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古巴比倫尼亞的歷史是波瀾壯闊的史詩。歷經漢謨拉比、加喜特和新巴比倫三大帝國之后,巴比倫尼亞被波斯人征服。隨后它向亞歷山大大帝臣服,同時又讓征服者英年早逝,壯志未酬。由于繼承人紛爭不斷,巴比倫尼亞后來被塞琉古王朝和帕提亞帝國所統治。作者特雷弗·布賴斯帶領我們走過兩千多年的歷史和文明之旅,探索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及古巴比倫人的日常生活,為讀者提供了全面的指南。
(澳大利亞)特雷弗·布賴斯 ·世界史 ·7.2萬字
本書講述的是近代日本如何擴張和毀滅的歷史,時限上起1895年,下至1945年。分別從四條線索——內政、外交、戰爭、歷史人物——出發,揭露對外擴張和自我毀滅,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交互作用的雙重歷史進程。支撐日本對外國擴張的思想邏輯是什么?導致自我毀滅的制度根源又是如何?天皇、政治家、官僚、民眾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世界局勢又如何展開?本書旨在揭示日本帝國形成、發展和崩潰的變化軌跡,分析諸多歷史現象背后的特殊性與邏輯關聯,讓事實自己說話。
商兆琦 ·世界史 ·28.9萬字
1347年,意大利城邦錫耶納仍以它的富庶和美景著稱于世。然而,在隨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這座城市的人口銳減四分之三,整座城市一度尸橫遍野,一副鬼城模樣,政權也在不足十年后走向終結。引發這場災難的直接原因是橫掃歐亞大陸的黑死病,但戰爭、饑荒、社會運作方式以及當時有限的醫學認知水平也在為這場死亡浩劫推波助瀾。《人類死亡史》以錫耶納的這段歷史開篇,從多個角度和層級回顧、審視了人類死亡主因的變遷,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醫學和科學話題。融合豐富的史料以及深入淺出的生命科學和醫學原理,作者安德魯·多伊格向讀者呈現了一幅時間跨度上千年,宏大至社會群體。《人類死亡史》中都有深入透徹的分析。死亡,是人類與生俱來、無法回避的永恒問題。在人類社會演進的歷程中,人類的死亡主因——甚至對死亡的定義——從未停止演變,延緩和抵御死亡的手段也日益豐富。正如《人類死亡史》展示的那樣,一部人類社會的演進史,也是一部人類死亡主因的變遷史,一部抗拒死神的進步史。
(英)安德魯·多伊格 ·世界史 ·20.2萬字
《最長的一天》是“關于諾曼底登陸不可超越的史詩”。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用十余年時間尋找D日幸存者,在尋訪幾乎所有諾曼底登陸的幸存者和見證人之后,完成了這部二十萬字“無一字無出處”的劃時代杰作。他將戰場上的無名個體放大到足夠清晰的倍數,順著他們的視線去看登陸作戰的場景。這種將細節放大到無限,讓歷史足夠真實的呈現方式,使讀到本書的每個人都能沉浸其中。這是一部關于命運和以勇氣改變命運的戰爭史詩。在這里,你能看到弱小個體面對黑暗未知時的恐懼與茫然,體會到深陷絕境時的殘酷與絕望;而置身其間的人們,又如何鼓起勇氣去堅持、去戰斗,最終迎來屬于自己的勝利和榮耀。它將戰爭深深嵌入每個人的生命經驗,陪伴我們在低沉暗淡的時光里找回希望。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世界史 ·16.4萬字
1862年在普魯士議會上的演講為俾斯麥贏得了“鐵血宰相”的稱號,但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更多依靠金錢與煤鐵,而不是鐵血。弗里茨·斯特恩以俾斯麥與普魯士猶太銀行家布萊希羅德的關系為主線,描繪了德國政界與金融界千絲萬縷的關系以及資本主義新世界和古老封建舊制度的碰撞。猶太人的成功及社會流動帶來的利益沖突,不但揭示了新德意志帝國及其統治階層的脆弱,更展現了財富的兩面性——既威脅到傳統,又提供了社會流動的希望。
