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蛙人紋是半山馬廠時期彩陶的特色紋飾,學術界對其稱謂與內涵關注已久,形成了不同的學術觀點。本書在對目前已發表的半山馬廠彩陶蛙人紋圖像及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重點探討其所體現的史前美術的相關特征,圍繞所收集的資料分析半山馬廠彩陶蛙人紋圖像的構成方式、組合方式、文化內涵、藝術源流,探究其藝術特征。
莊會秀 ·文物考古 ·12.5萬字
從西漢立國到南朝覆滅的近八百年間,是浙江從困頓到再次崛起的一段重要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里,浙江本土傳統文化因素得以傳承創新,并經與漢文化的逐漸融合,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江東地區考古學物質文化。中原人口的南遷,帶來了知識技能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浙地亦產生了一批世族,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本書以考古資料為線索,連綴起社會文化史,對漢六朝時期浙江社會歷史文化演進過程和物質文化面貌予以生動闡釋。
劉建安 ·文物考古 ·13.8萬字
本書包括革命中心、中流砥柱、紅色心臟、時代潮頭、精神家園、勝利旗幟六章內容,選取近百幅歷史照片、圖表,以時為經,以事為緯,采用圖說文述的方式,描繪了黨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革命史。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回顧往昔崢嶸歲月的紅色記憶,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圣地,追隨革命先烈的足跡,傳播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延安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7.9萬字
聲名顯赫的伊特魯里亞人曾經在古意大利建立了頗具影響力的強大文明,然而他們卻常常遭到誤解,被當作一個陌生而未知的民族,其語言和文化也已基本消失。露西·希普利撰寫的全新伊特魯里亞史為讀者呈現了另一番景象:這個民族與希臘保持著貿易往來,促進了羅馬文明的發展,啟發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和浪漫主義時期的推動者,對現代世界依然具有深遠的影響。本書描述了伊特魯里亞文物從誕生到使用、遺失、發現和重塑的過程。從時尚沙龍上埃及木乃伊的裏尸布,到波拿巴家族成員的業余活動,這本書帶領我們踏上了一趟精彩的旅程;它借助伊特魯里亞考古學,向我們展示了許多神奇而有趣的地方。作者將歷史與最新的考古學證據結合起來,以獨特的視角解讀這個充滿謎團的文明,揭示了我們現在知道哪些答案,以及還有多少問題等待我們去探索。
(英)露西·希普利 ·文物考古 ·11.5萬字
本書以法門寺博物館現有陳列為基礎,按照時間、空間的順序,以史為據,以物述史,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法門寺的歷史淵源、館藏珍品等。詳細講述了法門寺的佛教圣物、大唐宮廷文物、地宮的結構與格局,及中國茶文化、香文化、秘色瓷、琉璃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深遠影響。走進法門寺博物館,讓文物喚醒塵封的歷史記憶,遙遠的絲綢之路推動了古代文明的交流互鑒,感受大唐開放、包容、繁榮和文明的輝煌成就,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5.6萬字
絲綢之路,是商業貿易之路,也是東西對話之路,是友好往來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融合之路。本書作者從西安、碎葉、撒馬爾罕、布哈拉、伊斯坦布爾,帶領大家重走絲綢之路,感受古代文明現場;并通過自己考古生涯中值得銘記的經歷,比如青海都蘭吐蕃大墓的發掘,對海底沉船“黑石號”的探密等等,看考古現場,讀出土文物,親眼見證遙遠的歷史,親手探索未知的文明。本書有大量考古現場照片及精美文物照片,是不可多得的考古視覺盛宴。
齊東方 ·文物考古 ·7.7萬字
《西安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保護與營建研究》以古都西安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為研究對象,在對西安目前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現狀問題進行總結和揭示的基礎上,探索“歷史遺址區域”體系構建和空間劃分的途徑,通過對社會功能維度、生態維度和空間維度的探討,剖析西安大遺址與城市發展的過渡關系,并基于此提出了4種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的適宜性格局。作者對大遺址周邊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性和相關要素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提出了可以繼續探討的工作路徑。其相關結論為目前被新區擴張威脅的城市邊緣遺址區以及主城區內的周邊面臨城市更新改造的遺址區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規劃模式。
