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看得見的二戰史》以時間先后順序為經,以東方戰場和西方戰場的重要人物、重大戰役為緯,經緯交織、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地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局部戰爭到全面戰爭的爆發、發展和結束的全過程,以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組建、形成、發展并最終戰勝德意日法西斯的全過程。這是一部以50萬字講述的二戰史詩,一幅以800余張珍貴照片真實再現的硝煙畫卷,中國最權威的戰史專家、世界最著名的戰地記者聯手為讀者打造的一部優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普及讀物。
肖石忠編著 ·普及讀物 ·44字
本書是一部斷代區域災害史方面的學術專著,主要研究清代寧夏地區自然災害情形及社會對災害的應對等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我國西北內陸,地形、氣候條件復雜。清代是這一地區自然災害頻發的一個時期,干旱、水澇、地震等諸種災害,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人們在遭受各種自然災害襲擾的同時,也在不斷總結和積累防災、備災和救災的經驗教訓,以最大限度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
王功 ·專業史 ·14.7萬字
本書對河西地區發現的魏晉十六國時期鎮墓文、墓券做了系統整理和深入研究。上卷收錄目前所見魏晉十六國河西鎮墓文89例,墓券、衣物疏、名簿、銘旌、爰書等墓葬文獻39例,其中包括河西地區新發現的墓券、衣物疏等,也包括吐魯番地區發現、體例、格式與河西地區相近的墓券或衣物疏等,并參照相關資料對鎮墓文逐一釋讀、斷句,并附之以摹本或鎮墓瓶、墓券相關圖片,為相關墓葬文獻的深入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在此基礎上,本書下卷對上述資料進行了專題探討,包括對河西走廊“薄命早終”類鎮墓文的研究、對墓葬出土文字資料和圖像資料的對比研究及其隱藏的社會歷史信息等的探求、對鎮墓文等出土文獻中的紀念信息梳理和其中反映的社會歷史變化的探究等,同時還揭示了魏晉十六國時期河西民眾社會生活狀況及喪葬習俗。
賈小軍 武鑫 ·文物考古 ·14.5萬字
哈爾濱是一座文化多元、交互與共生的城市,華洋雜處與中西交融。作為鐵路樞紐的哈爾濱是一個依水而定、因路而興的城市。城史紀元是哈爾濱城市史研究的一個關鍵性和節點性問題。俄僑等僑民是這座城市變遷的見證者與“建設者”。哈爾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三條路徑(法國、日本與俄國)的結合點。哈爾濱作為一個多元化城市,其自然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國史、世界史和國際關系史等的學術價值更是自不待言的。
高龍彬 ·地方史志 ·27.3萬字
本資料匯編由原始文獻、研究文獻、史料鉤沉和附錄四部分構成。其中,原始文獻部分通過搜集整理《鐵道游擊隊》的創作、出版、藝術改編以及原著作者知俠的有關文獻,力求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再現作為藝術文本的《鐵道游擊隊》的生成機制與發展歷程;研究文獻部分通過搜集整理學術界對《鐵道游擊隊》各類藝術文本進行分析、評價的有關文獻,客觀地呈現其藝術接受史的真實面相和價值意義,展現藝術文本《鐵道游擊隊》研究的發展脈絡與既得成就;史料鉤沉部分通過考察歷史事件“鐵道游擊隊”的來龍去脈、英雄事跡、社會影響和歷史貢獻,凸顯其作為歷史文本的價值意義,使其與藝術文本的《鐵道游擊隊》形成互文性關系,使讀者在閱讀中增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自覺性與神圣感;附錄部分由文獻史料編年、鐵道隊組織沿革和領導人名錄、魯南鐵道大隊指戰員名錄和鐵道游擊隊大事記構成,一方面展示六十多年來關于《鐵道游擊隊》的學術研究和歷史記憶的動態歷程,一方面緬懷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鐵道游擊隊英雄及其歷史貢獻。該書以單部作品為核心來編輯資料,既注重原始資料的發掘,又重視歷史現場的還原,內容豐富,翔實可信,為目前國內不可多得的一部重要的文獻史料輯。
陳夫龍編 ·史料典籍 ·28.1萬字
《全球史評論》由首都師范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8年創辦,劉新成教授擔任主編,致力于在中國歷史學界推進全球史的研究視野與方法,提倡有關跨文化、跨國家、長時段的歷史現象的研究,注重揭示全球視野中的文明互動與交往,探尋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全球化進程,及其與地方特性的相互影響。
劉新成主編 ·世界史 ·27.5萬字
