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史學理論的基礎上,借鑒國際政治(關系)學理論和國際法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利用大量的檔案文獻(主要是俄文文獻),梳理了國內外關于中東鐵路問題的研究現狀,論述了中東鐵路的修筑對中國東北的影響,分析了俄國遠東政策的實施與中東鐵路的修筑,闡述了蘇聯在中東鐵路問題上態度的變化,以及中蘇關于該問題的交涉。本書內容涵蓋了中東鐵路從修筑到歸還中國的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歷史,是國內外系統研究中東鐵路通史的專著。
馬蔚云 ·史學理論 ·43.8萬字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是著名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的新作,其內容是《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擇》等著作的知識論基礎。作者通過人類生態、本相/表相、認同/記憶、文本/情境等概念,提出一種由表相(文本、圖像、電影、社會事件等等)認識社會現實本相的分析法。這是一種結合多種社會科學的歷史學研究,作者稱之為“反思史學”。同時也是作者作為歷史學家對史學的反思。作者希望讀者/研究者能因此練就如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透被典范知識蒙敝的真實世界及其歷史變化過程,對外在世界有真實體認,以及反思與反應。
王明珂 ·史學理論 ·17.8萬字
讀李白的詩使人感覺著:當他醉了的時候,是他清醒的時候;當他沒有醉的時候,是他糊涂的時候。杜甫是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總想一鳴驚人,一舉而鵬程九萬里。但這種希望,他一輩子也沒有達到。而每當李杜被同時提及,人們似乎都會發出這樣的喟嘆:李白從未老過,而杜甫卻從未年輕過。
郭沫若 ·史學理論 ·15.2萬字
本書是兩位在先秦思想史領域深耕多年的編輯型學者的力作。在書中,作者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學術方面的眾多代表人物,逐一作了深入精要的敘述分析,指出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對后世的影響,評說精當;同時,筆觸深入這個時期的社會大勢和復雜現實,將春秋戰國豐富多彩的思想動態,放到當時整個歷史變遷的總背景中去考察,使讀者可以清晰了解先秦歷史學術的大脈絡。可以認為,這是一部快速、準確了解春秋戰國歷史形勢與思想界百家爭鳴狀態的入門之書。
俞筱堯 沈芝盈 ·史學理論 ·16.9萬字
科舉是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將“科舉”與“文學”聯系起來進行交叉研究,唐、宋時代的學者便已肇其端;以現代理論和方法進行科學研究,則始于20世紀。經過許多學者的努力,在唐代科舉與文學研究方面已有矚目的成就。本書是作者受前人啟發,對宋代的科舉制度與文學等進行多方面研究而取得的成果,分為科舉制度研究、科舉文體研究、科舉與各種思想文化之關聯互動研究、科舉與文學之關系研究四個方面,對宋代科舉制度層面與文化層面均有提綱挈領的討論,著重從“外部效應”和“內部運作”兩個角度審視科舉對文學的影響。作者緊扣問題意識,探索或解決了若干史事難題。
祝尚書 ·史學理論 ·51.9萬字
本書是系統地述析中華民國軍事制度的史學論著。史料翔實宏富,多為首次披露。合理整合通論性研究與專題性研究,立論精當,結構完整,突破了史學界因循沿襲已久的一些傳統結論,許多見解和論斷具有創新意義。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借鑒當代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對軍事制度進行跨學科、全方位的研究,橫立門類、豎寫歷史,構建起民國軍事制度史的框架結構與體系。書中的理論概括和經驗總結,對于當代制度構建頗具啟示意義。
田玄 ·史學理論 ·67.1萬字
社會理論對歷史學家來說有什么用?歷史學對社會理論家又有什么用?作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學家,伯克在此書中對這兩個乍看簡單的問題作了清晰有力、影響深遠的回答。這個經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伯克重新檢討了歷史和社會科學這兩個領域的關系以及它們在最近幾十年間的初步交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的第2版將會通過挑戰對歷史學和社會科學之角色的當下定位,繼續激勵學生和學者跨越學科邊界。
