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共10章,詳細講述了中國革命戰爭時期,人民軍隊各根據地、解放區,各大戰略區和一、二級軍區及有關軍、師等部隊創辦過很多通信學校和無線電培訓班,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通信戰士,建起了縱橫交錯的通信聯絡系統。無論是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還是在運籌帷幄的戰略、戰役、戰術指揮中,無論是在針鋒相對的談判桌上,還是在隱蔽戰線與敵人殘酷的較量中,正是這些通信戰士夜以繼日地埋頭苦干,為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
朱仕樸 ·軍事理論 ·28.7萬字
《東線》系列叢書,由著名軍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寫。它全面而詳細地講述了二戰中蘇德戰爭的整個過程。《東線:從哈爾科夫到庫爾斯克》講述了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后,從1943年初到當年夏天,蘇德戰場南部的戰爭進程。1943年初,德軍在東線南部遭受連續慘敗,直到在哈爾科夫反擊之后才穩住陣腳。蘇德戰場因此迎來較長的平靜時期。而隨著戰局的改觀,交戰雙方都在考慮以何種方式結束戰爭。因此需要一次戰役來檢驗新的力量對比。1943年夏季,德軍集中了龐大的裝甲部隊,在庫爾斯克發動了蘇德戰爭中的最后一次戰略進攻,但很快失敗。紅軍乘機收復了哈爾科夫和奧廖爾地區。
朱世巍 ·軍事史 ·21.5萬字
一般來說,德國人于1944年開始全面啟動的一系列先進武器項目被后人統稱為末日科技,至于其中關于空軍裝備的部分則被稱之為納粹空軍末日計劃。但無論是末日計劃還是末日科技,它們都只是納粹千年帝國夢想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有些項目被規劃的時間之早、被展望的時間之久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另一方面,為了實現這個千年帝國的目標,就要首先挽救危如累卵的戰局,于是在人們的印象中整個末日計劃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了一層史詩般的濃郁救世色彩。事實上,這個“末日”很可能帶有雙重意味:一是將末日帶給敵人;二是將自己從末日中解救出來。如今回顧這段歷史,也許我們可以發現末日計劃究竟意味著些什么。本書將選取末日計劃中的秘密空軍裝備,隆重呈現火箭防空截擊機、地對空導彈、VTOL垂直起降戰斗機、噴氣式戰斗機、洲際重型轟炸機、對地攻擊機、中型轟炸機、亞軌道轟炸機與洲際導彈、黑太陽飛碟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發對象,包括裝備的研發背景、設計理念和詳細方案等,展示了納粹在覆沒前對航空科技研發的終極想象力。
鄧濤編著 ·武器裝備 ·38.5萬字
本書的內容包括日俄戰爭的起源、雙方的作戰計劃以及戰前關系持續緊張時期的歷史,并介紹了至1904年9月的第一周之前,雙方作戰行動的基本脈絡,也就是日俄戰爭第一階段的內容。本書還詳細研究了魚雷攻擊、戰術機動、戰列艦的航速和航程等,提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論據,指出了“有限戰爭”的利弊,日軍作戰中的優勢所在,還把現代技術的發展同長期研究風帆時代的成果結合起來,使本書具有巨大的出版價值。
(英)朱利安·S.科貝特 ·世界軍事 ·40.9萬字
阿姆斯特朗公司位于英格蘭北部的紐卡斯爾市的泰恩河畔,晚晴時期,它是清朝中國海軍軍艦重要的設計、制造廠家。本書以大量保存于英國各機構的檔案為基礎,以當年引進的各型號軍艦為經,以清朝中國各級機構和官員的相關活動為緯,詳細敘述了清朝中國海軍建設過程中從戰艦型號的設計、修改、確定到如何接引戰艦回國、戰艦的服役、戰斗經過直至最后結局的歷史過程。
張黎源 ·軍事史 ·48.4萬字
這是一本對坦克的故事進行深度挖掘的書,也是一本探究人類軍事技術創造力的書。創造力可能是人類活動中最重要但又最不為人所理解的概念。關于創造力的構成要素已經有無數研究者進行過討論,但沒有一種理論得到普遍接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同的知識領域需要不同要素的組合。也正因如此,作為兼具技術性和故事性的坦克獵奇類讀物,《世界傳奇坦克》能夠讓讀者既體會到技術的嚴謹,也能體會到故事的流暢和知識的廣博。讀者會發現等待自己的是一次富于樂趣的閱讀體驗。
鄧濤 ·武器裝備 ·20.4萬字
