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對制度社會學體系進行了構建,論述了制度社會學體系構建的背景和意義、國內外制度社會學研究的狀況、制度社會學體系框架的內容、制度社會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以及中國社會制度建設,歸納了社會學三個發展時期和不同理論流派的制度分析范式,對西方社會學發展中二十一位社會學家制度范式進行了研究,為制度社會學分支學科的創立和研究做了一個基礎性的鋪墊。
王勝利 ·政治理論 ·22萬字
本書是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地方政府治理與地方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專門發表中國地方政府治理研究成果的專業學術出版物。秉持推動中國地方政府治理研究,助力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學術宗旨,倡導規范嚴謹的研究方法,鼓勵理論創新,注重經驗研究;回應地方政府治理實踐,構建本土化地方政府治理理論;跟蹤國際理論前沿,開展建設性學術對話;弘揚公共精神,服務我國地方政府治理實踐。
張立榮主編 ·政治理論 ·17.8萬字
歷史經驗已經反復證明,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容忍在歐亞大陸邊緣地帶出現一個陸海兩棲性強國,歷史上的法國和德國都因此而無一例外地引發了現代歷史上的兩輪霸權戰爭。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如何正確地思考和應對中國在21世紀前期的海洋轉型過程中可能遭遇的挑戰與壓力,是中國國際關系學界無法回避的根本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首先就在于確立一種正確的理論框架和思考范式。地理政治學對當代中國的價值與意義很大程度上恰恰也正是集中體現在這一方面。
吳征宇 ·政治理論 ·14.3萬字
本書聚焦于中國近現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生成與發展,致力于考察它對中國近現代文藝批評與美學觀念的影響,著重關注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與中國現代文藝批評領域中的其他思潮的互動關系,通過對晚清小說文體觀念的建構、清末學制改革中“文學”學科觀念的建立、民初新舊之爭中文化權力更迭邏輯、胡適等人與“學衡派”諸人對于現代性的不同理解以及國民黨官方的文化保守主義政策與知識分子之間的互動、中國現代學者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詮釋的美學化趨向、現代詩人對中國詩歌形式傳統的再認識等一系列問題的分析,力圖展現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對于中國文化與文藝批評現代進程的復雜影響,并省思傳統思想資源對于中國文化現代化進程的意義,進而為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化探索一種可能的因應之道。
黃鍵 ·政治理論 ·29.9萬字
王韜作為我國近代著名的早期維新派思想家,對處于“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中國社會如何解決當時的危局,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如何看待中西方在思想文化、制度、發展路徑等方面的差異及關系問題做了深入且細致的思考,形成了一套頗為系統的政治變革方案。他從對中國道器觀的反思與揚棄出發,給出了“漸變”的思想主張及理由,并以此作為政治變革思想的理論基礎,提出了“民權”、“君民共治”、新型的教育觀、選才觀等內政變革思想,以及認識并尊重華夷異俗、多向度的外交觀和通權達變的馭外主張等外交思想。王韜的這些認知與見解是中國近代變革時期不可忽視的思想資源,其內容具有重要的啟蒙價值。
石蓉蓉 ·政治理論 ·20.6萬字
春秋前期,管仲輔佐齊桓公治理齊國四十年,鑄就桓管霸業。管子治國思想及施政經驗,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政治與道德思想,精髓在于崇實進取、改革創新;富國強兵思想,精要在于輔王成霸而非恃強凌弱;政治教化思想及以德化為基礎的法治思想,是辯證統一的治國舉措,旨要在于建立厚功大業、追求教訓成俗而刑罰省的大治境界;大國處世之道及天下關懷等思想,旨在增進戰略定力,以謀求匡正天下為終極目標。
蔡保興 ·政治理論 ·20.6萬字
本書聚焦于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相繼居于主導地位的兩大社會意識形態——福音主義和達爾文主義。通過讀解19世紀英國文學和文藝思潮、考辨英國社會史并在文史之間構筑互證,本書力圖闡明兩種社會意識形態的起源、發展及取得社會認同的過程,揭示它們對維多利亞時代的信仰生活、社會秩序、道德意識、文化結構、民族性格、情感方式、性別觀念的塑形作用,評述兩者對于英帝國造成的即時和長期、正面和負面的歷史效應。
蕭莎 ·政治理論 ·23.9萬字
