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在國內外發表的關于中國水歷史與文化研究的文集,內容包括了水歷史與水文化理論的探討,中國古代城市水治理問題、邊疆地區水環境治理問題、少數民族水文化問題研究等廣泛領域,其中一些文章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本書理念新穎、內容廣博、學理性強、具有國際視野,涉及的一些領域在國內外都是具有前沿性的,是從人文視野研究中國水問題及國際交流的最新成果。兩位當代國際公認的水科學大家親自為本書作序。
鄭曉云 ·史學理論 ·24.3萬字
現代意義上的口述史學自20世紀40年代從西方興起,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嚴格定義和規范的專門學科,在我國史學界也越來越受關注并有蓬勃發展的趨勢。本書精選國內外有關文章近20篇,旨在盡可能系統和全面地向讀者展現口述歷史這一學科的發展過程、基本理論和學術規范。有鑒于口述史學實踐性強的特點,本書特別注意收集國內國外題材與風格各異的口述史經典研究范例,以及研究者的經驗體會,展現口述史實踐中諸多關鍵環節的操作過程、注意事項,以期為初涉口述歷史的讀者了解口述史學科和從事口述史實踐,提供某些有意義的借鑒。
定宜莊 汪潤 ·史學理論 ·31.5萬字
本書專注于中國古代外交的理論建構,在大量翔實的史料研究基礎上,論述了外交研究尤其獨特的學科傳統,深入分析了作為一門學科的中國古代外交研究的起源、學派、代表觀點及學科史的發展。稿件行文的敘述邏輯嚴謹,資料旁征博引,使讀者在了解中國古代外交的同時能獲得另外的感悟,是中西交通史研究中比較難得的力作。
朱小略 ·史學理論 ·29.8萬字
本書所探討的“書”是君臣在行政過程中發表的言論所形成的一類文獻,它的體裁以記言為主,內容也大多是“政事之紀”。“書”在先秦時期的流傳處于以“類”相存的形態,篇目與文本并不固定。我們現在看到的《尚書》與《逸周書》是由先秦時期的某一種“書”類文獻的選編本流傳到漢代后整理編定的,因而它們并不能囊括先秦所有的“書”,其中的一些篇目也很難歸入“書”的范疇。傳世《尚書》、《逸周書》大約是由儒家選編本流傳而來,至于清華簡中的“書”則很可能受到了墨家傳“書”的影響。“書”的選編本不僅在篇目上有所差異,其文本也在不斷演變。這其中既有文獻流傳過程中簡冊散亂造成的自然演變,也有后人出于避諱、押韻以及趨近思想而作的主觀改易。隨著東周時期的官學下移,單篇流行的“書”類文獻逐漸被民間學者搜集、選編為傳道或教學用的選編本。而由于地域、家派以及偶然因素的影響,各種選編本對篇目的揀選也不盡相同。結合清華簡中的“書”類文獻提供的信息以及古書中的相關記載,可以大致還原“書”由史官對記言檔案的不斷整理、加工并經過流傳過程中的不斷增廣歷時成篇的過程。
程浩 ·史學理論 ·22萬字
抗日戰爭時期如何解決兵源問題是事關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為了實施兵員動員,全面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頒布《兵役法》,確立義務兵役制度;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大規模征兵,直至抗戰勝利結束。本書主要利用第一手史料,對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役制度的建立、兵役管區行政體制、國民兵役制度、常備兵役制度、戰時兵員的征募與補充情況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考察,并探究了兵役制度實施過程中的困境與弊端、國民政府改良兵役的舉措及其效果;最后,本書從兵役制度的近代化、兵役制度對抗戰所做的貢獻等方面客觀評析了國民政府兵役制度的積極作用;也從兵員動員率、兵役對社會和國民政府權威的影響等方面陳述了國民政府兵役制度的不足。本書是近代中國兵役制度研究的有益補充,豐富了近代中國兵役制度史的研究。
龔喜林 ·史學理論 ·24.2萬字
本書通過對數萬個18世紀的廣東米價數據的分析,討論了中國傳統社會晚期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的關系!
