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現當代詩人傳記版本輯錄》是一部關于中國現當代詩人傳記版本的資料性著述。其內容主要是對不同時期出版的關于中國現當代詩人“他傳”、“自傳”、“年譜”、“日記、游記和書信”、“部分研究資料”、“紀念文集”以及“部分合傳”版本的搜集、整理與編注。本書是國內第一部以現當代詩人傳記版本為對象的資料匯編,是著者近年來轉向現當代作家傳記史料問題和新詩史料學研究的結晶。
張立群編著 ·綜合 ·12.1萬字
弘一大師一生六十三載,半生藝術半生佛。在俗三十九年,是中國近百年藝術史上難得一遇的通才和奇才;在佛二十四年,被后世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大師的一生行誼與德性光輝感動、啟發著無數心靈,“弘學”蔚然成風,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李叔同畫傳》則體現了大師對佛學、繪畫、書法、篆刻等藝術的深刻見解,由大師嫡孫女李莉娟傾情授權,數百張珍貴絕版照片獨家資料首次披露,別具特色。
李莉娟口述 何曉整理 ·畫傳 ·7.7萬字
文徵明為明代杰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家。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書畫造詣尤其精絕。《文徵明傳》為作者研究文徵明之心血結晶,全稿分為30個小節,完整記錄了文徵明的一生。
周道振 ·歷史人物 ·9.8萬字
本書是袁文伯傳記,采集工程叢書的一種,傳主袁文伯,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12年3月出生,1937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歷任浙江省立英士大學講師、國立北洋工學院講師、國立英士大學(1950年并入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副教授、之江大學副教授。1951起,任中國礦業大學教授、材料力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結構力學、礦業工程力學、結構工程、巖土工程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和指導研究生等工作。1990年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從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績顯著《榮譽證書》,發表學術論文44篇。
劉曉君 ·科學家 ·11.2萬字
陳灝珠,祖籍廣東新會,心血管病專家,我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1924年11月6日,陳灝珠出生于香港,并在那里接受了學前及中小學教育。1941年12月,日軍侵占香港后隨家人返回內地。在故鄉廣東新會短期停留后,1942年到韶關繼續高中學業,并于第二年考入國立中正醫學院。1949年畢業后,入職國立上海醫學院實習醫院、上海中山醫院內科。此后再未離開這里。1997年7月,陳灝珠當選我國心血管病內科領域位工程院院士。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等職,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凡60余年。本書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對傳主一生的學術成長、學術成就、學術貢獻進行了全方位的采集整理,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史的研究、近現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國家科技政策及科技戰略均有較大的參考研究價值。
李衛國 ·科學家 ·19.2萬字
涂銘旌,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致力于金屬材料及強度和稀土、釩鈦、納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指導或主持開展了“鑭鐠鈰混合稀土在冶金和機械行業中的應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貯氫合金規模生產關鍵技術”“無釹貯氫合金鎳氫電池研究”“高耐候性與抗菌型納米改性粉末涂料技術研究”“室溫磁致冷材料開發”等重大項目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成果均在工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曹萍等 ·科學家 ·19.7萬字
本書為李志堅學術成長傳記,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一種。傳主李志堅,1928年出生于浙江鎮海,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微電子學科的重要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清華大學微電子所創始人之一,曾長期任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長。本書詳細敘述了李志堅院士的學術成長歷程,史料豐富,有很強的學術價值。
楊艦 王佳楠 王公 朱晨 ·科學家 ·15.6萬字