(美)弗里茨·斯特恩 ·世界史 ·65.2萬字
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羅繆日,在法王查理九世默許下,新教軍事領袖科里尼被天主教一方吉斯公爵亨利一世手下的士兵殺害。很快,天主教徒頭戴飾有十字架的帽子,臂纏白色袖章,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以天主之名追捕“異端”,處決迅速演變為大規模殺戮。然而,就在幾天前,巴黎城中還一片歡樂祥和,一場象征和解的隆重婚禮剛剛在巴黎圣母院舉行。新娘是查理九世之妹瑪格麗特,新郎則是信仰新教的納瓦爾的亨利,即未來的亨利四世。短短幾天,誠心尋求和平的婚禮為何會演變為“血色婚禮”?為什么對少數新教領袖的處決會演變為幾乎波及全法國的大屠殺,它又如何攪動國際局勢?在一系列事件中,查理九世、美第奇王太后、天主教權貴、西班牙國王扮演了何種角色?法國歷史學家阿萊特·茹阿納分析處決與大屠殺突然發生的來龍去脈,考察當時國內外新教徒與天主教徒對此的反應,重新講述了圣巴托羅繆大屠殺的故事。在她看來,這血腥的一天改變了法國歷史的走向:天主教在法國的命運徹底改變;新教徒不再認為法國會成為新教國家,開始形成身份認同;動亂殺戮之后人們對秩序的渴求使君主權威得到強化,絕對專制的大門開啟;對宗教分裂及其導致的創傷的反思,同樣使王權受到質疑,甚至為大革命埋下伏筆。圣巴托羅繆大屠殺無疑是一個悲劇,它因恐懼而將他者視為異端,將差異扭曲為威脅,距今迢遙卻又未曾真正遠去。
(法)阿萊特·茹阿納 ·世界史 ·23.4萬字
文藝復興是想看見、想知道、想了解的欲望的爆發——本書以對話的形式,通過作者虛擬的徘徊在佛羅倫薩、羅馬、威尼斯三個城市的兩位旅人的對話描述了依次盛開的文藝復興之花,展示了以雷奧納多·達·芬奇、腓特烈二世、圣弗朗西斯、切薩雷·波吉亞等為時代增添光彩的人們的魅力所在,熱情洋溢地描寫了長達40年的文藝復興,當屬了解這段歷史最為精彩的入門書。
(日)鹽野七生 ·世界史 ·9.9萬字
《愷撒與基督》,是“理想國經典館”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3卷。羅馬帝國的滅亡既非由于蠻族的入侵,更非緣于基督教的興起。事實上,在蠻族侵入、基督教興盛之際,羅馬帝國已只剩下一個空殼了。羅馬帝國的衰頹,其基本原因,在于它的人民、它的道德風氣、階級間的斗爭、商業的敗落、官僚作風的專制政治、繁重的課稅及耗費繁大的戰爭。對錯綜繁復的活動作全景觀察,我們可就其每一階段或每一境遇的每一方面,跟我們自己的文化軌跡在相合的時間與成因上作對比,鑒彼知此。這部《愷撒與基督》,也可以說是講我們自己的歷史。
(美)威爾·杜蘭特 ·世界史 ·56.8萬字
本書先是探討法國大革命的那些熟悉意象,有來自狄更斯、奧希茲女男爵和托爾斯泰的,還有“沒有面包,就讓他們吃蛋糕”的傳說以及三色旗。隨后,通過簡要考察舊制度及其崩潰,多伊爾分析了革命是如何發生的:舊制度如何變得過時,成就如何滿足不了野心。多伊爾努力讓讀者認識到: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以及法國以外歷時久遠的文化、制度和社會結構,今天的我們仍然生活在這場革命的遺產之中。全書最后部分則思考了這場革命為何會引起那么多的爭議。
(英)威廉·多伊爾 ·世界史 ·6.4萬字
本套裝包含:《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締造和平:1919巴黎和會及其開啟的戰后世界》共兩本。
(美)沙希利·浦洛基 (加)瑪格麗特·麥克米倫 ·世界史 ·72.8萬字
