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這五個北歐國家的媒介發展在整個世界上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形成了所謂的“北歐媒介模式”,即基于表達自由和作為基本產品的自由報業;對媒介的政府資助及對作者的補貼;媒介和文化產品的消費水平較高。本書作為國內第一本關于北歐國家媒介興起及發展的著作,較為完整地梳理了北歐國家傳統媒介及新興媒體的產生、發展及特點,對我國從事媒介研究和中外新聞比較研究的學者和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王宇 ·新聞傳播 ·13.7萬字
學術出版是學術成果的載體和傳播平臺,它承擔了為學術成果研究提供知識服務和學術成果交易、傳播的功能,是學術價值得以實現的基本環節。繁榮中國學術出版必須抓住機遇,堅持學術出版的專業化。重新定義學術出版,著力提高學術出版門檻,打造新的學術出版生產鏈條;重新構建學術評價體系,構建科學、合理的知識分類標準和知識分類體系;建立學術“旋轉門”機制,培養專業的學者型、復合型編輯人才,真正發揮學術編輯內容價值發現者的功能。
謝曙光等 ·新聞傳播 ·15.1萬字
人工智能正在揭開時代變遷新篇章。本書在跨學科和跨行業的視野下,關注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的歷史發展、研發現狀以及在全球范圍內的應用前景。多位知名學者和業界專家圍繞這兩大技術的發展進行討論,呈現了多元的視角和富有見地的觀點。本書還介紹了機器人新聞和傳感器新聞等新聞業態的變革、虛擬現實技術給新聞從業者及新聞生產模式帶來的變化、新技術對媒介使用場景和受眾認知的重構以及為藝術報道領域帶來的新突破。
胡正榮 周亭 ·新聞傳播 ·16.3萬字
在講座中,方漢奇教授首先對中外新聞史研究做了簡單回顧,并充分肯定了中國新聞史研究的成績,同時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并對中國報紙起源、蘇共報刊史的影響、對個別報刊報人評價的偏頗以及對封建報刊態度等突出的四個問題做了分析。方漢奇先生對我國新聞史研究提出了多談深度,多做個人,多集材料的主張,而我們也從中看到了中國新聞史研究的整體提升方向。
方漢奇 ·新聞傳播 ·7304字
物以類聚人群分。《分眾閱讀:讀物給養頭腦》通過構建新媒體時代分眾閱讀服務框架,研判不同閱讀群體,甄別不同閱讀需求,指出了分眾閱讀與智慧提升的閱讀推廣新方略。
萬宇 王奕 ·新聞傳播 ·16.1萬字
《輿論學研究》是中國新聞史學會中國輿論學研究會的會刊,由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主辦。輯刊依托中國新聞史學會輿論學研究會的近200所會員單位,旨在搭建輿論學學術交流對話平臺,是中國首本最權威的輿論學專業刊物,收錄中國輿論學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輯刊設有“輿論學前沿”“輿論理論研究”“輿論史研究”“輿論學研究方法”“輿情觀察”“輿情報告”“媒介輿論研究”“海外輿情與國家形象”等欄目。
謝耘耕 陳虹 ·新聞傳播 ·19.6萬字
時代華納為何能夠迅速發展壯大?時代華納成功并購的秘訣是什么?本書通過解讀時代華納的發展歷史,了解這個傳媒帝國的各家前身企業及其并購的大致歷程;通過感悟時代華納的領導人,領會到時代華納屢次化險為夷、引領時代潮流的原因;通過解析時代華納的業務產品特征和營銷特點,縱覽時代華納龐大的傳媒業務體系和產品業態互動的獨特推廣方法;通過分析時代華納的資本運作、治理結構、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管理,了解其企業內部現狀和在并購后的融合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彭劍鋒 張小峰 陳靜淑 ·新聞傳播 ·19.4萬字
梁衡“新聞四部曲”的時間跨度為1978年到2018年,記錄了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新聞業發展的全過程,也記錄了作者四十年來在一線記者、學術評定、新聞管理和總編輯等四個不同崗位、不同側面的新聞人生。早年出版過的“新聞三部曲”是梁衡先生的新聞學術代表作,包括《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20世紀90年代推出后反響很大,成為當時的新聞入門必讀書。這次在三本書的基礎上又增加《總編手記:版面背后的故事》,合為“新聞四部曲”,正好是作者一生四種新聞人身份的忠實寫照。它不是作品集,是作品加剖析;也不是回憶錄,是回憶加思考。“新聞四部曲”是一個時代的記錄和一位新聞人的人生總結。)《記者札記:沒有新聞的角落》是作者在那個大變革的年代,1978年到1987年在《光明日報》駐基層記者站期間的新聞作品選編和自我剖析,展示了一名記者怎樣在看似沒有新聞的地方頻頻寫出頭條新聞,是一本指導新聞采訪業務的好書。作者的名言“記者出門跌一跤,也抓一把土”)即出自本書。
