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的鏡子》為吳晗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內容包括政治、軍事、人物、文化等諸多方面。作者擷取大量歷史細節,從多個角度、層面切入觀察,論述興衰得失,很多觀點極為獨到。本書也深刻表達了吳晗先生對歷史的思考與對現實的觀照。例如,改良社會風氣、限制權力、根除腐敗、民主政治、做人與讀書等眾多問題的論述和思考,不管是對國家的建設還是個人的成長,都很有啟發意義。
吳晗 ·中國史 ·13.6萬字
南宋,一個匆匆成立于敗軍之際的國家,一個從成立之初皇帝和大臣就倉皇奔竄的政權。從“靖康之難”到“崖山覆亡”,南宋經歷了152年艱苦卓絕的生死圖存,面對內憂外患,上至居廟堂之高的股肱之臣,下至處江湖之遠的忠義之士,大多數人都在苦苦尋找國家的出路和心靈的家園,雖然也不乏無恥之徒與奸佞小人,但更多的賢臣良將和志士仁人,用自己的思想、智慧、信念、勇氣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曲令人蕩氣回腸的“正氣歌”。但那么多忠臣良將,那么多鐵骨丹心,為什么還是無法改變南宋敗亡的命運?本書用一個個人物,串起一段段鮮活的歷史,讓南宋那段“不忍細看”,又值得細看的史實如畫卷般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
晏建懷 ·中國史 ·17.8萬字
《中國文化史六講》是呂先生在常州中學授課時的講稿,六講之中,包括婚姻族制、戶籍階級、財產制度、農工商業、衣食居處、交通通信等,涵蓋甚廣;在每一講中,又能貫穿古今;加之寫作對象本為中學生,故而言簡意賅,意涵深遠。《中國政治思想史十講》是呂先生在上海光華大學的講稿,依據當時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事實,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分時段進行論述,自上古而至近代,時間跨度廣而論證極見精妙。
呂思勉 ·中國史 ·9.8萬字
呂先生主要運用現代社會學理論來闡述孔子的大同思想,并分析中國社會變遷與大同理論的實踐過程,他認為孔子創立的社會組織理想的模式是引導列代人們努力致力于社會改進的動力,社會變遷的過程就是努力致大同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復古的行動。初名《中國社會變遷史》,后改名為《大同釋義》;后因考慮到“和白話接近者較多,和文言接近者較少”,為求“傳布較廣,收效較弘”,將文言文稿改為白話文,是為《中國社會變遷史》。
呂思勉 ·中國史 ·12.3萬字
一部闡述20世紀百年中國復興之路的經典歷史著作。全書共為4卷,達百萬余字。這部皇皇巨著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國慘敗寫起,歷經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以及新中國建立后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及至2000年的中國。此次增訂版,作者對原書做了修訂外,還收錄了齊世榮、李文海、羅志田、王奇生、楊奎松、黃道炫、程中原、周溯源八位歷史名家對此書的精彩評論,對廣大讀者充分理解此書的精髓起到引導作用。
金沖及 ·中國史 ·107萬字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鑒》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的史實。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幫助治理國家,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原著卷帙浩繁,所涉及的年代久遠,人物眾多,青少年想直接閱讀原著,并非易事,所以編者從原著中選取了一些較為著名的人物,采取正確的歷史觀,以故事的形式再現原著所記載的歷由人物和事件。
(北宋)司馬光著 沈慧紅改寫 ·中國史 ·20.2萬字
《中國近代史八種》包括《中國近代史講義》、《中國近世史前編》、《中國近百年史概論》、《中國近百年史補編》、《中國近世文化史補編》等。該書對中國的近代史事作了介紹。
呂思勉 ·中國史 ·34.9萬字
《先秦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四部斷代史”之一,也是他斷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一部,代表了他最精華的學術成就。該書寫于20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呂先生對其也頗為重視,屢次修訂,并稱,論古史材料,古史年代,華夏起源及西遷,宦學制度等,自謂最佳。該書分十五專題論述先秦歷史,所引資料從神話傳說至考古資料,皆有引述,甚為詳贍。是其重要學術著作之一。
呂思勉 ·中國史 ·37.4萬字
《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兩部通史”之一。全書分兩部分,上冊分專題敘述了社會經濟、歷史制度及學術文化的發展情況,下冊則按歷史順序講述了政治史的變革。體例較為特殊,與先生其他通史類著作明顯有別。該書最初由開明書店在1940-1944年出版,短短幾年內多次重印,在當時受到普遍歡迎。其與《白話本國史》可并稱呂先生最重要的通史著作。
呂思勉 ·中國史 ·36.5萬字
《秦漢史》是呂思勉先生“四部斷代史”的第二部,寫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該書初版于1947年,后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漢史最基本的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該書將漢朝政治歷史分為十一個段落,既作了全面系統的敘述,又能抓住重點進行比較詳細的闡釋。其對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均有重要參考意義。
呂思勉 ·中國史 ·60.9萬字
