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喬治·斯坦納的代表作,也是20世紀西方人文批評的經典著作。本書的核心議題是語言、文學批評與人道主義(及反人道主義)。其輯錄的文章寫于不同時期,但都共有一個根本的主題——語言的生命。在斯坦納看來,語言是文化的代表。而現代西方的幾股非人道主義逆流(尤其是納粹)導致了語言文化的濫用與污染,使西方文學的創作陷入“沉默”。因此,在經歷了種種浩劫之后,語言及其相關的現實世界究竟該何去何從?批評家與知識分子在這一過程中又該擔當何種責任?
(美)喬治·斯坦納 ·語言文字 ·31.4萬字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理論探討,在認真借鑒、審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中古漢語詞綴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下編主要采用上編所提出的理論及鑒別標準,對以往各家所認定的“阿、初、當、第、毒、兒、而、爾、復、更、乎、即、加、家、來、老、其、切、取、然、若、如、生、試、手、思、斯、頭、為、兮、馨、焉、言、伊、已、應、有、于、聿、爰、曰、云、載、者、祗、子、自”等47個中古漢語詞綴逐一進行考察辨析。
劉傳鴻 ·語言文字 ·31.4萬字
本書是作者30多年來介紹和研究法國符號學所寫文章的精選本。作者以一種比較淺顯的方式使讀者對法國符號學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書中介紹了法國符號學與普通語言學之間的關系,系統闡述了法國符號學自20世紀50年代誕生以來的發展歷史、主要學派和重要代表人物的理論與實踐,其有關羅蘭·巴特(巴爾特)的解讀文章有助于讀者去閱讀法國這一重要符號學家的著作,最后是作者結合具體對象所寫的符號學分析文章,有助于讀者學習符號學和運用符號學來分析身邊的事物。
懷宇 ·語言文字 ·31.4萬字
《本書以知識梳理為主,以具體實用為綱,以簡潔易懂為本,將翻譯與其他領域的關聯進行概括性介紹,內容涉及翻譯與當代中國、翻譯與語言、翻譯與哲學、翻譯與文化、文體與翻譯、翻譯主體性、不可譯性、翻譯理論、翻譯研究方法、翻譯技術等,希冀使其成為翻譯相關學科的知識小百科。全書共十五講,每一講結尾都附有思考題,以便讀者加深理解和掌握。本書供英語和翻譯專業本科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對翻譯研究感興趣的人士作為參考
張政 ·語言文字 ·31.3萬字
同源詞即漢語中有同一語源、音義相關的詞。本書以出土材料本義與《說文》本義不同的聲符為基礎,盡可能窮盡地系聯同聲符同源詞,嘗試解決聲符與同源詞、出土材料與同源詞系聯以及詞源意義的相通等問題。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從聲符的《說文》本義、現有考釋、出土材料本義、同源詞系聯、通用情況、詞源譜系等幾方面,系統地考證了93個同源詞族(組);下編則以上編的材料為基礎,探討了利用出土材料系聯同聲符同源詞族(組)的相關問題。充分利用出土文獻對確定詞的本義以及同源詞系聯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更好地解釋同源詞之間的關系,系聯到更完整的詞族,推動同源詞研究進一步發展。
李冬鴿 ·語言文字 ·31.2萬字
《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理論概要(應用語言學)》中十分強調語言教學與語言學的互動。這種互動體現在三方面:語言理論對語言教學有直接的影響;語言教學檢驗語言理論,并為語言理論提出新的課題;語言教學展現了對語言理論的應用過程。《概要》在介紹第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理論的時候,并沒有就漢語習得規律、習得過程、習得特點加以展開,而是詳細地討論了第二語言習得與學習的研究方法,從方法論的角度,授人以漁。
朱志平 ·語言文字 ·31.2萬字
本書以比較的視角觀察分析了漢語各方言和各詞類中的重疊現象,發現重疊在方言中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構形手段,也是一種重要的構詞方式。其中“構詞”作用體現為形容詞、動詞、量詞重疊后的“名詞化”(以官話為代表),名詞、動詞重疊后的“形容詞化”(以閩語為代表)。構形的主要作用則是表示一定的客觀“量”,但也有部分重疊形態的語義焦點是表示說者對量的主觀評價或對事物的主觀感情,具有強烈的主觀性。
付欣晴 ·語言文字 ·31萬字
