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秦封泥是復原秦代職官制度、地理制度極為重要的出土文獻。由于其多為盜掘出土,分散收藏于國內外公私藏家,陸續發表在各種圖書、期刊、報紙、網頁,造成學者利用的巨大困難。有鑒于此,《秦封泥集存》對已公布的秦封泥資料進行全面收集,并根據封泥拓片、照片等內容進行去重處理,以求獲得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封泥品種、數量等信息,這將對秦的職官郡縣構成、變化以及秦的歷史研究等產生重要影響。
劉瑞編著 ·文物考古 ·18.1萬字
越人源于浙江,越國始立于浙江,這也使得越國考古對于還原越國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更使其成為浙江夏商周考古的重點。本書依托土墩墓與石室土墩墓、越國王陵及貴族墓、原始瓷窯址發掘等最新考古成果,不但使越國起源、發展、爭霸、衰落的歷史脈絡日漸清晰,而且也全面地展現出越人的生活面貌,包括生產生活、葬俗,等等。書中還通過比較分析,討論了越人如何與中原文化產生聯系,而這種聯系又是如何影響了越人的生活等內容,全書圖文并茂,系統全面地展現了浙江越國考古工作的全貌。
黃昊德 田正標 游曉蕾 ·文物考古 ·17.9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在教學和科研中的思考,他站在一名考古學老師的立場上,為對考古學感興趣的、想要投入考古學研究的和正在學習考古學的青年學生、工作者提供了知識背景,包括學科史、學習方法和理論、相關專業書籍等,并對考古教育提出了意見和看法。所寫內容,從考古出發,與文學、哲學、科學甚至生活細節相結合,用考古學的方法和視角,探討大眾的事兒。“隔行不隔理”,其視角獨特,旁征博引。如愛情考古、從當今時尚看石器的類型劃分和考古學文化的風格,從《舌尖上的中國》看考古學研究中的“透物見人”等。對于初入此專業的學生,以及對考古學感興趣的大眾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了準確的知識體系,更加難得的是,提供了正確的價值觀。
陳勝前 ·文物考古 ·17.9萬字
中原文明是如何崛起的?約公元前3500年后的千年時間里,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區還邦國林立。那是個“滿天星斗”的時代。到公元前1800年前后,二里頭文明在極短的時間內吸收了各區域的文明因素,最終崛起,開啟了王朝文明的新時代。堯舜禹到底存不存在?堯舜禹時代在考古學上并非無跡可尋。晉南臨汾發現的陶寺文化禮器豐富,社會結構復雜。這個高度發達卻并不稱霸的文化,讓學者聯想到夏代前“溫良”的堯舜時代。那么,作者本人怎么看?三星堆文化是外星文明嗎?三星堆文化是外星文明的說法傳的沸沸揚揚。但本書作者指出現有物證不能證明這一點。中原文化的青銅禮器和西來的金杖文化在此交匯正,是多種文化因素的碰撞共同塑造了三星堆奇妙而神秘的文化特征。翻開本書,讓我們跟著二里頭考古隊前隊長許宏的足跡,探索傳說時代的歷史空白,揭開上古中國的神秘面紗!
許宏 ·文物考古 ·17.5萬字
名物學是涉及社會生活史、工藝美術史、文物學、考古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學科,二十多年來,揚之水通過其扎實嚴謹的研究和勤奮著述,將名物學發揚光大,給這門古老的學問注入了新的內涵,正如作者所說:“在考古學逐步走向成熟的情況下,今天完全有條件使名物學成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解決文學、歷史、考古等領域中遇到的問題。”本書涉及古代家具、宋代花瓶、香事、茶事、酒器、節令風物等內容,以專題的形式講述和揭示名物學這一交叉學科的研究內容、方法和功用,考據精審,文圖并茂,一卷在手,既可以領略和體會名物研究的魅力,也可對作者治學的特點以及學問的如何養成等多所領悟。
揚之水 ·文物考古 ·17.5萬字
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介紹巴蜀石窟這一中華文明載體的紀實作品。本書講述中國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蜀石窟,分“川北蜀道”“嘉陵江畔”“川西壩子”“成渝古道”“安岳石窟”“大足石刻”六個篇章,按照石窟藝術自中原傳播到巴蜀的路徑,選擇以大足石刻為代表的37處代表性石窟文物,基于作者16載尋訪拍攝的經歷,收錄612幅圖片,介紹石窟的悠久歷史、藝術價值、人文軼事,石窟所在地的歷史地理、鄉土風貌,尤其聚焦與石窟為鄰的鄉土居民,記錄50余位鄉村文管員守護石窟的感人事跡,彰顯巴蜀石窟作為中華文明載體的重要價值,以及圍繞石窟文物保護所體現出的傳承、守護等中華民族內在精神品質。
袁蓉蓀 ·文物考古 ·17.4萬字
