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山東作為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古代石刻數量大,分布廣,時間跨度長,涵蓋內容豐富,見證了山東古代社會的歷史變遷,是一部鐫刻于石的山東通史。本書主要依據具有代表性的曲阜儒家石刻、濟寧漢代畫像石、泰山封禪石刻、高密與淄川鄭公祠石刻等,對孔子及后裔、漢代山東社會、唐玄宗與宋真宗泰山封禪、鄭玄與范仲淹歷史形象的演變等問題進行考察,從而讓山東古代社會歷史以更清晰、更完整、更真實的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
孟凡港 ·文物考古 ·28萬字
文娟主編的這本《世界考古未解之謎中國考古未解之謎》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研究與探索世界和中國歷史文化,編者在參考了大量歷史文獻、考古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最新研究成果,從古代遺址、璀璨文明、墓葬等方面入手,深入開掘掩藏于神秘表象背后的歷史與文化玄機,引領讀者進入精彩玄妙的未知世界。
文娟 ·文物考古 ·28萬字
2008年,清華大學通過校友捐贈,入藏了一批戰國竹簡,通稱清華簡,由于清華簡是一批以經、史類典籍為主的竹簡書籍,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自入藏之日起就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本書是第一部有關清華簡的普及性學術著作,通過對清華簡各方面情況的全方位介紹,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體會到清華簡的獨特魅力。
劉國忠 ·文物考古 ·27.9萬字
本書以從漢代至宋朝有代表性的墓葬壁畫為切入點,來解讀圖像背后的生動歷史。這是一部由線條和色彩繪就的歷史,皇親國戚、豪門貴婦、邊地小吏、異域來客,農夫牧人,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這部歷史的主人公。從神祇仙境到莊園牧歌,從觥籌交錯的盛宴到鮮衣怒馬的出行,從春播秋收到南來北往,墓室主人的日常生活、生平功業、希冀情感被表現在畫壁上,時代的風尚、社會的變遷和歷史的風云被折射在畫面上。
苗子兮 ·文物考古 ·27.7萬字
本書是一本高水準的美術史研究專著,以漢唐時期非常重要的美術史資料墓葬圖像為研究對象,借鑒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從美術史的角度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對于我們進一步認識漢唐藝術、推動漢唐美術史研究的發展十分有益。
鄭巖 ·文物考古 ·27.6萬字
武漢大學出土文獻與傳統經濟研究所,牽頭組織國內各民族契約研究方面的著名專家學者,于2014年申報并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出土各族契約文獻整理及其與漢文契約的比較研究”(14ZDB030),合作對一些民族語種契約進行系統的整理,同時開展了對各民族契約文獻的多方位研究,2015年10月,在吐魯番市舉辦了“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研究國際學術論壇”,與會的四十多位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于古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佉盧文、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察合臺文以及漢文契約文獻作了多方位的探討,對于契約在絲綢之路繁榮中的作用,各民族語種契約與漢文契約比較中的異同以及由異趨同的演變,不同時期絲綢之路路線的調整及其經濟活動的比較,契約自身發展中的特點和規律性認識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真知卓見?,F將這些學術成果匯輯成《絲綢之路各族契約文獻研究論集》,以廣交流。
乜小紅 陳國燦主編 ·文物考古 ·27.1萬字
面對西北邊郡少數民族的侵擾,漢王朝在西北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屯兵。漢代西北地區的軍事發展水平,代表了漢代最先進的軍事發展水平。漢代西北地區的軍事力量和軍事水平,是軍事學和社會學都關注的熱點問題?!都缢痍P漢簡》是出土于西北邊塞的漢簡,是漢王朝在西北屯軍留下的珍貴資料。這批漢簡有不少軍政文書,記錄了大量軍事內容。作為第一手資料,其信息量大,可信度高,利用出土于西北邊塞的《肩水金關漢簡》研究漢代西北屯軍的歷史,可以發掘不少傳世文獻中缺失的信息。本書正是立足于此,對《肩水金關漢簡》的戍卒、武備、軍事設施等詞語作了窮盡的收錄,在此基礎上進行系統研究,以掌握漢代西北邊塞的軍事面貌,進一步展現漢王朝的軍事政策和軍備力量。
聶丹 ·文物考古 ·26.8萬字
宋代石刻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政治、文化與文學傳播媒介。本書上編從傳播學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宋代石刻的政治、文化、文學創作與文學傳播功能。宋代石刻通過政治影響到宋代文學興衰變遷的大趨向,石刻與宋代文化精神形成了有力的雙向互動,石刻通過文化影響到宋代文學的本質與風貌,強化了宋代文學重道明理的本質性特征。石刻的莊嚴性、持久性契合了宋人文以載道、立言不朽的創作心理,刻石對創作是一種有力的召喚與促進,人們通過刻石樹立起典范,引導文風,促進創作。石刻傳播是一種雙信道多層面的綜合傳播方式,它集中了口傳、抄寫、結集鏤印等傳播方式的部分優點,是單篇作品最有力的傳播方式。本書下編分別以蘇軾石刻作品、溪石刻及《醉翁亭記》石刻為對象進行個案研究,通過對宋代石刻與作家作品關系的細部剖析,探索從石刻與刻石活動入手,進行石刻與文學研究的有效方法。
王星 ·文物考古 ·26.7萬字
本書在首次全方位、多角度披露人類史前著名古跡遺址的詳細考古歷程及結果的前提下,又提出了對歷史留下的未解之謎的種種推測。畢竟,面對這滔滔不絕的歷史長河,原始文明的曙光照亮了整個地球,而我們的困惑又實在太多太多。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人似乎愈來愈感到諸多的未解之謎難以解開,這些古文明的殘片有的是自然界留給人類的,有的卻是人類社會自己留給后代的,有的所蘊涵的內容已經超出人類現在的解答能力。那么,這些歷史殘留的遺物,究竟隱含著怎樣的謎底?是否有一把我們尚未發現的可以打開它的鑰匙?我們的想象是否太蒼白?