本書以時間順序為經線來組織章節,順敘張教授學術成長和科研事業開展的過程,主要分為如下階段:中小學教育時期、抗戰(大學)時期、海外游學時期、北醫一院時期、北醫三院創建之初、“文化大革命”時期、改革開放之初、投身“試管嬰兒”事業。將學習科研、社會背景、師生親友、思想轉變等各方面的內容分別插入各時期中,盡量靈活組織。
王傳超 陳麗娟 ·女性人物 ·13萬字
本書是第四批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稱采集工程)叢書之一。余松烈是我國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奠基人之一,農學家、教育家。傳記以時間為縱線,以余松烈學術成長的重要節點作為章節劃分的依據,以余松烈在農村的小麥高產試驗、小麥精播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創新、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的示范、推廣、普及工作為主線,介紹余松烈的學術成長歷程、學術成就以及為我國冬小麥畝產和總產近十倍增長所做的重要貢獻。共分為求學經歷、早年謀生、早期教學科研工作、創新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完善推廣冬小麥精播高產栽培技術、良種良法服務三農、推廣科技及矢志不渝、教書育人、品德高尚等九章及結語。
劉觀浦 黃有惠 李燕 ·科學家 ·15.1萬字
葉叔華,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六十余年的學術生涯中,葉叔華主持建立和發展了我國綜合世界時系統并長期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她負責建立了我國甚長基線干涉儀(VLBI)網,這個觀測網無論是在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方面,還是在90年代末開始的“探月工程”方面,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葉叔華是我國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是國家攀登計劃“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的首席科學家,在她不懈的努力和推動下,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APSG)國際合作計劃得以施行。1997年,我國發現了第3241號小行星,國際天文組織將其命名為“葉叔華星”。本書以時間為主線,講述葉叔華院士從出生、求學、工作,到取得重要學術成就,獲得一系列榮譽。文后附有葉叔華年表和主要著作目錄。本書講述了葉叔華對我國天文學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并提煉出她學術成長和學術成就的發展特點與特色。
寧曉玉 ·科學家 ·15.5萬字
本書是第四批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稱采集工程)叢書之一。李博是我國著名草原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年時代曾就讀于華北大學農學院農藝系,1953年畢業后進入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學教研室,1954年起任李繼侗教授的研究助教。有人評價李博說“他幾乎到過內蒙古的每一個地方,走過許多沒有人煙的地帶,他是用雙腳丈量過內蒙古土地的人。”本書向讀者系統呈現了李博院士的學術成長過程與思想脈絡,希望對我國生態問題,尤其是草原生態問題的思考與對策有所借鑒。
吳燕 陳志輝 ·科學家 ·15.6萬字
本書為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的一種,傳主吳浩青,1914年出生,江蘇宜興人。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被譽為鋰離子電池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本書從吳浩青的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兩大方面,詳細敘述了吳浩青院士的學術成長歷程,史料豐富,有很強的學術價值。
陳熙 ·科學家 ·11.9萬字
作為物理學家,黃祖洽的杰出貢獻主要可陳述為三點:第一,黃祖洽與導師彭桓武先生共同奠基和開拓了我國反應堆理論的研究。第二,黃祖洽是中國第一位同時參加和指導原子彈研制和氫彈研制的理論物理學家,在中國核武器事業中立下漢馬功勞。第三,黃祖洽于1980年后從事教育事業,先后出版了《核反應堆動力學基礎》、《輸運理論》等經典教材,并為中國現代教育培養了諸多物理學杰出人才。作為知識份子,黃祖洽一生謙和低調,始終稱自己還是個學生,職業生涯的前三十年致力于中國的國防事業,在核物理、統計物理、中子物理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就。后三十余年,致力于教書育人事業,倡導“教學相長”,在非平衡態統計、輸運理論以及凝聚態物理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培養了一批研究生和年輕的教學科研人員。
陳雁 ·科學家 ·17萬字
本書是孟非對過往歲月的動情回顧、從容講述。童年重慶、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對他影響深遠。中學時代嚴重偏科,黑暗得讓他看不到未來。印廠工人到電視臺臨時工,攝像、記者、編導,到制片人、主持人,他從不同角色上一一走過。面對人生的每一次坎坷和轉變,他總是順應本心,坦然面對。當人們問起他的心路歷程時,他給出了唯一答案是:隨遇而安。愿我們每個人也能如他一般:洗盡鉛華,隨遇而安。
