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學部委員專題文集之一種,全書收錄的基本是作者在21世紀頭十年中所寫下的有關中國古代政治史的論文18篇,其內容涉及以宋代為主的政治傳統、臺諫制度、清官名節、官場黑幕,其中還有一部分以史為鑒的對現實社會的觀照,其文風犀利,切中時弊,且史料翔實,有大家風范。
王曾瑜 ·中國史 ·27.5萬字
上海是一座光榮的城市,是一個不斷見證奇跡的地方。記錄百年歷程,弘揚光榮傳統,本書按照時間脈絡,用大事記形式,忠實記錄上海百年來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工作活動和歷史事件,從歷史的角度,梳理總結了上海百年來的偉大歷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展示了上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領導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展現了上海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以進一步堅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推進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心,為上海續寫新的輝煌成就、創造新奇跡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國史 ·22.8萬字
這是呂思勉在20世紀30年代為高中學生精心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作者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對遠古至近代中國的政治、地理、社會、文化等作了全面敘述。全書旁征博引,形式活潑,條理清晰,見解獨到,是一部優秀的中國通史普及讀物。
呂思勉 ·中國史 ·23.7萬字
本書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也是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全書在系統梳理有關文獻的基礎上,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下,結合政治架構、思想形態等狀況,首次就兩宋對五代十國的歷史記憶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與整體研究,對這一時期不同階段、不同群體歷史記憶的構建與演變、共識與歧見,及其與政治現實和思想走向的互動等問題進行了動態的研究與細致的解讀。本書的主要框架大致如下:第一章搜錄兩宋專述或主要記述五代十國史的著述,同時簡要探討它們的特點。第二章探討北宋前三朝關于五代十國的研究狀況及特點。第三章探討北宋中后期關于五代十國史的研究狀況及特點。第四章探討南宋的五代十國史研究。第五章進行個案研究。最后是結語與總結部分。
陳曉瑩 ·中國史 ·26萬字
本書為韓昇教授在中讀錄制講授“閱讀《史記》”課程的文字整理版。作者多年研讀《史記》,有頗多心得,此次通過講授,作者系統整理了自己對《史記》的認識。今天重讀《史記》決不能完全按照原著來讀,而必須讀懂司馬遷的歷史哲學,看清楚哪些是歷史的建構,還要看穿這些建構的人文理念、各個歷史時代的思想意識,乃至通過歷史建構樹立起來的文化傳統的導向和目的,洞徹思想的來龍去脈和文化傳承的歷史依據,才能去偽存真,提取適應現代社會的文化要素,重建當代中國的文化。一言蔽之,必須通過理性的批判重讀《史記》,而不能照本宣科,這樣才能讀活《史記》。
韓昇 ·中國史 ·39.1萬字
《中國簡史》分緒論、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現代史、結論六篇,用簡潔流暢的文字敘述了從遠古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歷史大勢、制度沿革、文化發展。在形式上一改長篇大論的說教,篇篇短小精干、易讀易解,無半點枯澀呆板;內容上不僅條理清晰,而且極多新穎獨到的見解,可以說是呂思勉的通俗的一部中國通史。
呂思勉 ·中國史 ·22.5萬字
《中國經濟立法史》探究中國經濟立法的產生、發展及其規律,全書結合中國古代和近代經濟法制變革的歷史背景,剖析了中國歷代經濟立法活動的歷史脈絡,融政治、社會、經濟、法制于一體,客觀評價中國經濟立法在中國法制史上的作用及影響。作為法制史的一門重要專題史和法學的分支學科,中國經濟立法史著重于研究經濟法律制度的制訂、主要內容、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執行情況,并盡可能總結歷史經驗,探討其成敗得失。
郭建 ·中國史 ·27.2萬字
黃河流域的先民們,是怎樣奠定了今天民族的基礎?歷朝歷代的都城選擇,背后有著怎樣的邏輯?貫穿三千年的封建社會,何以孕育出如此繁盛而獨特的文明?《中國通史簡編》從原始社會寫到鴉片戰爭前夕,不是記載帝王將相等少數特權人物的言語與行動,而是分析了歷朝歷代人民大眾的生活境遇。從這一系列的分析里,探求中國社會遵循了什么道路向前發展,梳理數千年變遷背后的歷史脈絡?!吨袊ㄊ泛喚帯肪帉懙哪康脑谟谧屪x者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法則,了解中華民族與整個人類社會的共同前途。為創造歷史而研究歷史,是《中國通史簡編》與一般學院派著作的顯著區別。
范文瀾 ·中國史 ·48.1萬字
《長征行》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書中考證了黨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解決了有爭議的問題,記述了沿途的民風習俗、禮儀服飾、飲食特產等,匯集了大量第一手珍貴圖片。作者石仲泉根據在長征路上的考察,對新時期長征精神的內涵作了解讀。這次增訂本增加了一些全新的考察內容,彌補了初版沒有涉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環節,由初版的33章擴充為38章,字數增加了近20萬,內容更加生動豐富,是了解長征歷史、學習長征精神最直觀的通道。
石仲泉 ·中國史 ·43.6萬字
《堅守與突圍:李鴻章與大清帝國》回顧了李鴻章從拜曾國藩為師起至暮色年逝的一段歷史,分析了李鴻章作為當權大臣的得與失、功與過、罪與悔,肯定了李鴻章作為清代末期改革者的客觀形象。他早年落拓,任曾國藩幕僚抱負不得,而后創立淮軍,在鎮壓太平軍中屢建奇功,成為封疆大吏。創辦洋務運動而使其聲望達到頂點,甲午戰爭卻粉碎其強國夢,迅速由盛而衰,只能周旋于列強的外交舞臺,懷著忍辱負重之心為清政府“修修補補”,直至死去。李鴻章被視為“再造玄黃”的中興名臣,是大清帝國的“裱糊匠”和“探照燈”。他的一生,不止是晚清數十年的寫照,更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他的失敗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敗,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全書清晰地展現了大歷史下政局中個體的命運與抗爭,悲壯鮮活,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鳳凰書品 ·中國史 ·24.9萬字
