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真與詩》是一本意大利哲學、文化研究文集,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20世紀意大利產生世界影響的思想家克羅齊、葛蘭西、貝林格和帕累托的評傳;著重闡述他們的理論思想,還介紹他們所處時代、在時代大潮中的活動、其文化背景及思想演進的軌跡。第二部分收錄的是關于葛蘭西、克羅齊、馬基雅維利、布魯諾、拉布里奧拉和蒙臺梭利的學術論文以及對意大利學術名著的批評性評論。第三部分收錄的學術性隨筆涉及哲學、美學、文學、史學、藝術史和翻譯實踐。
田時綱 ·西方哲學 ·34.5萬字
《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從叔本華講起,到德里達結束,介紹了29位現代西方哲學家的生平和主要哲學觀點,理清各位哲學家之間的思想傳承和影響。此書如一本地圖,引導著讀者了解相關哲學家的哲學思考、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在人類文明史上的意義。將流派眾多的現代西方哲學發展的脈絡梳理清晰,告訴人們思想鮮活生動的發展過程。
張汝倫 ·西方哲學 ·34.4萬字
本書為作者其他兩部著作《羅素:所有哲學的哲學家》與《羅素與中華文化--東西方思想的一場直接對話》構成了"羅素研究三部曲"。這三者所不同的是,前兩者注重的是人物評傳與跨文化研究,而本書則完全強調羅素的"純粹"哲學思想,尤其是他的對西方20世紀分析哲學運動的獨特貢獻。
丁子江 ·西方哲學 ·34.3萬字
《哲學科學全書綱要》在黑格爾那里是同一著作三次出版,是一本書,三個版。這一著作每個版本的核心構成是三個部分,分為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每一個版本都是一本書,由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這樣三個部分構成的一本書。但是黑格爾的一些學生和友人在黑格爾逝世后給他出文集時卻完全改變了他這一著作的原則和制式。在這個大家通稱為“友人版”的文集內,《哲學科學全書綱要》的編者是唯一專取黑格爾這一著作1830年第三版,在其內另加大量“附釋”,將其一本書內的三個部分擴展成各各獨立的三本書。這樣一來黑格爾的《哲學科學全書綱要》第三版這本書在友人版那里就成了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三大本書。這帶來了嚴重后果,使人誤以為黑格爾的《哲學科學全書綱要》似乎就是他們所編成的那三大本書,這種誤解流行于無數業余愛好者,也流行于許多專業工作者。它完全不成其為“綱要”。那些“附釋”的編輯雜亂無章。編者甚至擅自改變黑格爾的本文。由于這類致命的缺陷,德國黑格爾檔案館在戰后編輯出版黑格爾新的文集時,徹底否定了友人版的那種做法,完全拋棄友人版編撰的那三本書,按照新的出版學原則恢復了黑格爾這一著作的原來制式,把黑格爾《哲學科學全書綱要》這一著作照原樣出成1817年,1827年,1830年三個版本。譯者所根據的就是黑格爾檔案館編出的這一著作的這三個版本,在翻譯它們時力求達到它們之間同者使同,異者使異。
(德)黑格爾 ·西方哲學 ·33.9萬字
《福柯讀本》內容簡介:由于福柯探討的是主體的塑形,因此,只有在和主體相關聯,只有在鍛造主體的意義上,我們才能理解福柯的權力和權力/知識。權力/知識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對子:知識被權力生產出來,隨即它又產生權力功能,從而進一步鞏固了權力。知識和權力構成管理和控制的兩位一體,對主體進行塑造成形。就權力/知識而言,福柯有時候將主體塑造的重心放在權力方面,有時候又放在知識方面。
米歇爾·福柯 ·西方哲學 ·33.8萬字
本書熔自然哲學與先驗唯心論哲學于一爐,分為“一般哲學”部分與“特殊部分”,前者闡述了上帝(或絕對東西)的理念及其與特殊東西的相互關系,后者不僅從一般與特殊兩方面展示了描述“實在世界”的自然哲學,還專章描述了“觀念世界”及其各潛能階次。
謝林 ·西方哲學 ·33.5萬字
《理想國》是西方哲學經典中的經典。在書中,作者柏拉圖從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第一人稱的角度,討論了公正的含義,做一個偽裝的好人、實際上的壞人是否是人的最大的利益;統治本身是有利于統治者,還是有利于被統治者;國家應有的狀態是什么?靈魂的輪回等,提出了歷史上頗負盛名的“洞穴比喻”以及“理型”的觀念。本書中有關于社會形態的討論成為了共產觀念思想的源頭。本書譯者曾譯出《蘇格拉底之死》(上海譯文出版社),此次對《理想國》的翻譯,他參考使用了多種英譯本(其中最重要的是哈佛大學的洛布叢書、保羅·肖里譯本、BasicBooks的布盧姆譯本和哈克特出版社的C.D.C.里夫的譯本)對照翻譯,并參考了數種中文譯本(包括王太慶、郭斌和、王曉朝、張竹明等)最大限度地增加了注釋,極大地提高了翻譯的準確性。本書紙質為純質紙、設計包裝精美,也是收藏的理想版本。