孟非 ·自傳 ·10.8萬字
德川家康出生于封閉落后的三河地區。三歲與生母離別,六歲作為人質流寓他國,辛酸和凄苦的人質生涯,錘煉出他堅毅無比的韌性和機警沉穩的個性。成年后繼任城主,但領內豪族林立,領外強敵環伺。為了在亂世中求生存,他不惜充當今川義元的炮灰,隨后義率領三河武士追隨織田信長四處征戰。剛贏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卻不得不為取信于信長,痛心殺妻滅了。信長夢斷本能寺后,秀吉搶先控制了局勢。他一方面屈累代尊貴武士之膝,拜服在出身寒微的秀占腳下;一方面埋首于在局部區域擴張勢力范圍。等到時機降臨,他果斷出擊,將潛在的敵人徹底瓦解。德川家康被人們總結為“忍耐”的典型。也許為了能夠與眾多天才交戰,這個既無創造力,又無卓越天資的普通人,只能以“忍耐”來磨煉自己、提升自己。但忍耐,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他,沒有創造性,傾心于模仿他人的長處,將武田的兵法、信長的果斷和秀吉的策略攬于一身。他,以正直和忠誠征服了信長和秀吉,可秀吉一死,他卻驟變為譎詐多端的首領。叮見其正直和忠誠絕非真心為之,不過是掩蓋鋒芒的處事之術。本書描繪了一個朝代的開創者——德川家康由人質到下者的曲折人生,讓讀者深刻體會到德川家康,一個謀略家的高明、隱忍和狡猾。
代路 ·軍事人物 ·18.3萬字
本書共分為:膽大精細的“公家人”、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只是為大家辦事的干部、天都漢子真性情、甘做黨旗上一根紅絲線5部分,講述了李進禎扎根基層,與群眾心連心的感人故事,在平凡崗位上不忘初心的奉獻故事,展現了他優秀的政治品格、真誠的為民情懷和崇高的敬業精神。李進禎是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和堅定實踐者,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最美奮斗者李進禎》編委會 ·綜合 ·2.8萬字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武田信玄是日本戰國時代最為著名的人物,有“戰國四雄”之稱。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他們代表了整個日本戰國時代。日本古代史是“戰爭特典”系列的一個重要版塊,在繼2015年推出的《戰爭特典002·日本戰國史》后,2016年后延續這一選題推出這四位日本戰國代表人物的個人傳記分冊。已先后出版的有《德川家康》和《武田信玄》兩本書。本書為“織田信長”分冊。
代路 ·歷史人物 ·16萬字
克勞迪奧?阿巴多(1933-2014),意大利指揮家,音樂藝術家。對中國的愛樂者來說,阿巴多是一個響亮的名字,可謂耳熟能詳。早在1973年,他就率維也納愛樂樂團來北京演出。2009年,阿巴多率琉森節日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為北京的愛樂者奉獻了四場高水平的音樂會。阿巴多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音樂藝術家之一,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音樂,擔任過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倫敦交響、芝加哥交響等世界最著名、最重要的交響樂團指揮,以及斯卡拉歌劇院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等世界頂級歌劇院的音樂總監。偉大的柏林愛樂正是因為有了阿巴多,開啟了藝術生命中的全新篇章。阿巴多一生錄制過幾百部音樂作品,為音樂的普及做出了很大努力。本書以時間為軸,從阿巴多兒時的家庭音樂氛圍,到他在米蘭音樂學院和維也納的求學歷程;從他連續獲得兩項國際指揮大獎,到步入偉大的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執棒維也納愛樂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再到執掌倫敦交響樂團,直至指揮生涯的巔峰——作為偉大的指揮家卡拉揚的“接班人”,擔任柏林愛樂樂團常任指揮。作者在講述阿巴多豐富多姿的音樂人生的同時,對他的音樂理念及藝術也做了精辟的分析,對他的音樂藝術造詣及人格魅力做了生動而深刻的描述。
(德)沃爾夫岡·施萊伯 ·藝術家 ·13萬字
十九世紀外國傳教士在廣州興辦教育,對中國最大貢獻在于知識之傳播、思想之啟發,開啟中國近代教育之先聲,影響更輻射至包括香港在內的鄰近地區。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教會學校紛紛來港拓展校務,不少至今成為歷史承傳深厚的學府。真光、培英、培道、培正、協和這五所學校,均源起廣州,多始于教會由北美到廣州傳教興學,繼而由廣州到香港和澳門,然后各自發展至今。這是源與流,承與變的概念。香港教育學院“教育與承傳口述歷史計劃”自2009年底以來訪問了這五所學校多位校友及教師,由他們細說母校的承傳,透過其口述,重現穗港兩地教育發展的歷史片段,是以本書名為《教育與承傳(二)——南來諸校的口述故事》。
梁操雅 丁新豹 羅天佑 羅慧燕編著 ·綜合 ·19.7萬字
圍棋,是在方寸棋盤間自成天地的一種藝術,也是一場黑與白的精神搏殺。一步銜一步,步步驚心;一環扣一環,環環斗智。彼年于泱泱華夏大地,一位才情驚世的棋士悄然出生了。他黃口之年隨父學弈,志學之年東渡扶桑,而后直至其知天命之年,馳騁于十番棋擂臺而未嘗一敗。在他看來,圍棋不僅僅是一種競技,更像是一種藝術,一種哲學。終其一生他都貫徹著“恒常之心”,信奉著“中”的精神,并依靠一己之力,直接影響了日本棋壇十余年,開創了一個只屬于他自己的時代。
王擁軍 ·自傳 ·1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