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王羲之是眾人皆知的“書圣”,他以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藝術獨步古今,魏晉玄學則是繼先秦、兩漢之后中國哲學的又一高峰,它不僅整合了秦漢儒道兩家思想,而且融合了西土的佛教義理,中國哲學的儒、釋、道精神內核由此形成,鼎盛的隋唐佛學隨之開啟,宋明理學也濫觴于此。“書圣”王羲之在東晉的出現,是玄學藝術化的體現,《書圣之玄》選取玄學代表人物郭象、嵇康為中心,研究王羲之的玄學思想和背景。全書穿針引線,將哲學思想和書法藝術一點一滴逐步打通。
王云飛 ·中國哲學 ·9.9萬字
自宋明以來,儒學圈普遍尊孟抑荀,并且多從孟學立場曲解荀子思想。本書作者自2001年起,以“當代新儒家荀學派”的立場和“創造的詮釋學”的精神,建構一個“當代新荀學”的基本理路,為當代儒學發展提供一個新的選擇。本書的要旨如下:(1)跳出孟學立場的誤讀,徹底重讀《荀子》,為荀學哲學找到一個全新的、等值的、比較符合華人心理傾向的表達形式,如天人合中有分、弱性善、積善成性等,可稱作“荀子哲學的普遍形式”。(2)以此普遍形式為標準,將歷代許多隱性的荀學思維挖掘出來,呈現一個完整壯闊的荀學哲學史。(3)本著“當代新儒家荀學派”的立場,表彰荀學(孔荀之學)的正當性,接著明清自然氣本論講,建構一個具有本土現代性,能與當代文化、當代學術高度相容的,屬于全民大眾的“當代新荀學”。
劉又銘 ·中國哲學 ·8.1萬字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十一輯)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收錄文章十九篇,約30萬字。范圍主要是儒家典籍與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專人專書六篇(生平交游著述考、目錄版本流傳考)、儒學新論七篇(專題和文獻整理研究)、“儒藏”講壇三篇(與儒學有關的學術動態)、《儒藏》編纂與研究一篇,另有附錄兩篇,即《儒藏》精華編新出書目(43冊)與《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首輯至第十輯總目錄。本輯匯集了近幾年的學術整理和研究成果,論文質量較高,言之有物,考證扎實,令人信服。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中國哲學 ·25.7萬字
《《莊子》講章》以講章形式解莊,分為前篇、正篇、后篇。前篇論述有關《莊子》及莊子哲學的基本認識,總括心得,使見綱領,得其體要。正篇節選《莊子》原文,從內七篇兼外雜兩篇中選取理趣相融、理路貫通的段落為注解對象,疏解字義,講解文義,提拎概念,剖析理路,逐層設問,闡發己見,在論述中以中西哲學的綜合素養為根基,以莊子哲學的基本問題(認識論、形神關系、名實之辨、自然、有無、貴求真等)為視角,辨析莊子哲學精義,闡發莊子哲學的精神旨趣,在解莊上融注譯、解讀、研究為一體。后篇主要是作者在講解莊子的課程中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與學生的往來問答。這些問答進一步對莊子哲學的概念和問題做了深入淺出的論述,讀來貼切受用。該書在疏解文義的基礎上注重辨析概念和問題,立足文辭,疏解義理,以文通理,以求達莊。其文采可讀,運思嚴謹,能啟人深思,有哲學發蒙之用。
李可心 王沁凌 ·中國哲學 ·41.4萬字
《心之德業——陽明心學的本體學研究》是李旭研究王陽明心學的一部力作。本書融合了陽明心學與西方現象學的成果,從本體學進入陽明心學的哲理核心,探究知與行的內在關聯,體察陽明心學的精義及奧妙,追求心之朗現的良知良能,從而對中國儒學經典進行了深刻的析理與解讀。全書分為體段篇、境界篇和體用篇,每篇四章,各有勝景,不乏新意。作者將論心治心之學貫穿于陽明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之中,以此啟發讀者在逼仄的日常中習得一種活潑的心靈智慧,以期共臻澄明之境。
