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我國管理信息系統專業奠基人之一薛華成教授的自傳性人生記錄。作者兼具傳奇性與現實性的成長歷程,不僅反映了一個災童如何在苦難的環境下奮發圖強,樂觀成長,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從而成為著名的教授和信息管理先鋒;而且反映了中國現代社會幾十年的變遷和進步。本書讀來既不乏趣味,又使人從中得到頗多感悟和激勵。
薛華成 ·科學家 ·8.5萬字
《一清如水:徐光憲傳》的框架是時序為經線,從徐光憲先生的童年寫起,青少年、中年到晚年。前7章介紹徐先生的求學、教學、科研的曲折經歷和所作出的貢獻。本書后半部分是緯線,講徐先生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理念、方法、教訓和經驗,以及晚年意圖回報社會的幾個愿望。
郭建榮編著 ·科學家 ·18.4萬字
伽利略作為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開創者,被愛因斯坦譽為“現代物理學之父,甚至是整個現代科學之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也說,他是“現代科學最偉大的奠基人”。伽利略的杰出科學成就之一,莫過于將觀測天體、繪制星圖的古老藝術,革新為一項探索宇宙奧秘、定位人與地球位置的科學事業,他也因為發展并捍衛哥白尼的日心說,而遭到當時宗教裁判所的質疑、審判和軟禁,成為科學史上為思想自由、學術自由而戰的標桿。馬里奧·利維奧作為一名當代天體物理學家,少有的以科學家的視角來講述伽利略的生平故事,評價他的科學成就與科學精神遺產。圖像、發現、戲劇性、獨創性、勇氣、長壽與傳播——作者以此描摹了這位現代科學奠基人的常青形象。今日天文望遠鏡的觀測結果,證明了伽利略在四百年前對月球、木星、太陽黑子觀察的精妙之處;而今天科學理論和觀念依舊遭到否認和質疑的現象,也說明了伽利略為真理而抗爭的科學精神仍有無限啟迪。
(以)馬里奧·利維奧 ·科學家 ·14.7萬字
本書是第七批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稱采集工程)叢書之一。圍繞孫儒泳的學術成長和科研脈絡,以采集過程中獲取的各類資料為事實依據,結合孫儒泳院士所處年代的社會發展大背景以及北京師范大學生態學學科發展的背景,從他少年求學,到專注于生態學領域的學習,提前畢業留校工作,赴蘇留學,回國后繼續從事動物生理生態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這樣一條主線,準確、完整地勾勒出孫儒泳院士的學術成長歷程。
朱漢國 李葳 馬紅紅 ·科學家 ·15.8萬字
本書本著不“為尊者諱”的出發點,帶你走進愛因斯坦鮮為人知的情感世界,客觀、公正與生動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血肉豐滿的愛因斯坦。正如有句話所說的那樣:“你不會因為大師的走下神壇而否認他的價值,反倒會因為他的真實而更加熱愛他”。三開情竇,兩次婚姻,N次情感走失、多場黃昏戀,特別是近期隨著一批愛因斯坦私人信件的公開,終于掀開了相傳已久的M夫人神秘的面紗;揭秘了愛因斯坦與前蘇聯女間諜碼加麗塔及“末代女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管理員范圖娃不為人知的地下情。
李子遲 ·科學家 ·15萬字
《蠶絲:錢學森傳》講述了錢學森旅美二十年、曲折歸國以及為中國航天事業殫精竭慮的傳奇一生。錢學森是如何從一個清末杭州西子湖畔出生的錢王后裔一躍成為美國航天業界最杰出的火箭動力專家,以及如何成為麥卡錫主義的犧牲品而離開美國,從而搖身變為新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成為中國的“導彈之父”?這本書都做了解答。
(美)張純如 ·科學家 ·18.3萬字
本書是第四批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稱采集工程)叢書之一。李博是我國著名草原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年時代曾就讀于華北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53年畢業后進入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學教研室,1954年起任李繼侗教授的研究助教。有人評價李博說“他幾乎到過內蒙古的每一個地方,走過許多沒有人煙的地帶,他是用雙腳丈量過內蒙古土地的人。”本書向讀者系統呈現了李博院士的學術成長過程與思想脈絡,希望對我國生態問題,尤其是草原生態問題的思考與對策有所借鑒。
