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關于宋代地方州縣官僚制度的論文集,主要研討了宋代州級文臣職官的設置及其相關任用和管理制度、兩種宋代特殊的基層職官體系監當官與巡檢的設置與選任制度、宋代地方官任期制及其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兩宋邊遠地區基層官員特殊的任用制度,以及州縣胥吏制度等,試圖從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視角,推進宋代地方政治制度及其運行情況、宋代地方治理在維護王朝統治中所發揮的作用及其時代特點等問題的基礎性研討,為反思新時代地方治理提供參考。
苗書梅 ·中國政治 ·27.1萬字
本書圍繞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河南實踐研究主題,通過發展篇、城鄉篇、文化篇、生態篇、開放篇、調研篇等六個篇章的布局,從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縣域人口變動特征趨勢與對策研究、推進共同富裕等角度十五份報告,著力破解創新能力薄弱、動能轉換不足、新質生產力亟待培育、資源環境約束、民生領域短板等許多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加快推動河南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河南實踐提供有益借鑒。
王文莉主編 ·中國政治 ·22.2萬字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新的文明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作者立足于大歷史觀,以現代性反思為視域,較為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邏輯、內涵要義、本質屬性、基本特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發展路徑等基本理論問題。本書指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馬克思所指明的歷史時代文明形態的中國化、時代化呈現,是中華文明的新時代賡續,彰顯了文明自覺,這既是中國價值的發現,又具有鮮明的世界歷史意義。
梁華平 ·中國政治 ·21.2萬字
本書探討了“中國之治”的理念創新與實踐路徑。通過多領域、多維度的綜合視角,本書分析了新時代中國在眾多治理領域所面臨的復雜問題與挑戰,并探討了中國在面對這些挑戰時的創造性回應。在研究過程中,本書結合了政治研究的微觀、中觀與宏觀視角,部分依托田野調查實踐,深入挖掘中國治理的主體性經驗,并通過對氣候治理、規范性治理、非遺治理、基層治理、城市安全、網絡安全、公共衛生、水安全與國際輿情等領域的全景性和多尺度的實證觀察,揭示了中國治理模式中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辯證統一。通過對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建設、治理規范擴散路徑、治理實施中間角色以及技術治理四個維度的深入剖析,本書挖掘了中國全球治理過程中的多重邏輯互動,并對技術在治理中的雙重面向進行了反思性考察。特別是通過對氣候治理中“雙重擴散”現象與次國家規范化的分析,本書展現了地方議程在全球治理結構中的獨特介入方式。
劉天陽 談笑主編 ·中國政治 ·21.6萬字
本書梳理紹興師爺手稿中保存的縣級政治和財經等方面原始檔案資料,利用這些數據,分析晚清縣級政府財政運作、經費來源、百姓稅負和收支項目等,紹興師爺手稿中的典型案例,有利于彌補以往研究的不足。運用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方法把紹興師爺手稿置于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進程和特殊規律中,考察紹興師爺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和客觀規律性,首次用原稿整理和掃描的方法對紹興師爺現象開展研究,突破囿于傳統觀念的理論束縛,揭示社會劇變對紹興師爺人生的影響,全面把握紹興師爺的輔佐歷程、思想性格、人生業績和社會作用,用史實還原紹興師爺的本來面貌。
鐘小安 ·中國政治 ·40.8萬字
上古巫史不分,史官憑著宗教儀式中的文獻活動取得話語權力。自西周到西漢中期,史官、君子和儒士通過對文獻的載錄、繼承、闡釋和經典化,構建了具有裁判社會功能的原史文化傳統。在這一傳統中,周公攝政和制禮作樂、春秋史官的微言大義、孔子整理六經和設帳課徒、諸子的各鳴一端、董仲舒的天人理論、司馬遷的《史記》著述等,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本書通過對原史文化中的撰述觀念、載錄和傳播方式的研究,梳理了這一時期經典文獻的生成過程、文體形態、敘述方法等,并掲示出不同文獻所承擔的文化功能。本書綜合研究了上古多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和經典文本,理論體系完整,見解獨特,為深入理解傳統文化和上古文獻提供了新的視角。
過常寶 ·中國政治 ·38.4萬字
作為獻禮十九大重點主題出版物,本書系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夢”重點書系《中國夢·復興路(三卷本)》原創精編版。全書以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三大主題為線索,以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為脈絡,用現代視角和國際化視野,全景式追溯了中華民族170多年來的強國之夢,回顧和梳理自鴉片戰爭到十八大以后中國發展的歷史進程,并圍繞中國夢主題,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歷程,闡述全球視野下中國發展道路之抉擇。
