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秦封泥是復原秦代職官制度、地理制度極為重要的出土文獻。由于其多為盜掘出土,分散收藏于國內外公私藏家,陸續發表在各種圖書、期刊、報紙、網頁,造成學者利用的巨大困難。有鑒于此,《秦封泥集存》對已公布的秦封泥資料進行全面收集,并根據封泥拓片、照片等內容進行去重處理,以求獲得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封泥品種、數量等信息,這將對秦的職官郡縣構成、變化以及秦的歷史研究等產生重要影響。
劉瑞編著 ·文物考古 ·18.1萬字
本書以張居正改革群體為研究對象,將張居正改革置于明代中后期歷史演進的時代背景下,通過考察張居正改革群體及其演變,揭示張居正改革群體與張居正、張居正改革、晚明政治格局及晚明社會變遷的復雜關系。本書貫徹實證研究,在充分研讀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搜集和整理明清以來有關張居正改革群體的文獻資料,包括正史、地方志、檔案、文集、筆記、家譜、碑刻、口述史料等,注重新史料尤其是地方文獻的挖掘,從文獻中發現歷史的多面相。突出社會史群體研究的視角,通過宏觀的階段把握和微觀的個案分析,考察張居正改革群體的特征、價值傾向及互動等,注重政治史研究與社會變遷、文化變遷相結合。通過梳理張居正改革群體與國家政治運作、社會生活變遷、利益關系平衡等重要問題,深刻闡述張居正改革群體在明代中后期社會演進中的重要作用和歷史影響,為我國在新時代深入推進改革事業提供歷史借鑒。
馮明 ·中國史 ·20.7萬字
本書通過選取東漢的數位歷史人物,通過史料挖掘與史料分析,以敘事形式講述專業研究者未發現或者關注度不夠的歷史故事,主要內容包括:愛說笑的劉秀、“云臺二十八將”從何而來、彭寵之死、黃憲生平與逸事、梁冀為何怕孫壽、李膺和郭泰的相逢與殊途、“黨錮之禍”中的三位邊將、皇甫嵩為何輸給了董卓、東漢皇帝和他們的生母、東漢宦官的分化與生死內斗、東漢官場的自殺潮、“黃巾”之后的五年等。本書兼具通俗性、學術性、趣味性,內容淺顯、文字簡易,所敘述的故事有一定普遍性,作者扎實的史學素養又保證了歷史知識的準確性。讀者群體定位為歷史愛好者,加之作者在學界、新聞媒體界交往廣泛的優勢,此書會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黃堅 ·史學理論 ·23.6萬字
當蒙古民族尚未形成,更談不上國家的古老時代,各個分散的蒙古氏族和部族共同聚居于南西伯利亞和中央亞細亞的時候,出現了英雄史詩并逐漸得到發展,反映了蒙古氏族和部落的婚事斗爭和對外爭戰。在那漫長的歲月里,蒙古氏族和部落出現許多勇敢無畏的英雄人物,為保衛家鄉和和民眾,與外來挑釁者入侵者進行長期艱難困苦的斗爭,史詩歌頌了他們堅韌不拔的英雄主義精神,這些史詩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形象性和藝術性。本書基于作者對活態蒙古史詩和演唱藝人的研究,通過系列論文,從多個角度探討原始史詩的產生和發展規律。
仁欽道爾吉 ·民族史 ·18.7萬字
本書以環境史史料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著眼點,通過探討環境史史料的理論與方法,推動環境史史料的系統搜集、整理、出版和多元化研究與利用,深化區域社會與環境變遷個案研究,傳承和保護優秀的歷史時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保護意識與行為,開拓環境史研究的新領域,充分發揮歷史學經世致用的現實功能。
周瓊主編 ·史料典籍 ·27.2萬字
中國東北地區特殊的地貌和多變的地勢,以及復雜的氣候環境,決定了東北地區的歷史文化根脈和走向,本書是《東北流域文明研究》一書的續集,正文分為四章。第一章對牡丹江、拉林河、綏芬河、烏蘇里江、渾江流域的歷史與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研究。深入展開流域文明支系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東北五大流域文明的歷史內涵。綏芬河流域是中俄兩國共有的單獨入海的河流。第二、三章則對東北三大民族系統(肅慎、穢貊、東胡)中的古代民族進行了系統的學術史爬梳。第四章為專題性研究,對漢代蒼海郡、北室韋吐紇山、遼代木葉山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總之,流域是古往今來人地關系中最重要的自然載體之一,從流域文明的空間視野來研究人類的文化遺存并從中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