吳燕 陳志輝 ·科學家 ·15.6萬字
本書為童秉綱學術成長傳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童秉綱,江蘇張家港人,力學教育家,流體力學家。1927年9月28日出生于今江蘇省張家港市,1946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系,1950年畢業,被分配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工作,進入師資研究生班,并于1953年畢業。1978年起,童秉綱被中科大任命為近代力學系副主任,到1983年又被任命為系主任;同時,又兼任流體力學專業教研室主任兩屆。他和同事一起,致力于使流體力學專業乃至整個力學系走上一條中興之路。本書詳細敘述了張乾二院士的學術成長歷程,史料豐富,有很強的學術價值。
趙碩 李秀波 陳琳琳整理 ·科學家 ·15.6萬字
本書是偉大的女科學家居里夫人留下的唯一的人生自述,其中也包括她為丈夫皮埃爾·居里所寫的傳記。她以直白、坦誠的語言,記錄了一個出生在華沙普通家庭的女孩,通過刻苦努力、頑強奮斗走上科學之路的傳奇人生。居里夫婦致力于科學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
瑪麗·居里 ·科學家 ·9.5萬字
涂銘旌,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致力于金屬材料及強度和稀土、釩鈦、納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指導或主持開展了“鑭鐠鈰混合稀土在冶金和機械行業中的應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貯氫合金規模生產關鍵技術”“無釹貯氫合金鎳氫電池研究”“高耐候性與抗菌型納米改性粉末涂料技術研究”“室溫磁致冷材料開發”等重大項目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均在工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曹萍等 ·科學家 ·19.7萬字
尼古拉·特斯拉,這位天賦異稟的科學巨匠被西方科學界譽為與達·芬奇比肩的偉大科學家。他親筆撰寫了自己傳奇的一生。特斯拉親自揭秘了多項偉大發明的產生過程與背后的心路歷程,以少年生活為始,至對世界和平的展望收尾,將自己傳奇的一生客觀而深刻地展示在廣大讀者面前,更是親自揭秘了流傳已久的與愛迪生之間的針鋒相對、愛恨情仇背后的真相。全書縱覽尼古拉·特斯拉的一生,在他的文字下,我們能夠見到一位具有強烈歷史責任感的發明家、科學家。他的一切努力和發明都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維護世界和平。
(美)尼古拉·特斯拉 ·科學家 ·11.2萬字
本書為李志堅學術成長傳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傳主李志堅,1928年出生于浙江鎮海,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微電子學科的重要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清華大學微電子所創始人之一,曾長期任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長。本書詳細敘述了李志堅院士的學術成長歷程,史料豐富,有很強的學術價值。
楊艦 王佳楠 王公 朱晨 ·科學家 ·15.6萬字
本書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董玉琛的傳記。全書通過傳主訪談、實地考察、史料搜集等各種方式,全方位地講述了董玉琛的學術成長歷程,總結了其人生歷程、學術成長中值得后學汲取的寶貴經驗。對本學科的學術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譚光萬 鄭殿生 劉旭 ·科學家 ·15.7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詹天佑與中國近代鐵路》講述在清王朝的腐朽統治,西方列強的肆意蹂躪下,中華民族,這個古老驕傲的民族被科技發達的西方蔑視,在西方的機械嗚叫聲中失去方向。而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用有力的臂膀,撐起了中國鐵路建設乃至中國工程界的天空。
金開誠主編 ·科學家 ·3.2萬字