(古希臘)柏拉圖 ·西方哲學 ·33.3萬字
本書旨在為魏斯曼在分析哲學史中所具有的重要性辯護:魏斯曼對理解維也納小組發展歷史、小組成員與維特根斯坦在1930年代哲學對話與爭論具體立場的重新理解有重要幫助;魏斯曼為“中期”維特根斯坦闡釋的文本對于當前闡釋者有關“中期”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具體發展和演變的理解與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和新內容。本書有三條主線:“中期”維特根斯坦哲學延續性的論證是重估魏斯曼哲學重要性的理論背景;對維特根斯坦、魏斯曼和維也納小組成員在1930年代互動的歷史考察是重估魏斯曼哲學重要性的哲學史背景;魏斯曼對“中期”維特根斯坦哲學的具體闡釋與發展是魏斯曼哲學重要性的具體體現。
徐強 ·西方哲學 ·33.3萬字
在20世紀的西方世界,阿爾貝特·施韋澤(AlbertSchweitzer,1875—1965)是一個在文化和道德意義上的偉大人物。施韋澤行動的人道主義獲得了廣泛的國際贊譽,他的文化哲學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史中獨樹一幟,其敬畏生命倫理學成為當代生態倫理運動的重要思想資源,其關于中國思想的研究對于當代中華文化復興也有深刻的啟示意義。作為中國學術界第一部系統介紹和研究施韋澤生平和思想的著作,本書《敬畏生命:阿爾貝特·施韋澤的哲學和倫理思想研究》從偉大人格、文化哲學、倫理思想和中國研究四個方面,對施韋澤的哲學和倫理思想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探討。
陳澤環 ·西方哲學 ·33.2萬字
“20世紀西方倫理學經典”共4卷,全八冊。作者為清華大學資深教授萬俊人,叢書分別以“倫理學基礎:原理與論理”“倫理學主題:價值與人生”“倫理學限閾:道德與宗教”“倫理學前沿:道德與社會”為主題,精選了20世紀西方著名倫理學家圍繞上述主題的經典性文本,完整呈現了20世紀西方倫理學的流變脈絡、知識狀況和理論前沿,為讀者了解這一非凡時期的西方倫理學的知識提供了較為完整、準確和清晰的知識地圖和理論語脈。
萬俊人主編 ·西方哲學 ·32.5萬字
海德格爾全集第25卷《康德的現象學闡釋》收集的是海德格爾于1927—1928年冬季學期在馬堡大學所舉行的講座課的內容。全書由“預備思考”、“導論:純粹理性批判乃對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的奠基”(§1-§4)、“第一部分:先驗感性論”(§5-§12)、“第二部分:在先驗邏輯學中的概念分析論”(§13-§26)這樣幾個大部分構成。在該書中,海德格爾基于“純粹理性批判”并非關于認識的批判(認識論)、而是對形而上學進行奠基這一基本立場和出發點,詳細、甚至逐節地解讀了《純批》的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學中的概念分析論,批判了馬堡學派新康德主義者們對康德《純批》的理解。
(德)海德格爾 ·西方哲學 ·32.2萬字
本書敘述的是17世紀至19世紀近代西方政治哲學的發展歷程,闡釋了具有重要歷史地位與思想影響的人物如霍布斯、洛克、斯賓諾莎、盧梭、托克維爾、康德、黑格爾等人,以及政治哲學流派如蘇格蘭啟蒙運動和功利主義等的政治哲學思想,意圖勾勒出近代西方政治哲學的主要輪廓,凸顯這一時期核心的政治哲學論題,并在此基礎上梳理和總結近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歷史流變、重要思想資源,以及闡明對當代政治哲學思潮的深刻影響。
韓東暉主編 ·西方哲學 ·32.1萬字
思想是一種懷疑,而不是意識形態。第86屆普利策獎最佳歷史類圖書,從內戰的陰霾到平權運動和冷戰,以思想的歷史照見未來。美國經歷了一場內戰,其政府形態卻沒有遭遇變革。內戰期間,美國沒有拋棄憲法,沒有暫停選舉,也沒有發生政變。但從其他幾乎所有方面來看,美國變成了另一個國家。戰爭本身沒有讓美國變得現代,但戰爭標志著現代美國的誕生。對于親歷內戰的那一代人來說,戰爭似乎不只是民主的失敗,也是文化的失敗,思想的失敗。創痛深沉的內戰使戰前的信仰和期望轟然崩塌。在戰后的新世界,這些信仰顯得極為過時。內戰掃除了南方的奴隸制文明,隨之也幾乎完全掃除了北方的知識分子文化。美國花了幾乎半個世紀才發展出可以取而代之的文化,找到一整套理念、一種思考方式,來幫助國人應對現代生活的種種情形。這場上下求索就是本書的主題。