《甲骨文字形演變研究》是在對甲骨文字形進行全面梳理的基礎上探討甲骨文字形演變規律的文字學著作。本書在甲骨文中選取了104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字例,窮盡收集了每個字的各種形體,以類型學的方法歸納類型,用列表的方式展示出各種類型在王卜辭和非王卜辭各組類中的分布情況,并對各類形體作出詳細的說明和疏證,從而勾勒出每個字形的演變規律和演變譜系。以此為基礎,全面考察甲骨文字形,總結歸納出甲骨文字形演變的“簡化”“繁化”“聲化”“異化”“訛化”的五大規律。甲骨文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材料,是漢語現在所能追溯到的最早的源頭,也是漢語史研究的起點。字形是語言文字研究的基礎,甲骨文字形演變規律的研究,對古文字和古漢語的釋讀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郭仕超 ·文物考古 ·24.8萬字
本期共刊載資料6篇,其中中文文獻4篇,譯稿2篇。《恩澤存札有關甲午戰爭史料選編》,內容為曾任黑龍江將軍的恩澤所存長順、安定、依克唐阿、劉坤一等在甲午戰爭期間來函,內容多與軍務有關,尤詳于各方應對方略,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顧肇新家書》收錄曾任總理衙門總辦章京的顧肇新家書19封,涉及膠州灣交涉、戊戌年張之洞入樞受阻、翁同龢開缺、總署議復康有為《第六書》、政變后張蔭桓被革職、光緒皇帝下詔求醫等內容。《中蘇關系檔案選譯(1924—1932)》,選自俄羅斯檔案館及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出版的文件集,內容主要為蘇聯對中東鐵路、九一八事變后的中蘇關系、新疆問題等的態度,對了解這一時期的中蘇關系很有參考價值。《張太雷在青年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來自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系1924年張太雷在青年共產國際大會上的發言記錄。本期將繼續刊載《錫良函稿》及《六二回憶》。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7.9萬字
東丹國是遼太祖滅渤海國后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為遼之藩屬國,立國57年后廢之。以往學界對東丹國的研究一向比較薄弱,亦不系統。撰寫東丹國史是一種新的嘗試,也是前輦學者從未觸及的課題,這本《東丹史》屬拓荒之作。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東丹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及重要的歷史人物等。在東丹國號、貴族大氏姓氏、國民南遷時間、官制、東丹國罷廢時間等問題的研究方面都得出了與以往研究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另外還就東丹國民流向及相關的歷史地理問題等進行了論述和考證。
都興智 ·中國史 ·28.5萬字
鹽是古代中國社會的重要資源,是除土地稅以外的主要稅收來源。本書以清代四川私鹽為研究對象,試圖跳出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私鹽的傳統范式,從社會學、政治學等視角梳理私鹽的種類、販私主體與成因等,通過比較得出四川地區私鹽與其他地區私鹽的異同,旨在全面研究清代四川私鹽的基礎上,弄清四川地方政府對私鹽治理的手段及實際成效。
陳倩 ·地方史志 ·15.4萬字
由文化部、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2016“漢學與當代中國”研討會在北京舉行。通過2016“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2016“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和“中外影視譯制合作高級研修班”“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等,搭建中外思想交流“朋友圈”。此次研討會有來自26個國家的31位著名漢學家參加。本文集是對研討會漢學家和中國學者專家發言整理后的文字成果。
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編 ·史學理論 ·26.1萬字
吐谷渾是我國南北朝到隋唐初建立于西北黃河河源到洮水流域的地方少數民族政權之一,由于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置身于不同的地緣政治關系之中,從而交通格局始終發生著不同的變化,這不僅是其生存環境制約的結果,也是其發展過程中與周邊關系不斷變化的結果。在十六國南北朝的特殊歷史時期,吐谷渾雖然內部交通局促且集中,但其對外交通卻是非常綿長廣泛,這正是吐谷渾政權在河洮地區立足艱難的反映。特別是前秦、西秦、南涼、北魏等政權都自北向南對吐谷渾的活動范圍進行強力擠壓,雖然限制了其部族在河洮流域的發展,卻又促進了其在“吐谷渾路”上的發展。總之,從吐谷渾交通格局的變遷及其特征可反映出,吐谷渾政權在其立國的大部分時期,都處于在吐谷渾道上西奔南突、不斷尋求立足之地的狀態。
朱悅梅 康維 ·歷史地理 ·15萬字
