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五臺山佛教是中國佛教文化發展的縮影。自北魏佛教傳入五臺山到現在的1600余年里,各宗高僧均把五臺山作為弘傳佛法的地方,使五臺山佛教呈現出顯密諸宗并弘、漢藏佛教共存的特征。本書作為《山西佛教史》的一卷,主要對元代以來的五臺山佛教進行補充研究,著重考察五臺山藏傳佛教發展的歷史脈絡及發展特征,闡釋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趙改萍 ·佛教 ·21.3萬字
《星云禪修》叢書是整理星云大師在電視臺播出的“星云說喻”欄目的文章而成。星云大師將七十余年修禪行佛的參悟和身體力行,教世人親近佛理、通達人生的道理,娓娓敘來。本次出版,將“星云說喻”的九百篇佛理文章以佛光寺三修——修身、修口、修意,即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為主題來整理分冊,共分為九冊,本書《把握當下:星云大師談修身》,是為“星云談修身”之一種。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5.2萬字
本書名直譯為“教王寶鬘論”,是古印度龍樹菩薩為一位國王所明示的教言。不但講述了君主法規,還宣說了滿足眾生一切所欲的深廣法理,對引導在家人學佛尤為適合。凡是想獲得暫時人天安樂及究竟解脫果位的有緣者,皆應學習此論。本書《中觀寶鬘論廣釋》是喇拉曲智仁波切對《中觀寶鬘論》的注釋,是修習藏傳佛教,了解藏傳佛教傳承的重要典籍。
龍樹菩薩 ·佛教 ·17.7萬字
星云大師的《百年佛緣》是一部重要的口述歷史的著作,全書分為:生活篇、社緣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場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別冊、名家看百年佛緣十個部分,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記述了星云大師與社會各界的往來、弘揚佛法和為社會服務的經歷,讀來非常令人感佩和感慨,展示了臺灣幾十年來的歷史變幻和海峽兩岸關系從冰凍到如今的全面交流與交融的全過程,是一部難得的歷史巨篇。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20.2萬字
本書將宗族概念引入明清以來中國佛教傳統宗派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法緣宗族”的命題,全面探討了模擬宗法制度在中國佛教中的宗派組織、寺院管理、經濟文化諸方面的意義。筆者嘗試說明在剃度、受戒、傳法過程中,同一位僧人有可能產生出多種“法號”的現象,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轉換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其背后代表的宗派意義。本書認為:以派輩譜系編制為典型特征的禪宗與“遍利三根”的凈土宗之間的“禪凈關系”,并非并列的兩個教派團體的關系,而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互補關系,前者維護了中國佛教僧侶的正統性,后者則成為正統佛教與民間信仰之間交流的重要中介。
張雪松 ·理論 ·18.5萬字
《四大門》內容簡介:所謂“四大門”,乃是對四種靈異動物即狐貍(“胡門”)、黃鼠狼(“黃門”)、刺猬(“白門”)和蛇(“常門”)的總稱,在華北地區廣泛流傳著關于它們的民俗信仰。這篇本科論文通過深入的實地調查和訪談,自覺重視“局內觀察法”和“民俗語匯”,站在社會學、人類學和比較宗教研究的立場上,以嚴謹認真和超脫公允的態度,詳細地描述了北平西北郊一帶農民信仰的實際情形,進而討論了當地民眾所信仰的“四大門”宗教及其對于農民生活的重要意義,尤其著力分析其社會功能。論文寫成之后,在學界聲譽卓著,被認為超過了現在很多博士、碩士論文的水平,卻一直沒有公開出版。此次經典重提,實為初刊,以饗廣大讀者。
李慰祖 ·理論 ·12.7萬字