這是一部流暢優美的“故事”總集,敘述生動,在世界范圍廣受歡迎。本套裝是6-11卷,包括《宗教改革》《理性開始的時代》《路易十四時代》《伏爾泰時代》《盧梭與大革命(上下冊)》《拿破侖時代(上下冊)》。
(美)威爾·杜蘭特 ·世界史 ·426萬字
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推翻了歐洲殖民者的統治,踏上了現代化的探索之路。彼時,美國正揮舞著干涉主義的大棒對它的后院虎視眈眈,歐洲老牌帝國無不垂涎于大洋彼岸的豐饒資源與廣闊市場。身處百廢待興、強敵環伺的歷史困境,拉丁美洲該如何找到它的出路?在本書中,恩里克·克勞澤以媲美文學作品的筆觸,借助九位拉美歷史人物的人生線索,勾勒出一百五十年來拉美的政治思想面貌和歷史探索軌跡。在這些人中,有為剛剛走出黑暗的拉美點亮民族之光的何塞·馬蒂,有在動蕩時代的夾縫中傳遞思想火炬的巴斯孔塞洛斯,有傾盡祖孫三代之力前赴后繼投身革命事業的帕斯家族,有寫出風靡全球的《百年孤獨》,卻因與獨裁的共謀關系而飽受爭議的加西亞·馬爾克斯,還有一生堅持對抗獨裁專制的巴爾加斯·略薩。他們雖然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卻懷揣著相似的理想:建立一個公正、繁榮、和平的秩序,使飽受落后、貧窮和帝國主義之苦的拉美獲得救贖。
(墨西哥)恩里克·克勞澤 ·世界史 ·32.1萬字
盛極必衰是歷史規律,從古至今無一例外,沒有任何手段能逆轉。但沒有哪個國家能像威尼斯那樣,在國家體制不變的狀態下,維系如此長久。人類智慧所能及的,只是盡量地減緩衰退速度,推遲衰退的時間而已。威尼斯共和國,這個完全沒有得到上天眷顧的毫無資源的國家,或許正因為天生的缺陷,才會力求將這份艱難的事業做到毫無退路。這樣的一個國家在文藝復興時代出現又消亡,它的傾倒叩開了世界通往下一個時代的大門。
(日)鹽野七生 ·世界史 ·40萬字
《拿破侖時代》,是“理想國經典館”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收官之作。當然,拿破侖是一位史無前例的獨裁者,他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具魔力的夢想家與實踐家。讓我們保全自由!讓我們保全平等!歐洲在他15年的統治下向前推進了半個世紀。不過,拿破侖一直努力使人民接受他對政治自由所下的定義:定期舉行其結果必然是贊成開明專制的公民投票。他說:“權力是我的情婦。我努力奮斗征服了她,絕不容許別人從我身旁把她搶走,甚至向她求愛也不可以……”
(美)威爾·杜蘭特 阿里爾·杜蘭特 ·世界史 ·74萬字
一部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人類如何統治的歷史。在前現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帝國都是人類統治的主要形式。進入現代以來,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鍛爐鍛造出了一個個民族國家。民族主義似乎成了人類統治的通行法則。帝國成了侵略者和殖民主義的代名詞,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然而現代民族國家并沒有完全解決人類的治理問題。民族矛盾和大國沙文主義制造了一場又一場戰爭。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深入發展,帝國重新成為人們的關注對象。不同于大量以被統治者為主角書寫的反帝國主義歷史,克里尚·庫馬爾教授另辟蹊徑,從帝國統治者和主體民族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了奧斯曼、哈布斯堡、俄羅斯、大英和大法蘭西這5個世界帝國的興衰歷程、治理經驗和使命追尋。