王禹浪 王天姿 吳博 王俊錚 ·地方史志 ·33.6萬字
本書譯介了以下日文和英文的侵華日軍細菌戰重要歷史資料:一是《井本日記》和《金原摘錄》《大蟓備忘錄》《真田日記》等原日本陸軍中央將校記錄日軍在華實施細菌戰的工作日志;二是731部隊秘密論文《金子順一論文集》中關于在中國實施細菌戰的記錄;三是日本歷史工具書《日本睦海罩穩合事典》對731部隊二百余名“主要干部”的記載;四是日軍“細菌戰理論”歷史資料兩種(增田知貞所著《細菌戰》和神亮平所著《細菌戰爭》);五是戰后(1946-1947)美國對日本細菌戰情報秘密調查的三份報告(《關于日本細菌戰活動的報告》《日本細菌戰活動最新資料概要》《海軍關于日本細菌戰的報告》)。本書譯介的日本細菌戰重要資料,大多數是首次用中文翻譯到國內,尤其本書以中譯文和外文原文影印相對照的方式進行編譯,對于學術界準確參考引用這些重要資料,推進日本侵華細菌戰史的研究將起到積極作用。
李海軍等編譯 ·史料典籍 ·9.6萬字
本期共刊載資料6篇,其中中文文獻4篇,譯稿2篇。《恩澤存札有關甲午戰爭史料選編》,內容為曾任黑龍江將軍的恩澤所存長順、安定、依克唐阿、劉坤一等在甲午戰爭期間來函,內容多與軍務有關,尤詳于各方應對方略,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顧肇新家書》收錄曾任總理衙門總辦章京的顧肇新家書19封,涉及膠州灣交涉、戊戌年張之洞入樞受阻、翁同龢開缺、總署議復康有為《第六書》、政變后張蔭桓被革職、光緒皇帝下詔求醫等內容。《中蘇關系檔案選譯(1924—1932)》,選自俄羅斯檔案館及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出版的文件集,內容主要為蘇聯對中東鐵路、九一八事變后的中蘇關系、新疆問題等的態度,對了解這一時期的中蘇關系很有參考價值。《張太雷在青年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發言》來自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系1924年張太雷在青年共產國際大會上的發言記錄。本期將繼續刊載《錫良函稿》及《六二回憶》。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部編 ·中國史 ·15.9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為指導,援用政治學、歷史學的相關理論,采取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歷史的方法與邏輯的方法、宏觀的視角與微觀的視角結合的方式對江戶日本人身份建構的思想根源、形成過程、內容和特點等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研究。除“身份建構”“文化民族主義”“他者”等研究身份建構的常用概念外,本書提出了“我們認為”“風土”“文化的故鄉”“風土的故鄉”等分析身份建構的新概念,并用之于實際分析。本書認為,身份建構是被創造或構建的產物,是一種“我在故我在”的作業,也是一種“永遠在路上”的作業;“身份建構”是現在的自我與歷史的自我之間的交往、對話,也是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交往、對話。
向卿 ·世界史 ·64.8萬字
本書對殷墟甲骨刻辭的文例進行系統研究,主要內容有:卜辭的類型研究,包括基本類型和復雜類型;大版龜甲卜辭的類型和對貞卜辭的類型統計分析;卜辭文例專題研究,對重貞、對貞、選貞暨補貞四種在甲骨卜辭類型中所占比例較高的卜辭類型進行專題研究,內容包括卜辭的對稱與不對稱、正負關系、布局位置、行款方向等;對三角關系的卜辭、三卜式卜辭、三角形式排列的卜辭暨“千里路”進行專題研究;兩種主要甲骨卜辭類型對貞和重復對貞的排列形式專題研究;同版上對應位置、相距位置、相鄰位置、相間位置暨斜向相對位置卜辭與卜辭之間的關系專題研究;卜辭文例研究成果的應用研究;通過文例所反映出來的商代占卜制度、思維方式、文化觀念、審美心理的研究;甲骨卜辭文例對后世的影響,卜辭文例與《周易》八卦暨六十四卦的比較研究。
劉新民 章念 ·文物考古 ·9.7萬字
