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乙本為底本,以帛書甲本、郭店楚墓出土竹簡本、王弼注本為主校本,參校以易州景龍碑本、遂州龍興觀本、嚴遵本、河上公本、傅奕本、范應元本等七十余種傳世本,對《老子》一書進行了審慎校勘,并依勘定文字對之做了自成一家之言的訓釋、翻譯和疏解,可謂當代人所做《老子》釋讀方面不可多得的佳作。
黃克劍 ·中國哲學 ·52萬字
儒家代表作之一的《大學》,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但我們現在通常看到的《大學》是二程及朱熹對原本《大學》改編、注解而成的。南先生認為《大學》原文本來就是儒家追求“內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邏輯嚴密,文氣通順,粲然可觀,不必加以篡改。為了向大眾揭示原本《大學》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義,先生特依據西漢小戴所傳曾子《大學》原經,對其本旨重新加以闡釋。
南懷瑾 ·中國哲學 ·87萬字
本書是一部逐段考釋《精神現象學》的評注性著作,是作者多年潛心研究黑格爾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吸收國內外學者《精神現象學》研究的前沿成果,并經過多輪課堂教學、同行討論的錘煉后寫作而成的。本書不滿足于對國內外某家某派觀點的單純介紹,而是基于自身的判斷,對這些觀點有取有舍,并重新界定辯證法、規律、理性、精神等關鍵概念,對黑格爾與現代性的關系、德國古典哲學的特質與思想史地位等問題提出作者獨立的見解,堪與西方學者進行對話。因此,本書對于推進我國黑格爾研究和德國古典哲學研究大有裨益。
莊振華 ·理論流派 ·80.8萬字
本書以先秦諸子思想為標的,比較詳細地厘析了其中所孕育、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如對儒家心性論與中華民族的倫常之道、道家“道—德”論與中華民族的立世之道、莊玄禪的生命體悟與中華民族的生活之道等民族精神的發掘。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精神之所以能夠被孕育、滋生,并茁壯成長起來,是因為它有自己深厚的哲學根基和肥沃的哲學土壤,因此本書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哲學底蘊也進行了探索和發掘,考察了其形而上的本體論維度。
康中乾 ·中國哲學 ·68.8萬字
全書包括“當代哲學的思想成果與重大進展”、“哲學的自我理解與當代合理存在方式”、“形而上學問題的當代反思”、“辯證法理論的范式轉換與合理形態”、“價值困境的哲學理解與價值規范基礎的探尋”、“馬克思哲學的觀念變革”六個部分。這六個部分雖然觸及不同領域與課題,但有一個內在的精神旨趣支配著它們的運思軌跡與思想展開,那就是如何以一種哲學的方式,破除種種與人的尊嚴與幸福相悖的抽象教條與過時觀念,確立與人的尊嚴和幸福相適應的現代哲學觀念。
賀來 ·理論流派 ·52萬字
王陽明為明代哲學家。其學上承孔子,孟子,中繼陸九淵,而形成為風靡時代中后期并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其學說不僅對我國明、清現代以至近現代的儒學有較大影響,而且波及日本、朝鮮等國,成為東方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王陽明全集》原稱《王文成公全書》,為王守仁的作品集。此次出版以明隆慶年間(公元1567年-1572年)謝廷杰輯刊本為底本,簡體橫排,并加以現代標點,方便當今讀者閱讀。《王陽明全集》共三十八卷,收入《傳習錄》三卷,后附《朱子晚年定論》;《文錄》五卷;《別錄》十卷;《外集》七卷;《續編》六卷;最后七卷為《年譜》與《世德紀》。原刻本為二十四冊,本次分4冊排印。
王守仁 ·經典著作 ·95.6萬字
本書基于當代俄羅斯和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現實,直面當代俄羅斯哲學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現狀和面臨的問題,從縱向和橫向、理論邏輯的梳理和學理問題的闡釋相統一等維度,考察論證它們各自的基本發展軌跡,比較它們在國家意識、全球意識、文化意識上的同異,從中挖掘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具有警示與借鑒價值的思想資源,探尋當代中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路徑。
鄭憶石 ·西方哲學 ·55.3萬字
這是一部研究胡適《說儒》創作緣起、意旨及其所引發的儒學問題論爭的專著,列入陳平原主編“學術史叢書”中。《說儒》是胡適最長的一篇文章,近五萬字,發表于抗日戰爭前夕。《胡適之〈說儒〉內外:學術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試圖重新將《說儒》放置在近現代的政治現實和學術史的大語境中考察,從日記、書信、文章著作中挖掘史料并進行再評估,探究胡適對儒學認識的變化軌跡,解釋其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戰醞釀到爆發過程中所持立場與其思想根源的關系。
尤小立 ·中國哲學 ·55.8萬字
在《人性論》中,作者試圖通過關于“人的經驗科學”的研究,在精神科學領域建立一個具有全新基礎的、完整的體系。全書分為三卷:“論知性”,闡述了他的懷疑論和經驗主義認識論;第二卷“論情感”,提出情感而非理性是善和美的基礎;第三卷“論道德”,論述了快樂論、功利論的倫理學理論以及人性論、約定論的政治學理論。
(英)大衛·休謨 ·經典著作 ·50.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