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研究從“科倫坡計劃”開始到冷戰結束之初(1950~1993年)的這一時期,加拿大官方發展援助的理念與模式、促因與目標及其影響與本質等,旨在揭示在冷戰產生、加劇直至終結的大背景下,加拿大官方發展援助的理念、體制、內容、目標以及利益糾葛經歷了哪些起伏變化及其深層原因,即在服從于西方整體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受援國發展利益與加拿大國家利益的共存與雙贏是加拿大官方發展援助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賀建濤 ·國際關系 ·13.9萬字
本書著重探討了美國自“馬歇爾主義”以來實行的對外援助計劃的總體情況。美國的對外援助總體上服務于其國家利益及其外交政策。其重點實施階段主要是兩個時期:一是冷戰時期。美國這時期的援助主要集中在朝鮮戰爭時期、越戰時期和中東地區。二是“9.11”恐怖主義行動發生以后,這時期的援助重點在貧困和落后地區,認為發展會減少恐怖行為的發生。本書還介紹了國際政治中的對外援助理論。
周琪 李枏 沈鵬 ·國際關系 ·32.9萬字
從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著手,講述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既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也是時代的呼喚;之后,講述中國經濟發展的故事,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經濟的“高速列車”,分享中國經濟發展和合作的經驗;最后,重點論述“一帶一路”倡議的內涵與外延,讓大家能夠通俗易懂的理解“一帶一路”的內涵,理解共建“一帶一路”給各國帶來的機遇和利好。
劉偉 ·國際關系 ·6704字
以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為標志,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市場國家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這種變化給予中拉經貿合作又一歷史性機遇。本書是關于中拉經貿關系發展的基礎性研究,在總結21世紀以來拉美地區經濟發展趨勢和政策調整的基礎上,通過對主要拉美國家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經貿合作等多角度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討了今后10年中拉經貿合作的前景和實現途徑。本書既有理論上的研究,也有歷史的回顧和實證分析。本書資料豐富、數據翔實、論證扎實,是國內拉美研究學術界的一本優秀專著。
蘇振興主編 ·國際關系 ·27.9萬字
傅瑩女士,2013-2017年擔任全國人大會議新聞發言人,也曾擔任駐英國等國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長。書中展現的是,她作為一名新聞發言人,如何向中外媒體介紹中國的內政外交;作為一名外交官,如何面對國際上的各種誤解和成見,如何客觀平和地介紹中國。全書分三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解構2017年全國人大新聞發布會”,分別從民法典、環保、個人信息保護、反腐敗、國防費、婦女兒童保護、中國的國際角色等七方面,再現了作者是如何在發布會上回應各方關切的。第二部分“新聞發布會背后的故事”,條分縷析發布會的準備過程,呈現了一位發言人是怎樣“煉”成的。第三部分“新聞發布會之外的故事”,主要談作者參加一些國際論壇的體會,比如慕尼黑安全會議和瓦爾代俱樂部會議;回顧了北京奧運會火炬倫敦傳遞等事件以及其間與國外媒體打交道的經歷。這本書對思考如何做好公共和國際傳播,如何與世界相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傅瑩 ·國際關系 ·16.9萬字
本書是作者2001-2015年的學術研究論文及國內外調研報告的輯錄,以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為主線,探究中國崛起的內外環境、現實挑戰、理論準備、戰略謀劃等,主要涉及國際關系理論探索、中國戰略體系建構、美國霸權戰略剖析、大國東亞戰略聚焦、國際調研與決策咨詢等諸方面,立足理論建構,聚焦戰略設計,提供智囊參考。
門洪華 ·國際關系 ·35.9萬字
歐盟處理海洋事務的權能來自成員國的讓渡?!独锼贡緱l約》對歐盟涉海專屬權能和共享權能有明確規定。對外涉海政策具體由歐盟外交事務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以及對外行動署執行。歐盟理事會海洋法工作組是協調聯盟所有海洋法事務的專門機構。歐盟對華交往中第一次提及海洋事務是1995年。歐盟早期對華涉海事務的主要訴求是雙邊海運合作,南海問題有所提及,東海問題則從未提及。自2007年開始,歐盟推行積極介入域外海洋事務戰略。與此同時,東亞海洋形勢出現新態勢,東海、南海問題成為歐盟新階段對外關系中涉華經常性議題,重點是南海問題。在歐盟對華政策性文件,中歐領導人會晤文件,歐盟與美國、日本、越南、菲律賓、東盟雙邊文件,以及七國集團相關文件和其他國際場合中,東海、南海問題一再被提及。歐盟對華文件和中歐領導人會晤文件聚焦海洋合作,其他文件則側重于中國對南海、東海形勢帶來的挑戰,強調通過第三方爭端解決方式(特別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附件七仲裁)解決相關爭議。歐盟的上述態度在2016年7月之后出現明顯回調??傮w上,歐盟與中國建交40多年,涉華海洋事務進入議事日程是近20多年的故事。2012年至2016年,受多種因素影響,歐盟在東海、南海問題上表現一度強勢。它在東海、南海問題上體現出模糊性、階段性、集體行動、與中國利益相悖和重視國際法在涉海事務中的作用等特點。與此同時,特別是2012年以來,中歐海洋合作的需求和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雙方已同意構建“中歐藍色伙伴關系”,中歐海洋合作前景廣闊。