呂琳 ·文物考古 ·15.9萬字
本書以元明清官窯為母體,對其上裝飾的番蓮花紋飾進行研究。借助工藝學、圖案學、植物學和相關歷史文獻資料,研究結果發現,裝飾在元明清官窯上的番蓮花紋飾,是一種集工匠之想象、皇室制度規范所創作的圖案裝飾。番蓮花紋飾的內容不但豐富且面貌多樣,包含了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屬性。番蓮花紋飾不但蘊含了古代社會、經濟、文化等豐富意涵,同時也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載體。
王怡蘋 ·文物考古 ·9.2萬字
河潤華章人物風流:渭南市博物館,本書以文物古跡為基礎,介紹了渭南從史前、夏商周、秦漢到近代時期的發展變化,及不同時期對國家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講述了眾多盛世英杰、賢相良才、文化大家等渭南著名人物的典型故事及事件,讓文物“活”起來,采用圖說文述的方式,展示了渭南的深厚歷史及豐富的文化內涵。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9.5萬字
大約距今10000年,浙江史前文化進入新石器時代。浙江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以上山遺址命名的上山文化。此后各個年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及浙江全境。本書展現了浙江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基本面貌。從文化譜系角度,突破錢塘江南北兩元體系,重構浙江新石器時代文化新譜系:錢塘江時期(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杭州灣時期(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時期(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回歸期(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蔣樂平 陳明輝 王永磊 ·文物考古 ·19.8萬字
本書通過收集和研究吳哥與暹粒地區保護與管理局(APSARA局)、保護吳哥古跡國際協調委員會(ICC)及各國,包括我國參加吳哥國際保護的相關文件與資料,匯總和梳理國內外對于吳哥國際保護的相關研究成果,并對吳哥國際保護項目的重要當事人進行直接的訪談,基本厘清了吳哥古跡國際保護工作的歷史與現狀,包括APSARA局的成立過程和主要職責,ICC的運作方式,以及各國參加吳哥國際保護的主要特點,旨在為國內大型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我國今后參加或主持此類國際保護項目提供參考。
王毅 ·文物考古 ·9.7萬字
漢家陵闕治世氣象: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本書以漢景帝的生平及歷史功績為史實,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陵園布局、南闕門及東闕門遺址、后陵陵園、宗廟遺址等漢陽陵遺址,陶俑、陶塑動物、陶制生活明器、建筑材料、印章和封泥等漢陽陵出土文物,考古陳列館、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宗廟遺址保護展示棚等漢陽陵遺址的保護展示。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7.8萬字
作為漢代特殊的喪葬藝術品,漢畫像石經歷了三百余年的發展進程,其在藝術史與文化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漢畫像石雖存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與時間發展上的不均衡,但各地漢畫像石在題材內容與構圖形式上卻存在明顯的趨同性與程式化特征。基于這一認識,本書從整體上揭示了漢畫像石圖像藝術所具有的主題思想——漢代生死觀,并以魯南、蘇北、皖北、豫東一帶漢畫像石為例分析了其圖像藝術所展現的漢代生死觀的發展演變歷程,揭示了該地域漢畫像石所具有的重要史學價值。另外,“宇宙空間圖式”乃是貫穿于整個漢畫像石發展始末的一條重要線索。本書深入分析了這一圖式與漢畫像石圖像藝術主題思想之間的關系,并揭示了其所產生的文化淵源。
劉茜 ·文物考古 ·8.3萬字
