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馬北風嘯漢關:漢匈百年戰爭
匈奴,一個鐵蹄踏遍南北大漠的馬上民族,一個號稱“百蠻之國”的草原王國,雖然沒給自己留下任何文字記載,卻是中原甚至歐洲都聞名的一個種族。在秦漢時期,匈奴是中原以北最強大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為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屢次進犯漢朝北部邊境,是漢王朝的死對頭。自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圍始,漢匈之間展開了和親與爭戰并存的百余年爭戰。為什么擁有3000多萬人口的大漢帝國,要擊敗一個即便在鼎盛時期也只有200萬人口的游牧民族匈奴,卻需要付出“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巨大代價?為什么差不多同時代作為一個小城邦的羅馬,卻能夠將自己勢力擴張到歐非亞三大洲,不僅沒被戰爭拖垮,反而極度繁榮?為什么在衛青、霍去病時期,漢軍能夠戰無不勝;而漢武帝晚年發動的幾次規模甚至遠超衛、霍時期的北擊匈奴戰役,不是無功而返就是大敗而歸?本書以發生在漢高祖劉邦至漢宣帝劉詢時期的漢匈百年戰爭為切入點,著重反思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和重農抑商的國家發展模式對西漢王朝盛衰的深刻影響,并與同時代發展的古羅馬進行橫向對比,力圖還原一個更接近歷史真實的漢武帝時代和漢匈戰爭。
·19.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