李旭 ·中國哲學 ·27.9萬字
隨著晚清內輕外重局面的形成,督撫集團依托固有學術傳統與行政資源,在學風引導、學制厘定、機構建設、輿論控制等方面作用顯著。清季張之洞任督撫時期,憑借自身的清流背景與學術威望,在其周邊形成了以昔日清流士人為核心的學人圈子。他們雖然未必具備趨新學者的超前意識或專業精神,卻善于將外來新經驗制度化、常識化、普及化,使其更容易為士林社會及政教體制接納,從而開創了近代學術轉型在本土語境下的緩沖模式。本稿強調張之洞作為政治庇護人、學術贊助者和交游組織者的角色,進而討論這種政教合一、官師不分的自我認同,如何作用于學術組織與學制規劃。正是通過以張之洞為中心的學人交游,同光之際清流的學術傳統得以在清季十多年中持續發揮作用;清流所執著的義理、學理才有可能充實到以器物為主的早期近代化進程之中,成為康、梁等趨新人士意見的先聲。
陸胤 ·中國哲學 ·28.4萬字
本書運用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文獻考據與義理闡釋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儒學由先秦至漢代的轉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將儒學由先秦至漢的發展歷程劃分為儒學的淵源、確立、分化與發展、“危機”“調整”與“復興”、官方經學的確立幾個時期;揭示了儒學各發展時期的基本思想主張、學術理念及其在思想史、學術史上的突出特征,重點考察儒學在每一時期與其前思想主張、學術觀點的差異;分析各時期儒學發展轉變的深層原因,探討其轉變對當時思想文化的影響與作用;考察漢武帝以后,儒學官方經學地位確立對漢代士人人生命運、思想意識的影響,以及漢代“儒學獨尊”情景下思想文化與學術思潮的實際狀況。
梁振杰 ·中國哲學 ·44.4萬字
《張九成集》包括《橫浦先生文集》、《張狀元孟子傳》、《中庸說》、《橫浦日新》、《無垢先生橫浦心傳錄》五部著作和十一篇佚文。張九成著作此前大都是單本獨行,此次點校將其合為《張九成集》一書。《橫浦先生文集》取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刊本《橫浦先生文集》為底本,以明萬歷甲寅(1614年)新安吳惟明原刻本、四庫全書本為校本,同時參校明萬歷乙卯(1615年)海昌方士騏《重刊橫浦先生文集》。孟子傳取海鹽張氏涉園照存吳縣潘氏滂憙齋藏宋刊本《張狀元孟子傳》為底本,以四庫全書本為校本。《中庸說》原本六卷,殘存三卷,取海鹽張氏涉園照存日本京都東福寺藏宋刊本為底本,參校朱熹雜學辨中對張九成中庸說的引文。《無垢先生橫浦心傳錄》,采用明萬歷甲寅吳惟明刊本。《橫浦日新》,取上海圖書館藏宋端平二年(1235年)黃壯猷修補本,《諸儒鳴道集》中收錄的橫浦日新為底本,以明萬歷甲寅(1614年)吳惟明刊本為校本。
(宋)張九成著 李春穎點校 ·中國哲學 ·43.7萬字
中國的現代化過程其實就是中國傳統受西學激蕩的過程,以儒家禮制精神與法家思想為指導的中華法系也不能例外。在此過程中,為引領中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大工業社會發展,統一的國家法制建設自清末起就直接或間接向西方學習。不過,近代化過程中以“強硬的國家法”面目出現的法律觀所存在的局限,在西方不斷地得以發掘和批評,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軟法概念應運而生,指向不具有強制約束力、卻因為得到共同體成員認可而事實上發揮行為調整作用的規范。軟法與硬法的混合治理,日益受到重視與認可。與此同時,隨著中西方文明的碰撞在槍炮停火之處漸入思想競爭模式,不僅兩千多年積淀的傳統禮學之優秀成分,有著重新煥發的機遇,而且,傳統禮治推進和塑造的注重多元規范結構、注重國法外的規范、注重教化和共識的中華法系性格,又恰與軟法的關切點有暗合之處。于是,傳統禮治是否構成當代軟法治理的本土資源之組成部分,當代軟法話語又是否為優良之傳統禮治在中國現代化治理中提供承載之所,是值得認真探索的話題。本書是首部推進此領域交叉學科研究的論文結晶,論文作者帶著基本相同或類似的學術關切,進入這個嶄新的領域,希冀為中國法治現代化作出獨特的貢獻。
