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長安年鑒》(2016卷)是長安區委、區政府主辦、長安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綜合性年鑒,逐年出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為指導,堅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改革開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全面系統地記述2015年長安區自然、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基本面貌、發展現狀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的新成就。
西安市長安區地方志辦公室 ·地方史志 ·44.7萬字
作者以文學性、詩意化的文字對呼和浩特的自然地理進行形象化的精確描繪,生動再現這片區域的歷史文化包括草原文明、草原絲綢之路、茶葉之路等人類文明成果。《呼和浩特傳:一座草原都市的往事今朝》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重要讀本之一。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全書共分九大章,作者以史家的眼光、文人的情懷、詩性的語言,對呼和浩特的自然地理進行形象化的精確描繪,闡釋古老文明的遺存與現狀,分析展望她的發展走向,生動再現這片區域的歷史文化——從戰國趙武侯時期的云中城,從敕勒川到土默川,從美岱召到庫庫和屯,從歸化綏遠再到呼和浩特——在時光中一路行來的這座草原城市,從一片荒蕪中誕生了包括草原文明、草原絲綢之路、茶葉之路等人類文明成果等。
白濤 ·地方史志 ·25.9萬字
本書以近代廣州的城市建設為切入點,在大量使用方志、政府出版物、檔案、報紙、期刊、譜錄、游記、旅游指南、文集、回憶錄、海關報告等資料的基礎上,探討近代廣州土地產權的產生及其被納入政府行政管理的過程,試圖以地域社會的角度,展示廣州從清末到民國的歷史發展脈絡下從“省城”到“城市”的景觀變遷和建構過程,以加深對中國近代城市形成和發展的認識和理解,重新思考中國城市的轉型問題。
黃素娟 ·地方史志 ·27.2萬字
貴州省東南部沅水上游主要支流清水江所構成的故事里最精彩篇章是清代以來滿江漂流的木材帶出的喧囂與繁華。零星文獻記載和至今流傳的故事中,展開的也正是一幅圍繞木材的流動所形成的區域社會歷史圖景。本書圍繞木材流動背后演繹故事的漸次展開,將清水江下游地區置于王朝國家政治經濟發展脈絡中加以把握,通過對以木材種植采運活動為中心的區域歷史的描述,探討依賴區域市場網絡發展,傳統國家力量與地方社會發生了怎樣的互動,從而對區域社會變遷之多重因素交互作用、多種關系復合一體的過程,進行地域化的理解和做出歷史性的解釋。
張應強 ·地方史志 ·26.1萬字
《杭州傳:住在天堂》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作者以時間為序,從琢玉為劍的古越人一直到當代杭州,系統梳理了杭州的形成和發展:從一個大海灣、一片沼澤地,經自然環境的巨大變化、歷世代居民的百般努力,滄海變桑田,到如今已成為人們向往宜居的人間天堂,不僅環境優美,風物宜人,在歷史、國學、文學、藝術、美術、園林、宗教、大數據等眾多領域里,這座城市都走出了自己的大師,譽滿全球。作者以史家之筆鉤沉城市往昔,亦以詩意之筆凝神其間人物;既寫家國疼痛打在這座城市身上的烙印,更寫國家振興對這座城市的激勵和鞭策。本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全方位了解杭州的人文佳作。
王旭烽 ·地方史志 ·33.9萬字
《張掖傳:千年絲路八聲甘州》是“絲路百城傳”系列叢書的重要讀本。張掖是河西走廊最負盛名的絲路古城。從漢武帝目光聚焦西北、征戰河西走廊開始,這片曾經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土地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張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從此,開啟了中原文明向西擴展的藍圖,也迎來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新景象。《張掖傳》以此為切入口,穿越時光追溯這座城市的前塵后世,洋洋數十萬字中蘊含了獨特的文化特色及中華8000年文明歷史:駝鈴聲里博望侯西出陽關經過這里;精美的絲綢從長安一路飄過這里;隋煬帝的豪華車輦專赴這里,世界上第一次萬國博覽會駐足這里;西游東去的僧侶們在流連中吟誦步步蓮花;成吉思汗戰馬的鐵蹄踏碎了西夏百年繁華夢;肅王的藩邸在瓦剌號角中迎來了一個后來叫裕固的新民族;左公親手栽下的柳蔭和僵而不腐的胡楊同生共長;西路軍帽徽上閃爍著啟明星的光芒……這座城市盛放于歷史的風塵中歷久彌香。
陳玉福 程琦 任玲 ·地方史志 ·37.4萬字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了,深圳故事不再簡單。深圳的歷史越挖越深,深圳的社會越來越繁復,不分枝葉地描述,可以汗牛充棟,化繁為簡的敘說,妙在沙里淘金。因特虎智庫老亨的這部《深圳傳》,有著獨特研究視角和草根式的敘事范式,以十數個選點,囊括深圳宏大敘事:深圳何來?改革何謂?開放何所得?經濟何以興?科技何以領先?文化何以有新意?未來何以值得期許?皆借典型事例,條分縷析,周詳解說。篇幅不甚長,當詳則盡詳;史料極其豐富,寫意亦寫情。內容和寫法上,甩開了傳統編年、紀事和傳記的正史寫法,以散文筆法做傳,抓住深圳40年歷程中的核心要素和關鍵細節,關注民間,解剖案例,切換角度,提煉特質,發掘情懷。紀念經濟特區,紀念改革開放,需要一部這樣有情有義有識見的作品。