(英)彼得·伯克 ·史學理論 ·17萬字
本書以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記載的天文現象為研究對象。通過利用現代天文計算方法,對于諸史本紀、表和天文志的相關天象記錄,一一進行查驗,主要涉及日食、月食、月五星列宿掩犯等天象。時間上起《史記》,下訖《清史稿》,涵蓋有歷史記載以來的各個時期。通過運用現代天文計算方法查驗,發現諸史中的錯誤記錄,其中超過半數可以考出其原來面貌,本書即這些“可考”的記錄及考證結果。由于日食在古代受到特別的重視,因此某些年代錯誤而無考,甚至正確的日食記錄(如春秋時期),也收入本書。此外,本書還包括少量注釋條目。
劉次沅 ·史學理論 ·28.7萬字
人類社會最初的權力來源何處?是社會關系、經濟、軍事還是意識形態?其中哪一項起了最根本的作用?早期的區域性組織是如何得以建立,并被潛在的精英所統治的?作者蒂莫西·厄爾以其長期工作的丹麥、夏威夷、安第斯三大區域的史前考古材料為基礎、詳細討論了在早期社會權力起源過程中,酋長如何獲得權力,以及這些不同的權力來源對相應的社會進化策略產生的可能影響。本書是理論與案例的強有力綜合,為讀者理解權力的形成與維持機制、國家起源等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
(美)蒂莫西·厄爾 ·史學理論 ·14.1萬字
《金朝社會形態演進的歷史書寫》觸及到了北族王朝共性的命題,北族的發展史不可回避社會形態演進問題。即使北族王朝被稱作“征服王朝”,其本質亦是社會形態使然,對外爭戰是北族存在的一種方式。北族王朝社會形態演進的道路因自身文化積淀與特定的時空環境的差異而不同,金朝女真人從部落的聯合、聯盟向高級部落聯盟演進,阿骨打稱帝建立酋邦政權,海陵王遷都燕京,推進酋邦向國家政權演進,金世宗篡立守成,阻遏國家政權發展。金朝社會形態演進的歷史承上啟下,上承遼朝高級部落聯盟的酋邦政權,下啟元、清大一統國家政權,準確地說,金朝社會形態演進止步于半酋邦、半國家階段。
李秀蓮 ·史學理論 ·32.4萬字
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繼匈奴、鮮卑之后,雄距漠北蒙古草原的民族就是柔然和敕勒(高車)。關于這兩個漠北游牧民族在上世紀80年代前,中外學界注意和研究不多。本書則分敕勒和柔然兩篇,共七章,分別論述兩族的稱謂、起源、遷徙,及在漠北建立政權(柔然汗國、高車國)和進入中國內地后的分布活動情況。最后對柔然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意識形態作了探索。全書共約12萬字。附錄有“柔然世系表”、參考論著、索引及增附近年的新作《新出土的柔然墓志匯釋》一文。本書是我國第一本專門論述敕勒與柔然二族歷史的著作,可供歷史學、民族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及學生閱讀。
周偉洲 ·史學理論 ·13.7萬字
本書脫胎自石泉教授受業于陳寅恪先生時撰寫的碩士論文,完成于1948年。歷經半個世紀的歷史風雨塵埃沖刷掩埋后得以問世,初版于1997年。此次再版,面貌一新。旨在使這部經典之作臻于完善。作者帶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通過對甲午戰爭前后中國內部政治情勢演變的考察,闡明甲午戰爭實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以求與遠東國際局勢的演變相表里。本書概述謹嚴宏闊,立論警辟深刻。作者辛勤探索之所得,經受了時間的考驗,為我們了解民國學人如何看待晚清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例證。
石泉 ·史學理論 ·17.7萬字
本書圍繞明清時期的倉儲制度、鹽政制度、衛所制度、財政賦役制度,將這些制度的運作機制置于區域社會的脈絡下加以考察,折射出傳統鄉村社會特有的調節機制,以及貢賦經濟中所蘊含的市場邏輯,對于明清社會經濟史的某些重要領域有參考價值。
吳滔 ·史學理論 ·22.9萬字
《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為中國近代史學理論的經典著作之一,全面反映了新史學首倡者梁啟超的學術思想,對中國歷史研究影響巨大。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論述了史的定義、意義和范圍;第二章回顧并評價了中國的舊史學;第三章講如何改造舊史學、建立新史學;第四、五章專談史料學;第六章則闡述史實上下左右的聯系。《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是梁啟超于1926年10月至1927年5月在清華所作演講。
