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匯編30余篇親歷者回憶文章,分四個章節介紹了國民黨崩潰前的黑暗統治、中共地下黨的斗爭、渡江戰役以及我黨進駐南京、接管南京等方面的情況,充分展示了人民軍隊為了解放南京不怕流血犧牲、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英雄氣概,以及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的探索歷程。本書所選文章均來源于全國政協及地方文史資料,是研究這段歷史的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劉未鳴 韓淑芳主編 ·隨筆 ·19.3萬字
《鑒古錄》一書摘自《二十四史》,作者截取其中的一些人物傳記章節,尤其是具有可讀性的歷史故事整理匯編成冊,共計一千多個小故事。在每一段小故事后面都用自己的所思所想進行了詮釋,同時對一些晦澀難懂的字、詞做了注解,目的是讓讀者從歷史中得到啟發和收獲。
宮永剛編著 ·隨筆 ·44.8萬字
本書講述中國大一統國家形成的歷史進程?!坝碹E”是古人對中國的起初表達,本書通過禹貢九州總論中國地理的全貌。
李零 ·隨筆 ·15.3萬字
本書寫于法國大革命爆發二百周年之際,首次出版于1990年?;羰咸接懥藘蓚€世紀中從資產階級自由派到共產主義者,不同人群對大革命的引用和解讀,說明他們如何將大革命模型應用于自己的時代和事業,并指引讀者走出“修正主義”史學的迷霧。無論史家如何闡釋,無可辯駁的是,法國大革命讓人民意識到可以通過自己的參與真正改變歷史的進程。它曾經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更在持續影響人類的當下和未來。
(英)埃里克·霍布斯鮑姆 ·隨筆 ·10.3萬字
歷史是什么?歷史是一桌香噴噴的大餐,吃了它,人就變得成熟了。本書是作者為這桌大餐盡心盡力又勉為其難做成的一道小菜,用的原料是挑選的一些南陽的舊聞軼事,和有關這些舊聞軼事的圖片。就像一小碟指頭肚大小的豆腐塊拌了小磨香油,又摻了些綠瑩瑩的香萊葉,也許不能填飽肚子,但歷史的微量元素還是有的,色香味也誘人,您不妨嘗嘗。
殷德杰 ·隨筆 ·12.5萬字
8世紀,英國貴族子女在走上社交場前,會與他們的家庭教師共同前往意大利學習古典文學作為教育的最后一環——這就是大游學(GrandTour)的熱潮。這不僅是貴族的習俗,更在后期被制度化,游學的出發地和目的地每次都相同。這種行為有人稱贊、有人諷刺,當法國大革命爆發,大游學被迫中斷,這些貴族子女轉而在英國國內的湖區之間旅行。他們拿著旅游指南,通過欣賞風景來磨練自己的審美意識。馬車的普及導致了徒步旅行的熱潮,人們被鼓勵“自己走路,加深他們的詩意想象”,而旅行游記的出現讓平民對旅行更加憧憬。舊封建主義在旅行游記中被一種充滿熱情的冒險精神所取代,其結果是包括華茲華斯在內的世界著名浪漫主義英國詩人接連不斷地出現。
(日)中島俊郎 ·隨筆 ·12.3萬字
美國是一個歷史很短的國家,少有東方和歐洲的巍峨古跡??墒?,一路漫游走得多了,覺得也有它特別的韻味。它的開拓者中有一批來自歐洲的思想者。他們從歐洲傳承的思想,到了北美的荒原上,褪盡精美修飾,卻有了實實在在的精神。隨著他們留下的足跡,一邊行走在樸素的土地上,一邊閱讀著他們留下的紙頁發黃的字跡,同時把看來讀來的一些體會,試著與大家分享。
林達 ·隨筆 ·24.3萬字
傳說就是人類歷史的剪影。北京的傳說和各地的民間傳說一樣,都是根據歷史事實發展演變而來的。不同的是,北京作為幾朝古都,它的傳說中不僅彌漫著濃郁的皇族氣息,還充滿了生活在皇城根兒下的平民百姓的智慧與心血。
《謎案北京》編委會 ·隨筆 ·14.1萬字
本書屬于歷史類讀物。本輯《溫故》“陳獨秀寥落的晚年交游”、“吳梅、黃侃兩次交惡史實述考”、“你不知道的馮玉祥”等文以詳盡的史料為讀者加重新認識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提供了新的面向;影像專欄《走過從前:民間臺灣生活影像》以三十六張珍貴的圖片為我們展示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民間百姓的日常生活情境,從衣食住行的點滴細節勾勒出整個臺灣的時代風貌。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3.7萬字
本書是著名作者房昊繼《從前有個書生:魏晉篇》之后創作的“北宋篇”。當你拿到這本書時,并不知道它講述的是誰的故事。幾乎每一個故事,都是以“從前有個書生”開頭。當這些“書生”的人生軌跡隨著作者的筆觸緩緩浮現在紙面上時,你才忽然發覺,原來在多年之前,就已經和這些“書生”如此熟悉。甚至,他們曾在某一個時刻給你帶來深刻的影響。少年時代課本上的“背誦并默寫全文”之后,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房昊 ·隨筆 ·14.4萬字
張鳴教授的歷史隨筆主要取材于晚清民國史,不拘一格地講述了正史當中很多不為人所注意的細節,著重挖掘故事背后的東西。本冊側重說事,主要內容有:義和團的謎團;義和團的女人戰陣;義和團:變幻的歷史記憶;“義和團藥方”為何再現江湖;世紀末的看客;又想起了王大點;拳民不是秘密的秘密——讀史札記等??蓮闹姓媲懈惺軓堷Q式說史的獨特風格。
張鳴 ·隨筆 ·21.5萬字
