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敦煌遺書指以莫高窟藏經洞出土文獻為主體,在敦煌全境出土的古代文獻。作為敦煌遺書的重要部分,敦煌敘事文獻講釋了中國傳統的宗教哲學,載錄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民間文學和社會文化。20世紀以來,敦煌敘事文獻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逐漸被譯介,成為傳播中國文化記憶的重要媒介。本書基于活動理論框架,采用描寫翻譯研究方法,系統探究了敦煌敘事文獻英譯活動的產品、過程與功能,重構了制約該活動的翻譯規范,提出了敘事文獻翻譯活動的方法論理據。
桑仲剛 ·文物考古 ·16.1萬字
名物學是涉及社會生活史、工藝美術史、文物學、考古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學科,二十多年來,揚之水通過其扎實嚴謹的研究和勤奮著述,將名物學發揚光大,給這門古老的學問注入了新的內涵,正如作者所說:“在考古學逐步走向成熟的情況下,今天完全有條件使名物學成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解決文學、歷史、考古等領域中遇到的問題。”本書涉及古代家具、宋代花瓶、香事、茶事、酒器、節令風物等內容,以專題的形式講述和揭示名物學這一交叉學科的研究內容、方法和功用,考據精審,文圖并茂,一卷在手,既可以領略和體會名物研究的魅力,也可對作者治學的特點以及學問的如何養成等多所領悟。
揚之水 ·文物考古 ·17.5萬字
殷墟對于中國考古學的意義,不唯其埋藏著豐富的古代遺跡,更在于它的發現和發掘與中國考古事業息息相關,殷墟發掘因此而被視為中國考古學史的縮影。《殷墟九十年考古人與事》一書,選取1928年以來,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眾多考古學者在殷墟工作過程中留下的照片、工具以及生活用具,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給九十年來的殷墟考古留下了物證,并賦予其學術史意義。
唐際根 鞏文 ·文物考古 ·5萬字
本書是考古學家王炳華撰寫的介紹羅布泊和尼雅的考古大發現的專著。位于羅布泊荒原上的樓蘭和位于尼雅河畔綠洲上的精絕,都是西域古國,是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兩個王國各有特點,但它們從繁華到寂滅、從鮮活到衰亡的歷史發展進程,以及各自的歷史文明被揭示的過程,又有許多共通之處。本書作者有近半個世紀的新疆考古經歷,在數十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一百多年來中外考古學者在兩處遺址上的收獲進行了整理和總結,分上、下兩篇進行講述,濃縮、提煉了他對樓蘭、精絕王國興廢的思考,討論了桑田化為沙海、環境巨變后面值得汲取的歷史教訓。
王炳華 ·文物考古 ·14.4萬字
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是研究元代法律制度的重要一手材料。本書共收錄了中國、俄羅斯、英國收藏的307個編號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糾正了以往錄文中的部分錯訛之處,以期為學界提供一個相對準確且完整的本子。對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文書的考釋研究,不僅可以一睹《大元通制》《至正條格》等元刊本與今本之異同,還可以了解元代基層審判中沿用古律、重視詔敕的特點。對黑水城出土元代詞訟文書中術語、訴訟審判、職官機構、罪案的研究,則是在直接揭示元代基層訴訟與審判程序的同時,也為研究元代基層職官制度史、社會生活史等內容提供新的線索。
張笑峰 ·文物考古 ·13.5萬字
敦煌寫本類書《應機抄》是敦煌文獻中的一種抄本文獻,是由書抄向類書編纂演進過程中所產生的一部古代典籍,原卷現藏于英國國家圖書館,編號:S.1380。該書捃摭當時社會流行的諸子之要言與圣賢文章之粹語,便于觀覽,以供緩急可就而求焉,是唐代敦煌民間傳授日常基本知識和學養的蒙學教材或家中長輩勸勉誡勵子孫而抄錄的家學讀物。本書作者對《應機抄》寫卷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校箋,研究內容涉及寫卷的引書研究,寫卷的性質、內容及成書年代,編撰的社會歷史背景,寫卷所反映的唐代道德倫理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學術價值。
