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由五個部分構成:緒論、明清時期貴州的政治背景和社會背景、明代貴州民田制度、清代貴州民田制度、明清時期貴州民田制度變遷及其啟示。沿著從“結構和動因”到“功能和意義”的研究路徑,運用法社會學理論和物權理論對明清時期貴州民田的所有權制度、用益物權制度和登記制度、明清時期貴州民田制度變遷及其啟示等問題進行了探討,重點分析了明清時期貴州民田制度的結構、特征、成因及功能。
曹務坤 ·地方史志 ·15.3萬字
武漢四中·博學中學是一所曾創造過3個世紀教育輝煌的百年老校,是學校師生們共同潛心著寫的教育詩章。本書是在查閱大量原始檔案資料,并進行大量走訪調研的基礎上整理完成的,史料真實,表達樸素,內容豐富,深入淺出。書中最大的亮點是“厚重博學”部分,不僅是對史話題材的創新,而且是回歸教育本質,對教育人以及被教育者的教育地位的認定。
朱天元 王先海 ·地方史志 ·7.9萬字
本書主要主要研究余姚、象山、慈溪三地記錄寧波農村文明示范線創建情況,在圍繞“三美”(心靈美、生活美、鄉風美)、“三化”(潔化、美化、產業化)的農村建設中,通過新聞記錄余姚、象山、慈溪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
史文靜 ·地方史志 ·12.8萬字
《2018中國陜西》一書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編寫。全書分五部分介紹陜西2017年各方面的成就。一、《美麗篇》。包括:自然環境、歷史人文、旅游資源;二、《活力篇》。包括豐沛資源、創新動力、科技教育和人力資源。三、《幸福篇》。包括:發展概況、民生工程、城市巡禮。四、《開放篇》。包括:對外交往與經貿合作、開發區建設、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五、《附錄》。包括:重點規劃、陜西精華旅游戰略、陜西風味小吃、陜西特產。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地方史志 ·4.4萬字
本書主要反映了從20世紀初至90年代北京市的交通變遷,包括有關北京道路交通的文章一篇,有關北京的道路、電車、自行車、公共汽車、鐵路、機場、立交橋的檔案史料10組,有關北京公共汽車、北京的汽車制造及北京鐵路的照片3組。本書史料均為北京市檔案館館藏檔案,所用照片除檔案中所存外,公共汽車和汽車制造兩組分別由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提供。
北京市檔案館 ·地方史志 ·10.2萬字
本書通過大量而詳實的圖片和真實故事,展示了鳳凰山的歷史,讓人們了解到鳳凰山對唐山這座百年工業城市的貢獻和見證,全面客觀記述了1949年以后公園歷次建設的進程,再現了鳳凰山公園在唐山大地震搶險救災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描述了震后公園恢復建設的成果,著重記述了2007年市委市政府做出改建和擴建鳳凰山公園的決定以后,拆除了鳳凰山公園周邊的工人文化宮、人防辦公樓、花卉市場、園林局辦公樓及公園內所有的建筑設施。使公園的面積由原來的19.72公頃擴大到了43.25公頃。重新規劃,重新建設。使公園的功能更加完善,百姓游園更加方便,從而使民生福祉不斷攀升。
唐山市鳳凰山公園 ·地方史志 ·3.8萬字
黨氏莊園位于陜西省綏德縣,由黨氏家族第四世開始修建,經六代人不斷擴建,形成了以窯洞為主體的若干個四合院組成的集群村落。它不僅具有典型的窯洞風貌,還是建筑領域的奇觀,滲透著濃郁的陜北風情,是黃土高原上北方民居傳統建筑文化的縮影。是純正本真的“陜北印象”和“陜北風貌”。《陜北黨氏莊園————未曾遠去的村落》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著名攝影家秦嶺拍攝,該書以圖片配合文字的方式,完整展現該民居瑰寶的風貌。
秦嶺 ·地方史志 ·2.4萬字
《海南歷史文化》第六卷聚焦海南教育名家唐胄,從思想與實踐、詩文研究、生平家世、影像志錄四個方面全面展現了唐胄的思想與成就,在思想與實踐方面,重點論述了唐胄禮制思想、儒學思想、外交觀念與海洋意識;在詩文研究方面,談到了唐胄詩歌的滿紙高風、別樣情懷、對“仁”思想的詮釋等;在生平世家方面,對唐胄的生平事跡、文獻年譜等進行了考察;在影像志錄方面,通過藝術化的方式描繪了唐胄的一生。