沈巋 彭林 丁鼎 ·中國哲學 ·32萬字
本書以“應得”問題為主線,從多個視角對不平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綜合。第一部分關注不平等指標的計算和推測,提供了眾多估算實例,對計算和推測進行了方法論上的反思,借此可對不平等理論進行初步評價。第二部分主要探討“自然狀態”下的不平等狀態。這部分首先探討了“自然狀態”理論在近現代人文社科理論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對當代的理論延伸進行了分析。當代考古學和社會學可以證明,經典理論中的“自然狀態”假設是錯誤的,而為不平等辯護的經濟物理學和生物學中的基因研究等也不一定正確。第三部分是理論探討,試圖從哲學的角度來梳理不平等的危害、以及該研究領域“左”、“右”兩派的理論并提出對“應得”問題的看法。本書在指出道德的多樣性后,進一步指出“應得”問題是政治問題而非道德問題,進而論證“個人權利不可轉讓”是站不住腳的,但本書亦不支持“完全平等”的訴求。本書第四部分從微觀和宏觀的角度進行了反思,提出了政策建議。
陳榮虎 ·中國哲學 ·22.2萬字
適合初學《道德經》者的入門之書。本書是作者多年研習道德經的心得筆記。按照帛書《老子》的章節順序,把81章分為58個小節,意義相近或關聯性強的章節合并解讀,每一個小節用大眾熟悉的歷史典故或寓言切入,便于讀者建立起整體思維框架。獨到之處在于以經解經,用莊子注解老子,《老子》的每一章都匹配1—3段《莊子》原文+解析。
秦復觀 ·中國哲學 ·16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了北宋理學家呂大臨道學理論的闡釋徑路和特點,依次考察了呂大臨思想形成的道學背景、呂大臨經學詮釋中對道學理論的體認和把握特點,以及作為呂大臨理論體系的天道性命論、心性修養論和禮學實踐論的具體內涵,最后簡述了道學的現代哲學意義。本書認為,呂大臨的道學理論,承接《孟子》、《中庸》“盡心知性知天”的心性之學傳統,貫通并重釋了《易傳》的“窮理”、“成性”與《大學》的“正心”、“格物”等道德修養徑路,以天道性命為根源,以本心為基點,以禮教為常道,融合關洛兩派學風,發揚了孔孟儒學上達與下學并重、德性與禮法兼修的精神傳統,表現出關注道德實踐和禮法教化落實的特點;呂大臨典型地反映了初創期的道學理論與儒家傳統經學、禮學的互動、轉化及其自身的生成、演進狀況,也展現出道學內部相近的問題意識和不同的學風傾向之間的相互激蕩過程。
邸利平 ·中國哲學 ·17萬字
《中國思想之淵源(第二版)》是美國流傳已久的一本介紹中國早期思想的書,以流暢明晰的筆法、高超的見識和深厚的文化比較的功力,對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進行了簡明精妙的介紹。同時又以宏觀的話題,如宇宙論、世界觀、知識論、政治哲學、人性論等貫穿在對這幾大學派的的介紹和分析中,既高屋建瓴,又曲盡其妙,是大家小書的典范。
(美)牟復禮 ·中國哲學 ·9.6萬字
哲學史以“哲學”為主語,是從屬于哲學的二級學科。在哲學成為獨立學科之前,可以有學術思想史書寫,但沒有哲學史書寫。在蔡元培、胡適、馮友蘭等人的努力下,中國哲學史學科初步建立起來。1949年到1978年,由于受到“兩軍對戰”模式的干擾,學科建設落入低谷。1978年以后開始復蘇,學科建設迎來了春天,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和馮契著《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為標志性成果。質疑“中國哲學合法性”對學科建設造成負面影響。復數哲學觀、中國哲學特色觀、中國哲學精神觀為方法論前提。語境中求因、文本中尋理、問題中明變為方法論原則。具體方法有三觀結合法、集約拓展法和比較評判法。
宋志明 ·中國哲學 ·23萬字