(美)克里尚·庫馬爾 ·世界史 ·34.7萬字
《文藝復興的故事06·神的代理人》一、天使與魔鬼,神的代理人在文藝復興的抉擇。以四位教皇為視角,看文藝復興時代的興衰。二、深入淺出,既是歷史著作,也是通俗讀物。俞敏洪曾說,鹽野七生的歷史作品不帶有意識形態性,讓故事與評價結合,所有的年代、人物都經過論證考察,因此不具備虛構性,但是還保留了可讀性。閱讀此書將是一種令人非常滿足的體驗。
(日)鹽野七生 ·世界史 ·19.5萬字
《信仰的時代》,是“理想國經典館”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4卷。公元325年至1300年的中古時代,匯合與激蕩著拜占庭、伊斯蘭、猶太及西歐四種不同的文化。世界上廣大的地區,在信仰的旗幟和統治下仍然繼續著,而西歐卻航行到一個偏遠的理性的海洋中去。中古時期的人先是野蠻的犧牲品,其后變為野蠻的征服者,而后又成為新文明的創造者。中古時代其文明的完全豐富階段的終止,正是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基礎。中世紀遺產包含了善,也包含了惡。我們并未從黑暗時代恢復。在這種意義上,現代化是一襲穿在中古主義上面的外衣。
(美)威爾·杜蘭特 ·世界史 ·97.5萬字
《盧梭大革命》,是“理想國經典館”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10卷。盧梭是法國大革命的直接思想推手,沒創造過任何東西,卻將所有東西付之一炬。《盧梭與大革命》描繪了一幅“七年戰爭”至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歐洲全貌。杜蘭特以盧梭為中心人物,生動敘述了18世紀知識分子的成長,道德觀念與社會秩序的轉變,專制統治的極盛與衰落,宗教的去魅與民主的萌芽,同時為這一時代涌現出的無數璀璨光輝的人物作傳。杜蘭特以通淹的史識和雄健的筆力,編織出一幅偉大時代與杰出人物交相輝映的復雜織錦。
(美)威爾·杜蘭特 阿里爾·杜蘭特 ·世界史 ·93.5萬字
《宗教改革》,是“理想國經典館”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6卷。戒絕娛樂,焚殺異己,打擊文學與藝術……宗教改革斥責文藝復興的愉悅,認為世間的成就及歡樂毫無益處,人生不過是淚水之谷,并召喚罪人皈依信仰、悔改禱告。這幾乎是中世紀的反動。然而,盡管有許多的不寬容,宗教革命還是對啟蒙運動有所貢獻:它破壞了教條的權威,容許不同聲音的激烈爭辯。在這些爭辯中,在攻擊與防衛中,所有的教團與權威都軟弱下來,在路德高呼信仰萬歲百年后,弗朗西斯·培根宣稱知識就是力量。
(美)威爾·杜蘭特 ·世界史 ·81.3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了一個可以說是災難般的德國人習性,即視文化成就高于一切,視文化為政治的高尚替代品。這種傾向深刻影響了從18世紀末直至今天的德國歷史。作者認為,德國人對藝術的偏愛強過政治,是理解納粹主義特殊本質的基礎,許多德國人(和其他人)正是被納粹所吸引。希特勒及其圈子中的許多人都是失敗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他們仿佛在將政治作為一種藝術的替代形式來付諸實踐。勒佩尼斯重點關注了歌德和托馬斯·曼,同時也涉及了其他重要人物,如諾瓦利斯、沃爾特·惠特曼、列奧·施特勞斯和艾倫·布盧姆等。勒佩尼斯所關心的不僅是德國,他還關心德國人的文化迷戀、文化優越感及對政治的蔑視如何影響了同其他國家的關系,尤其是與法國和美國的關系。
(德國)沃爾夫·勒佩尼斯 ·世界史 ·17.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