這是一本專講文化的通俗史書,分門別類講述18種文化現象。比如,婚姻是從零禁例開始,其后逐漸增加禁例,縮小通婚范圍而演變成今日的一夫一妻制;關于族制,古代因為勞力重于資本,丁多即可致富,而今日卻在某些情況下成為窮困的原因;官僚階級,總是以自利為先,國事為后,若不防勢必導致泛濫不可收拾。文化本是人類控制環境的工具,環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異。而反過來,文化不同又使得環境不同,身處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自然就養成不同的性情。
呂思勉 ·中國史 ·24萬字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收入了作者有關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方面的幾乎所有有代表性的論文,基本代表了魏晉南北朝史研究領域的最高水平。文章大致按年代順序編排,上編多寫于1949年之前,下篇大都寫于20世紀70年代后。包括《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魏收之史學》、《論諸葛亮》、《論梁武帝及其時代》及有關魏晉南北朝史學的一組論文,以及關于官制、禮制、詞語的考證文字,均可見作者對魏晉南北朝史多方面的貢獻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
周一良 ·中國史 ·41.6萬字
《清史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是一本面向海內外的清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刊,創辦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頗受學術界的重視,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其重要特色。書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歷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學術史論的研究文章;既收錄有關清代傳統文化的博學鴻詞科研究,也收錄對清代地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中國史 ·21.2萬字
《哈佛中國史5·掙扎的帝國:元與明》是“哈佛中國史”叢書的第五卷。著名漢學家卜正民別出心裁,從氣候這一環境史角度講述元明帝國的發展與興衰,凸顯出這一時代的兩大特征:蒙古征服后東亞大陸的新型政治秩序與環境變遷帶來的社會生存困境,進而呈現出中國第yi個連貫的生態歷史。同時,他還探討了中國古代專制、社會復雜性和商業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
(加)卜正民 ·中國史 ·21.4萬字
故宮無與倫比的宮殿氣象,歷經600年風霜,依舊熠熠生輝。故宮的建筑、藏品、人物三者以及其他元素的互動、演繹,成為故宮600年的歷史。本書以時間為線索,將明清600多年歷史從頭細細捋來,分別講述明代故宮、清代故宮、民國故宮和新中國故宮四個時期的歷史,從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到2020年,再現了故宮600年的風云變幻。
閻崇年 ·中國史 ·30.4萬字
全書由《皇太極入關機緣與得失》《多爾袞與皇權政治》《評清世祖遺詔》《康熙初年四大臣輔政芻議》四篇文章構成,四篇文章均關注清初政治史的重要領域,所涉及的人物也是學術界及普通讀者關注較多的。作者是傳統的實證史學,論斷皆有史料為依據,體現其扎實的史料功底。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文章往往發前人未發之覆,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示意義。
姚念慈 ·中國史 ·24.8萬字
本冊文獻集編纂收錄了《申報》對李頓調查團的報道和評論。作為民國時期具有影響力的重要報刊之一,《申報》對李頓調查團的派遣、在中國兩國的調查活動、報告書的出臺,以及中日之間的外交斗爭和國聯討論中日沖突的歷次會議情形,有大量的報道和評論,是了解和研究李頓調查團的重要參考資料。
宋書強 史鑫鑫 菅先鋒 ·中國史 ·31.4萬字
《哈佛中國史3·世界性的帝國:唐朝》是“哈佛中國史”叢書的第三卷。作者陸威儀抓住唐帝國疆域擴張到極限時的這一充滿活力的時期,選擇西方讀者對于中國歷史較為關注的問題,站在中國的外圍來觀察和描述中國歷史上尤為輝煌的唐朝作為世界性帝國的諸層面,重點從商業(海陸貿易)、宗教和文化(文學、繪畫、陶瓷等)等面向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充滿浪漫氣息的盛極一時的帝國景象。
(加)卜正民主編 (美)陸威儀著 ·中國史 ·20.8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中原抗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中原抗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695-6,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一九三七年十月中旬,日軍沿平漢鐵路兩側南犯,直抵漳河北岸。中國軍隊與敵展開激戰,揭開了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原抗戰的序幕。本書真實記錄了豫北作戰、豫東作戰、豫南會戰、鄭州戰役、豫中會戰等重要戰役。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43.5萬字
本書在甲午戰爭后的中國危急局勢的背景下,以戊戌維新至辛丑條約的簽訂為本卷內容敘述的主線,描述了1895—1900年中國近代社會各階層對中國面臨亡國滅種危機思考和變法圖強以及反抗外國列強瓜分中國的歷史過程,展現了中國朝野各階層人士呼吁變法圖強,試圖以自強對抗列強侵略和掠奪的艱難斗爭。作者以豐富的資料敘述了這一時期的重大事件:帝國主義列強在甲午戰爭后對中國的掠奪,清政府維新運動的全貌、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蓄意擴大戰爭以及東南互保等,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社會生活諸方面的狀況。
張海鵬 李細珠 ·中國史 ·46.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