老亨 ·地方史志 ·24.4萬字
本書系統、全面地記述了紫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武裝斗爭,建設革命老區的歷史,重點記述了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紫陽人民發揚老區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時本書注重地方特色,運用唯物史觀,實事求是地記述了紫陽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探索發展縣域經濟、地域文化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挖掘和宣傳紫陽革命老區“艱苦奮斗、敢為人先”的老區精神。
紫陽縣老區建設促進會 ·地方史志 ·24萬字
本書是寧夏企業史叢書中的一本,是系統論述寧夏國有企業改革史的通俗圖書。
郭亞莉 ·地方史志 ·22.8萬字
本書是寧夏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纂的寧夏文史資料的第32輯,書稿分為往事追蹤、記憶鄉愁、塞上文苑、崢嶸歲月共四個部分,涉及內容為人物回憶、鄉愁追憶、文藝評論等內容,書稿中的部分內容已送黨史辦審讀,作品具有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存史資政的重要作用。
寧夏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地方史志 ·24.6萬字
《廣西簡史》摒棄平鋪直敘、面面俱到的慣常做法,而采用以重要人物為目、以重要事件為綱的寫作框架和寫作形式,用一個個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串聯廣西的歷史,提綱挈領地勾勒廣西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劉祥學 ·地方史志 ·23.9萬字
這是一部反映內蒙古歷史的新書,編排的方式十分新穎,既是一本工作日志,又記錄了每一天在內蒙古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不失為一本人們天天見面,天天便捷地接受教育的優秀教科書。本書以時間為線索,擷取內蒙古歷史上每日所發生的有代表意義的重大事件,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對內蒙古具有較大影響的重大事件、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在內蒙古歷史上具有較大影響的重要人物。既突出主要歷史節點,又充分把握歷史發展主流,全面系統展示自治區輝煌發展的歷程。全面、準確、系統地向世界宣傳內蒙古,并為廣大讀者提供了大量鮮活的內蒙古歷史資料。透過本書,內蒙古的兒女可以了解草原家鄉的風云變幻,各族干部群眾心連心、手拉手的榮耀歷史。透過本書,全國各地的讀者可以了解內蒙古的滄桑巨變,祖國北部邊疆風景線的亮麗今天。
王占義 特木欽主編 ·地方史志 ·34.3萬字
晉常璩《華陽國志》問世以來,或以為史,或以為志,或以為地記。實際上都是因為其中體例較亂。本次整理,書家多次翻刻。宋人刻本今已不見,明清兩代刻本、鈔本眾多,但錯、訛、衍、倒之處不少。任乃強、劉琳二先生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對《華陽國志》所記人、事時間的準確性目前既沒有專門的梳理,更沒有系統編年。本次整理,(1)將《華陽國志》全書史實一事一目,按先后順序重排,用編年體結構全書。如一事跨越數年,則于該事末尾標明互見。(2)將《華陽國志》與《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正史所記同年、同人、同地、同族史實,及相關的政治、經濟、人物事跡、地理、風俗對勘比較。并以按語呈現文字、史實異同。(3)將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和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及新舊版本對校,對其中的齟齬不合之處,指出并酌情考證。(3)結合野史、地下出土文獻、較新研究成果,驗證文獻考據的意見。(4)通過按語對《華陽國志》進行箋注。注釋部分形、音、義兼顧,字、句義兼顧,史實、風俗、民族、地理等兼顧。
汪啟明等 ·地方史志 ·42.5萬字
本書從自然條件與人類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這一歷史理論的重要視角切入,研究元明北京建都及其糧食供應問題。建都北京,有地理位置優勢,但是難處在于糧食供應。為解決京師糧食供應,元明清三朝創行漕運,從東南運糧。隨之出現運河漕運、黃河、淮河治理的難題,因此江南官員學者提出發展華北西北水利,就近解決京師糧食供應,或恢復海運,生動地展現了時人受自然條件制約的歷史場景。本書研究了元明都燕的地理觀念及其變化、北方農業與京師仰食東南的矛盾及意識、漕運海運與地理條件的關系及認識。
王培華 ·地方史志 ·21.1萬字
