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抗戰全實錄】【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是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本書按照戰爭進展的歷史次序,展現了中國軍隊抵抗和打擊日軍侵略的戰斗歷程。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中,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首首蕩氣回腸的壯麗詩篇,將永遠彪炳史冊,永遠激勵我們愛國愛鄉的滿腔熱情,為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王紀卿編著 ·中國史 ·45.6萬字
本書為“中國歷代文化史書系”之一種,講述了明代的文化史。書中從明代時期的文化專制、多層文化特征、教育與考試制度、學術流派與宗教、文學藝術、文化遺產等方面展現了明代的文化特征及其歷史地位。本書內容翔實,史料豐富,研究深入,值得廣大歷史研究者參考和閱讀。
商傳 ·中國史 ·32.5萬字
本卷講述的1912年到1916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27.7萬字
《中國上古史導論》為楊寬先生根據1937年在廣東勷勤大學講授“中國上古史”的講義初稿修訂而成,比較和參照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收入《古史辨》第七冊,是中國上古史研究領域的開創性著作之一。在《中國上古史導論》中,楊寬提出神話的分化研究說,是對顧頡剛“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說的發展和補充,成為顧頡剛開創的古史辨派神話學的重要后繼者。
楊寬 ·中國史 ·20.1萬字
本書是以《新周刊》400期特刊為基礎,重新增補了未發表的八十年代專題訪談,以及全景式的生活文化經濟資料。魂在八十年代,頭腦在九十年代,身體在新世紀。這是中國人的三段論。八十年代回不去了,正因為回不去,才越發地想家。靈魂,故鄉,一代人的愛與怕,都糾結在一個繞不開的時空節點上,全面盤點系統整理八十年代的中國,一部屬于中國人的斷代史,全新的八十年代辭典,帶您重回熟悉的八十年代,采訪400位八十年代的啟蒙者,藝術家,企業家,學者,八十年代與80后真誠對話,重新審視一個時代與它的潛在影響,八十年代是否會成為中國人面對現實困局的新動力?
《新周刊》 ·中國史 ·24.7萬字
本書是目前國內最新、最系統、最全面的研究日本侵華細菌戰史的著述。本書站在“以史為鑒,鞭撻歷史邪惡,警惕歷史悲劇重演,維護世界和平”的立意高度,研究和追訴日本侵華細菌戰歷史。本書以極豐富的國內外史料,構建了一個研究和認識日本細菌戰史的新體系,并將這一體系建立在嚴謹規范的學術基礎上,使該領域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本書有近千幅插圖,圖文并茂,語言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陳致遠 ·中國史 ·25.9萬字
本書真實地重建了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發掘的詳細過程,并以之為線索,全面探尋秦始皇一生的功過、大秦帝國的興衰,以及珍貴文物出土后所引發出的一連串恩怨與問題。本系列是岳南創作生涯中最嘔心瀝血、又最令其本人滿意的作品,它不僅重現大秦帝國的風姿,再一次燭照了一段輝煌壯闊的歷史,而且從人類廣袤的大背景去闡述一種雄渾瑰麗的文明。其通篇一貫的深刻洞見和胸襟穹張的雍容氣度,令人震動而嘆服!
