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闡述了滇池附近與昆明城鄉的群山、湖泊、壩田、耕地在城鎮化中的變化,考察了老昆明的山、水布局,牛犁農耕,龍王崇拜,迎春祭祀,廟會,滇地移民等古風古俗,最后以消失的古昆明城為結尾,飽含著作者對昆明過往的欣賞與嘆息、對昆明未來走向的深深擔憂。本書運用歷史文獻印證了學術性和可信度,沒有滿足于對田野調查所見所聞所感的“淺描”,而是將調查獲得的資料與歷史文獻資料進行了細致嚴謹的比對與印證,從而凸顯了“消失的阡陌”與“城鄉的變革”。
錢鳳娟 ·地方史志 ·14.3萬字
中國邊疆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碩的積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半個多世紀中,中國邊疆研究經歷了艱辛而又輝煌的演進歷程,至今已成為社會科學領域諸學科中的一門顯學。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學術研究史的視野回顧了70年來中國邊疆研究前進的足跡,總結學科的成就和價值,展望學科發展的大勢。全書分四篇、十八章。緒論兩章,概述統一多民族中國與中國邊疆,以及中國邊疆研究的千年積累、百年探索;綜論四章,從縱的方向闡述中國邊疆研究70年演進歷程,并兼論了20世紀下半葉臺灣地區邊政研究的持續與嬗變;分論九章,專題綜述了70年來中國邊疆研究九個研究重點的研究成果,以期使讀者能從縱的(綜)和橫的(分)兩個視角對中國邊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一個總體了解;展論三章,著重評述新世紀中國邊疆研究的突破性發展,闡述中國邊疆學構筑成為學科發展的必然大趨勢,并將成為中國邊疆研究新騰飛的起點。本書力圖達到如下三個目標,即:盡可能多地提供中國邊疆研究成果的信息;盡可能描述中國邊疆研究發展的演進歷程和趨勢;試述構筑中國邊疆學的學術思考和當代邊疆研究者的歷史責任。
馬大正 ·歷史地理 ·62.4萬字
貝克和蓬派吉捕捉到了不同群體之間的碰撞,包括城市民族主義者、野心勃勃的將軍、共產主義反叛者和商業政客,他們試圖在20世紀爭奪民族國家的控制權。他們通過經濟繁榮的高潮和低谷、全球化以及大眾社會的演進來追蹤泰國的經濟變化。本書揭示了泰國近期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包括2006年的軍事政變、2010年五月的暴力街頭政治,以及2011年標志性的大選及其余波。它揭示了在今日泰國,君主制、軍方、商界和新的大眾運動在關于這個國家民主的性質與未來的復雜沖突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英)克里斯·貝克 (泰)帕素·蓬派吉 ·世界史 ·23.5萬字
本書是一本關于人類歷史的書籍,深入介紹了世界歷史上的一些懸案,吸引讀者關注世界歷史,以此指導人們在重溫世界歷史,并對當下進行反省,學會用歷史的參照系統校正今天的行動和實踐。本書通俗易懂,對于那些熱愛歷史,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無暇涉獵大部頭歷史著作的人來說,《一書通識世界五千年歷史懸案》應該是了解歷史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仲英濤 ·中國史 ·16.7萬字
《撫東奏稿》是山東巡撫閻敬銘于清同治二年(1863)至五年(1866)間向清朝中央政府奏報的文件,內容涉及這一時期山東政治軍事、地丁錢糧、吏治民生、漕運漕務、災賑詞訟、雨澤糧價等各方面內容,是了解與研究晚清歷史的重要史料。閻敬銘是晚清著名督撫,也被視為理財能手。他在山東巡撫任上的種種作為,既是研究晚清時期山東地方事務以及中央與地方關系的重要史料,同時對于了解和研究他以后擔任戶部尚書,主管清廷財政的措施、方法以及作為,也極有參考價值。本次點校,系將近代史資料編譯室所存抄本與近代史所另存抄本核校,修訂錯誤,增缺補漏;重新編排次序。
(清)閻敬銘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議室點校 ·史料典籍 ·84.1萬字
新中國世界史研究已走過七十年歷程,從學科建設、體系創立到教學科研、人才培育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本書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為指導,將七十年來我國的世界史研究分成三個階段——新中國成立、“文化大革命”時期和改革開放新時期——作了精要概括。綜述每個階段涉及的領域、重點和問題,對比國內前輩及國外學術研究進展,指出各階段世界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差距,探究其主客觀原因,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然后,逐一評介世界史各分支學科,包括研究理論與方法、世界通史、斷代史、地區史、國別史、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專題史研究的深度和特點,以及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國內外文獻資料的整理、引進和翻譯。書稿觀點正確,資料扎實,填補了國內世界史學史研究領域的空白。