本書以個案研究的形式,從縱橫兩方面對唐玄宗時期政治思想進行了梳理。從縱向上,就唐玄宗時期政治思想與唐太宗時期、高宗李治及武則天時期的治國思想及其執政理念和具體實踐進行比較,著重就唐玄宗對唐代前期政治思想及其實踐的反思與探索進行闡述;以時間為序,對唐玄宗時期政治集團、儒家與道家和道教的信徒群體以及知識群體中重要代表性人物的政治思想展開論述。從橫向上,對唐玄宗時期政治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主要內容和特點詳加考察,進而探索唐玄宗時期政治思想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歷史影響,揭示學術與政治、政治思想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內在關系。研究唐玄宗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以及信徒群體對這一時期重大政治問題的討論,對唐玄宗時期治國治民之道的諸種闡發,對于我們了解和掌握唐玄宗時期政治家與思想家們的心路歷程及其政治思想的變遷,解讀大唐由盛轉衰的社會歷史原因,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梁紅仙 ·政治理論 ·31.3萬字
本書匯集了“亞洲工業化時代政治發展比較研究”課題組成員十余年來的相關研究成果。該項目自2008年啟動,主要是在對象國家和地區開展較大規模的田野調查,以現場觀察、訪談為主要手段開展專門化、系統化的比較研究。由十余位國別區域研究和比較政治研究領域的中青年學術精英組成的調研團隊,足跡遍及亞洲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一些歐美發達國家,對重點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多次專題調研,考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文化、經濟和社會狀況,剖析多國工業化時代政治進程的演進機制。這一研究項目開啟了中國比較政治學研究的新范式,把中國的比較政治學研究從案頭帶到了現場,推進到了實證性研究的新階段。
房寧 郭靜主編 ·政治理論 ·23.6萬字
本書基于政治認同的學術史回顧以及媒介化社會中青年政治認同的意義和現實需求,聚焦和考察了中國語境下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的青年政治認同生成機制。
呂催芳 周永紅 ·政治理論 ·19.6萬字
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發展歷程中,不可忽視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或王國政治思想的嬗變。本書所陳述的,就是契丹人建立的遼朝、黨項人建立的西夏和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所具有的不同政治思想,并盡可能全方位地展示政治實踐與政治思想的關系。本書分為三卷六編。上卷第一編陳述的是遼朝的“儒化”政治思想,第二編陳述的是西夏的“佛化”政治思想。中卷第三編、第四編和下卷第五編、第六編,詳述了金朝“治化”政治思想發展和深化的歷史進程。遼朝、西夏、金朝都引入了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使之成為本王朝或王國占據主導地位的統治思想,這恰是當時政治思想發展的關鍵所在,讀史者切不可忽視這一點。
史衛民 ·政治理論 ·112萬字
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遭受突發自然災害的困擾,而如何科學有效地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和運用的新場域。本文首先論述了這一研究的背景及意義,接著分析這一研究的重要概念及理論,然后,從歷史的視角研究了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從現實的視角研究了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重點研究了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最后研究了突發自然災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體系構建。
曹勇 ·政治理論 ·18.6萬字
本書在總結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實踐的基礎上,對人權的關系結構進行理論探討。作者立足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基本觀點,提出了以人的發展為導向的人權結構理論。該理論突破了自由主義人權理論的視域局限,將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協調發展作為目的性權利,將生存權作為實現人的發展的基礎性權利,將參與權作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手段性權利,將自主原則和自由權作為實現人的自由發展的主體性條件,將平等原則和平等權作為實現所有人自由全面協調發展的約束性條件。以人的發展為導向的人權結構理論可以更充分地解釋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而中國人權發展實踐也證明了這五類權利的有序、協調和全面保障對促進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常健等 ·政治理論 ·37.2萬字