“本書輯錄的,是近代佛學大師、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太虛和尚解說七部佛經原典的講稿,選錄的原則,一是原典的價值,二是經義的淺近,三是篇幅的精要?!端氖陆洝罚旱谝徊孔g入中國的佛典?!斗鹫f八大人覺經》:佛陀的八大自我覺悟。《佛遺教經》:佛陀留給世人的最后遺言?!斗鹫f大乘稻稈經》:佛陀說十二因緣。《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未來世彌勒下生成佛的預言?!斗鹫f十善業道經》:化苦惱為快樂的十大善行。《佛說善生經》:敦守人倫,珍惜生命的勸導書”。
太虛 ·佛教 ·10.8萬字
“宗教學新論”之八?!白诮虒W新論”系列圖書為卓新平教授對自己近四十年研究宗教學科之學術積累進行整理、補充和提煉而形成的叢書。其中,他搜集自己已發表或尚未發表的學術論文、以及已收入相關論文集的論文和相關專著中的文論,加以較為周全的整合,形成相關研究著作出版,包括《經典與實踐——論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唯真與求實》《宗教學史論》、《宗教社會論》、《宗教文明論》、《宗教思想論》、《世界宗教論》、《中國宗教論》、《基督教思想》、《基督教文化》、《中國基督教》、《反思與會通》等;這一系列著作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指導下,梳理探究宗教學的歷史和宗教學的體系,進而展開對世界宗教的全方位研究。
卓新平 ·理論 ·25.4萬字
本書為“星云日記”系列的第二十六冊。收錄星云大師1993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的日記,分為“佛如光”、”把握因緣”、“懺悔的法門”、“人生的助緣”四部分。日記詳細記載了星云大師每日的弘法行程、心得、計劃,熔佛法、哲學、文學、慈心悲愿于一爐,實為一代高僧之心靈剖白與濟世旅程,為現代佛教歷史的進展保存或提供了至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亦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養精神之津梁,從中可獲得許多做人做事的啟示與新知。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9.1萬字
藏傳佛教自西夏時起就已經開始向西域和中原傳播,并在元明兩代成為中國佛教傳統中一個十分醒目和有影響力的傳統。以往由于缺乏文獻資料,對這段歷史的研究幾乎是空白。近十年來,作者在敦煌藏、漢文文獻,黑水城出土漢文、西夏文佛教文獻,吐魯番出土回鶻文文獻和散見于世界各地的元明善本文獻中發現了大量的漢譯藏傳密教文獻,其中以傳自元明清三代宮廷的藏傳密教儀軌集成《大乘要道密集》最具價值。本書利用這些新發現的漢譯密教文本,發掘其藏文原本,通過對這些文本進行細膩的分析,重構了11至15世紀藏傳密教在西域和中原傳播的歷史。
沈衛榮 ·佛教 ·20萬字
“空有之爭”指空宗與有宗的爭論,特指中觀派與唯識派的論爭。從佛教思想的發展來看,其貫穿佛教思想發展的整個過程。近代以來,隨著唯識學研究的盛行、三論宗典籍從日本傳回、藏傳中觀學傳入漢地,中觀與唯識之間的空有論爭被佛學研究者所關注。占據中國佛教傳統主流的如來藏思想對中觀、唯識的融攝已經無法回應當時學者的追問。所以,“空有之爭”通過中觀學、唯識學、如來藏三系之間的理論交涉與學術論爭,成為近現代佛學研究的主題之一。
丁建華 ·佛教 ·28.5萬字
佛教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蘇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不僅在書畫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也是文人士大夫中與佛教關系最密切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書從蘇軾與佛教的因緣、蘇軾書畫觀與佛教、蘇軾書畫創作理論與佛教、蘇軾書畫作品受佛教的影響這四個方面展開論述,通過蘇軾的書畫與佛教這個個案,對佛教如何影響中國文化展開實證性與科學性的討論。
陳中浙 ·佛教 ·29.1萬字
