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一本口述史,編者用了將近十年的工夫,訪問了21位德國女性漢學家,記錄了她們親自口述的認識中國、研究中國、推介和傳播中國的歷程;這又是一部女性的奮斗史,作者們以女性的細膩和真誠書寫了一曲德國女性戰勝各種艱難困苦、家庭矛盾、社會歧視,為追求學術而付出和犧牲的交響詩。本書語言平實流暢,深入淺出,圖文并茂,不僅能幫助讀者了解德國漢學發展的狀況,也能借由這些堅強女性的生活經歷和人生追求,鼓舞后學,振奮人心。
臧健 ·綜合 ·24.1萬字
美國的教育,相較我們的教育模式,有什么不同?這種教育,究竟有什么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本書為作者前往美國印第安納州的交流訪學時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結晶。其中所論述的,大到教育方針政策,小到課堂實操與家庭教育的經驗,都是對國外先進教育模式進行歸納總結的第一手材料,對我們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對為改進自身教育手段的普通家長與教師也有著很好的學習借鑒的價值。
吳玉蘭 ·綜合 ·5.3萬字
十九世紀外國傳教士在廣州興辦教育,對中國最大貢獻在于知識之傳播、思想之啟發,開啟中國近代教育之先聲,影響更輻射至包括香港在內的鄰近地區。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教會學校紛紛來港拓展校務,不少至今成為歷史承傳深厚的學府。真光、培英、培道、培正、協和這五所學校,均源起廣州,多始于教會由北美到廣州傳教興學,繼而由廣州到香港和澳門,然后各自發展至今。這是源與流,承與變的概念。香港教育學院“教育與承傳口述歷史計劃”自2009年底以來訪問了這五所學校多位校友及教師,由他們細說母校的承傳,透過其口述,重現穗港兩地教育發展的歷史片段,是以本書名為《教育與承傳(二)——南來諸校的口述故事》。
梁操雅 丁新豹 羅天佑 羅慧燕編著 ·綜合 ·19.7萬字
本書收錄了王貴忱先生所藏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周叔弢致周一良函三十八通(皆為周一良先生健在之時親手所贈),以及周景良并周啟銳處周叔弢致周一良父子通函六通。此四十余通函札從一個個側面反映出周叔弢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致1984年逝世前三十余年間的大致生活情略。內容或為父子談書論學,或述及社會情況和家事,不僅為文化史料,亦為社會史料、生活史料,從弢翁之獨特經歷折射出時代世相。
周景良等編著 ·綜合 ·2.3萬字
文集《帥者為之善者為之》包括仇先生有關城市地理學研究的代表性學術論文若干,以及仇先生身前好友、同事和學生撰寫的深切緬懷先生勤奮刻苦、求真務實的精神及淡薄名利、甘為人梯、平易謙和、誨人不倦的高尚品德的紀念文章。書中作者雖然經歷各異,但他們都把深情的回憶凝固成文字,生動刻畫了仇先生的高尚人品、作風和價值觀,全書精選70多幀照片,如實還原了歷史。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綜合 ·9.6萬字
本書盡可能詳盡準確地收集使用有關楊寬先生生平、思想、著述、社交以及社會活動等方面的資料,記述楊寬先生一生的行跡。各年之間,內容詳略,均視資料多少而定。全書以公元紀年,文大致按年、月、日編排。一年之中,凡無日可考者,系于月,無月可考者,系于年,以“是年”標明于該年之末。日記等材料按年編入,年之下不再按月按日分散輯錄,以保持材料的完整連貫;部分材料也不按年月編排而插入相關內容處。
賈鵬濤撰 ·綜合 ·26.2萬字
本書以中國歷史學術名師的訪談為重心,就其求學經歷、治學心得、理論和方法的探討、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著作“生成史”等進行訪談,旨在追尋大師們求學問道的足跡。這批成就卓然的第一流學人與第一線學人的學術履痕,凸顯出20世紀以降中國史學界頂尖學者因應主客觀環境之變化,為中國特色的歷史文化傳統之賡續與發揚,為推進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獨特性所做出的努力,并為之提供了重要論據。透過學術名師的夫子自道,或能砥礪并啟迪后學,追求純真而超凡的學術。
刁培俊 ·綜合 ·39.3萬字
“講述是一種可靠的良藥。”本書由泰西奧與萊維的三次長談組成,這些談話并無固定主題,唯一的線索便是記憶。在其中,萊維講述自己的閱讀趣味,少年時的煩惱和友誼,對人的害羞和對登山的熱情,以及他人生中永遠無法忽略的——奧斯維辛的經歷。這些談話簡明而又深入,平靜而又充滿表現力;它們照進萊維的私人世界,他的痛苦和詩意,也呈現了一段被奧斯維辛所打斷的生活。“萊維作品”系列還包括《被淹沒與被拯救的》《他人的行當》《這就是奧斯維辛:1945—1986年的證據》《扳手》《休戰》《若非此時,何時?》《緩刑時刻》《記憶之聲:萊維訪談錄1961—1987》《不定的時刻:萊維詩選》等。