印度國民志愿服務團是印度最大的右翼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本書采取社會運動理論的分析視角,從政治機會、資源動員和框架建構三個維度切入,系統闡釋了1925年該組織成立以來對印度社會政治發展的深刻影響。
王凱 ·政治理論 ·19萬字
本書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系列叢書之一,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主辦集刊。本書從比較政治、中外政治思想史、政治學理、中國政治等相關領域,探討新時代政治學的學科自覺與自主、政治學研究范式的轉型,以及政治學科發展的未來等理論與現實問題,立足中國本位,放眼世界政治,倡議從比較文明的視野出發,貫通規范研究和經驗研究,引領和提升中國政治學的發展。本輯為2023年第二輯,分為幾個部分:建構中國自主的政治學知識體系、歷史政治學、世界政治學。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主辦 ·政治理論 ·11.1萬字
作為一種內生性和制度化的協商治理形式,政黨協商實現了治理型民主和參與型民主的有機結合,在推動中國社會發展和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書以政黨協商為研究重點,在全面闡釋政黨協商相關理論及其與國家治理現代化二者之間內在邏輯的基礎上,研究分析了政黨協商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特色、結構、功能及面臨的困境和制約性因素。政黨協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獨特優勢,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形式。本書能夠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政黨協商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政黨協商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不可忽視的功能價值和獨具特色的優勢。
徐鳳月 ·政治理論 ·16.9萬字
本書為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學術年刊,精選國內國家發展問題一流專家學者未公開發表之學術成果,聚焦于本年度國家發展戰略前沿,深入探討相關的現實與理論問題,為國家發展戰略提供新的視角與思辯。作為學術年刊,本書更注重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通過對當前現實問題、焦點問題的深入研究,努力探索其發展大勢,進而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周琪主編 ·政治理論 ·18.1萬字
本書主要圍繞東晉、劉宋時期,特別是兩晉之際與晉宋之際社會政治局勢演化及其重要政治事件、現象、思潮、重要軍政家族及其代表人物的表現與影響等進行專題性考論。諸如針對東晉門閥政治格局下皇權之表現,專題深入考察東晉立國過程中皇權之伸展及其相關政治沖突;專題考察東晉中期高級門閥式微過程中皇權“振作”之表現,以及隨之而來的寒門勢力的活動,特別是北府武人勢力的興起及未來皇權政治之趨向。針對晉宋變革與皇權政治回歸,專題論述當時高門士族、北府武人、寒門勢力等群體之表現,深入考察晉宋之際與各社會階層、群體之政治關聯,進而揭示劉宋皇權、寒門勛貴軍政勢力崛起過程中的內在分化、斗爭及高門士族社會的境遇與表現等,論述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群體、不同政治勢力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劉宋皇權之強化及其對政局演進的主導作用。
王永平 ·政治理論 ·41.9萬字
日本政府施政報告是明確國家利益及國家戰略的一種政治演講,是最具代表性、最為典型的政治語篇。為獲得有力支持和順利推行執政措施,日本歷任首相在施政報告中會選擇適切的隱喻架構使政治具體化或概念化,將抽象復雜的政治現象或施政理念簡單明了地傳遞給民眾百姓。戰后日本首相施政報告的經濟類文本中主要出現16種隱喻架構,行政機構改革類文本中出現15類隱喻架構,教育類文本中出現10類隱喻架構,外交類(日美關系)文本中出現7類隱喻架構。隱喻的多重屬性,既反映了歷任首相尋求民眾“理解”與“認同”之情感,以期實現“勸導”與“說服”之目的,也可解讀歷屆政府之價值取向,前瞻日本政治文化之未來發展走向。
劉桂萍 ·政治理論 ·41.7萬字
《中國政治學》從比較政治、中外政治思想史、政治學理、中國政治等相關領域,探討新時代政治學的學科自覺與自主、政治學研究范式的轉型,以及政治學科發展的未來等理論與現實問題,立足中國本位,放眼世界政治,倡議從比較文明的視野出發,貫通規范研究和經驗研究,引領和提升中國政治學的發展。本輯為《中國政治學(2023年4輯總第20輯)》包括梁啟超的“新帝國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史敘事、立國根本規模與政教相維機制等論文。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主辦 ·政治理論 ·15.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