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黃家駒的音樂多年來影響著各個階層無數的人,他的熱血、他的激情、他的積極向上、他對人生和理想的態度,讓他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歌手,更成為一個精神符號。他的早逝讓人們深感遺憾。如果還活著,他今年整整五十歲了。本書是迄今為止唯一一本全面記錄黃家駒人生、作品的圖書,獻給天堂里的黃家駒,以及所有喜愛黃家駒、帶著夢想上路的人。
鄒家琦編著 ·綜合 ·4.8萬字
我真的就要一百歲了。過去百年是多事之秋。抗日、內戰、勝利、“大國”,不斷變革、建設經濟大國在這個急變、多變、大變的時代里,我的學習、工作、家庭、心態,當然也是復雜多變的。我深信個人的命運與家國的命運是一致的,回眸過去的一百年,是很有意義的。
徐之河 ·綜合 ·7.1萬字
《三大師傳》一書作者茨威格用獨到的觀察、鋒利的筆觸以傳記的形式,將19世紀3位杰出的文學大師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及命運展現給作者。
(奧)斯蒂芬·茨威格 ·綜合 ·12.3萬字
方志敏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杰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和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以及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的主要創建者,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團(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主要領導人。本書通過“自小開始干活”“厭倦私塾學習生活”“組織‘弋陽九區青年社’”“不信神鬼”“到南昌,不滿洋人的囂張”“組織學生反日活動,自動退學”“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創辦江西農民運動訓練班”“轉戰被俘”等96個小節,真實具體地記錄了方志敏投身革命、領導紅軍和白軍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經歷以及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獻身革命的高尚品質。
揭曉海 章建人 胡聲曉 ·綜合 ·13.8萬字
2016年是北大八六級本科入校三十年。《博雅漫記》收錄51位86級同學共54篇散文,大約18萬字,分為七大部分:一、大地的種子(4篇):描寫四位同學來北大之前的家庭和社會環境,反映了86級同學所代表的社會底蘊。二、燕園內外(11篇):描寫北大學生記憶里的北大校園內外和軍訓生活的片段。三、心靈的家園(9篇):描述了同學們在校期間思想和精神上的發展。四、告別理想國(3篇):畢業后走向社會的轉變過程。五、精神的傳承(12篇):離開北大后同學們在各方面對北大精神的延伸。六、在世界面前(5):以游記、歷史、社會學、人和事、以及意識流的方式闡述北大人眼里的世界和中國。七、生命的贊禮(10篇):紀念不幸去世的同學,表達對同窗之情的眷念和對生命的珍惜。《博雅漫記》以承傳北大精神為主旨,忠實記錄了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成長心路。
汪浩 翟躍文 ·綜合 ·17.1萬字
《程曾厚講雨果》主要以20世紀后半期新的視角,介紹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跌宕起伏的一生和他多方面的文學創作成就。我們既考慮國內對雨果已有的認識,也關注半個世紀以來國外雨果研究新的發展及成果。因為我們目前對雨果的認識仍然有限,所以我們立足于雨果本人的著作和思想,介紹重于研究,文本多于評論。這是我們為初學者準備的入門書,也希望對研究外國文學的專業工作者能有所幫助。我們更希望從《程曾厚講雨果》里走出來的雨果形象是一個有所更新的形象。
程曾厚 ·綜合 ·12.9萬字
《鋼和泰學術評傳》是第一部鋼和泰評傳。作者博采哈佛燕京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收藏鋼和泰往來書信及相關著述,首次再現了這位東方學大師的生平經歷和學術思想風貌。鋼和泰(AlexandervonStall—Holstein,1877-1937),著名東方學家、漢學家、梵語學者。生于俄屬愛沙尼亞,獲德國哈勒-威登伯格大學博士學位,后游學英法各國。歷任彼得格勒大學助理梵文教授。北京大學梵文與宗教學講師、教授、漓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講師、哈佛大學教授。他在北京創辦申印研究所,并長期擔任所長,網時多年在其寓所主持研習多語種佛教文獻的家庭式研討班。此外,他還是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導師、“中研院”史語所特約研究員、北京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他與當時國內外學術界交往密切,漢學家如高本漢,伯希和,戴密微等人,國內學者如陳寅恪、胡適、趙元任、王云五、湯用彤、吳宓等人,均與其有深厚交誼。
王啟龍 ·綜合 ·18萬字
宴請不同時代的偉人,將他們聚在一起聊天,會是什么樣的場景?房龍在這本書里給出了答案。他憑借豐富的想象力,不拘時空限制,用“穿越”的方式介紹了數十位在人類歷史上影響頗深的人物。這些偉人涉及文學、歷史、哲學、宗教、政治、音樂等領域,他們或心意相通,惺惺相惜;或是仇敵,曾兵仞相向。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出席晚宴的情景描寫,生動地烘托出了他們的生平事跡、思想觀念和性格特征。同時,房龍也在字里行間不動聲色地表達出自己的人生觀和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思考。
房龍 ·綜合 ·9.2萬字
本系列是作者在各家報刊雜志連載的專欄文章的集合。主要內容是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趣味品讀中外文化史上的一些人物和故事。作者主張為文亦正亦邪。崇尚思想,亦關注生活細節,尤擅長從“另類”角度入手,以小見大,挖掘生活細節的哲學、文化及歷史內涵。