劉衡 謝瓊 ·國際關系 ·4萬字
本書向國內外講述建黨后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世界的故事。以小故事切入,用生動而珍貴的圖片,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展示中國共產黨與國際友人的主要交往、外國友人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中外務實合作和人文交往等內容,體現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進步性、民主性和開放性。
本書編寫組編著 ·國際關系 ·12.8萬字
天下秩序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伴隨“中國崛起”及其研究的熱潮,很多人將之視為中國歷史上構建世界秩序的成功經驗,但本書認為,它是一個被誤讀的“世界秩序”?!疤煜轮刃颉备嗟氖且环N與周邊政治行為體達成共識的國際公共產品,而且它在歷史上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樣行之有效、一以貫之。本書匯編了多篇文章,從多個視域對近世中國的身份認同與對外關系進行了反思。
李揚帆 ·國際關系 ·15.7萬字
2001年6月15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6國在中國上海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間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對內遵循“上海精神”,對外奉行不結盟、不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及開放的原則。上海合作組織有兩個常設機構,分別是設于北京的秘書處和設于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地區反恐怖機構執行委員會。本書系統介紹了上海合作組織的歷史沿革、基本情況、行動領域、前景和展望等,對讀者了解該組織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肖斌 ·國際關系 ·18.2萬字
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對當時的中國社會和國民帶來極大的震撼,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激起社會各界的憤慨,并引發國人奮發圖強的各種社會思潮,在中國近代史和外交史上有著重要的影響。本書對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的預謀、背景、過程從不同層面進行分析,論述了雙方總的對策、策略、結果,并闡釋了“二十一條”主要內容的交涉過程,較為全面地梳理與探討了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對中國內政外交產生的影響,從而揭示了民國時期中國社會政局變化的深層民族主義因素。
李斌 ·國際關系 ·16萬字
《非洲研究》由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主辦,是刊發非洲研究成果、探討非洲問題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欄目設置以非洲為中心,以中非關系為出發點,突出中國特色和視角;以非洲領域和問題研究為基本欄目(設有“非洲政治與國際關系”“非洲經濟與發展”“非洲歷史、教育與文化”“中非關系”等專欄),平衡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在整體把握非洲問題的同時,突出展現非洲國別和區域的差異性;還設有“大使訪談”“非洲研究書評”“調研報告”等特色欄目。
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主辦 劉鴻武 李鵬濤主編 ·國際關系 ·14.5萬字
《大國較量:中歐關系與香港回歸親歷》,一段驚心動魄的香港回歸較量史,一部鮮為人知的中歐外交風云錄!1984年,中英達成解決香港問題的協議,但英國并不甘心撤出香港——90年代初英方修建香港新機場,是想留給未來特區政府沉重的債務負擔?回歸前夕,英方加緊推行香港政改方案,意欲何為?回歸之后的特區治理,毫無先例可循,各種困難與麻煩不斷——亞洲金融風暴香港遭遇重大沖擊,香港如何在中央支持下走出困境?中央駐港工作機構面臨多方面壓力,如何在風浪中站穩腳跟?居港權引起重大政治風波,如何平息?圍繞香港問題,我國與英國進行了漫長的正面交鋒和暗戰,其中的艱難和驚險超乎我們的想象。