本書是計劃中的星云大師套書“人間萬事”中的第三冊,是臺灣星云大師目前仍在《人間福報》“人間萬事”專欄連載的部分短文集結。本書有別于過去傳統佛教讀物的寫作手法,是一種完全應世的、軟性的文章。風格情形,樸實有味;取身近物,道不遠人,體現出很強的人間性和普遍性。該書從最普世的角度談人生和社會,文字簡潔清新,沒有不合時宜的政治傾向,更無狹隘的宗教習氣,實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諧社會建設。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9.5萬字
浙江歷史上被譽為“東南佛國”,南宋時期評定的江南禪宗寺院“五山十剎”,浙江名剎占大多數,改革開放四十年,浙江寺院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本書根據浙江歷史上“五山十剎”和新發展的寺院,遴選出15座寺院,以專業考察者身份,探析寺院淵源、名寺高僧、景觀與文化、特色與特產等方面,為寺院旅游愛好者提供一份行記。
司開國 ·佛教 ·11.6萬字
本書為“星云日記”系列中的第五冊。收錄星云大師1990年5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的日記,記錄了星云大師生活、工作、弘法度眾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等,全書分為“蓮花生長在污泥中”、“唾手可得”、“與人為善”、“人忙心不忙”四部分。這是一份特別的日記,內容不僅是大師個人生活點滴,也是人生的省思,它來自眾生,屬于眾生,讀“星云日記”,仿佛進入一個開闊的胸懷,一頁內心最深層的省思。
星云大師 ·普及讀物 ·5.3萬字
本書是《世界佛教通史》系列第一卷有關印度佛教的內容,主要講述佛教起源至公元七世紀的發展歷程,其內容包括: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印度政治、經濟、社會、宗教與文化,釋迦牟尼佛的出世、弘化與涅槃,阿含經教中的佛陀形象,釋迦牟尼佛的阿含教說,結集與阿含經,從阿含佛教到部派佛教,佛教的部派分裂,部派佛教的思想及其大師,從阿育王到迦膩色迦王,早期佛教的文學與藝術,大乘佛教的興起,初期大乘經典及其思想,龍樹、提婆與中觀學派,笈多王朝及其前后的政治、經濟、社會與宗教狀況,中、晚期大乘經典及其思想,瑜伽行派論師、著述及其思想,笈多王朝及其前后印度佛教與非佛教的文學、藝術,佛教密教的興起。
周貴華 ·理論 ·50.3萬字
《李叔同晚晴集講記》本書為弘一大師集結佛經之精華,講解也以佛經為本,對弘一大師的每句摘錄,盡力求之于佛典原文,以上下文語境貫通作解,凡有旁證,也多自佛典而出,不敢以己意妄加附會而作鑿空之論。至于斟酌損益、成敗利鈍,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熊逸之 ·佛教 ·7.9萬字
在《心如菩提:跟林清玄走進禪韻人生》中,大師清淡雋永的文章精華,將與饒有趣味的禪宗故事一起,為您講述生活中的禪,帶您一起進入那富有禪意的世界……
蕭逸 ·普及讀物 ·18.2萬字
愛彌爾·涂爾干是與馬克思和韋伯齊名的社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之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涂爾干的代表作之一。該書援引了大量人類學材料,從圖騰制度出發討論了宗教生活之構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題,堪稱涂爾干所有作品中最精湛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其社會思想取向的文獻。此外,該書還反映了涂爾干晚年思想的重要轉向,即用社會決定論來構建道德個體主義的理論企圖,其中第二卷第七章以及結論部分,被公認為知識社會學研究的經典范本。
(法)愛彌爾·涂爾干 ·普及讀物 ·40.8萬字
忙碌的都市中,如何找回寧靜的心靈?在煩亂的生活中,怎樣拾起幸福的感覺?用佛法照亮心靈,用智慧梳理生活。這是一鍋專門煲給都市忙碌人的心靈雞湯,滋潤你的心田,化解你的煩惱,消除你的疲憊。《給大忙人看的佛法書2》通過一個個啟迪心靈的小故事和雋永清新的點評,引領讀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學會放松心靈、找到真正的快樂。
吳正清編著 ·普及讀物 ·10.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