(美)庫克 ·文物考古 ·26.7萬字
北京是一座擁有3000多年建城歷史、800多年建都歷史的城市,而首都博物館作為北京的城市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的與北京歷史相關的、精美的文物,本書正是對這些文物中的精粹進行解讀。書中分別對36件收藏于首都博物館的文物進行深度講解和介紹。這些文物,就時間而言,年代從商至民國時期,就文物門類而言,包括瓷器、玉器、青銅器、佛教造像、金銀器、書法、繪畫、民俗、石刻碑帖等。這些文物大多與北京相關,或出土于北京,或制造于北京,或為皇室制造,或為皇室收藏。
首都博物館編 ·文物考古 ·26.6萬字
本書由17篇專題論文改寫而成,現有十三章,分為四編,大致圍繞敦煌吐魯番文獻而展開。分為律令制度、社會經濟、學術與教育、占卜與歷日四編,具體內容涉及:唐尚書六部二十四格初探、敦煌出度文書所見唐代度牒的申領與發放、敦煌吐魯番文書所見唐代“三賈均市”的制作與實踐等。
趙貞 ·文物考古 ·26.3萬字
《當代浙江學術文庫》是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集中推出學術精品、集中展示學術成果的一個窗口。浙江省社科聯采取“鼓勵申報、專家評審、資助出版、社會館藏”的形式,每年遴選反映浙江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優秀原創學術成果的書稿,以“當代浙江學術文庫”的方式分期分批出版,及時向社會傳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新思想、新發現、新進展,努力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發展、大繁榮,推動浙江“文化強省”建設。組織出版《當代浙江學術文庫》是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扶持學術精品,推進學術創新,打造當代浙江學術品牌的重要探索?!懂敶憬瓕W術文庫》將堅持學術標準,倡導學術規范,展示浙江特色,不斷推出浙江學術的最新成果。
錢文艷 ·文物考古 ·26.2萬字
本書是陳勝前在《學習考古》之外,又一部關于考古學理論、方法、實踐與反思的著作。如果說《學習考古》是寫給對考古學感興趣、初學考古和初入行工作的年輕人的,那么《思考考古》則針對的是從業多年的考古研究人員,以及想對考古學有比較深入了解的知識大眾。作者從考古學的本體思考、考古學意義、考古學身份、當代考古學的發展、中國考古學的研究現狀等方面,對考古學這個學科進行了剖析,并特別對中國考古學的發展進行了總結和反思,優缺點都有涉及,提出了良好的想法。治學和生活的態度都貫穿其中,內容更豐富,眼光更開闊。
陳勝前 ·文物考古 ·25.6萬字
本書共收入文章15篇,內容涉及考古調查與發掘、專題研究、科技考古以及考古學史等方面,還重點報道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洪都拉斯瑪雅文明科潘遺址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明鐵佩古城遺址的發掘和研究成果,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赴外考古新發現論壇”情況。
劉慶柱主編 ·文物考古 ·25萬字
西方對古埃及的迷戀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而收藏埃及文物的做法早在古羅馬就已相當普遍。沒有什么能比在埃及的黃沙中挖掘法老時代的黃金寶藏更令人興奮。幾個世紀以來,尼羅河的文物一直是西方人想象力和靈感的源泉。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門真正的學科——埃及學。19世紀至20世紀初是埃及學的鼎盛時期,這一復雜年代見證了所有偉大的發現,促使西方反復出現“埃及熱”。這一學術研究與探險故事的黃金時代以兩個劃時代的事件為始終:1822年商博良破譯象形文字,以及整整100年后圖坦卡蒙墓的發現。前者提供了解開法老文明之謎的鑰匙,促使人們不顧一切地不斷前往埃及尋找更多文物;后者展現了法老文明的繁榮和復雜,為西方在埃及的主導地位敲響了喪鐘。劍橋埃及考古學家托比·威爾金森的《黃沙下的世界》以埃及學發展的時間線為主軸,對埃及學的產生及其黃金時代的探險和考古做了一次全方位的還原。他對埃及學的梳理,幫助我們逐漸看清一個真實的古埃及文明——從一個充滿神秘感的智慧的源頭,到《圣經》和古典文獻框架中的異類,再到與古羅馬帝國共享榮光的文明。《黃沙下的世界》在記錄英、法、德、美四國為爭奪古埃及文物而展開的宏大探險以及殘醋競爭和掠奪的同時,也折射了被歐洲殖民侵略的埃及是如何一路坎坷走進現代化進程的。書中講述了形形色色的人——不擇手段的文物經銷商、挑戰新奇事物的探險家、投身學問的考古學家、老謀深算的外交官、執迷歐化的埃及統治者,以及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他們對古埃及文明的癡迷,改變了我們對尼羅河流域及其人民的認知,增進了我們對于當地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的理解,同時也對埃及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無論出于何種動機,采用何種方法,他們歷時一個多世紀的探險和考古,在一定程度上都對埃及學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并為我們揭示了一個被埋在黃沙之下幾個世紀的失落世界。