梁衡 ·新聞傳播 ·18.5萬字
《“明鏡”與“明燈”:中國主流媒體話語與社會變遷研究》(2003—2012)以中國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主政時期的“中國主流媒體十大流行語”“新華社年度十大新聞”以及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使用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通過比較分析和話語分析,闡述了新聞話語反映社會實踐和建構社會實踐的功能,以點帶面地描繪了中國社會的變遷發展。本書屬于解釋型研究,從三個層面——知識分析、理性分析、文化分析——展開對于中國主流媒體話語的分析。在知識分析層面,側重于從語用學、話語分析角度闡述主流媒體話語的特點及反映和建構社會實踐的方式;在理性分析層面,側重于媒體話語對于社會實踐的“明鏡”式反映和“明燈”式指引的內容分析;在文化分析層面,著力于闡釋主流媒體話語與社會實踐互塑過程中呈現的文化價值的四個維度。
高金萍 ·新聞傳播 ·14.5萬字
本書立足傳媒經濟學的研究框架,系統全面地研究了網絡漫畫的創作生產、發行傳播和用戶消費等環節。書中以網絡漫畫出版平臺(網站、App等)作為著力點,利用大數據技術和定量研究方法對漫畫作品、用戶和作者進行多維度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網絡漫畫的運營模式,提出以超級IP帶動跨界融合、構建行業綠色生態體系的發展對策。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劃發展司 ·新聞傳播 ·13.6萬字
本書為傳播學相關學術專著,以移動互聯網自媒體時代為背景,研究當下高校網絡輿論事件。首先從高校自媒體平臺的技術、功能、文化層面對其進行分析;其次考察高校輿論現狀,分類概述近13年高校網絡輿論事件;最后總結高校網絡輿論管理的經驗與不足,提出高校加強自媒體平臺建設及管理,加強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提升輿論應對能力的相關建議。
韓芳 ·新聞傳播 ·15.3萬字
程巍、陳眾議著的《中外暢銷書的傳播與接受研究》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國情調研項目成果,課題組以問卷、訪談、實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式,考察中外暢銷書(包含“網絡暢銷書”)的“制造”過程、傳播方式、互動方式、接受情況、對于讀者心理的影響——當然,為了描述這些問題,本課題組還將從歷史層面談到“文化”之于共同體的作用——以及這些影響之于公共領域的話語構成、輿論走向、文化領導權博弈、國家認同的形成或危機等方面的意義,以便為國家文化建設和國家文化戰略的制定提供一些參考。
程巍 陳眾議等 ·新聞傳播 ·18萬字
本書以傳播為視角,依據清代蒙古族詩人的漢文創作活動分析了蒙古族詩人的心態動機、行為方式及世人對詩人形象的接受、影響。清代蒙古族詩人的文學傳播活動展現了詩人的精神追求,保證了作品價值的實現,幫助詩人在清代文學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
邢淵淵 ·新聞傳播 ·19.8萬字
本書圍繞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實踐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全書分為六章。第1章是數據新聞與可視化概述,闡述和討論數據新聞的概念、實踐流程,數據可視化及其與數據新聞的關系等內容,是展開后續章節的基礎。第2~6章圍繞實踐流程展開,第2章介紹可視化前的數據準備——數據的搜集、處理與分析;第3~5章根據第1章對數據新聞中常用、適用的可視化工具的分類及常見可視化技術類型的討論,分別探討簡單易用的可視化工具及其可視化實踐、可視化框架與編程語言及其可視化實踐,以及特定展現形式的可視化實踐與工具;第6章在將前幾章所討論的內容進行串聯和綜合應用的基礎上,討論數據新聞可視化內容的整合呈現過程。本書適合從事數據新聞實踐和研究的新聞從業者或相關研究者閱讀,對相關領域的技術人員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還可作為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參考書。
