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間次序橫坐標,以紫禁城歷史的時間次序為縱坐標,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回顧,揭示定都北京的歷史意義,展現中華文明在宮殿建筑、園林、繪畫、讀書藏書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同時對封建皇權的黑暗殘酷進行批判,揭示中國歷史走向二十世紀的民主自立的歷史必然性。
祝勇 ·文物考古 ·24.5萬字
《金石萃編》在金石學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該書匯集了西周以來重要的金、石拓本,以“石”為主,為后世學人翻檢、查考提供了便利;其次,以《金石萃編》為中心的續書、補書不斷涌現,逐步構建起清代金石學大廈。對《金石萃編》及續書、補書的研究不但有利于考察《金石萃編》本身的學術價值,亦有益于對整個清代金石學史的把握。本書采取文史結合的方法,從文獻文化史的角度,將《金石萃編》作為一部學術經典,一種研究范式,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
趙成杰 ·文物考古 ·24.2萬字
本著作為對部分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所作的專題研究,涉及西北邊疆史地、民族關系、歸義軍史等領域,許多問題還復雜的交織在一起。全書由十三篇文章構成,前三篇為歷史地理方面的研究,涉及到敦博58號文書的重要價值與《沙州都督府圖經》、唐蕃道路等;四、五兩篇是對幾篇發愿文與《河西巡撫使判集》(舊稱)的研究,涉及肅代之際沙州及河西軍政局勢的重大變化;六、七兩篇為利用敦煌變文及系列書信文書,對回紇等西北民族史及民族關系史的研究,涉及回鶻西遷甘州前后的系列重大史事;八、九、十、十一等篇則是對沙州歸義軍史的研究,涉及歸義軍對于涼州的經略及曹氏歸義軍史的幾個問題;十二、十三兩篇分別是對三件簽署姚崇官銜職任與姓名的文書和張仁愿上武則天奏疏文書的研究,對于鉤沉二人政治生涯及時局史事大有裨益。
李宗俊 ·文物考古 ·24萬字
《黃土上下:美術考古文萃》是作者長年從事美術考古的研究文章的結集,運用考古類型學的研究方法,對中國古代美術進行多方面的科學研究,尤其對原始藝術、漢晉壁畫、陶瓷藝術、中國書畫樣式起源等方面的課題有言之有物的深入研究,并對美術考古學、美術史學、設計藝術學的研究提出獨到的見解。
張朋川 ·文物考古 ·23.9萬字
本書分“世界考古未解之謎”和“中國考古未解之謎”兩部分,以全新視角來探索研究中外考古目前影響大、有研究價值和廣被關注的考古未解之謎。時間上從遠古時期一直到近現代,內容上則涵蓋宗教、哲學、政治、軍事、藝術、科技等諸多領域,引領讀者去觸摸消逝的文明,零距離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全書通過簡明的體例、精美的圖片等多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參考大量文獻、考古資料,通過科學而嚴謹的分析論證,將探秘之旅多方面、立體地展現出來,為讀者徐徐開啟一扇跨越古今、通往神秘殿堂的大門,使其在快樂閱讀、豐富知識的同時,獲得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想象空間。這些謎題雖未接近解開,有些真相甚至可能永遠無從得知,但其精彩卻在于探索過程本身,在于對讀者的震撼啟迪和潛移默化中的歷史文化素養提升。
文娟 ·文物考古 ·23.8萬字
本書主要圍繞二里頭文化陶器及青銅器產地、二里頭文化陶器制作工藝、二里頭文化與周邊文化交流三個方面展開討論。以化學成分分析和物理結構分析為依據,進行的陶器產地研究,揭示了聚落內部組織結構和聚落之間、區域之間的關系。以實驗分析和經驗觀察為依據,對二里頭文化陶器制作工藝進行的全流程考察和橫向比較,揭示出二里頭文化陶器技術特征。對二里頭遺址及文化所見的外來文化因素的分析,探尋了二里頭文化與夏代國家形成的動力。對遺跡、遺物進行的宏觀與微觀分析,再結合科學測年數據,可判定二里頭文化三四期間為夏商分界。
朱君孝 ·文物考古 ·23.8萬字
自從20世紀40年代,郭沫若先生提出“儒家八派”的概念之後,由於文獻不足徵,關於孔門後學的研究,雖聚訟紛紜卻並不充分。隨著馬王堆帛書尤其是郭店簡、上博簡等出土簡帛的問世,孔門後學研究才有了新的契機。本書聚焦孔門後學,以出土簡帛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對孔子之後孔門後學分化的原因,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漆雕氏之儒及子貢、仲弓的思想貢獻及學派特徵、影響等進行了辨析,力圖廓清重重迷霧,逐漸走近歷史的真相,爲重寫先秦儒學史奠定基礎。