《中國語言政策研究報告(2017)》是盤點、介紹2016年度我國語言政策研究狀況的中國“語言生活藍皮書”,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編、上海市教科院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編纂,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這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繼2015年之后,第三次發布藍皮書。本書秉持服務政府、服務學術、服務社會的宗旨,聚焦國家語言文字事業的發展需求,從語言政策與規劃理論建設和語言戰略研究、通用語普及政策研究、語言規范政策研究、語言保護政策研究、語言教育政策研究、語言傳播政策研究、語言服務政策研究、國外語言政策研究(包括語言政策國別研究、國際組織語言政策研究等)八個方面進行梳理,全面反映了我國2016年度語言文字政策研究的基本情況、主要成就和熱點趨勢。全書共收錄、介紹2016年度語言文字政策研究的論文527篇、著作6部。將每篇文獻按照八個大類和所涉主題分門別類地展現給讀者。是一部兼具學術性和實用性的資料工具書。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語言文字 ·30.9萬字
本書根據國務院關于國家公文處理辦法的規定編寫而成,結合相關國家法律文獻和現有相關資料,對辦公室寫作中經常涉及到的,以及人們在交往活動中頻繁使用的實用文體進行分類整理,重新編寫。全書內容豐富,涵蓋日常行政公文、事務文書、規章制度、會議文書、交際禮儀文書、商務貿易文書、經濟財務文書和法律文書8個部分、近90個文種的寫作知識,對每個文種的概念、特點、分類、寫作格式、注意事項、發布機關、單位和個體身份作了精要的介紹,并在其后提供了精心挑選的每種類型公文中的經典范例,以期真正做到文以致用。
蘇豫 ·語言文字 ·30.7萬字
本書共分六個篇章,分別是語法知識、詞匯知識、知識運用、閱讀理解、英譯漢和英語寫作,以知識點的形式分塊講述了專業碩士聯考英語二必備的知識、復習方法以及應試技巧。本書編寫特點如下:(1)緊扣新大綱要求,針對性強,方向明確,復習范圍一網打盡;(2)復習方法科學實用,語言知識系統全面且規律性強,讓學習變得更容易;(3)命題特點和解題思路一目了然,讓考試變得更輕松;(4)重點、難點和考點突出,講練結合,循序漸進,讓考生更加自信。
張能彥 ·語言文字 ·30.7萬字
如何培養成功心理?如何美化嗓音?如何使用態勢語?如何進行專題演講?如何掌握即興演講的技巧?如何提高論辯水平?如何進行求職面談?如何領會主持的藝術?該書用深入淺出的理論和具體生動的事例,回答了這些問題,告訴您如何通過訓練成為一個口才好的人。此次修訂增加了最新研究成果。
孫海燕 劉伯奎 ·語言文字 ·30.6萬字
本書在梳理百年語言學的相關專著、論文、教材的基礎上,對中國語言學思想史進行概述、提煉,立足文獻,注重史論。本書以中國語言學史研究為基礎,特別重視在傳統的語言學史研究的基礎上提取關于語言學思想史的史論來進行論述。作者認為,從語言學出發來談語言學思想史才是真正的語言學思想史,語言學思想史研究不能不顧語言學著述的相關文獻這一基礎。本書適于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及相關專業的教學科研人員閱讀。
薄守生 賴慧玲 ·語言文字 ·30.6萬字
本書基于夸張研究價值、缺失的梳理,探索廣義修辭學理論資源下的夸張研究模式,參與夸張研究轉向的學術實踐。夸張研究轉向發生于修辭學研究轉向—辭格研究轉向的學術背景,同時作為上述背景下的一道風景,豐富著修辭學研究的學術資源,二者體現為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討論了夸張的內涵與外延,提出夸張構式觀點,描述并解釋其結構、語義、功能特質,用系列研究個案論證了夸張詞匯、句子、語篇的三種存在形式,激活理論和實踐的關聯,深化夸張研究,探索了個體辭格研究路徑,擴大觀察,對整個辭格系統的研究也具有借鑒作用。我們試圖在修辭學研究領域融合關聯、話語標記、敘事學等理論,在更開闊的視野中觀察修辭學核心問題,讓夸張的故意言過其實特質,在跨學科研究模式中得到優化解釋。希望本項目的研究對文藝理論、修辭史以及修辭學史的夸張現象的認識及夸張理論的建構會有些許幫助。
高群 ·語言文字 ·30.5萬字
本書立足于認知語法和構式語法的理論假說,結合語義地圖模型,對上古漢語的不同與格句式做出分析。從句式多義性的角度出發,闡明了上古漢語與格句式所具有的不同意義,并討論了不同的與格句式如何在概念隱喻的作用下,由給予類事件的編碼擴大至其他非給予類事件的編碼。在此基礎上,還進一步討論了上古漢語是否具有與格交替現象以及如何解決概念空間上的斷鏈問題。
潘秋平 ·語言文字 ·30.4萬字