梁啟超 ·史學理論 ·25.8萬字
本書從晚清新興的報章文字中選取女性社會、女性典范、女性之死三個視角,透過對晚清女界生活與觀念的考察,具體探討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思想發展之間的復雜糾葛。作者試圖通過進入報刊,實現閱讀視角從官方到民間的轉移,并由此返回現場,這種努力在本書中具體落實為通過對十個個案的剖析,對史料進行精細處理,以期逼真地展示晚清社會的某一現場,并由此揭示出其間隱含的諸種文化動態。上篇"女性社會"以個案整合"的方式,映現晚清女性從生活形態到思想意識的新變;中篇"女性典范"以勾勒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為目標,意在展現先進女性有別于傳統的精神世界:下篇"女性之死"是對三位死于上個世紀初的女性各異的死亡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風波的歧出的意義指向的解說。作者認為,由此構成的晚清社會的圖景,實際上蘊含了現代社會與現代思想萌發的種種跡象。本書作者以宏闊的視野精細地操作向不被學界看重的報章史料,以此生氣淋漓地重現了晚清社會的諸般圖景,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出人意料又令人信服地勾勒出晚清社會與思想新變的軌跡。
夏曉虹 ·史學理論 ·23.6萬字
明代都察院在明代監察體系中具有突出意義,在維系中央和地方關系、加強上下溝通及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方面均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本書考察了明代監察制度建設及制度落實情況,分析了明代都察院在政治制度上的創新之處,指出了“人的建設”的重要性和關鍵意義,為深化監察制度研究增磚添瓦,是一部極具參考借鑒價值的學術著作。
陸振興 ·史學理論 ·12.8萬字
本書是作者主要的清史研究成果結集。大體分為“滿洲崛起”“康乾盛世的成就與隱患”“滿漢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幾個方面。既從大處入手梳理脈絡,把握大勢,亦能從細微處透視大問題,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其中“清初八旗制度”一篇,利用滿文檔案和其他文獻,對入關前滿族的八旗制度做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代表一代學人對清史的思考、總結和評述。
郭成康 ·史學理論 ·48.9萬字
M譯叢套裝06包含《創造日本:1853—1964》和《日本之鏡:日本文化中的英雄與惡人》。《創造日本:1853—1964》在這本睿智、優美而精簡的書中,伊恩·布魯瑪通過對這一歷史時期的細膩考察,清晰地呈現日本歷經的種種重大事件及相繼而來的轉變,從倒幕運動、明治維新、日俄戰爭、侵華戰爭、東京審判,一直到美國接管及東京奧運。布魯瑪深刻地探討日本社會思想、政治秩序和經濟生活等各個面向,并以獨到和客觀的視角解釋日本如何經歷這些戲劇性的巨變及伴隨的戰爭與變革,最后從一個小小封閉的傳統島國一躍成為牽動東亞乃至世界的現代國家。《日本之鏡:日本文化中的英雄與惡人》通過對電影、戲劇、文學、藝術和神話傳說鞭辟入里的分析,剝開附在日本文化表面的層層面紗,解釋日本民族這些兩極又矛盾的文化特性,同時勾勒出日本人如何映照出自身的樣貌。無論是黑澤明的電影、三島由紀夫的小說、文樂《忠臣藏》、宮本武藏的傳說,或是黑幫片與家庭劇,伊恩·布魯瑪都信手拈來,幽默風趣地探索有如鏡子般反射出現實的戲劇性幻想。
(荷)伊恩·布魯瑪 ·史學理論 ·26.8萬字
“名物新證”所追求的“新”,第一是研究方法。融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于一身的考古學異軍突起,為名物學的方法革新賦予了最為重要的條件。第二是研究層次的深化以及研究內涵的豐富。由單純對“物”的關注發展為“文”、“物”并重,即注重對“物”的人文意義的揭示與闡發。
揚之水 ·史學理論 ·28.7萬字
本書是作者畢生研究清代理藩制度的集大成之作。書中全面論述了清代藩部的形成,理藩的機構,藩部的政治、經濟、法律、社會、交通、宗教、聯姻等制度,評價了清代理藩制度的歷史影響和局限性,并附有清代理藩大事記。
趙云田 ·史學理論 ·5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