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是迄今所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本書從絲綢之路的興起寫起,以泉州為視角,介紹了唐五代時期的泉州港交通、造船技術、對外貿易等情況,重點介紹貿易中流通的各個時期的貨幣情況,并配以精美圖片,讓我們重識這些海上絲路貨幣以及相關文化遺存的歷史,追憶當年沿線各國在海上絲路貿易中和平共榮的盛景。
李冀平主編 ·地方史志 ·7.6萬字
本書為“端州歷史文化”系列中的一本,書稿主要從“鄉土風物”“人文史話”“吉祥諧趣”等三個方面記述金林村的歷史人文風俗,以傳說故事的形式“復活”村中古物古樹古風等,對讀者有一定吸引力;聯語集錦妙趣橫生,頗具哲理意味;書中對謝氏家族的記錄可作為宗族探源的參考資料。全書概述全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謝卓偉 ·地方史志 ·11.6萬字
近年講新界、論本土之聲不絕于耳,全因新界在香港本土歷史和社會演變中,一直擔當著關鍵的角色。自宋代開始,四大民系(廣府、客家、蛋家及鶴佬)已經相繼入遷新界,我們今日的本地人會吃盆菜、去打冷,拜天后、崇關帝,愛村落、保墟市,無一不與他們源遠流長的風俗文化環環相扣。至19世紀末英人租借新界后,港府土地政策的改變,更為新界帶來不一樣的局面。為了重塑香港新界華人這段珍貴的生活歷史,本書作者施志明以上述的香港新界四大民系作為主軸,按時代順序,立體地呈現他們的民間信仰、風尚習俗及其融合演變的過程。研究方法上,既以歷史文獻、歷代方志及香港檔案等作宏觀研修,亦以田野考察和新界各鄉村的族譜、碑刻、口述歷史及檔案資料等作微觀結合,有系統地把新界華人傳統風俗呈現出來。
施志明 ·地方史志 ·19.6萬字
本書以明清時期關中地區水資源作為中心問題加以討論,并以此為基礎,解釋了農民的行為、鄉村社會組織的運作,特別是制度性因素和政府的相關政策。其主旨是研究如何正確處理人和水資源的關系,如何合理認識和對待人在水資源利用中的地位問題。研究歷史時期的鄉村水利社會,尤其是總結古人在農業水資源利用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教訓,可以為今天正確處理水資源環境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鑒。
高升榮 ·地方史志 ·16.2萬字
《通江達海:南通》以詳實的文字、豐富的圖片,生動呈現了南通這座通江達海之城,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在各個領域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描繪出南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輝煌歷程。
本書編寫組編著 ·地方史志 ·6.7萬字
本書記述了兩千七百年來蕭國城市的歷史變遷。近代以來蕭城遭到外力沖擊,經受軍閥混戰、外敵入侵,在新中國成立后鳳凰涅槃,最終走向新生的道路,漸次展現園林城市的多彩畫卷。
李茂祥主編 ·地方史志 ·15.2萬字
本書以“話”的形式,運用簡潔的語言,從歷史回溯、名人名家、現代風貌三個方面對興義一中歷史進行立體式的呈現。透過簡潔的文字,人們能夠深切的感受到興義一中百年歷史積淀的深厚文化底蘊,也能領略到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為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名校傳統而不懈追求與奮斗的風采,更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興義一中滄桑中孕育輝煌的歷史和前進中不斷創造奇跡的現實。
王甫尤 王必盛主編 ·地方史志 ·6.5萬字
1952年北京和平里地區大規模建設并被命名,至今已經70年。誕生于和平主題高揚的時代,70年間該地區發展繁榮,折射了新中國輝煌的建設成就。是北京市首個大規模建設的小區,更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學校醫院影院公園體育場的集中地區。交通發達,環境優美,人文歷史厚重。同時還是民族團結、和諧共處的典范地區,集中了國家民委所屬多個單位和家屬區,還有地壇公園、雍和宮、國子監、孔廟、元代古城墻等,與北京上千年的多民族融合歷史形成古今映襯、氣象萬千的獨特地理人文樣板。作者出生并工作于此,對該地區有著較深的了解并以充滿情感的筆觸輔以數百幅生動、珍貴圖片講述了和平里的故事,引申到新中國的繁榮富強、致力和平的主題,有著較強的可讀性和史料性。
巴義爾 ·地方史志 ·7.8萬字
本書記述了陳渠珍作為進出西藏經歷的政治動蕩和戰爭風云,穿越茫茫雪域大漠的歷險以及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該書深刻揭露了英、俄帝國主義對西藏的覬覦與爭奪、清末封疆大吏和新軍內部的爭權奪利、勾心斗角;真實記錄了辛亥革命對川藏地區的重大影響,以及不同政治勢力較量的實況;詳細描繪了川、藏、青的山川風景、少數民族人情風俗和社會生活。該書是一部重要的清末民初川藏軍政情勢的實況史料,也一部精彩的紀實文學作品。
陳渠珍著 中華書局編輯部整理 ·地方史志 ·9.4萬字
本書旨在敘述一個古老村莊的歷史和發展的淵源。源心村原為杭州市建德縣所轄,建村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如今已被芝堰水庫淹沒。村莊現已全部遷往外地,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書中對村莊的歷史、人文、由來,以及居民的來源做了歷史性的回顧,全書分2卷,共計10個章節。第一卷以宗譜資料對接上古歷史;第二卷對整個村莊的發展做了詳細的敘述。既有歷史姓氏的概括,村人姓氏考證,有關歷史軼事、村民業績、山林田地等概況,也有村辦探究、歷史貢獻、村民變遷、風土人情狀況等方面的紀實。全書約15萬字,是目前一部比較完整的村史志。
鄧亞平編著 ·地方史志 ·10.7萬字
本書作為紀念五四運動的學術性研究成果,結合中國1897—1922年的歷史背景和相關史實,系統地梳理了青島問題的來龍去脈,對青島問題所涉及的中日“二十一條”要求交涉、日本圍繞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攫取青島利益的一系列秘密外交活動、巴黎和會中國關于青島問題交涉及引發五四運動的歷史進行了深入研究和闡釋,揭示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和中國人民愛國抗爭的偉大精神。