《歷史,不規矩》為著名學者張鳴教授的最新作品。這本歷史文化隨筆文風犀利,舉凡歷史史跡和掌故,俯拾所得皆學問。本書內容豐富,涉獵廣泛,上至三國兩晉南北朝,下至中華民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豐富多彩。作者以輕松幽默的語言,入木三分的剖析,以及眾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將五彩斑斕的往事以新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別樣的歷史畫卷,表現出“個人化的歷史”和“細節化的歷史”的趣味。
張鳴 ·隨筆 ·17.8萬字
鐵門關究竟在何處?《魯拜集》、撒馬爾罕紙和怛邏斯戰俘之間有怎樣的聯系?椰棗為何被稱為“千年棗”?復活節島的森林為何消失?……羅新的旅途總是與這些問題緊密相關。這本書包含十篇文章,記錄了歷史學家羅新近年來在世界各地的考察和旅行,既有大量豐沛的感性細節,又有新鮮銳利的學術思考。它們見證了旅行者和歷史學者身份的重疊與交融。
羅新 ·隨筆 ·12.9萬字
本書依托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擇北平解放前后重要歷史人物口述文章整理編排而成。全書共分四章,分別從地下斗爭、北平和談、國民黨黨政部門起義接管與解放后的北平建設等方面,以第一人稱親歷口述的視角詳細展示了北平解放前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活動。
劉未鳴 韓淑芳主編 ·隨筆 ·22.3萬字
2014年推出的第一輯《溫故》,“影像”專欄刊出了沈繼光先生自1980年代以來拍攝老北京、老物件的代表作近四十幅,并附文寫在“殘片圖本”之后,講述了作者多年拍攝的心路歷程和《鄉愁北京》、《物語三千》的成書過程。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5.1萬字
這是一部描寫人類思想發展史、暢銷近百年的通俗歷史讀本,房龍最為知名的作品。房龍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從不同宗教派別的沖突中尋找背后的深層根源,揭示了一幕幕因為固執己見所帶來的悲劇,勾勒了一幅波闌壯闊的人類思想解放史。作者圍繞人類生存發展的最本質問題,向人類的無知和偏見挑戰,深入淺出地將知識和真理普及為人所共知的常識,其智慧的妙語和真知灼見讓人獲益匪淺。
房龍 ·隨筆 ·9.9萬字
《陳寅恪語錄》從陳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旁人對于陳氏講課的記錄、關于陳氏言談的回憶中選錄文字,以編者個人的趣味和眼光做取舍,非敢謂竭澤而漁。選錄內容側重適合“語錄”的通論,更加突出陳寅恪的史識。錄文不避重復,相反特別著重將同類的零散材料匯輯一處,有意做成“語錄長編”,以期起到“材料類編”之用。本編所選錄文字,按“語錄體”根據題材分治學方法、文明與社會、歷史·種族、歷史·階層、歷史·文化、歷史·其他、文學、自述與回憶等八大類六十五個小類編排,并選摘陳寅恪具有思想代表性的詩作,逐一注明出處,簡體橫排,以期更好地提煉陳寅恪的學術精華,還原陳寅恪的精神風貌,方便讀者閱讀、學習,真正領會陳寅恪的學與思、言與行。
胡文輝 ·隨筆 ·11.7萬字
中國哲學史是中國人重要的智庫,諸子百家、佛教禪宗與宋明理學是中國主要的思想傳統。本書即以此為中心,展開對“中國人的智慧”的探討,涉及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孔子、老子、墨子、孫子、孟子、莊子、惠施、公孫龍、荀子、商鞅、韓非、王弼、嵇康、慧能、馬祖、朱熹、王陽明等。從理解經典出發,對思想個案進行探討,體會先賢的問題意識、提問與思考方式、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面對理論與實際困境難題的應對方法。從中發掘豐富的人生、倫理、生態、管理等方面的智慧,進而走近古代大哲的心靈世界。
郭齊勇 ·隨筆 ·25.1萬字
由著名學者孫歌在系列講演基礎上整理修訂而成,集合了作者近幾年在思想史研究中新的工作進展與突破。全書包含三個內在互相關聯的章節,第一章從認識論角度重新討論了“普遍性問題”,認為新的普遍性所對應的知識實踐方式,不是將討論抽象化,而是通過深化對于具體性、特殊性討論,進一步開放差異性,在具體的層次建立連結。第二章處理了日本戰后知識界圍繞馬克思主義史學者書寫的《昭和史》一書展開的論戰,觸及了歷史書寫如何處理人的問題。第三章討論了溝口雄三的中國思想史研究理路,抓住溝口對于“自然”“心”“公私”的討論,指出溝口對于中國歷史動力與眾不同的把握能力。
孫歌 ·隨筆 ·11.6萬字
本書是歷史文化讀物。它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這就是所謂的“溫故而知新”。其中,《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后一年——黃杰日記問世的時代意涵》一文,刊出了1949年3月份黃杰的工作日記,真實再現了國民黨在大陸下臺前改朝換代的混亂情形,為史學界和一般讀者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另一個視角,是中國近代史研究非常珍貴的文獻資料。
劉瑞琳主編 ·隨筆 ·1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