《白話本國史》是呂思勉先生的“兩部通史”之一,也是先生所寫的第一部通史著作。該書本為先生在中學講課之講稿,供讀者自修歷史之用。其分上古、中古、近古、近世,系統介紹中國歷史,在其諸種歷史教科書內,尤務全且專,是其重要著作之一。《白話本國史》自1923年出版之后,一再重印,在當時甚為風靡;后也屢經先生修改訂正,很為其看重、并凝結不少心血。
呂思勉 ·中國史 ·53.7萬字
《兩晉南北朝史》是呂思勉先生“四部斷代史”的第三部,寫于20世紀四十年代初,分時段介紹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呂思勉先生自評其“總論可看”,同時“發見魏史之偽造及諱飾,表章抗魏義民,表章陳武帝,鉤考物價工資資產及論選舉制度皆佳”。是研究魏晉南北朝史必不可少的參考書。
呂思勉 ·中國史 ·117萬字
本書是吳晗先生研習明史的精要集成:《明史簡述》為吳晗在中央高級黨校所做學術講演的講稿記錄,詳細闡明了明史研究中的基本和關鍵問題;《明代政治軍事與社會》收錄了吳晗一生中解讀明王朝的核心文章,特別包含了其對明代恐怖政治、朱元璋統治策略等命題的深入探討;《明代人物》則深刻再現了明代歷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以點帶面,通過生動的人物刻畫,全面理解明代的政治特點和社會風習。歷史是一面鏡子,縱覽明朝大歷史,還原你心中真實的大明影像。
吳晗 ·中國史 ·19.5萬字
蔡東藩先生的這套《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從秦漢寫到民國,全書共一千余回,五百多萬字,寫了近二千二百年的歷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審慎,觀點平實,內容豐富,敘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洵為通俗史著的經典。這套書出版以后,廣受歡迎和好評。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葉,曾致電李克農購此書兩部,以解決延安干部學習中國歷史之需。臥室床畔,長置此書,著名史學家紫德賡認為,此書作為歷史知識講,雖有不足,但內容是夠豐富的,敘述是有系統的。著名小說家二月河認為,此書文學上只能說是中平之作,但讀此書可以入門民族歷史,且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民國演義》為其中的明史部分。《民國演義》由蔡東藩編著。
蔡東藩 許廑父 ·中國史 ·28.7萬字
偏遠貧瘠,與蠻族為伍,一個撮爾小國究竟如何在春秋亂世中逆勢崛起,又并吞八荒、一統天下?這本書濃縮了秦朝500多年的興衰史,作者所采用的史料均出自《左傳》《史記》《戰國策》《呂氏春秋》《資治通鑒》以及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著作,歷朝歷代的考據、評論。作者熔眾家之言為一爐,重點撰寫了大秦帝國的興起與統一全國的艱辛歷程。尚武、崇智、禮遇人才、創新體制,商鞅變法以來,秦國與六國交戰逾兩百多年,終令秦始皇雄視天下。唐代杜牧曾嘆:“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從荊軻刺秦到焚書坑儒,從趙高弄權到殘害忠良,橫征暴斂和殘酷屠殺致使忠賢扼腕,士人離心,民眾敢怒而不敢言。即使秦政權收天下兵器,鑄十二尊金人,仍然擋不住揭竿為旗,斬木為兵的起義軍;即便秦政權焚書坑儒,禁錮天下的思想,卻不承想亡在不讀書的劉邦、項羽手中。短短十數年,秦國從天下無敵到迅速滅亡,在風起云涌的大起義中倉皇謝幕。這本書串聯起歷史的斷片,讓你連貫而全面地領略一個真實的大秦帝國。秦朝,原來是這樣。
醉罷君山 ·中國史 ·20.8萬字
《回望:近代一百年》全書共分為三編,第一編為“回望百年”,回顧了晚清政治改革中改良與變革的互相博弈;第二編為“重建晚清歷史細節”,重新分析了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晚清新政、辛亥革命、民國的建立等歷史事件;第三編為“百年文化啟蒙”,分析了新文化運動的得失經驗。
馬勇 ·中國史 ·13.6萬字
葉龍先生曾師從錢賓四先生多年,于五十年代先后修讀錢穆之“中國經濟史”、“中國通史”、“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學史”,和“中國社會經濟史”等課。雖錢師之風采我輩已無緣目睹,幸有葉龍先生一直保存當年課堂之筆記,并加以整理補遺,使我輩于六十年后仍然可以感受錢師的孜孜教誨,讀到他對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真知灼見。
葉龍編著 ·中國史 ·5.1萬字
本書是一部關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力作,選取了16個歷史橫斷面,著重探討在每一個封建王朝的盛世背后,百姓生活的歷史真相。作者直指封建王朝的核心理念“外儒內法”,將秦制帝國紛繁復雜的歷史常態化、規律化,探索帝國運轉的內在理路,揭示其延綿長達兩千余年的奧秘;深入每一個截點,解讀信史文獻,用嚴密的邏輯掲開王朝治世的面紗,也顛覆了世人許多想當然的認知。這些歷史橫斷面關聯起來再現了兩千年來秦制從萌芽到成熟,再到進化的全過程,為讀者提供了另一種審視王朝興衰的視角。
諶旭彬 ·中國史 ·19.9萬字
《秦法之變》是秦漢史研究學者黃中業的代表作。本書從秦國法制建設的角度對商鞅變法以來的秦進行了考察和詳述,是該領域研究繞不過去的話題。七國稱雄中其他六國變法高潮后成果得而復失,唯有秦國變法最為徹底,商鞅雖死,秦法未敗,商鞅的變法改制,不僅使秦國富民強,進而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而且其建立的法律體制,在后來的統治中無不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后世的法律體系也無不受秦法的影響。此書從歷史的角度介紹商鞅的“改法為律”,從秦法建立之初談起,論及指導思想及法治理論,進而探討了秦國的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立法及其他法律等,為我們了解法制形成之初的原始形態提供了范本。
黃中業 ·中國史 ·16.6萬字
《食在唐朝》尋味歷史系列中關于唐代美食的部分,從唐詩、唐傳奇、唐代散文與文人筆記當中選取關于吃的部分,按照美食的類別與特點,進行分門別類的詳細闡釋,對唐代的飲食及其文化進行一個較為全面的梳理與介紹。
王旭編著 ·中國史 ·10.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