(英)托比·威爾金森 ·文物考古 ·25萬字
《唐城考古·絲路玻璃》,安家瑤著,收錄了作者主要的學術論文21篇,分為“考古篇”和“古代玻璃篇”,末附作者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時候涉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提案若干篇?!翱脊牌笔珍浾撐姆?篇,多為作者參加唐長安城西明寺、圜丘、大明宮、太液池等考古發掘的研究心得,涉及了隋唐長安城研究中有關宗教寺廟、禮制建筑、宮殿建筑等方面的重大問題?!肮糯A笔珍浾撐姆?5篇,這是作者四十余年耕耘的研究領域,從點到面,從微觀到宏觀,結合中外考古發現與歷史文獻記載,總結了我國古代玻璃的發展脈絡和工藝特色,并提出“歷史上的東西交通要道不僅是絲綢之路,而且也是玻璃之路”。
安家瑤 ·文物考古 ·24.9萬字
《甲骨文字形演變研究》是在對甲骨文字形進行全面梳理的基礎上探討甲骨文字形演變規律的文字學著作。本書在甲骨文中選取了104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字例,窮盡收集了每個字的各種形體,以類型學的方法歸納類型,用列表的方式展示出各種類型在王卜辭和非王卜辭各組類中的分布情況,并對各類形體作出詳細的說明和疏證,從而勾勒出每個字形的演變規律和演變譜系。以此為基礎,全面考察甲骨文字形,總結歸納出甲骨文字形演變的“簡化”“繁化”“聲化”“異化”“訛化”的五大規律。甲骨文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材料,是漢語現在所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源頭,也是漢語史研究的起點。字形是語言文字研究的基礎,甲骨文字形演變規律的研究,對古文字和古漢語的釋讀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郭仕超 ·文物考古 ·24.8萬字
本書主要以不同時期、地區與文化類型進行章節排序,利用地層學、器型學等方法,部分論文還利用了古代文獻與考古成果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對黃河流域的考古挖掘的成果包括陶器、石器、尸骨、宮殿、地形等等,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研究,考察了所屬文化包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先商文化等的類型、年代、分期、特征等。全書包括《關于磁縣下潘汪仰韶文化的討論》《晉南廟底溝二期文化初探》《廟底溝第二期文化及其相關問題》等20篇文章。
高天麟 ·文物考古 ·24.7萬字
“空間表現”是中西藝術史研究的基本主題。本書致力于在漢唐藝術“模擬形似史”的大背景下,運用風格學方法,以北涼至盛唐敦煌壁畫之“空間表現”問題為契入點,把漢民族特有的空間表現方式與外來佛教題材的融合過程進行系統考察。將考古藝術品、傳世作品和文獻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并把風格史的演變置于其所在的歷史文化情境中,從觀念史、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宏觀背景中闡釋風格之變。在具體研究過程中,以空間畫法這一基本視角,重新考察中國佛教藝術研究中的某些重要議題,譬如北魏佛教美術之漢化改革,北朝晚期敦煌工匠集團的分工合作及粉本使用,以及唐代凈土式經變畫的圖式來源等,并力圖揭示出古代中國藝術在表現空間方面的獨特性。
張建宇 ·文物考古 ·24.6萬字
本書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間次序橫坐標,以紫禁城歷史的時間次序為縱坐標,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回顧,揭示定都北京的歷史意義,展現中華文明在宮殿建筑、園林、繪畫、讀書藏書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同時對封建皇權的黑暗殘酷進行批判,揭示中國歷史走向二十世紀的民主自立的歷史必然性。
祝勇 ·文物考古 ·24.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