本書把商人與近代甘寧青地區社會發展史研究有機結合起來,以求盡量客觀、真實地展現甘寧青社會在近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沖擊背景下的種種變遷景象,強調商人在近代甘寧青社會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同時,探討社會變遷對商人自身所帶來的影響。全書分為四個部分:清前中期甘寧青地區的商業發展、商人與近代甘寧青地區主要國內商貿活動、近代甘寧青皮毛出口貿易中的商人群體、商人與社會變遷。在社會變遷視野下,本書運用歷史學方法和多學科研究的綜合方法,考察甘寧青地理空間中商人活動市場具有的諸多獨具特色的區域面相,注重對觀念形態、行為規范、道德準則、宗教信仰在交易過程中所起作用及其影響的分析。
李曉英 ·地方史志 ·21.7萬字
本書系2016年元月天津“元明江南社會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也是國家社科基金重點研究項目“元、明前期的江南政策與社會發展脈絡”的最終成果之一。研討會論文所聚焦的元、明江南重要問題包括:元至明前期江南政策與社會發展比較、元明戶籍制度演變、衛所軍戶制與江南社會結構、訴訟刑法、江南科舉、地方士大夫政治與文化生活、市鎮起源與空間結構、海商、海禁與海防等。輯入該書時,又將上述問題分為“元明江南政治及軍制”、“元明江南戶籍賦役與經濟史”、“元明江南科舉、士人及宗教文化”、“元明富民、家族及風俗”和“海商、海禁與海防”等五編。該書是元史學者和明史學者聚集一堂,打破王朝界限,首次貫通性考察13世紀后期至16世紀江南問題的成功嘗試。它在中日學界熱切關注“唐宋變革”及部分歐美學者矚目“宋元明過渡”之外,提出了若干富于啟迪意義的見解,堪稱深化中近古歷史發展認識的有益探索。
李治安主編 ·中國史 ·48.9萬字
1911年,中國發生辛亥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三年后中國參戰;1919年,中國派代表團參加巴黎和會,接著爆發五四運動。辛亥革命及到五四運動爆發,中國情況是怎樣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等西方媒體進行了許多報道。許多來華西方人,包括諾獎作家賽珍珠也對中國的故事進行了講述。巴黎和會上,中國為了收回山東權益,中國駐美大使顧維鈞、中國外交總長陸征祥等,進行了怎樣斡旋?威爾遜想幫助中國收回山東權益,為什么與日本妥協了,造成了怎樣的后果?五四運動的起源,與威爾遜提倡的各國平等和民族自決是否有關系?中國知識精英胡適、蔡元培、陳獨秀等領導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美國對日本妥協,他們對美國失望了。但是西方的新聞媒體,看到中國正在發生的劇變,這就是“中國的覺醒”。歷史學家王笛的新著《中國記事:1912—1919》,展示了這段波瀾壯闊、色彩繽紛的非虛構歷史。
王笛 ·中國史 ·46.9萬字
秦漢是古代中國自夏商周三代以來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時代。秦漢統一國家的建立,是中國統一王朝國家與漢民族形成的新起點,是一次由宗法分封制國家政體和以“諸夏”為標志的早期華夏民族,向統一的君主集權制國家和統一的漢民族轉化的樞紐期,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然而,秦漢時期的國家構建與民族認同、社會整合的歷程并不是直線式發展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曲折往復的過程。本書共收入論文18篇,對秦漢時期的國家建構、社會整合、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出發,對秦漢制度、秦漢國人意識、秦漢基層社會整合、秦漢各階層的發展演變等加以研究。本書對于深入認識中國古代的國家、民族、社會的同一關系與動態特征有著重要學術價值。
李禹階 李勉主編 ·史學理論 ·23.9萬字
衛國,是先秦時期華夏大地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始封于西周初年,至秦二世時滅國,立國八百余年(約公元前11世紀至前209年)。本書展現了兩周時期衛國的興衰歷史,運用大量翔實的史料再現了衛國發達的經濟和文化,并對衛國的歷史名人做了一定的研究。衛國的政治地位、地理人文環境在當時的中原諸侯國相當顯赫,是華夏文明的先進代表,對中原古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郭霞 ·中國史 ·31.3萬字