本書為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用26篇文章回顧和描述了浙江考古的人和事。生動展示了浙江省多項重要考古的具體過程。包括上山文化考古發掘、余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跨湖橋文化考古發掘、河姆渡文化考古發掘、良渚古城的考古、印山王陵考古發掘、宋六陵考古發掘、吳越國考古發掘、上林湖考古發掘、王陽明故居考古發掘、蘭若寺考古發掘等一系列浙江的重大考古活動。這些考古發現或實證中華5000年的文明史,或糾正了史籍記載的錯誤。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建設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考古學的典范。
馬黎 ·文物考古 ·17.2萬字
巴彥諾爾唐墓是一處位于漠北草原的關中風格唐朝貴族墓葬,墓中發現了大量陶俑、壁畫等初唐風格的文物,同時發現了中亞、拜占庭風格的器物。該墓葬和漠北其他鐵勒考古遺址的發現,為唐代北方羈縻府州和草原絲綢之路等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本書主要研究了巴彥諾爾壁畫墓的基本形制、壁畫、隨葬俑、金器、金幣等內容,還從唐朝羈縻統治時期的其他墓葬、城址、題記等方面,就唐朝在漠北的羈縻統治和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進行了探討。
徐弛 ·文物考古 ·16.9萬字
本書第一篇“話文物”中,野島剛評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圖》、《快雪時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圖》等37件臺北故宮的重要館藏,時而描寫作品本身,更多的則是它們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這些文物在戰時的顛沛流離中所經歷的故事。第二篇“談故宮”中國,每一話都圍繞著與故宮相關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特寫了故宮的過去。“故宮的歷史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文化反映了中國所有的東西,中國人也通過文化反映了自己的歷史和命運”。第三篇“訪昔人”則通過專訪故宮歷任院長等社會人物,揭露了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日)野島剛 ·文物考古 ·16.8萬字
沈從文是國內文物研究的先驅,在文物研究的多個領域都有開創性的成果,凝結了沈從文整個后半生的心血。《沈從文講文物》精選沈從文文物研究文章30篇,分門別類地介紹了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的鑒賞知識、加工工藝、歷史典故、研究方法,把6000年文物分門別類地看個遍,從此掌握看文物的門道!《沈從文講文物》收錄近200張全彩文物圖片。不僅收錄了沈從文的演講《我是一個很迷信文物的人》,聽沈先生講述自己是如何研究文物的;同時還特別收錄了《沈從文的后半生》作者張新穎教授的導讀,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文物背后的門道。翻開本書,看懂玉器、陶瓷、漆器、琉璃等文物背后的門道!
沈從文 ·文物考古 ·16.8萬字
本書通過歷史資料探討了南方地區宋代墓葬特征的形成原因;對南方宋墓的群體差異、墓主葬期、出土玉器、斷代方法以及宋代厚喪薄葬、葬俗遷徙、墓葬防護等問題進行了相關討論;總結了宋金時期南北方墓葬的差異及其形成原因,并討論了漢人葬俗對金代女真貴族的影響;對南方宋墓與前后時期墓葬進行了對比,指出了南方宋墓在南方唐代至元代葬俗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傳承作用。
吳敬 ·文物考古 ·16.7萬字
關中平原,驪山北麓。70萬人,耗時38年營建秦帝陵。這是一座陵墓:巨大封土,九層高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是一個帝國:墻垣縱橫,道路交通,水銀江河,奇珍異寶,以及嚴陣以待的兵馬俑軍團。這也是考古現場:航空遙感、科技物探應用其中,拼接甲胄秦俑,復原始皇容貌,幾代考古人接續努力。這里封存著一個震驚世界的地下秦朝,還有更多未解之謎尚待發掘。
張衛星 ·文物考古 ·16.5萬字
書稿結合史籍文獻與固原地區的古代佛教石窟遺跡和考古資料等,在全面梳理固原古代石窟及佛像資料的基礎上,綜合固原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實,重點探究了固原古代石窟的概貌、特點及佛像藝術等。
馮敏 ·文物考古 ·16.5萬字
本書以新疆吐魯番地區所出中古官府雜帳簿文書為研究對象,探討上迄十六國高昌郡,經闞氏、麹氏高昌王國,下至唐代西州時期,中國地方政權及統一王朝治理吐魯番地區的經濟、政治制度。北涼計貲出獻絲帳、闞氏高昌某郡綵毯帳、唐某年西州高昌縣更簿、開元時期北庭客使領料錢抄等吐魯番出土官府帳簿文書,進一步證明2000多年前新疆吐魯番地區設置高昌郡,推行郡縣制,其政治、經濟文化進程與內地已融為一體,密不可分。不僅如此,在某些領域往往還能開啟變革之先河,對后世影響深遠的藩鎮制度、宦官監軍制等唐代重大制度變革都濫觴于此。
黃樓 ·文物考古 ·16.4萬字