寇研 ·綜合 ·8.2萬字
本書匯集了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教職員工在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其他相關專業領域方面的研究論文,主要涉及獨立學院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教學方法改革、實習基地建設,以及財經、人文、工商管理等學科領域的有關研究成果。
黃董良 ·綜合 ·17.6萬字
本書為浙江高校學子通過寒暑假奔赴各地進行調查和采訪形成的紀實報告。報告將記錄了近100位浙江高校學子對社會變革、經濟形勢、家鄉變化、風土人情、紅色遺跡、人物的參訪心得。報告以學生的視角,真實生動展現了學生眼中的社會百態和所思所悟,讓讀者從一個側面了解目前大學生對于家鄉變化、社會變革、民風民俗的認知和思想實際。
肖文 ·綜合 ·7.2萬字
本書試圖建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整體框架,提出了“涵泳、表現、拓展、語用、童心”等教學新理念,并且從閱讀教學突破口——文本解讀入手,通過具體案例分析的方法,闡述了背景懸置與背景還原、文本粗讀與文本細讀、作者中心與讀者中心、多元解讀與一元深讀、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等問題。從教學策略的視角,提出了如何從言語表達和語體教學的角度去實現語文課堂的真實與有效。最后一部分的課堂內的拓展閱讀,提出了從文章到整本書的閱讀教學的基本課型和操作策略。
王小堅 ·綜合 ·17.7萬字
本書是全國文明的語文特級教師、杭州市天長小學小站樓朝輝長期在教育工作第一線的理論思考的總結。他遵循從歷史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的研究思路,圍繞教育與交往的關系,嘗試提出構建學校教育交往實踐的一種樣式。他認為,教育交往實踐是一種教育主體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一種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親子之間、師師之間全面的心靈對話過程。這種特征的本質是促發每個主體自由精神的生長。這是對傳統教育觀的整合與超越。
樓朝輝 ·綜合 ·17.1萬字
本書是我國知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根據自己前三十年的人生經歷撰寫的自傳。對于這段橫跨其童年和青年時期的經歷,趙先生沒有發表過多的感悟,只是對生活點滴如實記錄,樸實無華的白話文中時不時還夾雜著那個年代的俏皮話,令人讀起來不禁莞爾。趙先生從小對語言的好奇,對聲音的興趣,對音律的探究精神,無不預示著將來一位大學問家的誕生。此外,本書也從側面反映出清末民初時期河北南部、南京、常州等地的一些社會現狀和風土人情。
趙元任 ·綜合 ·10.1萬字
該書展現重慶郵電大學優秀學子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崇高追求,收錄了他們的典型事跡和成長故事。在追求夢想中,他們領略科學真諦,刻苦學習,勇攀高峰;在逆境中,他們品味生活的艱辛,自立自強,永不言棄;在社會實踐中,他們收獲感動,感恩祖國,回報社會;在各類競賽中,他們徜徉在競爭的急流,沉著冷靜,志在必得;在求職考研中,他們積極規劃職業生涯,充分準備,主動出擊……這些優秀學子是青年學生身邊學習的榜樣!
游敏惠 陶丹 ·綜合 ·8萬字
本書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深入分析2014年浙江省數字媒體出版與網絡視聽新媒體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剖析行業重點焦點問題,探究改革發展中的經驗與亮點,全方位多角度呈現數字媒體出版與網絡視聽新媒體發展的宏觀局勢與發展軌跡。本書共分5個部分,全國和浙江省的數字媒體出版與網絡視聽新媒體現狀分析,觀點探索,重點企業和主要單位介紹.
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 ·綜合 ·19.2萬字
作者在學習借鑒國外翻轉課堂改革的基礎上,從心理學、系統論、控制論、協同論的角度分析翻轉課堂的存在價值,創造出適合中國教育情況的本土化翻轉課堂和混合式教學法,本書將全面論述有關翻轉課堂的理論和在高校的具體實踐方法,提供豐富的案例和詳細做法。
王勇 ·綜合 ·13.6萬字
中國近代史是中國走出中世紀的歷史,是自強與開放這兩大主旋律合奏的歷史。在有志之士不斷尋找救國良方的過程中,“師夷”成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在國內外形勢的推動下,中國派出了第一批海外留學生,這些人將成為推動中國進步的強勁動力。容閎,黃寬,詹天佑……這些中國第一批海歸精英,他們究竟是如何踏上留學旅程的,又是如何慷慨歸來報效國家的,而他們,又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怎么樣的印記?且聽本書娓娓道來。
葉克飛 ·綜合 ·13萬字
本書是杭州市數一數二的重點小學天長小學的資深語文教師鐘玲從業20余年來不斷實踐的“幸福教育”法的總結。鐘老師對教育教學融會貫通地進行梳理,小到課堂教學具體實例,大到教學理念的重新整樹以及教育對個人的改變,從而形成一套具有相對較為完整架構的以“幸福”為教學基礎的方法。她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運用、改進這套方法,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對全國的一線教師都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
鐘玲 ·綜合 ·13萬字
本書闡述了數據中心與云計算平臺的架構、虛擬化技術與數據采集,詳細講述了大數據的批處理和流計算兩種處理技術,并研究了大數據分析與挖掘的工具,通過應用實例,進一步展現了大數據架構的技術優勢。本書專注于研究與大數據處理有關的互聯網架構,總結了大數據相關技術,提出了大數據在采集和處理上的一些技術改進辦法,為大數據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劉輝 ·綜合 ·13.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