西安事變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中華民國史、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一個特大歷史事件,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命運與中國社會發展進程。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為了隆重紀念西安事變八十周年,對西安事變八十年研究進行系統總結,繼承和弘揚西安事變抗日愛國精神,以利開展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開創西安事變研究的嶄新局面,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師生集體編寫了《西安事變研究備要》一書。該書內容分為西安事變研究綜述、論文索引、論著索引、史料索引四部分。
張華騰 杜海斌編 ·史學理論 ·28.4萬字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型。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的寧波首當其沖,特別是被指定為“外國人通商居留地”的“老外灘”,90年間發生了歷史性的滄桑巨變。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兩種文明的碰撞交融,無論主動抑或被迫,雙方都在接受和發展。本書設立了政局態勢、口岸經濟、治安市政、教會活動、名人軼事等五個專題,從大量的史料中精選細編,相當真實地展現了寧波的轉型過程。本書具有歷史和現實的雙重價值。
寧波市江北區史志中心編 ·地方史志 ·32.1萬字
本書基于阿穆爾河(黑龍江)左岸地區早期鐵器時代至中世紀考古學文化與民族歷史的變遷過程,對黑龍江上游左岸、黑龍江中游左岸與結雅河流域、黑龍江下游的古代城址進行了著錄,并對材料較為豐富、調查和發掘工作較為深入的近三十座古城進行了專題研究,在現有研究條件下,盡可能地還原了這些城址的時空背景和地理環境,并就其文化遺存狀況和族屬性質等重要問題作了詳實的論述。阿穆爾河(黑龍江)左岸地區古代城址主要為挹婁、室韋、靺鞨、女真等中國東北古代民族所修筑。
(俄)扎比亞科·安德烈·帕夫洛維奇 (俄)扎伊采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 (俄)麥德維杰夫·維塔利·葉戈羅維奇 ·文物考古 ·33.2萬字
本書共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古代民族與早期國家”,既涉及對東北古族歷史地理問題的個案考證,同時也回顧和總結了早期國家起源與形成的相關理論,以及專門梳理了遼西地區早期國家起源研究的現狀。中編“考古文化與歷史遺跡”,著重以玉禮器、墓葬、城址、聚落、古塔等考古學資料為研究對象,將視野聚焦于東北地區的禮制起源、社會形態、古代建筑和人地關系等問題,并以地方歷史遺跡的旅游資源評價為案例對文物的保護與開發途徑予以了嘗試性探索。下編“地域文化與歷史文獻”,分別以地名和古代民族稱號的源流與內涵考據為切入點,對東北的地域文化符號予以了重點討論,并對東北古代民族的有關正史文獻和方志內容予以了爬梳或訂補等。
王文軼 ·地方史志 ·16.5萬字
弗雷德里克·杰克遜·特納(FrederickJacksonTurner,1861-1932),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美國職業歷史學的重要奠基人。1893年,特納發表了《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從美國本土視角對美國歷史道路的形成提出了全新的解釋。在隨后的20世紀,特納的思想在美國知識界持續引發熱議,他的學說不但為美國史學貢獻了新的研究領域、方法與理念,而且在象牙塔外產生影響,參與了美國民眾集體歷史記憶的塑造及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建構。本書立足特納公開發表的作品及其部分未刊手稿,擇取“邊疆”、“地域”和“西部”等美國史學關鍵詞,試圖再現這位歷史學家完整而本真的思想世界,挖掘這些歷史思想得以孕育形成的歷史語境與史學語境,并從當代中國學者的立場對其史學思想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進行闡釋和評說。
王邵勵 ·史學理論 ·22.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