《中國兵器史》是中國兵器通史拓荒巨著,收錄982幅古兵器圖片,共展示兵器及實物近千件;更有100多種乾隆藏器大公開,源自中外博物館、圖書館、皇宮及私人收藏。這些珍貴的手繪圖片、拓片和照片,將舊石器時代起至清代的中國古兵器一一勾勒,令其躍然紙上,完美再現了中國古兵器的奕奕神采,立體呈現了中國兵器史的演變歷程,令人真切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美感與價值。
周緯 ·武器裝備 ·20.8萬字
本書是國內首本全面介紹1942年哈爾科夫戰役的著作,該戰役在蘇德戰爭中是極具代表性和極富戲劇性的戰役。在該戰役初期,蘇軍占據主動,先行進攻且讓德軍吃了不小的虧,但恢復過來的德軍扭轉了戰局。不過該戰役被淹沒在1943年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的歷史余暉中,不太為戰史愛好者所關注。全書參考了30余本德文、英文、俄文、中文專著,以全景描寫的方式從蘇德雙方詮釋,同時對被國內外均忽視的1942年1月巴爾文科沃戰役進行了詳細的描寫,揭示了其與同年5月發生的哈爾科夫戰役之間的緊密聯系,對軍事愛好者來說,是填補知識空白的重要參考書。
張大衛 ·戰略戰術 ·21.8萬字
翻開浩瀚如海的二戰德軍資料,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武裝黨衛軍的七個精銳裝甲師,勇冠三軍的SS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裝甲師和帝國之花SS第2“帝國”裝甲師都有很高知名度,可很少人想到以北歐外籍兵組成的SS第5“維京”裝甲師,同樣也在東線掀起了黑色風暴。本書分為十四個章節,全面回溯了SS第5“維京”裝甲師在二戰中的戰斗歷程,包括其建軍與發展的歷史——1941年勢如破竹取得大突破,1942年沖向高加索,1943年至1945年進行艱苦拉鋸戰,到最終投降的的各次重大戰役。全書內容翔實,資料豐富,是軍事歷史愛好者不可多得的典藏精品。
胡燁 ·軍事史 ·21.5萬字
1944~1945年,從太平洋中部到日本本土,美國跨越全面戰爭門檻。在馬里亞納群島戰役中,第五艦隊一路向西,引出日本的整個航母艦隊,搗毀日軍據點;陸戰隊正面登陸有數萬防御兵力的塞班島,在短短兩個月內相繼攻入塞班、關島、天寧三島;陸軍航空隊首次大范圍空投凝固汽油彈,火攻東京,使在劫難逃的敵軍陷入地獄般的火海。一系列戰役幫助美軍開辟了通向日本的空中走廊,使美軍得以向日本本土投擲原子彈——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在戰爭中動用核武器。基于權威學術研究、大量一手資料及個人敘述,霍恩費舍爾以其電影般的筆觸與敏銳的洞察力,記錄了二戰改變全球命運的最后一幕。
(美)詹姆斯·D.霍恩費舍爾 ·軍事史 ·41.5萬字
雖然與宏大的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相比,切爾卡瑟戰役的規模較小,但它在蘇德戰場上的地位卻十分重要。1944年1月底,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6萬精銳在卡涅夫突出部被蘇軍合圍。曼施泰因急調裝甲力量解圍,卻在蘇軍強大的防御面前耗盡突擊勢頭。被困部隊不得不自行突圍,經過異常血腥的戰斗,終于有共計4萬余名將士逃出生天。被圍德軍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未能脫身,第11軍軍長施特默爾曼也在行動中陣亡。本書正是一部講述切爾卡瑟之戰來龍去脈的作品,除了在戰略和戰役層面深度解析這場突圍戰之外,還逐日逐時地詳細講述了德軍從事的每一場戰斗,展現了許多基層士兵的親身經歷。
(英)道格拉斯·納什 ·世界軍事 ·49.6萬字
冷戰可謂人類歷史上最奇怪的一種戰爭形式,在這場歷時幾十年的歷史中,包括航空科技在內的軍事技術得到了全面的突破性的發展。全書以冷戰中出現的幾個“小眾”卻又經典的型號為主軸線,突出的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鐵幕雙方在航空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具體來說,全書共分7個大章節,22萬字,分別從懸翼、短矩起降、第4代戰斗機研發以及地效飛行器等幾個領域,全方位多角度地還原了這些航空史上的經典之作。
鄧濤 屈怡 ·武器裝備 ·20萬字
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將1924-1944年血雨腥風的德國防空保衛戰展現在讀者眼前。從1942年8月美國陸航的重型轟炸機第一個光顧西歐大陸到1944年4月德國飛鷹折翼于星條旗統治的天空,讀者既能從書中感受到戰略轟炸的威力,又能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有更深的感觸于思考。