《美國文明史》2005年,榮獲上海交通大學教材立項,2006年,榮獲中國國家留學基金“青年骨干項目”,2007年,榮獲北京大學出版社“十一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2007年,榮獲紐約GilderLehrman美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基金,2009年,榮獲上海交通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立項,2010年,榮獲上海交通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系列教材立項。追求以史為鑒、批判思維的通識理念,把握條理明晰、疏朗有致的時間脈絡,梳理跌宕起伏、瞬息萬變的美國歷史,開掘影響深遠、意義非凡的重大事件,展現唇槍舌劍、針鋒相對的觀點碰撞,激發拓展視野、開闊眼界的社會思考,提供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文化啟迪,訓練審時度勢、洞察秋毫的政治判斷。
魏嘯飛 ·語言文字 ·30.4萬字
《普通話“了1”“了2”的語法異質性》通過盡量充分地觀察語言事實,證明普通話的時體詞“了1”“了2”共時上存在梯度異質性。具體而言,這兩個“了”句法性質上皆存在“動相補語→助詞”的連續統,它們均有多個時體功能,這可稱為“漢語‘了’的梯度異質假設”。該假設的直接證據來自普通話“了1”“了2”的分布態勢和語義效果,間接證據是北方方言里“了”類詞的語音變體現象。另外,全書的分析支持了雅洪托夫(1958)以來提出的“了1”“了2”是時體混合標記的觀點,認為兩個“了”除卻標示結果達成、完整體等情狀體貌義,它們的大多數功能還兼有相對非將來時的意義。
范曉蕾 ·語言文字 ·30.3萬字
由沈家煊先生主編的論文集《現代漢語語法的功能、語用、認知研究》2005年在我館出版,該書收集了由沈家煊先生率領的研究團隊在書出前五、六年間的研究成果。為集中反映現代漢語語法功能、語用、認知研究近十年來的新進展,同時也是對這個研究方向的開創者沈家煊先生的七十壽辰表示敬意,社科院語言所張伯江老師帶頭編輯了《現代漢語語法的功能、語用、認知研究》(二)。這本文集的作者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語言研究所一直追隨沈先生研究的中青年學者,二是學界具有同樣志趣的中青年學者,三是沈先生培養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員。該文集涉及現代漢語語法的功能、語用、認知研究各個方面,多數曾發表于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期刊,也有的是首次發表。這些文章,有對重要基本概念的理論思考,有語用原則的實際運用分析,有話語結構、話語標記和語體研究,有韻律特征的研究,有主觀性與主觀化問題的研究,有新的詞類觀與新的話題觀、謂語觀的相關研究,全面反映了這一研究取向的前沿成果。相信這本書的出版能夠引起關心漢語語法研究的學者的共同興趣,從而進一步推動語法研究的新探索。
張伯江 ·語言文字 ·30.2萬字
《中國黨政公文解疑全書》共四篇,第一篇公文文種解疑;第二篇公文格式與行文解疑;第三篇公文寫作技巧解疑;第四篇公文處理規范解疑。所列題目,均是長期研究和講學實踐中積累的,是與公文工作者及教學人員廣泛接觸和交流中的經驗總結。這些題目反映的問題源自公文處理工作的第一線,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實用性。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能全面地掌握公文寫作中的規范與技巧,了解公文處理實踐中的熱點、焦點和難點。
張保忠主編 ·語言文字 ·30萬字
中國語文教育史是漢語言文學(教師教育)方向的專業選修課,是學科教育(語文)碩士的主干課程之一。本書稿根據著者十多年的教學及研究心得整理而成,史料豐富,宏觀梳理了中國語文教育歷史發展歷程,揭示了各階段語文教學內容、語文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的聯系與發展,有利于語文教師從語文教育發展中得到借鑒,指導教育實踐;對教育工作者進行語文教育研究有較大的啟發。書稿體例簡要清晰,架構合理,內容詳略分明,每章有思考題、參考閱讀資料鏈接,既符合教學需要,又有利于使用者拓展學習或研究。
林暉 周小蓬 ·語言文字 ·30萬字
誤讀是20世紀文論的關鍵詞之一,是文學閱讀中最常見的現象。本書勾勒了后現代誤讀理論的譜系:解構的思維方式和解釋學的“合法偏見”等,描述了后現代誤讀理論的基本特征。重新審視了后現代誤讀理論的范疇語言、他者等,從語言的角度看,解構性、修辭性是誤讀生成的內在機制。從現象學的角度看,文本是一個他者,他者是理解的極限、形而上學的極限,用描述替代解釋成為方法論的重要變革。后現代誤讀理論同時產生了正負兩種效應,應認真加以反思和批判。關注后現代誤讀理論的新趨勢和新問題,以此為契機,在理論反思的基礎上,嘗試尋找一條新的研究途徑。
李兵 ·語言文字 ·30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