本書主要對湖湘學派學者胡寅《致堂讀史管見》中的史論進行梳理,揭示其以經斷史,以史證經的義理化歷史政治哲學。胡寅出于維護儒家仁政德治政治理想的堅定立場,展開了對佛學、道學、玄學以及王安石新學的批判,強調華夷之辨,凸顯出鮮明的理學精神。他的思想對南宋“國是”產生積極影響,對認識宋代儒學的演變及其社會歷史作用,自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尹業初 ·中國哲學 ·23.3萬字
這本《多元視野與傳統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闡釋》對于我國近代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的思想作了深入而系統的闡釋,作者在關注外在社會變動對于章氏思想影響的同時,還特別注重于章氏思想內在理路的尋繹。作者認為“多元主義”(“民族主義”)、“歷史主義”(“歷史相對主義”)與“人文主義”(“新人文主義”)構成了章氏思想的深層內核,并在此三大思想內核的觀照之下,對于章氏思想的諸多領域作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指出章氏思想在社會文化層面的展開,具有著“道古”與“便新”的雙重特色。此外,作者還將章氏思想置于世界思想發展的流程之中進行考察,從而揭示其所具有的現代意義。
王玉華 ·中國哲學 ·37.8萬字
該書為“世界華文大家經典”叢書的一種。本書是著名史學家黃進興研究傳統中國的思想的最新專著。其中對儒家思想發展的探索,是作者對學界的突出貢獻。
黃進興 ·中國哲學 ·10.8萬字
本成果以理論架構而非歷史敘述的角度研究早期儒家的王霸之辨,總結王道霸道的主要內容,梳理王霸之辨所關注的思想主題,分析其思想邏輯架構,探究王霸之辨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及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影響和意義,并以現代政治哲學的視角分析其理論得失挖掘王霸之辨的積極意義,使其展現出思想的活力,以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智慧,借鑒于現代社會政治文明建設。
邵秋艷 ·中國哲學 ·20.3萬字
《涇皋藏稿》是顧涇陽親手選編的文集,二十二卷,約20萬字。初刻于萬歷辛亥(1611),又有四庫全書本和清光緒三年(1877)涇里宗祠刻本。文集收錄了顧憲成的奏疏、序跋、往來書信等各體文章,較為詳細地表述了他的政治見解和哲學理念。《小心齋札記》為他的研學筆札,歲為一卷,始于甲午,終于辛亥,歷時十八年,得十八卷。《札記》是顧涇陽最重要的著作,《札記》及此外的諸講學語錄是研究他哲學思想的主要材料,在當時及清初獲有很高的評價。
顧憲成 ·中國哲學 ·20.2萬字
丫丫是一個可愛的8歲女孩,她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但面對艱辛的學習,存在畏難情緒。在生日會上,她收到了一份不起眼的禮物——曾經是學霸的姨夫送給她的一本舊《論語》。可是某一天,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那本《論語》書中走出了一位胡須爺爺,他自稱是吸收了《論語》的思想精髓而變化成的“精魂”,于是,胡須爺爺和丫丫在每天的“神秘時間”里陸續展開了一段段生動有趣的對話,丫丫走進了孔子和《論語》的精神世界里……慢慢的,丫丫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發生了一些變化。系列介紹:本系列選題是一套適合兒童閱讀,貼近兒童語言,融入日常生活,又遵照國學經典原著精神創作而成的一套兒童小說。小說構思巧妙、想象神奇,講述一位8歲女孩丫丫與國學名著中幻化出來的“精魂”(精魂是一本書的思想精髓)之間發生的對話和故事,通俗地將小讀者帶入《論語》《莊子》《詩經》的博大思想和智慧里。本書特邀畢業于中央美院的青年插畫藝術家子衿配圖,為該書增添了唯美又活潑的中國風韻味。
明霞著 子衿繪 ·中國哲學 ·4.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