楊來青 ·地方史志 ·13.4萬字
邯鄲永年區的兩處古建筑——廣府古城和永年橋,是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結晶,不僅具有2600年的歷史,而且目前保持完好。《這座城,那座橋》以豐富的影像語言,多彩的光影色調,為我們展現了古人的智慧。作者飽含深情的文字,對古建筑充滿了感恩和崇敬。本書本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精彩呈現了廣府古城及城東弘濟橋古樸大氣的風貌,同時也展現了古城百姓安居樂業的畫面。該書內容積極向上,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古城和古橋,對于宣傳保護文化遺產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阿軍 ·地方史志 ·7363字
自2011年起,省檔案館以主動存史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記錄年度浙江社會的現狀、變遷和發展軌跡,編撰《記憶浙江》系列叢書迄今已滿11年,成書11冊。叢書用簡潔精煉的文字,圖文互動的形式,對浙江全省一年來發生的大事、要事、創新事進行梳理和精編,以檔案的視角,記史的筆法,原始、客觀、真實地記錄下浙江省每年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各方面所取得的發展成就。
浙江省檔案館 ·地方史志 ·5.6萬字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一生仕少閑多,長期生活在家鄉浙東鄉村。在陸游存世的海量詩作中,有六七成是與其家鄉生活有關的。集中解讀陸游的詩篇,借其目光觀察浙東地區的鄉村社會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鄉村世界”,雖然吉光片羽,卻顯得彌足珍貴。通過剖析陸游“鄉村世界”這一個案,展現了:陸游的鄉村生活是浙東鄉村一個中上水平鄉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陸游為代表的士人階層,在鄉村社會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復雜的角色;由陸游所感知與描述的既豐富多彩又民生艱難的鄉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想象“宋代農村”提供了幾個可以依憑的支點。
包偉民 ·地方史志 ·10.6萬字
整村調查是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百縣千村人口流動調研與數據庫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今年是連續開展的第二個年度,本報告是基于此次調研收集的信息由各調研組編寫的專題研究成果匯總。中原發展研究研究組織整村調查并不是僅僅關注當前河南省鄉村人員流動的情況,同時也希望借本次調研記錄河南省傳統村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制度的變革,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或正在發生何種變化,然后在此基礎上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耿明齋 ·地方史志 ·11.9萬字
察哈爾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書通過記述民國時期主持察哈爾政府的歷屆行政長官的簡歷和他們在察哈爾的主要政績,展現察哈爾工業、農業、牧業、軍事及經濟文化方面的變化。
呂建新 張曉光 趙宇鵬 ·地方史志 ·19.3萬字
《山河永定——石景山的故事》圍繞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六張文化名片”,以郵差馬爺爺從青年到老年送信路上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將石景山的標志性文化遺產串聯起來,講述石景山悠久多彩的時代故事,展現石景山“山水文城”的獨特魅力,進一步釋放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傳承。《山河永定——石景山的故事》可供少年兒童及傳統文化、歷史故事愛好者閱讀。
石景山區西部建設辦公室(石景山區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管理委員會)編 ·地方史志 ·685字
本書利用清代南部縣、巴縣檔案,對長期以來處于“失聲”狀態的清代下層女性群體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生存環境與生活狀態、親屬關系與人際往來、家庭地位與社會處境,以及地方習俗觀念和不同的基層社會勢力給下層女性的人生帶來的影響。同時,本書從女性的視角審視清代的兩性關系、家庭矛盾、階層對立和司法公平等問題,力圖生動、客觀地呈現清代下層女性群體的歷史形象,探討清代社會階層、性別觀念、官方意識形態、經濟和文化的變遷以及女性的自我覺醒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學界對清代下層女性的認知,使其與中上層女性一起構成傳統中國女性的歷史全貌。
毛立平 ·地方史志 ·18.9萬字
清水江岸,有一個名叫“苗北”的寨子。明清以降,其作為“皇木”的輸送地,被零碎地記載在正史里。或許人們對她的了解不只是“皇木”,還有那與“改姓”“破姓開親”“定俗垂后”等重大歷史事件相勾連的有關房族與姻親之間不斷轉換為“他者”的歷史過程,以及在這個歷史結構中孕育出的帶有江湖韻味的神話情感故事。關于這一切,她愿用極美的契約文字和展演形式,將其呈現給想讀懂她心思的人。
劉彥 ·地方史志 ·18.4萬字
《燕趙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學文學院主辦,設有域外博覽、語言文化、思想之域、理論之維、蓮池書苑、名家訪談、碩博論壇等欄目,重點刊登體現燕趙地域文化研究最新成果和反映燕趙傳文化現代傳承與發展的學術論文、報告、評論、隨筆和訪談錄等。
河北大學文學院 ·地方史志 ·12.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