宋立林 ·文物考古 ·23.7萬字
《南開文博考古論叢》收集了1979年以來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任職教師的論文19篇,內容涉及考古學研究、文物研究、博物館學以及歷史學研究等諸多方面。論文集既反映了南開大學文博專業多年來的發展與創造,也體現出發展過程中的成果與收獲。《南開文博考古論叢》可供從事考古、博物館、歷史等方面的研究者、愛好者參考、閱讀。
劉毅主編 ·文物考古 ·23.6萬字
本書是關于中國上古(夏商周-秦漢)紋飾的知識性和探索性讀物,主要涉及青銅器紋飾、陶器紋飾、玉器紋飾、漆器紋飾、漢代畫像等,也涉及少數特別的器型、遺跡,上古紋飾與遠古紋飾的淵源關系。力求較系統地介紹并有重點地解讀上古紋飾,注重方法論及與遠古紋飾的貫通性。本書初步揭示,古代天文歷法、易學的基本知識及相關思想觀念、宗教信仰不僅是上古紋飾表達的主題、主要內容(紋飾設計服務、服從于這些主題和主要內容),也是上古社會精神文化的主要來源與構成,“諸子百家”尤其儒、道、易、陰陽五行、天人觀等思想文化的核心、基底與之一脈相承。對龍、太極圖、八卦;并封、饕餮紋、云紋等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圖像或文化現象的起源及其內涵進行了探討。本書主要面向大學文化程度以上的讀者,可供高校相關專業或通識教育、傳統文化教育選做教材或教學參考,也可供專業研究人員和愛好者參考。
王先勝 ·文物考古 ·23.5萬字
本書以杜甫生前流寓所經及卒葬地為線索,以流傳后世的故居、祠、墓、亭臺樓閣等杜甫遺跡為研究對象,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杜詩學、文獻學、沿革地理學等方法,深入考辨了西安、鄠縣、鄜州、延安、秦州、成州、栗亭、成都、梓州、閬州、夔州、偃師、鞏縣、耒陽、平江等十五地杜甫遺跡的創建源流、歷史變遷及文化價值。全書章節各自獨立又彼此勾連,描摹了有唐至今杜甫遺跡宏闊多彩的歷史畫卷,展現了杜甫千載以來歷久彌新的社會影響,是目前對杜甫遺跡最具系統性、綜合性的研究。
王超 ·文物考古 ·23.4萬字
《圖坦哈蒙:不為人知的故事》作者托馬斯·霍溫在研讀了各種相關文獻,查考了卡特的日記、筆記、信件,以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保存的大量檔案資料之后,發現了圍繞圖坦哈蒙墓發掘前前后后的許多矛盾之處,《圖坦哈蒙:不為人知的故事》作者真實復原了圍繞圖坦哈蒙墓發掘背后的活生生的不為人知的故事。相比其他書籍而言,本書讀起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令我們耳目一新。
(美)托馬斯·霍溫 ·文物考古 ·23.1萬字
本書收錄饒宗頤先生有關敦煌學的文章五十多篇,是饒先生敦煌學文章的首次結集并單本印行。文章涉及道教文書、佛家史料、敦煌文學、敦煌音樂、敦煌書法、敦煌繪畫等諸多領域。所收各文大致按內容分類,每類則依時排序,方便讀者從不同角度了解饒先生關于敦煌學研究的多方面成就。
饒宗頤 ·文物考古 ·22.9萬字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是近年來發現的關于三國孫吳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其主要內容是孫吳嘉禾年間臨湘侯國的一些行政簿書。所涉及的事務大都是臨湘侯國的要務,不僅真實地反映了臨湘縣廷日常行政的政務特征,也忠實地記録了當時臨湘侯國重點處理的甚至事關孫吳全局的上務與時務。對于這些吳簡的解讀與利用,是近年來歷史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本書即利用這批吳簡解讀孫吳制度乃至與漢、晉制度的關系的一次嘗試。全書結構清晰,分析深入,論述嚴謹,是一部優秀的學術著作。
凌文超 ·文物考古 ·22.6萬字
入選百道好書榜!讓國寶說話,是我們的宗旨,是我們編輯出版這本書的指路明燈!讓國寶說話,講述中華文化、中華智慧、民族精神、文明發展的偉大歷程!讓國寶說話,讓國寶走出博物館,走進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書齋,走進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讓國寶說話,感受歷史,放眼未來,讓我們為悠久的從未斷裂的中華文明而驕傲而自豪!