陳春聲 ·史學理論 ·25.1萬字
本書以明清野史筆記、小說作品等為基本材料,結合近年國內外荒政史、民間信仰研究的文獻與理論,將明清災害言說、御災故事置于華夏民族精神史脈絡考察。根據水、旱、蝗、瘟疫、風、雹、地震、冰雪等災害及御災書寫載錄,分述了祈雨、驅旱魃、治蛟、驅蝗、辟疫以及蜥蜴播雹想象等諸多民間信仰的展演、儀式功能、傳播機制。作者注意搜集明清御災能臣忘我救災、賑濟保民與民間互助、節糧儲水等多系列鮮活的民俗故事與想象,以文補史,闡發明清御災書寫的人文精神。同時,對于匿災、侵賑、冒賑、索賑、鬧賑等弊端,以及受災民眾不正確的消極待賑、借災牟利等現象,也予以批評剖析。并附清末告災新聞圖畫二十余幅。全書具有文學、災害學、民俗學等跨學科特點,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引人深思。
劉衛英等 ·史學理論 ·49.3萬字
金景芳先生是史學名家,他從研究制度史入手,逐步擴展到社會史、思想史、文化史、史學理論、歷史文獻學等諸多領域。本書以時間為序,清晰地勾畫了金景芳先生的生平事跡和學術活動,并深入揭示這些學術活動的背景,這些學術成果問世所經歷的曲折,以及這些學術成果問世后在學術界產生的巨大影響。為全面地反映金景芳先生學術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在學術界產生的影響,不只注意于學術界對金景芳先生學術觀點、學術成果的贊揚、回應和支持,還注意了學術界對這些學術觀點和學術成果的商榷、批評或反駁,從而全面、真實、立體地反映了金景芳先生的學術人生。
呂文郁 ·史學理論 ·27.9萬字
本書對商周時期的軍事制度進行了系統考察。商代以考古學上的殷墟時期為中心,主要討論了商王朝的基本武裝力量、方國軍隊、作戰兵種、武器裝備、王朝軍事力量的領導體制以及軍事訓練和賞罰等內容。西周主要圍繞國野分制下的兵役制度、由“師”到“軍”的軍隊編制變革、中央對地方軍事力量的控制等問題展開。春秋時期主要討論了戰爭觀念的轉變與諸侯軍力坐大、從車戰盛行到步兵崛起、軍賦制度變革等問題。戰國時期主要針對各國兵力的跳躍式增長、兵器改良、兵種增加、武官系統的完善、選卒與訓練以及作戰陣型組合等問題作了探討。作者指出,商周兵制的變化大致有三個趨勢:由臨時征集制向常備軍過渡;軍隊規模不斷擴大、兵種增多;族武裝力量的長期存在并最終消亡。商周軍制演變的基本動因可以從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戰爭觀念、作戰方式的變化等幾個方面加以解釋。書稿的完成會對先秦軍事制度的研究有所裨益,對中國古代軍事史的研究能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
李忠林 ·史學理論 ·20.8萬字
本書探討明代官修圖書的組織機構、預修人員、成就及代表性成果的成書經過,總結明代官修圖書的特點,揭示其在中國圖書編撰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有明一代,圖書出版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私刻坊刻備受關注,本書聚焦官修圖書,是對相關研究的有益補充。
霍艷芳 ·史學理論 ·21.9萬字
廈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主任鄭振滿力作!運用歷史學與人類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國傳統家族組織的動態理論模型!
