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看得見的二戰史》以時間先后順序為經,以東方戰場和西方戰場的重要人物、重大戰役為緯,經緯交織、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地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局部戰爭到全面戰爭的爆發、發展和結束的全過程,以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組建、形成、發展并最終戰勝德意日法西斯的全過程。這是一部以50萬字講述的二戰史詩,一幅以800余張珍貴照片真實再現的硝煙畫卷,中國最權威的戰史專家、世界最著名的戰地記者聯手為讀者打造的一部優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普及讀物。
肖石忠編著 ·普及讀物 ·44字
王鍾翰先生(1913—2007年)是中國現代著名清史、滿族史專家,該書對王鍾翰學術道路、史學成就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揭示了其治史風格既植根于中國傳統史學,又受到近現代史學思想與方法的熏陶;既有時代特點,又富有個人特色。該書不僅是對王鍾翰個體的研究,更可以通過個案進一步探視中國近現代史學發展的脈絡與規律。
李春保 ·史學理論 ·24.4萬字
中國古代政治詩是中國古代以政治事務為題材的專類詩歌,主要記述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狀況,涉及稅政、役政、糧政、荒政、漕政、河政等諸多政務。中國古代政治詩對各類政治人物和事象進行褒揚或貶斥,形成了頌政詩和怨政詩兩大范疇作品。本書以先秦至清末政治詩歌文本為研究對象,梳理中國古代政治詩的發展歷程,呈現中國古代政治詩的基本面貌,分析中國古代政治詩的價值體系,總結中國古代政治詩的創作規律,是一部系統全面闡釋中國古代政治詩的專著。
文航生 ·中國史 ·97.7萬字
本書是一部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本作品真實記錄了全國典型的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主戰場——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黃泥村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奮斗歷程,生動講述了該村村民打造幸福生活的故事。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黃泥村村民在黨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在基層黨員干部的精準幫扶下,轉變思想觀念、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辛勤的雙手種好藍莓、蔬菜等特色作物,找到適合當地特色的發展之路,以及從貧窮、落后到富裕、快速發展的改變之路。本書記錄的黃泥村是南京農業大學定點幫扶對象。南京農業大學師生組成的調研組深入一線,從產業扶貧、教育扶貧視角出發,結合第一手實踐資料,闡述了黃泥村全面脫貧的經驗,并進一步討論了解決相對貧困、實現鄉村振興等問題。
周力等 ·地方史志 ·23.7萬字
書稿主要選取了固原城修筑、拓筑和重大修繕的幾個里程碑式的時代節點,描述了其城修筑發展的歷史。固原古城筑城當在戰國時期,西漢有高平縣設立,漢武帝時期設置安定郡。固原城位于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軍事地理位置重要,地方政權建制層級高,是西北歷史名城。
薛正昌 ·地方史志 ·22.3萬字
本書的基礎是作者已經發表的研究兩漢河北的十幾篇論文和相關著述。整合深化這些內容構成了本書的主體,同時注意吸收學界新的研究成果,補充以往沒有研究和研究薄弱的內容。這種安排比之論文集能夠較全面系統地呈現漢代河北的面貌。探討的問題主要有:兩漢河北政治概況與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兩漢河北開發的地理環境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兩漢河北的政區與人口;兩漢河北的農業、手工業、城市、交通和商業;兩漢河北的思想文化;兩漢河北開發與漢王朝發展的關系等。
王文濤 ·地方史志 ·29.5萬字
從文明演進和城市發展的角度看,西亞既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亦是世界城市的起源地之一。從中外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角度來看,西亞城市既是陸上絲綢之路的系列支點,亦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結點。縱向上,本書將西亞城市發展分為城邦主導時期、原生帝國時期、希臘化時期、羅馬帝國時期、阿拉伯帝國時期、伊兒汗國時期和奧斯曼帝國時期七個階段,上起約公元前7000年以杰里科為代表的西亞乃至世界最早城市的興起,下迄公元1922年奧斯曼帝國的終結;在橫向上,本書從“政治生態”“發展概覽”“典型城市”等三個層面展開論述,以期立體呈現不同階段西亞城市政治生態、經濟貿易、社會生活、宗教文化和規劃管理等方面的大致樣貌。