(意)普里莫·萊維 喬瓦尼·泰西奧著 劉月樵譯 沈萼梅校 ·綜合 ·5.2萬字
李成俊是土生土長的、成功的澳門文化人,半個多世紀來,他辦報、寫作、演講,游走于報人、作家與社會活動家之間,有豐富的辦報實踐和理論,致力于推動澳門文學的創作和發展,并寫下不少文學藝術方面的評論文章。其多年前結集的三部作品《待旦集》、《夜未央樓隨筆》、《歲月如詩》以及一大批零散作品,在社會上均有一定的影響。這些文章涉及范圍廣,時間跨度大,文化積淀深,蘊藏了許多新聞、文化尤其是澳門社會發展的珍貴史料。作者思想開放,感情真摯,立論鞭辟入里,描摹細膩傳神。這些文章象是一幅歷史的長卷,精彩紛呈,有機地構成他對家國鄉土的關愛,對文化事業的執著,展現了他廣闊的人文情懷。李成俊的作品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濃烈的澳門氣息,有著時代的、地區的標志性意義,惜其三冊單行本出版已有年月,而今難窺全貌。我們現在將他的作品重新整理、編排,以比較系統的文集形式分上、下兩冊出版,上冊以時評、政論為主,下冊則是其文藝評論、師友交誼、藝壇逸話之類的文章。這樣編排的目的,是讓讀者較為全面地認識李成俊其人其文,進而了解澳門近、現代本土文化的脈絡和社會發展的一些軌跡。
李成俊 ·綜合 ·12.5萬字
毛江森1934年1月出生于浙江江山,有名醫學病毒學家。現任浙江省醫學科學院院長,1991年當選為院院士(學部委員)。他從事醫學病毒學研究近40年,1978年以來對甲型肝炎病毒進行研究長達15年,成功地培育出安全有效的甲型肝炎減毒活疫苗毒種,并研制出甲型肝炎疫苗,該成果被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科技成果選集,在1993年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
陳崎嶸 ·綜合 ·14.2萬字
百余年前火車進入中國備嘗艱難與屈辱,而在今日為世界矚目的中國高鐵的回望中,則帶來歷史啟示。火車推進了中國的現代化,無論物質與精神,而其“速度”卻難以描述。這本小書以晚清至民國時期文學中的火車表現為敘事主角,追蹤縱橫交錯的鐵道地圖的歷史形成,勾畫城鄉分野、經濟發展與物質文明的進化,同時分析由火車給人們所帶來的日常生活、思維與行為方式的變化。此書意在為中國文學史文化史開啟一扇饒有興味的想象之窗,根據第一手資料與歷史時序展開敘述,包括五四新文學、鴛鴦蝴蝶派、新感覺派等不同流派的文學作品,對于經典性文本作細讀演繹,揭示多元的思想與藝術特征。此書約七萬字,并配上數十幅從大量報刊雜志挑選的歷史性圖像,以原創性、可讀性和學術性訴諸專業與非專業者的閱讀興趣。
陳建華 ·綜合 ·7萬字
《理工好故事》是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思想引領,堅持實踐育人,結合學校“人才培養應用型、科學研究服務型、社會服務區域型”的發展定位,編寫和出版的一本反映理工師生精神面貌和好人好事的書籍。
黃光杰 ·綜合 ·9.9萬字
《足以自豪》是楊小芳——一位沒有雙臂的女孩自傳。書中講述她在意外前后的種種經歷,縱使人生遭逢巨變,卻能夠在運動、繪畫等方面有杰出成就,這全是小芳獨有的樂觀及堅毅的性格,同時感恩一直在她身旁的偉大人物:媽媽、田徑教練、游水教練、繪畫老師、職業治療師、朋友等,并訴說對外婆留有的遺憾等。另外,透過不同的生活照、畫作及訪問,全方位認識小芳,讓讀者吸收她不一樣的正能量。
楊小芳 ·綜合 ·4.2萬字
本書是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和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共同主辦的“海洋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慶賀楊國楨教授80華誕的論文集。書中“大會演講”收錄37位學者在大會上的現場發言;“‘海洋與中國研究’新書首發式”收錄三位學者對楊國楨教授新近主編的“海洋與中國研究叢書”特點的總結與推介;“學術述評”收錄楊國楨教授的博士生撰寫的2019年海洋與中國研究述評;“活動紀事”收錄25位作者關于本次大會從籌備到閉幕的點點滴滴的回憶;“學術憶往”收錄了16位學者回憶與楊國楨教授數十年來的交往歷程。
陳春聲 鄭振滿主編 ·綜合 ·23.8萬字
2016年是北大八六級本科入校三十年。《博雅漫記》收錄51位86級同學共54篇散文,大約18萬字,分為七大部分:一、大地的種子(4篇):描寫四位同學來北大之前的家庭和社會環境,反映了86級同學所代表的社會底蘊。二、燕園內外(11篇):描寫北大學生記憶里的北大校園內外和軍訓生活的片段。三、心靈的家園(9篇):描述了同學們在校期間思想和精神上的發展。四、告別理想國(3篇):畢業后走向社會的轉變過程。五、精神的傳承(12篇):離開北大后同學們在各方面對北大精神的延伸。六、在世界面前(5):以游記、歷史、社會學、人和事、以及意識流的方式闡述北大人眼里的世界和中國。七、生命的贊禮(10篇):紀念不幸去世的同學,表達對同窗之情的眷念和對生命的珍惜。《博雅漫記》以承傳北大精神為主旨,忠實記錄了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成長心路。