鄭振滿 ·史學理論 ·25.8萬字
《多面的中國古代史與清史》約52萬字,納入《南開史學家論叢》第四輯,從多方面反映中國古代史、清史的面貌,多為學界較少關注或在見解上有分歧的內容,有宏觀方面的闡述,也有某些具體問題的考察,力圖接近歷史的真相。本書共分“中國古代史”“清史”“清代滿族史”三個專題,“清史”部分內容較多,又細分為“政治制度”“八旗制度”“財政制度”“疾病醫療與政治、倫理”四部分。第一專題“中國古代史”,闡述帶有規律性的歷史現象,分析其變化的原因,力圖得出某些有意義的認識。文章論證古代國家與近現代國家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是其具有私屬性,正是這種私屬性及其變化,決定著王朝國家的國體、統治體制與其變化。第二專題“清史”,在清史特點的總體認識上,闡述清朝是中國古代王朝特點最多的朝代,這是由于清朝是滿族入主中原而帶入其民族因素、清朝作為中國古代最后一個王朝而得以集往代制度之大成,并且又處在世界格局下受西方勢力影響等特殊因素決定的,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四方面有諸多體現。清朝時期的中國落后于西方,并非滿族因素導致。清朝當時的經濟比明朝及以前有長足發展,只是速度沒有西方迅速,因而拉大了差距。第三專題是“清代滿族史”。清朝是滿族為主體、滿漢聯合統治的王朝,揭示滿族特別是對清朝政治有較大影響的與滿族皇帝有關的制度與事件、滿漢關系等問題,有助于深入認識清朝。
杜家驥 ·史學理論 ·40.8萬字
M譯叢套裝06包含《創造日本:1853—1964》和《日本之鏡:日本文化中的英雄與惡人》。《創造日本:1853—1964》在這本睿智、優美而精簡的書中,伊恩·布魯瑪通過對這一歷史時期的細膩考察,清晰地呈現日本歷經的種種重大事件及相繼而來的轉變,從倒幕運動、明治維新、日俄戰爭、侵華戰爭、東京審判,一直到美國接管及東京奧運。布魯瑪深刻地探討日本社會思想、政治秩序和經濟生活等各個面向,并以獨到和客觀的視角解釋日本如何經歷這些戲劇性的巨變及伴隨的戰爭與變革,最后從一個小小封閉的傳統島國一躍成為牽動東亞乃至世界的現代國家。《日本之鏡:日本文化中的英雄與惡人》通過對電影、戲劇、文學、藝術和神話傳說鞭辟入里的分析,剝開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層層面紗,解釋日本民族這些兩極又矛盾的文化特性,同時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樣貌。無論是黑澤明的電影、三島由紀夫的小說、文樂《忠臣藏》、宮本武藏的傳說,或是黑幫片與家庭劇,伊恩·布魯瑪都信手拈來,幽默風趣地探索有如鏡子般反射出現實的戲劇性幻想。
(荷)伊恩·布魯瑪 ·史學理論 ·26.8萬字
《清代基層組織與鄉村社會管理——以四川南部縣為個案的考察》以《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為文獻支撐,輔以典制文獻、官箴書、方志等,對南部縣的保甲、里甲、里排、鄉約、團練等各類基層組織設立的原因、職能作用、演化過程以及吏的選任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從中可見南部縣各類基層組織是如何對鄉村社會進行管理的。該書對推動清代鄉里制度研究的深入開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茍德儀 ·史學理論 ·35.7萬字
“中國契約學”的重大成果!深入闡述了明清時代乃至秦漢以降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經濟的結構及其演變趨勢,為研究中國契約學、明清社會經濟史拓展了途徑!