孫寶國 ·世界史 ·19.9萬字
書稿為論文集,是2004年至2019年,任職于世界歷史研究所老師的論文結集出版。論文均已發表。書稿分五卷,分別是“古代中世紀研究”“俄羅斯中亞”“歐美史研究”“亞非拉研究”“史學理論研究”。書稿主要包括了以下文章:易建平《關于國家定義的重新認識》、劉健《赫梯基拉姆節日活動的儀式特征及其功能》、呂厚量《雅典古典時期的埃菲比亞文化》、祝宏俊《古代斯巴達的公民大會》、王超華《中世紀英格蘭仆從的法律地位探析》等。
汪朝光 羅文東主編 ·世界史 ·29.8萬字
魏晉南北朝是繼秦漢大一統之后出現的一次長時段的民族分裂時期,西晉滅亡,漢民族政權被迫遷出黃河流域,代之而起的是眾多胡族政權在中原的崛起,中華文化面臨發展中斷的危險,是拓跋部落乘時崛起,建立起北魏帝國,擔當起結束十六國,統一黃河流域,下啟隋唐統一新局的歷史使命,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豐富和發展。北魏帝國在延續中華文明連續發展進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而北魏帝國之所以能夠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乃在于它認同中華正統,大膽進行漢化改革,勇敢地吸收漢族文化,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去尋找自己的歷史定位。本書共收集7篇文章,其中發表于各期刊的5篇,2篇屬于第一次公開發表。這幾篇文章盡管撰寫、發表于不同時間,但其表現北魏在中華文明連續發展中地位主題的邏輯嚴密,環環相扣,故以《北魏在中華文明連續發展鏈條中的地位研究》為書名結集出版。
胡克森 ·史學理論 ·20.3萬字
“瑞安考據學第一人”方成珪延續乾嘉考據傳統,運用傳統語言文字學、文獻學考據方法,對經學、小學和文學等領域多部典籍做了細致考校。代表作《集韻考正》《字鑒校注》《韓集箋正》和《唐摭言校正》于音韻、訓詁、考據等方面均有獨到見解。本書以考據為切入點,以學派為觀察點,分研究、考校兩編,對方成珪考據學淵源、治學生平、學術特色與局限、考據學成就與影響等進行了考述,明晰了方成珪在清代考據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劉思文 ·史學理論 ·27萬字
本書是一本介紹公元前西亞政治變遷的通俗歷史著作,涵蓋范圍從公元前4千紀蘇美爾文明開始,中經阿卡德文明、巴比倫文明,再到亞述文明和波斯文明,最后以馬其頓帝國取代波斯作為結束。與已有學術著作相比,本書具有三個鮮明特點:第一,拋開歷史細節,注重勾勒公元前西亞政治變遷的脈絡和框架,以期幫助讀者迅速掌握古西亞的來龍去脈;第二,將看似雜亂無章的政權更替,還原為閃米特人和印歐人的持久博弈,揭示古西亞政治變遷的線索和動力;第三,將遙遠而陌生的古西亞與古東亞重大歷史事件相勾連,建立一種時空上的關聯,賦予異域歷史一種親近感。
胡其柱 ·世界史 ·22.6萬字
20世紀的中國歷史撰述出現了流派紛呈、方法各異、觀點多元的復雜局面,甚至有過激烈爭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中國歷史撰述的許多精彩“交鋒”,很大程度上是體現在如何撰寫“古史”部分。本書對20世紀中國歷史撰述中的“古史”建構作了條理清晰、材料充實的闡述和探究。以中國“古史”建構的具體“問題”為導向進行論述,具體“問題”之中,則基本以時間為線索加以展開,各個“問題”之間亦存在聯系,力圖橫向研究與縱向探討相結合,進而呈現出中國“古史”建構的整體面貌。本書依托史學史專業,調整問題意識,改進考察方法,旨在從“史著”和“史家”研究的老話題中挖掘出新的意義,開拓了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的新空間。
王興 ·史學理論 ·22.9萬字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文古舊地圖收藏首屈一指,本書在對國家圖書館所蔵中文古代地圖進行整理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材料,對中國古代各專題地圖的發展脈絡進行深入探討,并以此為基石,從國家圖書館藏中文古地圖中揀選出可以代表各專題地圖發展脈絡的地圖加以專門介紹,由此更為全面、綜合地展現中國古代地圖的發展脈絡。本書共收錄國家圖書館輿圖組組員論文59篇,從國圖的業務工作、古舊輿圖的全面俯瞰、專題輿圖的源流考辨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傳統輿圖的面貌,也介紹了國家圖書館長期以來在輿圖方面的工作情況。
白鴻葉 翁瑩芳主編 ·文物考古 ·42.6萬字
