗。對他們而言,理論就是剖析社會肌體的解剖刀,是揭示社會深層結構與內在生命的利器。無論是弗朗茨·羅森茨威格、奧雷爾·科爾奈、羅賓·科林伍德、朱迪絲·施克萊還是昆廷·斯金納,他們都把自己的學術研究與富有歷史意義的政治事件密切聯系在一起,試圖為時代面臨的難題提供診斷和答案。霍耐特認為,有必要把20世紀的觀念史看作“一個從歷盡艱辛的領悟中,萃取出充滿意義的洞見與無法替代的教誨之過程”。雖然本書并不是對主流觀念史書寫的顛覆,但是它或許能夠為受遮蔽的深層經驗提供獨到的歷史、社會或政治的概念性詮釋。
(德)阿克塞爾·霍耐特 ·知識讀物 ·15萬字
本書為何兆武先生2002年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本科生所作的三次講座,在這三次講座中,作者分西方哲學概述、西方古代哲學、中世紀和近代西方哲學三部分對西方哲學精神的源流和主要哲學家做了一份簡明而概括的介紹,并談及中西方哲學的差異。內容通俗簡約、語言樸實流暢,是作者經過多年的滄桑風雨和中西文化交融的熏陶后的心得與精華。
何兆武 ·知識讀物 ·6.4萬字
什么是道?“無為”就是躺平嗎?老子是不是主張“愚民政策”?……寥寥五千余字的《道德經》蘊含著無窮的生命智慧,但也因它的簡潔,引發了后世讀者的諸多迷思。《道德經》究竟說了什么?今天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它呢?針對于此,劉笑敢教授在本書中通過八大主題,將《道德經》八十一章妙語整合為融貫的道家思想體系,詳解《道德經》的核心關鍵詞:道、自然、無為、正反……更有老子治國理政的獨特命題和以及現代社會的重要啟示。68項專題解讀,32篇答疑解惑,為讀者掃清《道德經》的閱讀迷障,深入淺出地傳授老子的獨特智慧。
劉笑敢 ·知識讀物 ·33.8萬字
復旦大學教授王德峰和吳曉明寫給年輕人的10堂西方哲學通識課,讀懂2000年的西方智慧與文明。《西方哲學思想講義》是了解西方哲學的簡明讀本,以故事的形式,帶領讀者走進尼采、盧梭、柏拉圖等10位偉大思想家的精神世界,在深入了解他們生平經歷的同時,感受他們在追尋價值與意義之路上的挫折與堅韌、孤獨與慰藉、迷茫與豁然。哲學不僅僅是高深的思想,更是讓你生活變好的方式。打開本書,與西方2000年來蕞優秀的靈魂對話,用哲學的思維提升我們的頭腦,用哲學的眼光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充實人生,使自己成為有格局、有魄力、有智慧的自由人。
王德峰 吳曉明 ·知識讀物 ·12.6萬字
【哲學博士黃鼎元力作,趣寫蘇格拉底、盧梭、叔本華、尼采等大哲學家不為人知的故事】戀愛就是找尋自己“另一半”的過程?先同居享受婚姻之實卻無婚姻之名是否罪大惡極?這世上竟有因為愛他才不嫁給他的“奇葩”?康德為何會終身未娶?多情的盧梭有著怎樣的感情經歷?蘇格拉底有著怎樣的愛情觀?柏拉圖式的戀愛到底是怎么回事?哲學家們的哲學理論跟他們的愛情有怎樣的關聯?……如何愛,哲學家有答案。
黃鼎元 ·知識讀物 ·7.7萬字
本書是一部介紹20世紀英美語言哲學史的普及讀物。所謂語言哲學,顧名思義,就是關于語言的哲學。它關切語言的意義、指稱、用法,以及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系等命題,但它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對語言的探究來理解世界。20世紀初,西方哲學經歷了所謂“語言轉向”,人們不再僅僅把語言當作哲學思考的工具,而是把它視為一種哲學研究的對象。由此,語言哲學成為20世紀西方哲學的核心議題。英美語言哲學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以下五個階段:一、以弗雷格、羅素、早期維特根斯坦為代表的語言哲學的形成;二、以維也納學派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思潮的興起;三、以后期維特根斯坦、牛津學派為代表的日常語言哲學的轉向;四、以蒯因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與美國實用主義的融合;五、以克里普克、塞爾等為代表的語言哲學在當代的新發展。本書各章節即循此展開。
王維 ·知識讀物 ·18.1萬字
遇事寵辱不驚,處世無愧于心。領略王陽明此心光明的人生境界!本書通過講述王陽明一生中重要的幾個轉折點——龍場悟道、江西為政、紹興講學,介紹王陽明心學“致良知”“知行合一”“親民”等學說,感悟王陽明“此心光明”的人生境界。王陽明的一生就是踐行“此心光明”這一境界的最好注解。面對寧王叛軍壓境,王陽明內心毫無波瀾,用計謀虛張聲勢,迅速平定叛亂。面對朝廷、權臣的多次猜忌質疑,王陽明坦然對之,把榮辱置之度外,濟世救民,問心無愧。在人生的最后階段,當學生問他有什么遺言時,王陽明坦蕩地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遇事寵辱不驚,處世無愧于心。這是王陽明對自己一生的總結。……翻開本書,領略王陽明“此心光明”的人生境界。
方志遠 ·知識讀物 ·10.3萬字
《積極生活的理由》收錄了浙江大學哲學教授孫周興的七篇小文,關注技術世界的生命問題。人工智能、基因技術、大數據監控……技術突飛猛進,人類的價值體系不斷受到沖擊,生活受技術塑造和統治,虛無成為時代的癥候。面對時代的巨變,必須有新的生活方式和哲思風格。作者在本書中延續了“未來哲學”的探討,尼采的“積極的虛無主義”將成為抵抗虛無的良藥。無論世界好或不好,都值得積極生活。
孫周興 ·知識讀物 ·8萬字
喜悅是一種能讓我們心跳加速、身心愉悅的情緒,能激活我們的身體,讓我們想要唱歌、跳舞、互相靠近,處于一種超然于物的境界。喜悅是一種內在的狀態,是身體為我們指明道路的內部信號,讓我們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活著的樂趣,促使我們共同奏響偉大的生命交響樂。本書主要講述了喜悅的根源、表達方式、勝利表現和與喜悅相關的荷爾蒙,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以及如何促發喜悅之情。在閱讀的過程中,使人能夠拓展意識的領域,并增加日常生活中的喜悅。
(法)伊莎貝爾·菲約扎 ·知識讀物 ·1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