岳南 ·中國史 ·33.5萬字
本卷講述的1937年到1941年的相關內容。作者除了全面搜集和利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所藏民國檔案、有關地方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全國政協和各地政協有關歷史資料,以及國內收藏的大量民國書籍報刊,還廣泛參考了臺灣地區和國外出版的相關資料、著作、文章,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原民國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31.7萬字
本書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實訓教材,主要圍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主要內容,在講授從鴉片戰爭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歷史,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規律進行總結的同時,通過加強實訓和拓展環節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實際,著力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總體上看,本書特別適合各級各類普通高等院校作為全校政治理論課的通選教材。
鄒慶華 ·中國史 ·28.1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武漢會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武漢會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712-0,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在上海淪陷、南京棄守之后,武漢實際上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中國人民要保衛武漢,堅持抗戰,日本侵略者要奪取武漢,結束戰爭,這就構成了當時中日雙方在戰略上的一場決戰。本書作為親歷記錄,再現了武漢會戰戰事的英勇與壯烈。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33.2萬字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主持撰寫的《民國史人物傳》,與《中華民國史》配套,更名為《中華民國史·人物傳》。本書選取自1905年同盟會成立至1949年中華民國結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代表人物一千余人,編撰各傳。該部以人為目,廣泛搜集傳主生平資料,傳主事跡以客觀敘述為主,力求史實準確,評斷公允,文字精練,真實可信,足以傳諸后世。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37.9萬字
本書是原國民黨將領關于抗日戰爭遠征印緬抗戰之親歷記錄。本書原書名為《遠征印緬抗戰》,叢書名為《正面戰場: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2013年1月由我社出版,原書號為ISBN978-7-5034-3696-3,現應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要求,將該書納入《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叢書重新出版,只是版式重新設計,內容不作改動。特此說明。八年抗戰中,中國遠征軍以充沛的愛國主義熱情,為正義而戰,始終保持著旺盛士氣和堅強斗志。他們常常處于泥濘崎嶇的境地,強攻工事堅固的敵陣,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為中華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并在國際上博得了崇高的榮譽。本書作為親歷記錄,再現了遠征印緬戰事的英勇與壯烈。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中國史 ·30.7萬字
天涯點擊量超200萬的人氣作者烽武野,專注先秦史研究,熟悉春秋每個史事。作者耗時兩年收集史料,尋遍江蘇省圖書館、博物館查閱數百種權威史料;文中的每一個歷史事件至少有兩種資料比對,對存爭議史事更是進行多方考證,確保每個史料的真實可靠。一部春秋史就是一部中國少年志,一套書,理順亂麻般的春秋史!
烽武野 ·中國史 ·40.6萬字
從西晉的短暫穩定到東晉十六國的混戰,短短150年,治與亂短時間內迅速更替,南與北在對峙中不斷融合,社會秩序一次次崩塌又一次次重建,中華文明在混亂與顛覆中迎來新生。作者政治學的專業背景帶來與眾不同的歷史視角,以兩晉人物為主線,從西晉建國講到東晉滅亡,從名士風流講到門閥政治,從世族關系講到政權混戰。15個家族的起落,23個政權的更迭,20余場大戰的始末,數百位風云人物的命運,用一書厘清百年亂局,講透前因后果。
張瑋杰 ·中國史 ·27.2萬字
戊戌變法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相關的研究已經很多,本書的研究仍能使人耳目一新:大量檔案材料的披露,資料來源包括收藏于北京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東京的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臺北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故宮博物館文獻處。重大史實的精心考證與重要場景的細密描述:戊戌政變的時間、過程與原委;中下層官員與民眾對變法的建策;張之洞調京主持朝政與機會錯失;光緒帝的對外觀念;日本政府的觀察與反應。舊說的認知、補正與修正,新說的展開、論證與建立,作者集五年半的全部精力于此。
茅海建 ·中國史 ·32.8萬字
持久戰是抗日戰爭時期樞紐性、全局性的問題。《論持久戰》是系統闡述抗日戰爭軍事戰略方針的重要著作。持久戰的思想來源于哪里?毛澤東為何要寫、對誰而寫《論持久戰》?國內各方勢力對持久戰如何理解?國共雙方對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有什么不同?持久戰如何戰、如何到“底”、要多久?等等。作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度解讀。
桑兵 ·中國史 ·27.7萬字
這是呂思勉在20世紀30年代為高中學生精心撰寫的一部中國通史。作者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對遠古至近代中國的政治、地理、社會、文化等作了全面敘述。全書旁征博引,形式活潑,條理清晰,見解獨到,是一部優秀的中國通史普及讀物。
呂思勉 ·中國史 ·23.7萬字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3.8萬字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中國史 ·43萬字
本書從近代西方基督教全球傳教史的視野重新探討了太平天國意識形態的基督教來源,揭示了太平天國跟千禧年主義和末世論的密切關系,尤其洪秀全跟啟示錄神學、洪仁玕跟新教傳教士“基督教文明觀”的關系。全書共分五章:“由宗教革命引起的宗教戰爭”、“別樣的基督教”、“太平天國與啟示錄”、“千禧年主義及其中傳”、“一個基督教國家的現代化方案”。本書基于大量的文本對照、比較和分析,反駁了許多流行的看法,提出了新的觀點。
周偉馳 ·中國史 ·4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