(美)路易斯·梅南 ·西方哲學 ·31.9萬字
《論物體》是17世紀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的一部專論其物體哲學或自然哲學的著作。霍布斯是唯物主義第二種形態即機械唯物主義的典型代表。物體觀是霍布斯機械唯物主義哲學的基石。因為按照他的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哲學的唯一對象是物體,而物體有兩類:一類為自然物體,一類為國家。據此,霍布斯將其哲學區分為兩個部分:“自然哲學”與“公民哲學”(公民哲學又細分為“倫理學”和“政治學”)。在《論物體》這部著作中,霍布斯在對其哲學的一般原理做出闡述的基礎上著重闡述了他的“自然哲學”,其極端重要性不言而喻。
(英)霍布斯 ·西方哲學 ·31.7萬字
《現代西方哲學》由現象學(上中下)、實用主義、結構主義、分析哲學(上中下)、科學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和共和主義、后現代主義十三章構成。主要包括:20世紀的現象學運動、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列維納斯、存在主義的先驅(克爾凱郭爾和尼采)、雅斯貝爾斯、薩特、早期解釋學等。
姚大志主編 ·西方哲學 ·31.6萬字
這本哲學史大膽、敏銳而有趣,開創了在全世界范圍內探討哲學問題的全新廣度和深度。讀者感到的不是沉悶,而是挑戰和驚喜。全書行文不斷激發著讀者思考,邀請讀者參與爭論、嘗試新觀點、回到問題源頭,從而成為思考永恒問題的積極參與者。——希瑟拉·博克(SisselaBok)如同蘇格拉底,在書中并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讀者,你甚至不知道他在某個問題上究竟有沒有他“自己的觀點”。他幾乎對每個所提出的觀點都加以質疑,三言兩語就把你最初受到誘惑而剛剛建立的信念摧毀殆盡,或者不加摧毀,卻讓你作出選擇:你同意這樣嗎?顯然,這就是蘇格拉底式的提問,這些提問具有巨大的震撼力。——鄧曉芒,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美)羅伯特·C.所羅門 凱瑟琳·M·希金斯 ·西方哲學 ·31.1萬字
《符號》是法國著名哲學家梅洛-龐蒂的一些文章的結集,涉及語言、社會、理性、主體性等一些重要的哲學問題。通過這些文章,梅洛-龐蒂加入到了當時各種思潮的爭論中,發出了現象學和存在主義角度的聲音。這些文章主要有:“間接語言與沉默的聲音”、“論語言現象學”、“從莫斯到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哲學家及其陰影”、“愛因斯坦與理性的危機”、“成長中的柏格森”、“主體性的發現”、“評馬基亞維里”、“胡塞爾與語言問題”等。
(法)梅洛-龐蒂 ·西方哲學 ·31.1萬字
本書為著者另一部著作《羅素:所有哲學的哲學家》的姐妹篇。本書在對羅素訪華及其與中國思想界對話的評述中,較全面深入地探討了這位大哲與中國,與當時中華各種精英以及與中華思想文化的互動關系。與同類著作相比,本書有著某些不同的切入點與考證成果:即在在東西方對話歷史語境還原中重溫羅素。著者分析了羅素之所以有濃厚中國情結的前因后果。
丁子江 ·西方哲學 ·30.9萬字
德里達是20世紀下半葉法國最重要亦最受爭議的哲學家之一,他是解構主義之父,也是后現代哲學的重要奠基人。初版于1967年的《論文字學》是他的成名作。《論文字學》全書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解構主義的基本精神出發著重追溯了文字概念的歷史、深入剖析了以邏各斯中心主義和言語中心主義為特征的西方形而上學傳統。第二部分通過對萊維-斯特勞斯和盧梭的著作的解讀,展示了一種新的閱讀風格和閱讀策略,揭示了文字的替補特征以及它對人類社會組織、情感世界、文化生活乃至生存方式的深刻影響。這本書是入門解構主義核心概念的必讀經典。
(法)雅克·德里達 ·西方哲學 ·30.8萬字
本書收入康德關于美學的全部相關著述,含《判斷力批判》、《關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等著述和相關著作摘編,書中所收入的著作、文章均由譯者增譯了《科學院版編者導言》和科學院版編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譯者注。
(德)康德 ·西方哲學 ·3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