耿彬 ·文物考古 ·13.5萬字
本書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蔡美彪先生所著,于1955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本次為1955年修訂版。元代白話碑的碑文大都是譯自元代蒙古語的公牘,是一種有價值的原始史料。元代白話碑的價值,可以從語言學和歷史學兩方面來說明。第一是語言學上的價值。元代的各種公牘,大都是先用蒙古文寫成,然后再譯為漢文白話。這種白話,雖然由于翻譯水平的限制,還不能和當時的實際漢語完全一致,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反映了元代的白話口語狀況,成為研究元代漢語史的一種很好的資料。本書就是此類資料的相關整理。
蔡美彪編著 ·文物考古 ·12.1萬字
本書主要講述了關于國寶被盜的背后故事,其中故事環節曲折生動,險象環生。比如北魏龍泉寺石佛像被盜案、清東陵盜寶案等等。國寶系列叢書旨在喚醒世人如何去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從而共同推動中華流失文物回歸的早日到來做出努力。
《時刻關注》編委會 ·文物考古 ·15.8萬字
泱泱中華,國寶無限。但是在千百年的歷史流變中,有許多國之瑰寶消亡不見。本書講述的是一些國寶流失不見的故事,或流失于海外,或消失于人家,從大家的視線消失。比如,身首異處的“罍中之王”——商皿天全方罍,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等。本書旨在喚醒世人如何去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從而共同推動中華流失文物回歸的早日到來做出努力。
《時刻關注》編委會 ·文物考古 ·15.6萬字
本書通過收集和研究吳哥與暹粒地區保護與管理局(APSARA局)、保護吳哥古跡國際協調委員會(ICC)及各國,包括我國參加吳哥國際保護的相關文件與資料,匯總和梳理國內外對于吳哥國際保護的相關研究成果,并對吳哥國際保護項目的重要當事人進行直接的訪談,基本厘清了吳哥古跡國際保護工作的歷史與現狀,包括APSARA局的成立過程和主要職責,ICC的運作方式,以及各國參加吳哥國際保護的主要特點,旨在為國內大型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我國今后參加或主持此類國際保護項目提供參考。
王毅 ·文物考古 ·9.7萬字
陶器,作為考古學最基礎的研究對象,對于了解一個地區、一個文化、一個人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浙江的史前陶器,結構上基本按照時代順序,分別介紹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好川文化、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的陶器特征及制作工藝,同時包括對各個考古學文化基本情況和主要認識的介紹,旨在提供一個理解陶器的文化背景,展示浙江史前陶器對中華文明的貢獻與價值。
孫瀚龍 趙曄 ·文物考古 ·13.4萬字
縱古今,橫萬里。尋夢于文明之巔,嘆瑰寶之風華,感秘史之迷離,驚發掘之曠古,思謎案之懸疑。放眼中外,幽深的清宮中隱逸的過往系人心弦,古國、寶藏消匿的影蹤引人追尋,一座座古墓掩埋了無數紅塵秘事,每一件國寶書寫一段傳奇。樁樁懸案留給后世諸多未解之謎,一次次考古發現不斷揭開驚世謎局。探索發現系列,宛如一個色彩斑斕、光怪陸離的萬花筒。
冷林蔚 ·文物考古 ·15.1萬字
本書對殷墟甲骨刻辭的文例進行系統研究,主要內容有:卜辭的類型研究,包括基本類型和復雜類型;大版龜甲卜辭的類型和對貞卜辭的類型統計分析;卜辭文例專題研究,對重貞、對貞、選貞暨補貞四種在甲骨卜辭類型中所占比例較高的卜辭類型進行專題研究,內容包括卜辭的對稱與不對稱、正負關系、布局位置、行款方向等;對三角關系的卜辭、三卜式卜辭、三角形式排列的卜辭暨“千里路”進行專題研究;兩種主要甲骨卜辭類型對貞和重復對貞的排列形式專題研究;同版上對應位置、相距位置、相鄰位置、相間位置暨斜向相對位置卜辭與卜辭之間的關系專題研究;卜辭文例研究成果的應用研究;通過文例所反映出來的商代占卜制度、思維方式、文化觀念、審美心理的研究;甲骨卜辭文例對后世的影響,卜辭文例與《周易》八卦暨六十四卦的比較研究。
劉新民 章念 ·文物考古 ·9.7萬字