固原自古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遺存星羅棋布,文化積淀層次身后。鎏金銀瓶,當屬國寶;羅馬金幣,璀璨奪目;古跡遺存,不勝枚舉。
楊明 ·文物考古 ·11萬字
雙龍寶星是中國歷史上首種近現代意義的國家勛章。其產生和發展,不僅是中國近代史、勛章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同時也是清末中國近代化變革大歷史的縮影。《龍星初暉:清代寶星勛章圖史》是陳悅醞釀多年的中國勛章專著,本書從清末中國引入西式勛章形式開始,結合大量文獻、制度、圖說、獲頒者名錄等相關史料及實物照片、圖案彩繪,將以雙龍寶星為代表的晚清勛章從誕生、變遷、完善到隨清王朝覆滅而消逝的全過程加以呈現,并詳細介紹了晚清勛章的設計及制度,填補了中國近代勛章的研究空白。全書文字翔實,考證嚴謹,完整收錄同治、光緒、宣統時期各款勛章的相關史料,并配有388幅高清彩圖和珍貴老照片、78幅晚清勛章圖案彩繪,對各款各級寶星之圖案施以原色、還以原樣,彌補了實物存世極罕、檔案記載匱缺的遺憾。
陳悅 ·文物考古 ·12.8萬字
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編輯,中共黨史出版社和寧夏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命遺址通覽》作為《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成果叢書》的分卷,在全國省卷本中率先出版發行。《全國革命遺址普查成果叢書》被列為全國“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作為該叢書分卷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革命遺址通覽》,是在2009年至2010年全區革命遺址遺跡普查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編撰完成,圖片近400幅。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史研究室 ·文物考古 ·10.8萬字
《古物的聲音:古人的生活日常與文化》以中國考古發現的古代遺物為標本,復原中國古人社會生活的日常起居習俗、日用家具及與之相關的日常禮儀。作為一名辛勤耕耘五十余午的考古人,作者結合歷史文獻,抽絲剝繭,細致解讀,以生動嚴謹的筆觸,幫助我們走進博物館,聆聽考古標本的吟唱,感悟古物內在的歷史文化積淀與魅力。
楊泓 ·文物考古 ·9.4萬字
本書包括半坡遺址和西安半坡博物館的前世今生,半坡人的家園寸土、生產與生活、精神世界、民風習俗,以及西安半坡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活動等內容,圖文并茂地展現了半坡人及半坡社會的獨特風采,述說了半坡遺址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脈絡,描繪了史前半坡人的生活畫卷,傳遞著來自6000多年前的文明呼喚。走進半坡,開啟史前文明之旅,奔向史前文明的召喚曙光,重溫關于人類童年的久遠故事。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6.1萬字
沈從文是國內文物研究的先驅,在文物研究的多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成果,凝結了沈從文整個后半生的心血。《沈從文講文物》精選沈從文文物研究文章30篇,分門別類地介紹了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的鑒賞知識、加工工藝、歷史典故、研究方法,把6000年文物分門別類地看個遍,從此掌握看文物的門道!《沈從文講文物》收錄近200張全彩文物圖片。不僅收錄了沈從文的演講《我是一個很迷信文物的人》,聽沈先生講述自己是如何研究文物的;同時還特別收錄了《沈從文的后半生》作者張新穎教授的導讀,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文物背后的門道。翻開本書,看懂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背后的門道!
沈從文 ·文物考古 ·16.8萬字
這本書剖析了史前考古學中一些基本和常見的問題、對人和人類文明由來的根源進行了考古學視角的觀察和解答。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演化的密碼、史前人類的狩獵采集行為、農業起源、人類社交行為的起源、文明誕生背后的動因等,都進行了細微的探討。從世界領域來看,人類起源、農業起源和文明起源以及狩獵-采集者的生活方式等,都是頗受關注的問題,作者在探討這些問題時,將自己多年求學、教書和研究中的心得融入其中,并結合中國本土的考古材料,文字淺顯易讀,內容新奇有趣。作者的此項課題,受到了人文社會學科課題資助,能夠提供一定的資助款。
陳勝前 ·文物考古 ·18.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