肖倩 謝海濤 初曉青 ·新聞傳播 ·19.6萬字
本書收錄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在辨析、研究和批判資產階級新聞觀方面的文章二十九篇,內容涉及西方新聞自由、新聞專業主義、新聞與民主政治等,從多層次、多角度揭露和批判了西方的新聞自由、新聞專業主義的虛偽性。編入本文選的文章,一部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學者撰寫發表的文章,一部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院外專家學者撰寫發表的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院 ·新聞傳播 ·19.7萬字
本書的創新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將電視新聞實務、電視廣告實務和電視文藝實務等融入著述的視野,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全面論述,第二,將當代電視實務最活躍的節目形態和電視攝像的新理念融入其中,具有電視攝像研究的前瞻性,第三,采用實例分析研究方法,使理論與實務相結合,增強實用性。既吸收世界優秀新聞、廣告作品,又特別融入作者本身十多年新聞、廣告作品拍攝的實際經驗。
馬光明 ·新聞傳播 ·19.5萬字
互聯網是當前驅動媒介、傳播、文化與技術發生動態變化的核心因素,互聯網歷史與特定的社會歷史有著深刻的關聯共生關系,互聯網歷史研究也因此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有鑒于現有的互聯網研究缺乏歷史的縱深與反思的力度,本書嘗試跳脫出互聯網技術史、互聯網事件史與互聯網企業史等常規路徑而另辟蹊徑,轉而聚焦從社會記憶視角研究中國互聯網的社會史。透過從媒介記憶角度探究中國互聯網的總體歷史,從群體角度剖析中國網民的歷史畫像及其變遷機制,從網絡自傳角度闡述個體網民的互聯網使用過程,從互聯網記憶角度探討網民對BBS、消逝的網站以及QQ的記憶圖景,本書搭建了從社會記憶角度闡釋中國互聯網社會史的分析框架,豐富了中國互聯網歷史的研究視角和理論思考,以期拓展網絡傳播研究和媒介歷史研究。
吳世文 ·新聞傳播 ·17.7萬字
晴耕雨讀四時樂。《分時閱讀:讀書愉悅性情》從我國古代“晴耕雨讀”“剛經柔史”等傳統人文理念出發,探討了四時八節的年度閱讀,以及幼、童、少、青、壯、老齡的終身閱讀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具體閱讀方略和若干推薦讀物,是一部以“人生分時”為中心,貫穿了“分級”“分眾”“分類”等理念的指導性讀物。
蔡思明等編著 ·新聞傳播 ·14.6萬字
這是新一代互聯網新聞人的光榮與夢想——本書歷時3年寫成,作者超過100人,編輯接近30人。此前曾有兩個內部版,《搜狐新聞采編規范(2014版)》、《搜狐新聞采編規范(2015版)》。這是一本“立體”讀物——本書22章,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新媒體新聞編輯規范,下編為專題解讀。全書集結了300多個案例,配有6個視頻動畫,10多個H5頁面及圖表。這是一本可以為互聯網新聞行業樹立規范的教材。10多年前的《新浪之道》代表了PC時代門戶網站的報道理念,《超越門戶》則傳遞移動互聯時代的全新報道理念。書中內容80%以上與移動互聯相關。特別是新聞客戶端編輯、全媒體直播、最終頁編輯、H5設計等章節,代表了時代前沿的操作手段。
吳晨光 ·新聞傳播 ·13.3萬字
中日兩國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原因,在新聞報道中難免產生摩擦,遭遇難點與誤區。卓南生教授從日本媒體對大眾進行輿論誘導的三大常用手段入手,指出日本大眾在國際問題上容易達成高度共識的原因。同時指出日媒報道的國際新聞實質上反映出其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與大國意識。在以上兩方面的鋪墊下,卓南生集中分析了奧運時期日本媒體在西藏問題、毒水餃問題的操作以及釣魚島事件中日媒的姿態與角色。最后,卓南生指出了中國對日報道的三大誤區:簡化日本人士對華態度、不恰當使用“反日”、“排日”等易引起民族對立問題的詞語,以及報喜不報憂的片面報道形式。
卓南生 ·新聞傳播 ·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