《中國共產黨榆林歷史》(第二卷)記述中國共產黨榆林市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29年的歷史。全書以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中央有關重要文獻為依據,充分吸收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史學界重要研究成果,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黨性原則和科學精神的統一,全面準確地反映了榆林市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是一部正確總結歷史經驗的權威性黨史基本著作。本書旨在為人民了解、研究榆林市的發展史,提供翔實可靠的史料,并為向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教材。
中共榆林市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7.9萬字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是我國的強國之路。值此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由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編撰的《陜西改革開放大事記》,即是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而奉上的一份獻禮。全書主要以編年體條目的形式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重要會議、重大事件、重大工作以及重要活動。通過這本大事記,呈現了陜西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與史料價值。
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地方史志 ·26.4萬字
20世紀初,石家莊是獲鹿縣轄下的一個小村莊,1902-1907年,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先后由此經過,石家莊于是“因路而興”,成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其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是中國近代農村城市化的典型案例。近代石家莊城市化進程起步晚,起點低,城市發展以鐵路樞紐為中心逐步向四周發展蔓延,在傳統城市以政治軍事為主的功能之后,出現了兩個城市新功能——商貿集散和工業制造加工,工商企業同時起步,使石家莊經濟呈現出“商重工輕”的特征。
李惠民 ·地方史志 ·32.1萬字
本論文以1920年代的北京知識界為考察對象,試圖從報刊史、教育史、文學史和思想史的多重角度,關注這一時期以同人雜志和高等學府為中心所構建的輿論環境和文人集團。從這個角度看,雖然論文討論的課題不小:一個歷史階段的文人團體和輿論氛圍,但論述的切入點并不大。因此,本論文的寫作方式,將有意識地從最細微處的“盤根究底”開始,試圖通過一個個具體問題的深入探討,逐步呈現出那個時代最為清晰完整的一副影象。因此,本論文并不會專注于對刊物進行逐卷逐號的梳理,而是以相關的問題和現象為中心。
顏浩 ·地方史志 ·22.2萬字
本書是作者已經公開發表和部分未公開發表的有關隴右歷史地理研究方面的論文匯編。論文集共分四編:第一編理論與方法部分收入論文5篇。探討了歷史地理學人地關系研究中不同尺度時空下文化力與自然力的相互關系與地位及尺度選擇與轉換等重大理論問題,并系統介紹了歷史氣候的研究方法、技術與手段以及地理信息系統在歷史地理學中的應用現狀與前景。第二編人地關系與早期文明部分收入8篇論文。分別從大尺度(中國北方)、中等尺度(西北)和小尺度(渭河上游)視角,以人地關系為主線,闡述了在自然環境與技術進步的共同作用下,早期農業文明的時空演化過程及機制。部分論文運用了量化分析法,借鑒了經濟地理學區域結構與組織的相關理論。第三編歷史交通地理部分收入有關絲路交通與隴蜀交通方面的論文11篇。本部分在使用歷史地理學傳統的文獻考證、實地調查方法之外,嘗試將人地關系理論與經濟地理學的空間相互作用理論應用到研究中,為歷史交通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第四編歷史災害綜合研究部分收入甘肅歷史地震與氣象異常相關性研究方面的系列論文5篇。目前國內自然災害史方面的綜合研究不多,將歷史地震與氣象異常兩個看似不相關的要素聯系起來綜合研究的成果更少。
蘇海洋 ·地方史志 ·25.7萬字
《牧愛堂編》是清代趙吉士治理交城五年的歷史記錄。《牧愛堂編》包含了豐富的社會史文獻,收入了甚為豐富的法制史文獻,是趙吉士作為山西基層地方官員居官生活的真實寫照。文中不僅記載了趙氏治理地方、審判案件、剿除山寇、興修水利等方面的事功,還收入了趙氏任知縣期間與各級官吏、當地士紳的詩文交往以及書信,對于今人了解當時的官場生態以及基層官員的內心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社會史、法制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亦足見其有進一步整理以廣流傳之必要。
(清)趙吉士著 郝平點校 ·地方史志 ·24.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