楊國楨 ·史學理論 ·29.2萬字
16至19世紀的西學東漸,使中國社會進入一個獨特的文化轉型期。此間所形成的漢文西學地理文獻,在中國社會和思想界激蕩出對于世界的豐富人文想象。本書通過對利瑪竇世界地圖、艾儒略《職方外紀》等明清漢文西學地理文獻的精細研究,展示出明清以來西方地理學和動植物知識在中國的傳播以及中國知識人為會通中西所做的努力。本書特別留意在全球史的背景下,將這些議題放入中國與世界的坐標之中,嘗試梳理出在西學東漸宏大而壯闊的歷史畫面之中,圍繞明清地理文獻所展開的中西文化之激烈碰撞和交融的復雜面向。
鄒振環 ·史學理論 ·36.7萬字
13世紀初蒙古的崛起及其對歐亞廣大地區的征服和統治,一方面改變了世界,另一方面也使蒙古民族脫離了自身原先的薩滿信仰,皈依藏傳佛教。然而長久以來,藏傳佛教在元朝宮廷內外傳播的詳情卻鮮為人知。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傳統漢族士人既對藏傳密教缺乏基本了解,同時又熱衷將其情色/色情化,甚至相信野史,在正史中將藏傳密教塑造為一種類似于房中術的“妖術”和“鬼教”。這種將藏傳佛教乃至整個藏族社會嚴重薩滿化、色情化的傾向一直延續到當代,甚至影響到西方世界。本書利用近年發現的大量漢譯藏傳密教文獻,通過將其與相應的藏文、西夏文、畏兀兒文等民族語言文獻進行文本對勘和深入研究,試圖將“演揲兒法”等藏傳佛教詞匯置于其本來的語言、歷史、文化和宗教語境中來理解,恢復元朝宮廷所傳藏傳密教儀軌的真實面貌,最終揭開藏傳佛教在元代中國傳播歷史的真相。
沈衛榮 安海燕 ·史學理論 ·21.8萬字
本書所論為廣義新史學,既包括王國維“開山”的“新史學”,又含有郭沫若“開辟草徑”的馬克思主義新史學,且多發此前不為人知或不被注意的新舊材料,考論其未曾深涉或長期規避的一些問題,帶有探幽發微的性質,有別于其他關于“新史學”的著論。最精彩之處,在“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縱論各史學大家。詳述王國維、陳垣、陳寅恪、郭沫若等的學術成就和治學理路。并且,注重歷史細節,狀寫陳垣與郭沫若的晤面,郭沫若造訪史語所的生動場景,以及郭沫若與陳寅恪之間的恩怨糾葛,深入人物內心,對歷史懸案給出新的解釋。《龍虎斗與馬牛風》一書,曾于2012年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此為增訂本,增加了作者近些年來的研究成果,對更進一步了解現代中國史學家和史學大有裨益。
謝保成 ·史學理論 ·33.8萬字
本書是對先秦法家經典《商君書》文本的考辨評析,和所蘊含的法家政治思想的闡發申說。全書先以《商君書》文本(下稱原典)為基準,從三個方面展開考辨評析:一、對原典涉及的戰國時期多種史實,以及各個學派對這些史實的不同觀點進行考辨。二、對原典中被后世扭曲的觀點與論說正本清原;對原典研究的盲點、爭議點進行評析。三、以現當代政治文明理念解析原典中的古典治國理論及法治理論的遺產意義、繼承價值和歷史缺陷。全書認為,從戰國秦國到大一統秦帝國,是中國古典法治社會,其結晶《商君書》從法治實踐和治國之道角度,論說了國家實現法治社會和選擇治理模式的體系性理論。
孫皓暉 董健橋 ·史學理論 ·21.6萬字
二十世紀,世界風云變幻,學術新舊激蕩,中國史家承繼舊學,融匯新知,致力于新舊范式的接榫與轉型;與此同時,滄桑變遷,國運起伏,史家的學術與夙命也隨之顛簸跌宕。本書以呂思勉、陳垣、陳寅恪、顧頡剛、吳晗、丁則良、嚴耕望、劉子健、張家駒與程應镠等著名史學家為典型個案,再現了他們在時世劇變下的人生軌跡與學術生涯及其歷史觀與方法論,既多方勾勒出中國百年史學的輝煌業績與曲折走向,也真實還原了這些史學大家的命運遭際與心路歷程,為后來者在歷史的回望中留下了深沉的思考。本書為虞云國教授對二十世紀近現代史學家與史學脈絡的研究專書,收錄的各篇論文,撰作年代前后跨越25年,是作者數十年研究史學的心血之作。
虞云國 ·史學理論 ·30.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