作品以西非國家塞內加爾為個案,結合考古實踐與民族史研究,探討非洲文化景觀問題。作者認為文化景觀是文化生產的結果,聚居群落通過日常活動、信仰和價值觀,將物理空間轉化為有意義的所在。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塞內岡比亞巨石圈墓地考古情況及數據。第二部分介紹了巨石圈的西側和東側邊緣地帶的文化景觀:薩盧姆三角洲貝冢,巴薩里和貝迪克文化景觀。三個景觀案例歷經公元前二千紀中期至今的時間段,對巨石圈墓地的分析完全是考古學范疇的;對薩盧姆三角洲的分析也具有很強的考古學意義,但同時包含著民族史的探討;而巴薩里和貝迪克地區的案例研究則體現了當地部落人群英勇抵抗外來入侵的過程對文化景觀形成的作用。
(法)高暢 ·文物考古 ·9.5萬字
巴彥諾爾唐墓是一處位于漠北草原的關中風格唐朝貴族墓葬,墓中發現了大量陶俑、壁畫等初唐風格的文物,同時發現了中亞、拜占庭風格的器物。該墓葬和漠北其他鐵勒考古遺址的發現,為唐代北方羈縻府州和草原絲綢之路等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本書主要研究了巴彥諾爾壁畫墓的基本形制、壁畫、隨葬俑、金器、金幣等內容,還從唐朝羈縻統治時期的其他墓葬、城址、題記等方面,就唐朝在漠北的羈縻統治和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進行了探討。
徐弛 ·文物考古 ·16.9萬字
本書以新疆吐魯番地區所出中古官府雜帳簿文書為研究對象,探討上迄十六國高昌郡,經闞氏、麹氏高昌王國,下至唐代西州時期,中國地方政權及統一王朝治理吐魯番地區的經濟、政治制度。北涼計貲出獻絲帳、闞氏高昌某郡綵毯帳、唐某年西州高昌縣更簿、開元時期北庭客使領料錢抄等吐魯番出土官府帳簿文書,進一步證明2000多年前新疆吐魯番地區設置高昌郡,推行郡縣制,其政治、經濟文化進程與內地已融為一體,密不可分。不僅如此,在某些領域往往還能開啟變革之先河,對后世影響深遠的藩鎮制度、宦官監軍制等唐代重大制度變革都濫觴于此。
黃樓 ·文物考古 ·16.4萬字
本書從考古學是怎么來的、考古學何以可能、考古學在做什么、考古學與你我四個部分講述考古學學科的簡史、內容、實踐與應用等方面,向公眾普及了考古學這門學科,反映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和學科價值。
陳勝前 ·文物考古 ·19.1萬字
宿白講稿(下)收錄:《中國古建筑考古》、《漢唐宋元考古:中國考古學(下)》、《張彥遠和〈歷代名畫記〉》,上述講稿三種系80年代后期及21世紀初,宿白先生為北大考古系本科、研究生開課授業而編撰,晚年整理成書刊行。《中國古建筑考古》指出木結構在我國古建筑中的核心地位并對其重大演化階段加以梳理,引領了中國古代建筑研究的新方向。《漢唐宋元考古》圍繞城址、墓葬、農業、手工業、宗教、少數民族、海外交通等遺址遺跡,勾勒并打通從秦漢到宋元中國考古學的歷史脈絡。掌握并學會使用重要的古代文獻,是從事考古藝術史研究的必由之路,在《張彥遠和〈歷代名畫記〉》中,宿白先生示以軌則。
宿白 ·文物考古 ·18.5萬字
本書是學部委員文集的一本,張長壽先生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長,是我國知名的商周考古學家,本書匯集了張長壽先生在青銅器、玉器等方面的研究論文,這些文章都曾在中國考古學界尤其是商周考古學界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在青銅器和玉器的研究難題的解決方面,有里程碑性質的意義,本書的出版,對于后學繼承前輩的學術十分重要。
張長壽 ·文物考古 ·15萬字
本書內容通俗易懂又不失學術性,力圖從考古學視角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內容涵蓋:考古學視角下的“中國”誕生史,中國文化美好象征符號——“鳳”的考古發現;以考古學實證說明民間傳說“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的真實性;以瑪雅文明著名城邦洪都拉斯科潘遺址的“中國龍”介紹中美洲文明與中華文明的關聯;日本考古簡史;等等。本書不僅包括中國的考古發現,還將中國歷史文化放到世界大背景中進行分析,圖文并茂,生動有趣,讀后能夠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離退休干部工作局 首都圖書館編 ·文物考古 ·13.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