張天駿 楊佳豪 ·軍事史 ·21.3萬字
本書從兵器控制系統的實際應用出發,以自動控制理論為主線,系統介紹了經典控制理論和現代控制理論的分析、校正及綜合設計方法。全書共分10章,其中經典控制理論部分主要闡述控制理論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統的數學模型、控制系統的時域分析、根軌跡分析、頻率特性分析和反饋控制系統校正設計;現代控制理論部分在介紹控制系統狀態空間分析、狀態反饋與狀態觀測器設計的基礎上,闡述了最優控制系統設計的基本方法與典型應用。本書在保證理論知識體系結構完整的前提下,融入控制理論在兵器控制系統設計中的應用。
周奇鄭等編著 ·軍事理論 ·22.2萬字
本書以時間為主線,對絕大部分航空母艦逐一進行了介紹,每型配以簡明扼要的文字說明、線圖、歷史照片、重要節點、基本參數以及武器配置改進情況等,使其既具有一定的科普閱讀性,又可以作為一本海軍艦艇(航母)的參考工具手冊。全書內容通俗易懂、圖文并茂,具有較好的閱讀性和收藏價值。
陸樂編著 ·軍事技術 ·22.6萬字
本書包含了大量在武器史上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輕武器的剖面圖,并附加詳實的技術參數和規格說明,講解了各種輕武器的性能、后勤保障與維護使用等知識。書中收錄了許多經典的輕武器實戰案例。全書內容文字簡潔、通俗易懂、圖文并茂;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本書適宜廣大軍事愛好者作為科普讀物閱讀,對于青少年讀者亦大有裨益。
張玉龍 嚴曉峰 ·武器裝備 ·22萬字
本書是一部全面介紹武器知識的科普圖書,以時間為線索,循著武器發展的脈絡,從幾百萬年前的人類使用的石器武器開始講起,詳細解讀了古代冷兵器、火器時代的兵器、日新月異的新型武器等,全書分為多個部分,全面介紹了武器的基本概念等。
王曉鋒編著 ·武器裝備 ·39萬字
1939年,德國潛艇U-47偷襲英國皇家海軍基地斯卡帕灣,擊沉“皇家橡樹號”戰列艦,由此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戰序幕。1930年,英、美、日、意、法五個主要海軍強國代表曾在倫敦召開限制和縮減海軍軍備會議。然而此舉未能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不到十年,歐洲就再次卷入新的全球沖突,海軍也成為這次全球戰場上各國對決的主要力量之一。本書囊括了二戰中全部重要的海上戰役,并對全球不同戰場和戰役間的關聯進行分析。西蒙茲為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海戰提供了一個全球史的視角,從主要參戰國之間利益的分化組合、新的艦隊裝備、作戰技術的競賽升級、決策者海權戰略的對決以及作戰將領的戰術博弈等不同層面抽絲剝繭,使歷次海戰的前因后果一覽無遺。通過本書的敘述不難發現,這些海戰并非孤立地發生在不同的水域,而是環環相扣,與陸地上的戰役和整體戰爭的形勢也息息相關,而這也正是當時的決策者在運籌帷幄時所面對的真實態勢。
(美)克雷格·L.西蒙茲 ·軍事史 ·47.6萬字
《西班牙摩爾人的故事》講述的是,公元8世紀,摩爾人越過直布羅陀海峽滅亡了西哥特王國。在此后的八百年時間里,西班牙都處于摩爾人的統治下。摩爾人建立了偉大的王國,誕生了杰出的君主,并在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成為歐洲中世紀開明國家的典范。然而,文化與文明的沖突逐漸進入高潮,戰敗的摩爾人后被驅逐出西班牙。英國歷史學家萊恩-普爾生動地描述了這一段波瀾壯闊的傳奇,展現了西班牙中世紀歷史的宏大圖景。《地中海巴巴里海盜的故事》講述了15—19世紀初活躍在地中海的巴巴里海盜群體的興衰。他們是以摩爾人為主體的海盜團伙,以巴巴里群島和北非沿海地區為據點,主要劫掠歐洲船只和沿海村莊,從事搶劫財物和販賣人口的勾當。巴巴里海盜,因其實力強大而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用,在土耳其與西歐國家尤其是西班牙帝國的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參與了馬耳他攻堅戰、勒班陀海戰等歷史上的重要戰役。17世紀后,巴巴里海盜勢力逐漸衰落,主要靠收取保護費為生,后來被不愿繳納保護費的美國海軍所滅。
(英)斯坦利·萊恩-普爾 ·世界軍事 ·22.1萬字
《決戰柯尼斯堡:二戰德軍東普魯士最后的要塞陷落紀實》是一部二戰柯尼斯堡戰史,全書共五章,既講述了戰前柯尼斯堡悠久的歷史文化,又從多個角度重構且還原了柯尼斯堡的陷落始末。
周思成 ·軍事史 ·20.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