沈志云是我國機車車輛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1983年發表非線性輪軌蠕滑力計算理論,被譽為“沈氏理論”,在國際上被廣泛應用在輪軌動力學、曲線通過理論、蛇行運動穩定性和隨機響應等方面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研制成功迫導向貨車轉向架,達到了接近無輪緣磨損的程度,為中國數十萬輛貨車更新換代開辟了新途徑。1988年以來籌建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能模擬400km/h高速列車運行的機車車輛整車滾動振動試驗臺……本書向讀者系統呈現了沈志云院士的學術成長過程與思想脈絡。
田永秀 ·科學家 ·15萬字
本書是袁文伯傳記,采集工程叢書的一種,傳主袁文伯,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12年3月出生,1937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歷任浙江省立英士大學講師、國立北洋工學院講師、國立英士大學(1950年并入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副教授、之江大學副教授。1951起,任中國礦業大學教授、材料力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結構力學、礦業工程力學、結構工程、巖土工程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和指導研究生等工作。1990年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從事高??萍脊ぷ?0年成績顯著《榮譽證書》,發表學術論文44篇。
劉曉君 ·科學家 ·11.2萬字
《愛因斯坦傳》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授權傳記。僅有一本由愛因斯坦的摯友、志同道合的同行、同時代的親歷者菲利普·弗蘭克從愛因斯坦的內心世界出發攥寫的一部傳記。一經出版便暢銷至今,成為二十世紀百本經典傳記之一。因為是志同道合的同行,菲利普·弗蘭克能夠深刻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整個二十世紀從科學到觀念到信仰的顛覆性影響。全書總結了愛因斯坦之前的物理世界,對愛因斯坦的發現給出了兩個易理解的圖表,描繪了遠征隊在日全食的環境下驗證了愛因斯坦相對論時的動人瞬間。在“布拉格之旅”一節中,我們看到面對學界的諸多質疑,愛因斯坦與弗蘭克在其家中多次的深夜長談。因為是摯友,在書中我們看到菲利普·弗蘭克筆下少年時期的愛因斯坦在追尋理想尋找自我時的迷茫與苦悶。以及之后,愛因斯坦勇于否定、勇于選擇的成功歷程。面對納粹的威脅,正是摯友之間的相互信任,讓菲利普·弗蘭克找到隱居于瑞士的愛因斯坦,并見證了愛因斯坦遠走異國他鄉美國的全過程。因為是同時代的親歷者,面對愛因斯坦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態度沒有道聽途說,深知愛因斯坦對原子彈的發現與核時代的來臨沒有躲閃與推卸責任、對愛因斯坦所顛覆的與重塑的價值信仰沒有臆想猜測,面對時代的巨變,沒有回避愛因斯坦自身的猶疑與脆弱。菲利普·弗蘭克筆下的愛因斯坦不僅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科學家”,更是一位在那個攪弄風云的時代選擇堅守、心懷悲憫、幽默睿智的智者。
(德)菲利普·弗蘭克 ·科學家 ·19.5萬字
作為物理學家,黃祖洽的杰出貢獻主要可陳述為三點:第一,黃祖洽與導師彭桓武先生共同奠基和開拓了我國反應堆理論的研究。第二,黃祖洽是中國第一位同時參加和指導原子彈研制和氫彈研制的理論物理學家,在中國核武器事業中立下漢馬功勞。第三,黃祖洽于1980年后從事教育事業,先后出版了《核反應堆動力學基礎》、《輸運理論》等經典教材,并為中國現代教育培養了諸多物理學杰出人才。作為知識份子,黃祖洽一生謙和低調,始終稱自己還是個學生,職業生涯的前三十年致力于中國的國防事業,在核物理、統計物理、中子物理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就。后三十余年,致力于教書育人事業,倡導“教學相長”,在非平衡態統計、輸運理論以及凝聚態物理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培養了一批研究生和年輕的教學科研人員。
陳雁 ·科學家 ·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