中華歷史與傳統文化論叢》為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主辦的學術集刊。集刊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歷史學、哲學、文學、政治學等學科范圍內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研究都是集刊的關注對象,以收錄原創學術論文為主,并開辟書評、學者訪談、名家隨筆、史料匯集等專欄。其中書評,歡迎對經典著作、新出著作等歷史學等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的書籍的深入剖析。學者訪談,可對學界泰斗、中青年學者進行深入且有啟發意義的訪談。名家隨筆,歡迎學者在學術之外中的人生思考。史料匯集,歡迎各界提供獨家的新見史料,或檔案、或碑刻、或契約文書等。
董邵偉 柴冰主編 ·中國史 ·28.3萬字
《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塑造和刻畫了一大批古代人物,構成了一座歷史人物的藝術長廊。其中那些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堪稱典型而無愧。本書便是閱讀、欣賞、研究、探索《史記》所寫這些人物的心得、體悟、識解與發現。全書依人物時代先后為序,分為夏商周人物、春秋戰國人物、秦漢之間人物、漢初將相、文景時代人物、武帝時代人物。其中美德惡德,是功是過,各行各業,方方面面,都有涉及。本書既可作為一般讀者走進《史記》的向導讀物,又可供《史記》研究者參考。
可永雪 ·中國史 ·21萬字
《全球史評論》由首都師范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8年創辦,劉新成教授和劉文明教授擔任主編,致力于在中國歷史學界推進全球史的研究視野與方法,提倡有關跨文化、跨國家、長時段的歷史現象的研究,注重揭示全球視野中的文明互動與交往,探尋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全球化進程,及其與地方特性的相互影響。
劉新成 劉文明主編 ·世界史 ·26.8萬字
本書聚焦宋代《尚書》學,運用語境重建與文本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以專題的形式,通過考察經典闡釋中基于時政判斷的理想圖景和行動指向,揭示《尚書》學之于兩宋變法、中興、災異論和理學等重大政治思想、實踐主題的回應和貢獻,以期歷史地理解經典闡釋的成因與意義,豐富關于傳統中國經學的認識,并嘗試從《尚書》學的視角,探索政治行為背后的思想邏輯。
劉力耘 ·史學理論 ·20.3萬字
這是古代中國的黃金時代!300年間,有眾人皆知的繁華盛世——人才輩出,萬國來朝,一切生氣蓬勃;300年間,有令人心痛的動蕩亂局——閹黨亂政,藩鎮割據,王朝逐漸頹靡。大唐是如何步入輝煌盛世,又是如何陷入混亂泥潭?本書以時間為脈絡,以事件為銜接,輔以豐富的歷史細節描述、人物形象刻畫,生動講述大唐王朝的繁華與衰敗、太平與亂戰。書中從唐高祖李淵和楊氏家族的恩怨情仇、奪取江山的創業歷程,到馬嵬坡之變的驚天內幕,再到梁代唐興的悲愴故事,前后涉及22位帝王,重點講述11個關鍵節點,完整再現李白筆下的盛景、杜甫筆下的亂世!
覃宜明 ·普及讀物 ·26.2萬字
本書匯聚了于可先生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成果,主要從歷史學視角剖析了中世紀西歐和中歐的信仰問題及相關思想運動的影響。改革開放后,我國學者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逐漸深入,于可先生便是其中的領軍人物。本書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為基石,展現了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不僅標志著中外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新篇章,還聚焦于人們的精神生活,理性探討了西歐社會的思想歷程。本書的學術性和歷史深度,對于研究相關問題及了解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于可 ·世界史 ·25.2萬字
本書聚焦近現代日本知識分子對同時代中國問題的觀察與研究,梳理、剖析那些身為他者的觀察者是如何認識、分析、評價中國的歷史變革的。本書選取中江兆民、有賀長雄、內藤湖南、中江丑吉、橘樸、竹內好、溝口雄三等人,圍繞政治真理與優良政體、文明的傳承與民族國家建構、傳統社會的轉型與傳統思想的近代轉換、革命與現代性、特殊性與普遍性等理論課題,批判性地分析典型人物的思想,考察他們的中國研究。本書有助于完善關于近現代日本知識分子的中國研究這一學術領域的知識體系,也有助于日本學界反思其近現代中國研究中的偏見與不足。
何鵬舉 ·史學理論 ·1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