姜恩柱 ·國際關系 ·27.7萬字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而給出的中國方案,也是基于人類的歷史教訓、現實狀況和發展趨勢為人類描繪的世界藍圖,是21世紀籌劃人類命運的唯一選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所以是人間正道,“正”就正在這一方案不謀一國之利,而為人類著想;不圖一時之利,而為子孫后代著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新了全球治理的思維方式,開辟了世界秩序的宏大愿景,標識了中國外交的未來方向,開啟了人類文明的嶄新形態。
李君如 羅建波等 ·國際關系 ·4.5萬字
為全面介紹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和生動實踐,增進國際社會了解和理解,凝聚廣泛共識,更好與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政府特發布本白皮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際關系 ·2.2萬字
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區域內各國政府的金融合作,推動貨幣互換和資本市場的合作,提高金融基礎設施水平;同時,要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有力支撐作用,以及國際開發性多邊金融機構的重要先導作用,彌補當前國際金融體系的不足,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加強各國的金融監管,降低金融風險,提高整個區域的抗風險能力,才能促進經濟融合,實現共同發展。
劉偉 ·國際關系 ·6338字
“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概念自提出以來,就引發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這一概念源自何處?崛起國與守成國是否必會發生沖突?作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系統地回答和解釋了上述問題。艾利森從雅典和斯巴達的戰爭歷史出發,對歷史上發生的16個崛起國與守成國進行全球競爭的案例進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間的沖突是可以避免的。這16個案例包括成功避免陷入戰爭泥淖的4個案例和以戰爭收尾的12個案例。同時,作者在書中還提出了12個通往和平的方法。在本書最后,艾利森將對其觀點的質疑提煉為“七個稻草人”(對曲解對方論點的比喻),并直截了當地回應了這七種質疑,他明確指出“修昔底德陷阱并沒有宣稱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艾利森作為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他的這本《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為中國讀者打開了一窺美國戰略設想的一扇窗。
(美)格雷厄姆·艾利森 ·國際關系 ·18.3萬字
2016年,全球反恐形勢異常嚴峻,雖然各國高壓打擊,但是威脅仍在蔓延,恐怖分子在法國的尼斯等地發動了造成數以百計死傷的重大恐怖襲擊。世界上多數國家都面臨著恐怖主義的現實威脅,國際社會面臨著多方面的嚴峻挑戰。近年來,國內以“三股勢力”為代表的分裂勢力,手段越來越恐怖暴力化,恐怖主義呈現出了新的變化。受國際反恐形勢的影響,我國國內恐怖襲擊風險日益嚴峻,對于現行的反恐能力形成了巨大的挑戰,如何應對“恐怖主義就在身邊”的狀況,是擺全社會成員面前的一個難題。本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全書分為總論篇、國內篇和國際篇三部分??傉撈獮榉纯謱W基礎理論研究,包括恐怖主義,反恐怖主義,恐怖活動組織、人員及恐怖活動。國內篇為我國反恐學專題研究,包括我國恐怖主義的基本狀況、我國面臨的“三股勢力”,我國的反恐怖主義工作。國際篇為反恐學比較研究,包括聯合國的反恐怖主義工作,區域性國際組織的反恐怖主義工作,反恐怖主義前沿國家的反恐怖主義工作,國外反恐怖主義工作的啟示及教訓。本書的出版得到上海市防控辦公室的支持和資助。
姚建龍 ·國際關系 ·33.7萬字
本書從國際法的視角,對全球化進程中的國際組織進行了深入探討,重點考察了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多樣化組織型態、國際組織與全球化進程的互動關系以及國際組織對國際法發展的影響,提出了重新界定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新見解;同時,著重對冷戰后聯合國在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的實踐、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法律適用等問題進行了及時的跟蹤研究,是國內學者在國際組織法研究領域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饒戈平 ·國際關系 ·18萬字
從盧溝橋事變到珍珠港事件,期間中美關系到底經歷了何種變化?特別是中國政府對美外交的決策過程是什么?由何人執行?中國外交的目的是什么?談判的技巧如何?美方的反應是什么?中國政府在此期間總體的得失又當如何評價?何以在盧溝橋事變爆發時美國政府認為事不關己,而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卻十萬火急地促請中國成為并肩戰斗的盟友?這些都是本書著力要探討并希望解決的問題。
齊錫生 ·國際關系 ·41.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