墓葬作為一種人造空間,既是建筑營造、器物生產等技藝演進的展示空間,也是家族倫理、喪葬禮俗等思想觀念競逐的舞臺,更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技術演進、思想和觀念變革的結果。本書以南宋墓葬及其相關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南宋為中心,從田野出發,以墓葬為支點,尋求田野和文獻、考古學與歷史學全面整合的可能性,在較長的歷史發展脈絡中,探索和揭示墓葬制度、社會禮俗、思想觀念的傳承與變遷,賦予南宋墓葬考古以較成體系的學術價值。
鄭嘉勵 ·文物考古 ·16.4萬字
本書《中華流失文物迷蹤1》,是《中華流失文物迷蹤》系列的第一輯,它通過一個個專題,講解了我國流失文物的來龍去脈。《中華流失文物迷蹤1》共分為四個專題,分別為“圓明園大劫難”“紫禁城的黃昏”“在漫長的古道上”“從云岡到龍門”。本書具有較強的資料性,圖文并茂,對中華流失文物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對流失情況進行追蹤。由于作者是一些事件的親歷者,說來饒有興味,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具有可讀性。書中對珍貴文物的創作、流傳、收藏等情況細加梳理,對其流失情況進行追蹤,其中涉及諸多文史類知識,能使讀者開卷有益。本書對中華流失文物的探尋和追索,就是對中華民族自身文化的保全,對民族根系的維護。全書充滿了濃濃的愛國情懷。
牛憲鋒 ·文物考古 ·16.3萬字
聞名于世的古絲綢之路進入新疆境內后以天山為界分為三條線路:南線、中線和北線。從最初的南線繁榮,到后來的中線興起,再到北線暢通,絲綢之路在新疆天山南北留下了深深的印跡。本書以絲綢之路新疆段的三條線為主干,用專業的眼光、通俗的文筆,對近年來三條線上的重點文物考古現場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報道,向讀者展示了新疆文物考古的新發現、新成果。新疆文物考古的新進展,破解了眾多歷史上爭論不休的難題和歷史謎團,為國家一直強調的“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這一理念提供了歷史事實和證據,同時也為相關研究領域提供了眾多的中國話語權,增強了我們的中國聲音。
王瑟 ·文物考古 ·16.2萬字
本書為“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的藝術卷,圍繞“唐風胡俗與絲路藝術”專題,選擇當今學術前沿的課題,按照文化遺產的流傳線索,認真考察新近考古發掘出土的珍貴文物,以解讀“人類瑰寶”的視覺心態和圖像模式,展現出另一種不為人知的古代藝術史,從昭陵六駿源于突厥風俗到唐陵石人來源草原游牧民族,從貞順皇后石槨上希臘化藝術到“醉拂菻”的希臘酒神在中國,從歐亞沐浴遺址到燃燈胡伎石刻,都印證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高峰均與外來文明緊密相連、絲絲入扣。書中收集的一組文章曾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受到各界關注,其突破性的探索進一步推動了經典藝術的深入研究。
葛承雍 ·文物考古 ·16.1萬字
三星堆、金沙遺址是我國西南地區兩處具有區域中心地位的古代都城遺址。在《蜀本紀》和《華陽國志》等文獻中,古蜀文明曾有過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他們究竟是傳說中的人物還是確有其人?是人名還是氏族或部落的名稱?他們所代表的各個朝代延續了多久?相互之間的興衰更替又如何?他們是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了?這些眾多的疑問,為古蜀的歷史文化抹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給后人留下了種種猜測。三星堆和金沙遺址,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是原始社會末期至夏商周時期,生活在成都平原的古代先民遺留下來的文化堆積。它的發現,為我們認識和研究已消逝的古蜀文明提供了獨特的物證。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配以六百多幅精美圖片,對三星堆、金沙遺址做了較為詳細地描述,全面、系統地探討了神秘的古蜀文明。
黃劍華 ·文物考古 ·16.1萬字
敦煌遺書指以莫高窟藏經洞出土文獻為主體,在敦煌全境出土的古代文獻。作為敦煌遺書的重要部分,敦煌敘事文獻講釋了中國傳統的宗教哲學,載錄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民間文學和社會文化。20世紀以來,敦煌敘事文獻在西方文化語境中逐漸被譯介,成為傳播中國文化記憶的重要媒介。本書基于活動理論框架,采用描寫翻譯研究方法,系統探究了敦煌敘事文獻英譯活動的產品、過程與功能,重構了制約該活動的翻譯規范,提出了敘事文獻翻譯活動的方法論理據。
桑仲剛 ·文物考古 ·1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