盧潔主編 ·中國政治 ·29.1萬字
會元是會試的第一名,他們是科舉文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果要了解明代知識精英在科舉中的生存狀態,會元群體是一個十分典型的樣本。本書乘持大文學觀念,以明代會元群體為對象,綜合運用個案研究、群體研究和宏觀研究,挖掘和解析了大量不為人重視的明人別集材料,立體化地探討和呈現了明代科舉與文學的關系。考證、述史、論析融為一體,筆致清通精當。
周勇 ·中國政治 ·28萬字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進展報告(2020)》是從現階段少數民族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問題對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重要性出發,通過對民族地區貧困最新情況的梳理與分析,厘清現階段我國少數民族貧困的整體情況、各地區貧困的差異及原因、各地區2018年開展的扶貧政策及其效果等。《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扶貧進展報告(2020)》通過統計數據、實地調查和案例分析,分別從民族地區整體貧困情況(總報告)、民族八省區貧困情況(分報告一)、部分民族地區貧困情況(分報告二)等三個角度闡述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情況及已有扶貧政策的實施效果。
張麗君等 ·中國政治 ·22.5萬字
本書以東漢士人清議活動及由此引發的士人思想變化作為研究對象。對清議的文化含義和古代清議傳統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系統梳理了東漢士人清議產生的時代因素和文化背景,并就黨人清議和名士清議的表現形態及其政治性與輿論性進行了探討,補充或糾正了前人相關成果中的不足。在對清議的方式與傳播方法作出分析的基礎上,著重探討了由清議活動衍生出的士人文化類型,并就清議與散文尤其是述德性碑文創作的關系、清議活動中的謠諺藝術及其政治文化意義、名士品評人物過程中新創的題目文化及其影響三個方面,作出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并述及漢世之后清議的走向與清議傳統精神的延續情況。
孫立濤 ·中國政治 ·28.4萬字
本書依據大量史料文獻,綜合運用社會學、政治學等相關學科理論與方法,較為深入地考察了民國時期血緣、地緣、學緣、朋友、姻親等社會關系對民國官僚群體結構及其權力分配的影響,探討了這一時期國家權力機關與復雜社會關系之間的互動。
魯衛東 ·中國政治 ·29萬字
多都并存制度是一個政權或王朝在國都之外另設輔助性都城以加強中央控制力的政治制度。先秦時期是多都并存制度起源并定型的時期。研究先秦時期的多都并存制度對認識我國古代都城制度并進而了解古代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問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書對夏商周王朝的多都并存制度和春秋戰國時期秦晉齊楚燕趙等諸侯國的多都并存現象進行了細致研究,并對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的產生原因及其深遠影響進行了剖析,堪稱古都學的一部力作。
潘明娟 ·中國政治 ·24.9萬字
《元史·順帝本紀》中有“謚唐杜甫為文貞”的記載,但這一杜甫重要的“身后事”,卻在明代詩壇“崇杜”風潮盛行之下,長期不為人關注,直至晚明方重新被發現;且晚明士人論及此事,態度又迥異于元代儒臣,其間關節極耐深思。本書以元代“謚杜”切入,首先針對事件始末作了考訂,進而立足多民族文化背景,通過梳理元、明兩朝對杜甫謚號的利用、闡釋與認同等問題,系統展現“謚杜”記憶的起伏及流變。在具體的研究中,既要回應在不同民族輪番執掌中央政權的元明時段,作為漢文學典范而被共同宗奉的杜甫,對該時期價值建構、文化認同、族群融合的意義,也要探究多民族文化持續的沖突、互動與交融,對該時期文學史面貌的形塑作用。
翟墨 ·中國政治 ·23.9萬字
本書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探討了中央蘇區婦女解放運動的歷史背景、主要路徑、動員機制、歷史價值與現實啟示等,展示了巾幗群英的豐功偉績,對后續研究進行了思考和展望。
胡軍華 ·中國政治 ·26.3萬字
本書所收24篇文章,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在梳理學術史的基礎上,論述了秦漢郵驛機構淵源流變及其職能和相互關系;第二部分主要探討秦漢公文的收發、傳遞與管理;第三部分為郵驛吏員雜考,涉及郡督郵、邊塞部候史和各郵驛機構服役的刑徒及漢化的羌人;第四部分考證漢代武威郡治移徙和居延郡縣建置,其內容與郵驛管理密切相關,故作為“附錄”置于文末。
高榮 ·中國政治 ·26.5萬字
八旗貴族世家、八旗官宦世家、八旗世家這些用語在清史學界一直以來就混同使用。本書以八旗貴族世家問題為研究對象,結合清王朝創建的歷史,對滿洲、蒙古、漢軍各顯赫家族興起情況作了全面的梳理,既關注八旗世家的家族發展史,又剖析了清代八旗貴族世家的不同成因。全書系統分析了八旗貴族世家的特權及其前后變化,討論了八旗貴族世家子弟的教育、婚姻狀況。從文選、武選兩途對八旗貴族世家入仕升遷情況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并對八旗貴族世家家族任官屢世不絕現象細加考究,全面客觀地評價了八旗貴族世家在清代政治中的影響,多方面揭示了清王朝統治“首崇滿洲”的政治本質。
雷炳炎 ·中國政治 ·29.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