汪浩 翟躍文 ·綜合 ·17.1萬字
本書是紀念托克維爾逝世二百五十周年專輯。托克維爾(1805~1859),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思想家。主要代表作有《論美國的民主》、《舊制度與大革命》。本輯匯集了中國學界新秀關于托克維爾和美國民主的論文,以及國外學者的重要文章。
劉小楓 陳少明 ·綜合 ·23.9萬字
從近5萬名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中,遴選出110名學生,收錄他們的突出事跡。在他們身上,體現了當代青年學子刻苦鉆研、勇于探索的優秀品質;展現了中國青年自強不息、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突現了當年青年立志報效祖國、甘于奉獻的思想境界,彰顯了廣大青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勝信心。
張光明 ·綜合 ·24.9萬字
該書展現重慶郵電大學優秀學子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崇高追求,收錄了他們的典型事跡和成長故事。在追求夢想中,他們領略科學真諦,刻苦學習,勇攀高峰;在逆境中,他們品味生活的艱辛,自立自強,永不言棄;在社會實踐中,他們收獲感動,感恩祖國,回報社會;在各類競賽中,他們徜徉在競爭的急流,沉著冷靜,志在必得;在求職考研中,他們積極規劃職業生涯,充分準備,主動出擊……這些優秀學子是青年學生身邊學習的榜樣!
游敏惠 陶丹 ·綜合 ·8萬字
以“協同創新”為理念,圍繞大學英語教學定位、教學目標與課程設置、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與教學管理、教師發展、需求分析等五個因素展開,既有理論綜述,又有實踐,理論與實踐結合;關注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同時積極借鑒國外相關理論的實踐。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歷來受到各級領導、學生的廣泛關注,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由于選修該門課程的學生多,參與教師多、學分占比高,以及涉及的部門多,更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管理學中“協同創新”的理念來指導大學英語教學。本書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理念新。首次提出借鑒管理學中的“協同創新”理念來指導大學英語教學。二是內容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定位、教學目標與課程設置、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與教學管理、教師發展、需求分析等因素構成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整體。三是理論全。圍繞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關鍵因素,收集、整理和分析國內外相關理論的研究。四是理論與實際結合。以相關理論為指導,就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關鍵因素開展研究,以理論指導教學實際。五是觀念新。積極借鑒國外英語教學的經驗,借鑒英國高校預科英語教學經驗、臺灣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經驗和歐洲外語教師發展研究等。
朱吉梅 ·綜合 ·16.2萬字
本書為先進人物學習資料書。裘志新系永寧縣小麥育種繁殖所原所長。2019年9月25日獲全國“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本書從國家榮譽、塞上情緣、沃土丹心、候鳥人身、造福蒼生、公而忘私、返聘歲月、薪火相傳等八個部分,講述了他的人生故事、先進事跡。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好典型、好榜樣。
《最美奮斗者裘志新》編委會 ·綜合 ·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