閆廣林主編 ·地方史志 ·14萬字
目前,我國地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者,只有“南京老地名”和“江寧老地名”。本書的基本內容,包括50條江寧非遺地名釋文,相關的詩詞、民俗等鏈接文字,古舊地圖、新老照片、書影、文物、物產等圖片。成書篇幅約8萬字、200幅圖片。
胡阿祥 呂凡 段彬 ·地方史志 ·8.7萬字
本書通過對明清地方志的細讀深挖,以及由圣旨、奏疏、筆記、家譜、碑刻諸文獻的爬疏,將隱沒在文獻中、僅有只言片語的記載打撈出來,對州縣民眾進行了一次酣暢淋漓的群像描繪。本書以關中地區的西岐之地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乾隆年間的《岐山縣志》等西府地方志為主,兼采其他明清文獻檔案,由州縣之中的典型人物入手,斯文代表的生員、富甲一方的紳商、辛勤稼穡的齊民、堅守貞節的節婦烈女……通過對他們生活與命運的剖析,嘗試還原君主專政時期普通州縣平民的生存狀態。
王帆 ·地方史志 ·19.1萬字
《嘉慶鎮原縣志(點校本)》是一部文獻性志書,由鎮原縣地方志辦公室負責纂修,由包正剛、郭治斌等專家學者點校。原志成書于清嘉慶七年(1802),共分星野、地理、建置、祠祀、官政、官師、選舉、人物、藝文、紀事等十卷,記載國之要事、發展、凡人善舉、官制選舉等,揚清風正氣,存史志資料。為方便讀者閱讀,鎮原縣地方志辦公室對本志進行點校整理,文字采用簡化字,標點采用新式標點,校勘采用定本式,全面校改書中文本的錯訛衍倒及脫漏等,并對記述中的史實錯誤、引文不規范等依文獻和遺址進行考辨,同時出按語加以說明。
鎮原縣地方志辦公室點校 ·地方史志 ·7.3萬字
長蘆私鹽,歷史久遠,種類多樣。為遏制私鹽,北洋政府采用了法律、行政、武力等諸多手段。其中,投入財力最多的措施是擴編長蘆緝私營,誤轉緝私。本書首先探析了長蘆緝私營的組建原因,然后闡述其營制變化及人事管理制度、領導指揮體系發展,并對其經費、薪餉、軍需供應等后勤保障體制、日常緝務活動及軍風紀等情況進行了分析闡釋。書中以該組織內部管理的視角,剖析了其緝私抵效的原因——緝私營制度及管理的時代性局限性,加上鹽業制度性鼻竇、社會性失衡矛盾共同作用所致
畢昱文 ·地方史志 ·18.3萬字
半壁店村首部村史在本世紀初編寫完成,為村民鑒古察今、尋根問祖,了解村莊概況、民風習俗、生產生活等,提供了參考資料,是全村人的一件大事、喜事。半壁店村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據清康熙《大興縣志》記載,半壁店村由山西移民于明初建立。村中現存有二百年以上歷史的大廟遺跡,還有一棵約二百年樹齡的洋槐樹,可作歷史見證。目前村民中健在的七十五歲以上的老人約有三十人,其中八十歲以上者約十人,年齡最大者九十六歲,他們都見過張氏家族建村人的墳墓,以及時間比較久遠的黃氏家族、路氏家族、傅氏家族的祖墳。但是,各姓氏家族都沒有傳下年代較久遠的家譜,村中情況也很少見諸文字記載,過去的事情主要依靠輩輩口耳相傳。目前健在的老人,不僅聽過前輩講述清朝末年他們自身的經歷以及所見所聞的社會狀況,而且親身經歷了辛亥革命以來,尤其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以及建國初期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所以,本書有些內容主要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如行政區劃歷史沿革,明清時期大事發生的時間,歷史上的戰爭和災害,1949年以后大興縣歷年的糧食產量等;有些內容以口頭傳說和口述為依據進行編寫,如清末以來半壁店村的生產生活狀況、民風民俗等。
半壁店村史編委會 ·地方史志 ·11.4萬字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學有所悟,而后篤行。本書以《老干部講黨課》專欄為基礎,以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以涌現出來的時代人物為主線,以青島寶貴的城市資源為教材,翻開百年激蕩的紅色篇章,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上展現更大的擔當和作為。