在“新史學”“新漢學”“新宋學”等多重視野下的紅學呈現出不盡相同的風貌,一部紅學發展史某種程度上可謂一部中國學術史的縮影。《紅樓夢》在從學術經典到文學經典再到文化經典的歷程中,現代史學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紅學發展史上,以胡適為代表的新漢學運用考據學的方法從作者身世、版本等層面奠定了新紅學發展的基本框架。新史學之唯物史觀是在繼承新漢學成果基礎上重視對《紅樓夢》文學價值的挖掘與探討。而新宋學則是立足于傳統文化的語境中對新漢學的有意糾偏,新時期以來的《紅樓夢》研究則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挖掘作為文化經典的《紅樓夢》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史學視野下現代紅學發展大致遵循了中國學術文化由傳統走向現代、由西學到馬克思主義、最后再到以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演進歷程。
郭士禮等 ·專業史 ·18.5萬字
抗美援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一段重要歷史,為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著名中共黨史專家石仲泉立足于多年來對中共黨史與抗美援朝戰爭的深刻研究,寫作了關于這段波瀾壯闊歷史的黨史通俗讀物——《毛澤東、周恩來與抗美援朝》叢書,《毛澤東與抗美援朝》即為該叢書品種之一。
石仲泉 ·普及讀物 ·7.8萬字
本書是一部比較文化視野下中日史學及史學思想史的學術論著。全書以“史料”“史家”“史用”“史話”“史學”為五大主題,分別拈出若干中日史學發展中的關捩之點與特色話題,條分縷析,叢談脞論,以期勾劃出全球史學史背景下中日傳統史學演進與近現代史學轉型的基本風貌。
李軍 ·史學理論 ·25.6萬字
本書旨在反映新世紀以來國內史學理論界對于學科核心觀念的主要研究成果,形成對該領域研究狀況較為全面的認識和把握,并在其中一些重大史學理論問題上做出系統而深入的思考。以此推進當下中國史學理論的創造性發展,激發進行國際性學術對話的學科能力。本書從史學理論核心觀念的整體性闡釋到基于國別、史家和理論家的個案理解分析。這些內容既在總體上呈現出二十一世紀史學理論學科建設的突破性發展,又能夠有力而具體地說明中國史學理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的基礎。
鄧京力主編 ·史學理論 ·30.3萬字
僅僅通過手繪漫畫和段子的形式,陳磊(筆名:混子哥)和半小時漫畫團隊就清晰捋出了從上古到清朝的歷史脈絡:如果把東周列國看做一個班級就好理解了;大秦帝國,過把癮就死;大唐300年,簡直就是條拋物線;大宋打仗常吃虧,但經濟繁榮恢復快;元朝亂得像耳機,38年換了9個皇帝;清朝就像植物大戰僵尸:從天朝上國到自救反抗,依然擋不住一批批列強的侵略浪潮……掀開紛繁復雜的歷史表象,略去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每一頁都有歷史段子,每三秒讓你笑翻一次。翻開本書,在哈哈大笑中不知不覺記住歷史知識。
陳磊·半小時漫畫團隊 ·普及讀物 ·63字
本書為程妮娜教授的論文集,擇取作者40余年學術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20篇論文,內容涉及中國古代王朝治邊思想、東亞封貢體制、東北民族史、遼金政治史、《金史》編纂等諸多領域,展示了作者在遼金史、東北史、邊疆史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貢獻。
程妮娜 ·史學理論 ·32.4萬字
自張騫“鑿空”以后,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創造性地構建了東西方交流互動的網絡體系。而附著于絲綢之路上不勝枚舉的古文明遺址遺跡,則生動展現了五千余年的璀燦文明。本書對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古文明遺址遺跡進行了多角度描述,不僅使讀者領略到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鑒中的橋梁紐帶作用,還有助于人們深刻理解東西方古文明的孕育發展、傳播交流、相互影響。
安文華 侯宗輝主編 ·中國史 ·14.7萬字
侵華日軍南京“榮”1644部隊是二戰時期日本在海外的6支細菌部隊之一,其建制規模、細菌武器研發及實戰能力僅次于哈爾濱731部隊。本書基于國際社會禁止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和平愿景,通過揭露“榮”1644部隊生物細菌戰罪行史,達成警示世人、引為鏡鑒之學術目標。本書首選日本戰史文獻、蘇聯《伯力審判材料》、美國館藏相關解密資料,以此為主要依據,次及中、日、美學者研究成果為重要參考,探究“榮”1644部隊如何編成及建制規模,細菌武器的研制與實戰、覆亡諸問題;首選中國原始文獻,次及中、日、美學者和地方文史工作者之調研成果(含加害者、受害幸存者口述史),探究“榮”1644部隊與哈爾濱731部隊等日本細菌戰機構在華中廣大地區共同實施細菌戰造成的危害及中國防疫工作之得失等問題。本書文獻征引豐富,史料翔實,是目前國內外第一部系統研究侵華日軍“榮”1644細菌部隊的歷史學專著。
朱清如 ·中國史 ·25.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