佟洵 王云松 ·文物考古 ·21.8萬字
考古天然地帶有一些傳奇色彩,那么,真實的考古學是什么樣的?考古學發現了什么樣的古代中國?這是這本書要回答的問題。本書由活躍在考古第一線的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執筆,共設置100個題目,涵蓋了什么是考古、怎樣做考古、古代聚落與城市考古、古代墓葬考古、特種考古、石窟考古、技術與文明、古代文化、絲綢之類等九大領域,介紹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考古取得的重大發現。以新穎、巧妙的角度提出問題,引出專業、嚴謹的考古知識。深入淺出地介紹理念、方法、技術、重要發現、重要文物、重要遺址,梳理中國考古學的前世今生,使讀者對中國考古有清晰、完整的認識,對華夏文明有更深的理解與思考。
劉文鎖主編 ·文物考古 ·21.5萬字
世紀70年代初,馬王堆漢墓發掘。一二三號墓中均出土了大量遣策簡。遣策即是記錄下葬物品的清單。本稿圍繞馬王堆漢墓出土遣策,第一章集合以往諸家隸定,加以精按,第二、三章對應隨葬物品、助葬物事,加以全面整理,并提出新的解析和觀點。第四章為“三號墓簡序復原研究”。本書精裝8開本,30萬字。內部為四色彩印,有精美配圖。對于馬王堆漢墓文獻專業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鄭曙斌 ·文物考古 ·21.3萬字
本書以歷史分析的方法來看待中國青銅時代的考古材料,觀點新穎,視角獨特,論證有力,讀后使人耳目一新,可謂近年來關于中國青銅時代研究的典范之作。該書集中體現了如何以日新月異的考古資料為證據,從社會人類學的觀點來闡述中國青銅時代晚期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變化過程這一重要的歷史命題。
羅泰 ·文物考古 ·21.3萬字
本書是作者于1947年與《美國所藏中國銅器集錄》同時完成的一部關聯著作。現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V一英文稿本,由王睿等四人譯成中文,譯稿經張長壽、王世民二先生審閱。全書共分十五章,根據當時掌握的資料,對中國青銅器研究的諸多方面,如研究方法與研究簡史、地域分布與文化背景、銅器術語和器形分類、形制與紋飾、作偽與鑄造、銘文、斷代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論述,其中某些章節頗為精彩。這是中國青銅器研究史上,由于歷史原因湮沒甚久的一部著作,有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陳夢家 ·文物考古 ·21.3萬字
20世紀以來,貧瘠的黃土丘陵地區陸續出土了幾百件晚商時期精美的青銅器。本書從這一問題入手,以手資料深入剖析了黃土丘陵的本地社會;研究了青銅器的產地;分析了黃土丘陵與華北平原、關中盆地、蒙古草原的跨地區互動關系。黃土丘陵與發達的中原文明相比是較簡單的邊地社會,但是憑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充當了跨地區聯系的樞紐。本書從社會—經濟和古代貿易的角度觀察社會變遷,為理解中原文明的成長、黃土丘陵等北方邊地社會的發展,以及青銅時代中國與蒙古的遠距離交流提出了系統解釋。
曹大志 ·文物考古 ·21.2萬字
本書詳細介紹了法國學者于20世紀開創并發展起來的舊石器技術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并首次將其系統運用于我國的舊石器材料研究中,展示了該套方法在研究中的優勢,探討了其在研究中的可行性。
李英華 ·文物考古 ·2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