王繼軍 ·地方史志 ·11.4萬字
《影像-歷史-城市》一書的坐標是深圳,透過影像的記錄和藝術想象來展現深圳過往的百年史。與通常面向大眾的“老照片”視角下的近代史的敘事方式明顯不同的是,本書將深圳放在中國和世界不斷變化的現場與網絡之中,從歷史、圖像、政經和人文活動等多角度來展開對深圳歷史的多維度的認知,并由此對深圳的未來開啟更具想象力的可能性空間。
肖劍 陳東 ·地方史志 ·10.8萬字
2017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中山在香港回歸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就是從中山乘坐“中山號”客船前往香港參加香港回歸典禮的。在過去的20年間,中山市得益于地理上的便利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與香港在經濟、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交流愈加頻繁。本書通過采訪來往于中山和香港兩地的商人學者、見證香港回歸的相關人士,結合搜集到的歷史資料,向讀者展現香港回歸前及回歸后兩地的交流和融合,從投資貿易、服務旅游、科技、教育等方面具體展現中山和香港20年間的巨大變化。
林干 廖博思 ·地方史志 ·9.8萬字
作者從著名漢學家拉鐵摩爾本人在中國的人生經歷出發,從知識建構的角度梳理20世紀初至今中國學界對于拉鐵摩爾及其理論的接受過程;通過對他在中國邊疆地區(東北、蒙古、新疆等地)所進行的田野考察活動的細致梳理,對他與當時中國學界和政治界的聯系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拉鐵摩爾在華研究過程中所提出的相關核心概念與理論范式進行歸納與反思,并為我們更好地認識我們的祖國及其邊疆地區提供一個歷史的文本。
袁劍 ·地方史志 ·16.6萬字
《德耀三秦》是由陜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持編寫。旨在宣傳“陜西好人”先進事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人人學好人、做好人的良好社會道德風尚。本書收集了賀軍、盧效平、樊文來、劉彪、方玉光、何卓遠、李科義、任立新、張小俠、王養洲、王滿強、任鳳祥、王應保、吳書強、馬彩鳳、胡芯、曹鵬、張丹、龔奇福、王維、吳建法等多位榮獲陜西省第四屆道德模范稱號的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秉著傳承先進文化,播撒社會文明,提高全民素質的美好愿望。將好人好事記錄并與讀者分享。
陜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 ·地方史志 ·11.9萬字
自2011年起,省檔案館以主動存史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記錄年度浙江社會的現狀、變遷和發展軌跡,編撰《記憶浙江》系列叢書迄今已滿11年,成書11冊。叢書用簡潔精煉的文字,圖文互動的形式,對浙江全省一年來發生的大事、要事、創新事進行梳理和精編,以檔案的視角,記史的筆法,原始、客觀、真實地記錄下浙江省每年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等各方面所取得的發展成就。
浙江省檔案館 ·地方史志 ·5.8萬字
1927—1937年的北平,是民國北京的“黃金時代”,名校集中,文人薈萃,作為文化都城充滿迷人魅力。鄧云鄉成長生活于這個時期的北平,在回憶中重游這座寧靜祥和的文化古城,還原了當時的文化氛圍,如《清明上河圖》一般立體勾勒古城文化生活史,引人無限追想。
鄧云鄉 ·地方史志 ·9.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