于沛 ·史學理論 ·50.9萬字
本書中的文章長短相宜,濃縮了作者幾十年來的田野考古、學術之旅與生活經歷。其中有考古發掘古墓的故事,有尋訪古跡的經歷,有考古人在天寒地凍中摳泥巴的苦,有與同事們出長差做項目時共同生活的樂,以及自己與家人、友人之間的溫馨故事,等等。
賴非 ·文物考古 ·7.9萬字
民國時期甘肅地方精英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面對時局變動,他們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意識,借用其擁有的社會資源,努力地踐行經世理念。在強權政治環境中,他們始終不能擁有獨立的社會地位,但正是這一群體,極大地維護了地方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作者從眾多材料中爬梳、整理出民國甘肅地方精英的社會活動軌跡,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觀照群體與時局、群體與社會、群體與新舊轉型,力圖通過社會群體的研究,體現社會史研究之旨趣。
謝羽 ·地方史志 ·16.7萬字
《到元朝打卡生活》是“課本來不及告訴你的古代史”叢書之一,以輕松活潑的敘述方式,描述了元朝時期的民間社會生活百態。全書生動地展現元朝人的日常飲食、防暑保暖、交通、住房、職業、旅游、文體活動,等等,像是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元朝民間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樣的,有哪些特殊的風俗習慣,現代人對元朝人生活的好奇,將在書中一一得到解答。同時,書中配有多幅精美的插圖,生動再現元朝人的日常生活面貌。“課本來不及告訴你的古代史”叢書,囊括了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百姓日常生活史,由深耕歷史學領域的寫作者執筆,以正史為藍底,以幽默生趣、易于閱讀的講史方式,還原各個朝代的不同社會風貌,生動呈現中國古代百姓生活的變遷和傳承。
胡岳潭 ·中國史 ·9.6萬字
本書收錄了包括由哈佛大學汪悅進教授、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南京大學周憲教授,ITatti研究中心喬納森·納爾森教授、FabrioNevola教授、佛羅里達大學鄒暉教授、清華大學劉晨教授以及幾位青年教授的論文。這些論文是從“意大利文藝復興與中國文化振興”國際學術研討會的20多篇論文中挑選出來的。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與哈佛大學意大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ITTATI)聯合主辦,以“中國的意大利文藝復興研究”為主題,圍繞中國學術史對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譯介和接受兩個方向展開,旨在探索文藝復興在不同時空下的不同內涵,為全球語境下振興中國文化的提供可能路徑。
(美)喬納森·納爾遜 周憲主編 ·世界史 ·14.5萬字
程步用新的視角看歷史、寫歷史,寫出的“求真”系列受到專家的關注,也受到讀者的好評。
程步 ·中國史 ·98.9萬字
這是兩岸著名學者第一次合作撰寫民國史,其學術意義和社會意義不言而喻。該書以專題形式,約請對相關領域素有研究的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的兩岸中生代學者撰文,編輯成《民國卷》,上冊更多涉及民國政治、軍事、外交,下卷主要關注民國經濟、社會、文化,全書再現了民國歷史的全貌及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可以說這是當下以華語寫作的民國史研究的最重要成果。
王建朗 黃克武主編 ·中國史 ·104萬字
《北京史學》是一個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欄目有:“理論研究”,主要著力進行北京史及相關研究方向的學科理論、研究方法的探討;“專題研究”,探討北京歷史上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學術文化、環境變遷等各個方面的學術問題;“新書評介”,介紹近期出版的北京史學術著作;“研究綜述”,對近年來北京史學研究成果及動態、學術活動等加以總結,為讀者提供學術參考及資訊;“史料拾遺”,刊載或介紹新近發現的與北京史研究相關的新史料。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 ·地方史志 ·20.3萬字
