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國學論衡》系甘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的學術集刊,旨在為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研究的學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通過學術研究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學的理解和詮釋;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國學與世界文化、文明之間的對話;以理性考量塑造未來中國文化和學術思考。本刊現為采取匿名評審制度的年刊,登載國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書評札記、學界動態等文稿。
王曉興主編 ·中國史 ·23.2萬字
“六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遺產,也是推動當代社會文化不斷前進發展的動力資源之一,所以值得深入研究。本書選取《穀梁》中有關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的幾個核心問題,如死義、復仇、慎讓等,通過經典詮釋的方法,以文本的深入解讀,不同文本的對比和義理的細致闡發,對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意識的相關內容的形成和歷史演變、基本內涵、主要特征,及其價值取向等,作了較為系統、深入的論述,并能提出自己的許多獨立見解。在一些文本解讀和義理闡發上發人之所未發,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
黎漢基 ·中國史 ·65.5萬字
該書系統梳理了近代中國邊疆研究的發展演變歷程,探討各時期邊疆研究內容、方法的不同特點及其與內外形勢的勾連關系。重點分析近代邊疆研究范式的重構、邊疆研究與近代國家構建、近代邊疆問題與國際因素、清末民初邊政學精英的邊政認識、民國邊疆研究的嬗變及學科構建、邊疆研究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的發展等問題。并從區域史的視角探討西南、西北邊疆研究的不同。對吳其昌進行個案研究,闡釋時勢變化對近代學者研究路徑轉變的影響。
段金生 ·中國史 ·19.4萬字
《民國史研究》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民國史研究所主辦的專業學術集刊,依托地處北京的區位優勢和本單位現有的學術條件,在全面關注整個民國時期歷史的同時,自覺以北京政府時期的歷史研究為側重點;在兼顧政治史、經濟史和社會史等領域的同時,尤為彰顯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特色。此外,在推動民國時期北京史的研究方面,也將提供一個專門持續的學術發表平臺。本輯為創刊號,分“專題論文”“學術筆談”“前沿信息”“書評”“珍稀文獻”五個欄目。
郭雙林 ·中國史 ·23萬字
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時,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精選了本所及本院同人寫的文章匯編成論文集。孫中山研究歷來是該院的優長學科,曾涌現李時岳、張磊、黃彥、劉望齡等一批享譽學界的著名專家,出版過多本專著。這本論文集對孫中山先生進行了多面相的揭示與研究;對清末民初的其他一些歷史人物如袁世凱、陸征祥等也有專文論述。論文均言之成理,頗有見地,值得一讀。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 ·中國史 ·19.8萬字
《新世界史》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集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力圖在新材料的解讀、新理論和新方法的運用和新視角的發掘上下功夫,每輯設置不同的研究主題,設有“專題研究”、“史料及論著選譯”、“學術動態”、“讀史札記”、“名家訪談”、“圓桌會議”等欄目,全面展示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新成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世界史研究做出貢獻。本書是第一輯,以“什么是世界史:跨越國界的思考”為主題展開討論。
孟廣林 王大慶 ·中國史 ·24.9萬字
《中國邊疆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主辦的學術集刊。本書是第七輯,選入有關邊疆研究的論文19篇,涉及邊疆理論、海疆問題、邊疆民族、邊疆與周邊關系、文獻研究、邊疆研究綜述等方面的研究,希望有助于推動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邢廣程主編 ·中國史 ·19.9萬字
“赫赫我祖,來自昆侖”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文化記憶中難以抹去的印痕。本書精選百余年來昆侖神話與昆侖文化研究之代表性成果及近年最新成果,在體例與內容上,具體分為“昆侖神話與昆侖文化”“文獻典籍與昆侖文化”“河源昆侖與昆侖文化”“神話人物與昆侖文化”“昆侖地望與昆侖文化”“中國古史與昆侖文化”六個板塊,集中展現20世紀以來昆侖文化研究狀況,與學界同行共享,以此進一步推動昆侖文化的學術研究。
米海萍選編 ·中國史 ·44.9萬字
這是歷史學家呂思勉的代表作。本書原名《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是呂思勉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為復興高級中學學生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教材。193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廣受歡迎,影響深遠。本書行文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適合大眾閱讀。