《“絲綢之路的互動與共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是在2016年10月,由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與大連大學中國東北亞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絲綢之路的互動與共生”學術研討會的會議論文中,精心選擇出的20余篇論文組成。論文集在國家倡導“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從全球史的視野出發,審視了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不斷互動、實行共贏共生的歷史現象與軌跡,尤其著重討論了東北亞、中亞、東南亞國家與文明,在絲綢之路上扮演的重要歷史角色,在當前絲綢之路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學術推動,對于當前國家“一帶一路”的方針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萬明主編 ·歷史地理 ·18.4萬字
本書是寧波理工學院思政課“微化”教學改革的成果。用大學生的語言,收集整理40個寧波區域范圍內抗戰遺跡遺存和人物的故事,再現寧波的抗戰歲月,闡釋抗戰精神的內涵。
伍醒 ·歷史地理 ·9.9萬字
套裝共5冊,本別為《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最有權勢的讀書人:張居正》《和珅:帝王心腹》《李鴻章傳》《王安石傳》。
張宏杰等 ·普及讀物 ·138萬字
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而讀史可以使人打開通往諸多學科的門徑,它不但是過往的印記,更是當代的借鑒、后世的教訓。本書以時間為序,選取了世界歷目前的重大事件、風云人物、輝煌成就、燦爛文化等內容,力求在真實性、趣味性和啟迪性等方面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并通過科學的體例與創新的版式,多方面、新視角、多層面地闡釋世界歷史。全書分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世界當代史四大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世界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和世界各大文明的發展歷程。為讀者提供想知道的、需要知道的、應該知道的歷史知識,幫助讀者從宏觀上把握世界歷史,進而掌握人類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
宛華 ·世界史 ·25萬字
本書在全面搜集、整理和研究漢代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從動物、植物、器物、毛皮、紡織品、香料、藥物、珠寶、宗教、藝術、文學等領域,對漢代輸入的域外文明及其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展現了漢代時期社會文化、物質生活的生動畫面,為認識漢代社會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本書還討論了漢朝對周邊和西域的戰爭,與周邊民族和域外國家之間的貿易、使節往來、佛教傳播以及民間交往如何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開展和域外文明的輸入,論證了文化交流對于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作用。
石云濤 ·中國史 ·64.8萬字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學有所悟,而后篤行。本書以《老干部講黨課》專欄為基礎,以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以涌現出來的時代人物為主線,以青島寶貴的城市資源為教材,翻開百年激蕩的紅色篇章,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上展現更大的擔當和作為。
王繼軍 ·地方史志 ·11.4萬字
本書為2018年9月15—16日召開的“走向歐洲命運共同體之路”博士生論壇的論文結集成果,分為歐洲近代早期的思想與變革、歐洲近現代的軍事與戰爭、歐洲大陸的秩序與和平、歐洲各國的歷史與文化、歐洲一體化的危機與挑戰五個部分,內容涉及歐洲民族國家歷史、歐洲國家間的交流與互動、歐洲戰爭的教訓與啟示、歐洲一體化的歷史與現實等方面的問題,體現了歐洲史青年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李維 范繼敏主編 ·世界史 ·27.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