呂思勉 ·中國史 ·23.3萬字
《明清傳奇史》以時代為線索,系統考察了傳奇在明朝和清朝的發展演變。第一編詳細梳理了傳奇的起源、體制的確立和主題的變異;第二編詳細論述了傳奇在明萬歷年間至清順治年間的風行;第三編考察了傳奇在清順治年間至康熙年間的繁盛;第四編考察了傳奇在清康熙末年至嘉慶年間的強弩之末;第五編考察了清道光元年至宣統年間傳奇的漂泊無依。整體而言,這是一部研究明清傳奇的力作,初版出版后廣受學界好評。
郭英德 ·中國史 ·44.1萬字
擺脫條約束縛,是近代中國外交主要目標之一。中國擺脫條約束縛的敘述典范是“廢除不平等條約”,臺海兩岸均以“廢約”歷程為主軸詮釋外交史,而“修約”則長期被“廢約”遮蔽,否定修約歷程與成果后,“廢約史”顯得貧瘠單調。本書以“修約”為中心,探討北洋修約之歷程及其意義,一方面依據檔案,重建北洋修約案例,探索其外交政策與交涉策略之發展;另一方面將外交史實證研究與革命史觀對話,希望能更豐富多元地理解民國外交史。
唐啟華 ·中國史 ·52.7萬字
本書以關鍵詞的形式梳理了明以前的蒙古史,作者參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敘述。全書分成草原帝國、蒙古人的“約孫”、黃金家族、統一蒙古的戰爭、前四汗、蒙古世界戰爭、南宋之殤、元朝的定制、諸神的信仰、蒙元與諸汗、重回金蓮川等十一章,共105個關鍵詞(即105篇文章),這些關鍵詞可能是人名或部族的名字,可能是一次戰爭的名字,也可能是一種稱謂或一項制度……每個關鍵詞都是一個主題,可以幫助讀者在較短時間內形成對蒙古歷史的了解。
鄒進 ·中國史 ·15.4萬字
本書以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契約為切入點,把傳統社會中普通人的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并盡可能擺脫使用現代民法的框架來看待傳統契約,力圖將傳統契約置于傳統文化的背景之中,還原當時的具體情況。作者試圖通過討論傳統中國社會中人們訂立契約的法律行為,以及影響契約運行的各種因素,以人為中心來思考人與契約的關系,并借此分析契約行為中蘊含的文化因素及其文化屬性。
王帥一 ·中國史 ·15.5萬字
清代康雍乾時期,推行了許多積極的政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但從此時開始的清代皇帝及其大臣長期處于封閉狀態,對世界早已形成的近代國際環境、外交方式懵然無知,以致中國卷入國際社會時,舉措適當,應對失策,成為近代中國落后西方的始端。作者通過橫向比較康雍乾時期的中國與西方,詳細敘述中國在近代落后西方的原因。
王戎笙 ·中國史 ·9.4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唐前儒家文化語境下的“樂象”問題。“樂象”在先秦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建立在周代廣泛的禮樂實踐之中,是詩、樂、舞合一的大型綜合藝術形象。“樂象”它借助樂詩、樂歌、樂舞來表達抽象的禮義與樂義。“樂象”的構成為:富有文化意味的和聲、作為樂段的詩歌,以及盛大的舞容。象征性是“樂象”最根本的屬性。“樂象”的功能分為內外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宗教、政教、道德倫理功能,另一方面是內在的,即對個人心性的塑造功能、審美功能。
劉鑫 ·中國史 ·9.7萬字
本書是“《廣西民族大學學報》人類學文萃·名家文選”系列的第二部,收錄了云南大學王文光教授的21篇文章,這些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中國民族史研究中的相關思考和學術實踐,讀者可從中看到一位中國民族史研究者走過的學術道路。
王文光 ·中國史 ·21.5萬字
本書收錄作者文稿39篇,分為筆談、札記、序跋、書評、憶舊、自述六輯。筆談就當前宋史研究中的一些熱點問題略抒管見,由五篇文稿組成;札記收錄研習錢大昕、錢穆論著的讀書報告各兩篇,可視為研習錢大昕、錢穆有關宋史論著的導讀;序跋所收七篇序跋系自著或合著的引言、導言、前言、結語、余論和后記;書評收錄文稿七篇;追憶收錄文稿十篇,涉及蒙文通、鄧廣銘等史學家的治學方法;自述講述了筆者研習宋史的歷程及心得。
張邦煒 ·中國史 ·27萬字
本書是第十六屆中國社會史學會年會暨“中國歷史上的國計民生”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選集,圍繞“國計民生”的主題,對近代中國的社會經濟、社會秩序與社會治理、社會生活與日常生活、社會群體、醫療衛生與集體化時代的社會等問題展開討論。書中論文運用新發掘的檔案、碑刻、族譜、契約文書等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料,借鑒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展示了中國社會史學界在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上的最新成果。
余新忠 楊國安 陳鋒 常建華 ·中國史 ·38.5萬字
呂思勉在江蘇省立常州中學任教期間,為學生講授中國文化史,本書在此基礎上整理而成。全書從婚姻、階級、賦稅等十八個方面概述了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與文化學術的歷史發展狀況、相互關系及特點,是為呂思勉國學研究的精華之作。
呂思勉 ·中國史 ·23.6萬字
17世紀30~70年代的明末農民戰爭是中國古代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農民戰爭。作者充分運用官方和私家撰述,以及檔案資料,細致論述了明末農民戰爭的整個發展過程和具體作用。修訂版經作者傾力校核增訂,為讀者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袁良義 ·中國史 ·39.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