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1、序言(請知名人士撰寫);2、五屆獲獎者的名單、照片及頒獎辭;3、新聞學子獎獲獎者對范敬宜新聞思想的學習感悟及自己新聞實踐的體會(40位獲獎者,每人2000字左右);3、獲得新聞教育良師獎的代表在頒獎典禮上的發言;4、獲得新聞教育良友獎的代表在頒獎典禮上的發言;5、頒獎活動部分照片;6、附:關于范敬宜新聞教育基金及范敬宜新聞教育獎的介紹。
范敬宜新聞教育獎組委會 ·新聞傳播 ·11.5萬字
本書是中國書刊發行業最大的民營企業人天書店的企業傳記,內容分為九大部分,收錄了人天書店2000年至今的歷年工作報告(包括年度中期總結和年終總結)、演講稿、“人天事件”相關內容、媒體報道、館配文匯、人天驛站、商業計劃書、蔚藍圖書館、專家評述等,洋洋五十萬言,對人天書店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立體介紹,可以說是一部記錄人天書店成長軌跡的“編年史”。本次出版也是人天書店首次將大量企業內部資料對外公開發布。
鄒進 ·新聞傳播 ·46.9萬字
本書通過對3個留守兒童大省河南、安徽、湖南進行問卷調查,分析留守兒童的媒介使用現狀與問題、媒介素養的測量與評估、媒介對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影響,總結了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國際經驗,提出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媒介素養教育的政策與實踐建議,并對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命運與未來進行了展望和反思。本書探索的媒介素養教育行動與方法,可為我國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工作提供具有參照價值的操作框架。
鄭素俠 ·新聞傳播 ·10.9萬字
《傳媒時光》收錄了作者從業三十余年來,所創作的優秀廣播電視文藝作品的創意策劃文本,經典案例,以及多篇學術論文和演講實錄;集結了作者多年來在實踐中的創作理念、管理模式和操作方法;深度呈現了作者對全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現狀的思考,對電視理論的獨到闡釋,對文化品格的堅守;匯聚了作者大量優秀作品的珍貴圖片資料。
王俊杰 ·新聞傳播 ·18.1萬字
本書堅持理論與現實相統一、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從分析網絡傳播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相關理論入手,緊密結合網絡傳播的特征和功能,注重對網絡傳播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主體、傳播受眾、傳播效果進行調查與研究,了解馬克思主義網絡傳播的基本經驗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再對網絡傳播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容與形式、原則與機制、傳播模式、有效途徑、經驗啟示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探討,從而為如何充分利用網絡傳播的優勢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借鑒與參考,以確保馬克思主義在網絡傳播視域下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從而維護國家網絡和信息安全。
鄭潔等 ·新聞傳播 ·23.2萬字
本書著眼于新媒體環境,研究電視新聞媒體生產流程中存在的問題、成因和再造對策。借助多學科的理論與知識,并通過央視實際案例的分析,對新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生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目標和舉措。指出面對新媒體環境,電視新聞生產應該以全面轉型生產方式,全面優化組織架構,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全面革新從業人員的“四個全面”為再造流程的目標;重點打造指揮調度的策劃平臺、信息匯集的采訪平臺、加工共享的編輯平臺、反饋增值的評價平臺,以及在流程中加入新媒體和大數據的新聞生產,使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從以新聞傳播為主要功能轉變為集信息生產、交換、消費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電視新聞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電視新聞產品和服務。這些見解不僅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而且也具有實際可操作性。
張柱 ·新聞傳播 ·11.2萬字
集體記憶是群體成員在傳播和互動中不斷獲得并廣泛共享的那些有關群體共同元素的結構化信息。集體記憶包括群體擁有和共享的過往歷史、當下特質和經歷等豐富的內容,既是能夠被群體成員共享的內容,同時也在整體上是群體成員存儲和讀取過去的框架。在社會學和新史學等領域,集體記憶被認為具有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對形塑國家認同、傳承民族文化、組織社會行動、指導日常生活等都極具理論和現實意義。雖然已有大量積累,但集體記憶研究總體上仍舊缺乏明確的中心和固定的范式。本書基于傳播學思想來思考集體記憶。認為,傳播問題是集體記憶的核心問題,集體記憶是建構的,存在于人、群體及社會的持續互動之中。因此,本書在傳播視野下集中研究集體記憶建構的理論研究框架,具體包括集體記憶的概念、內容體系、傳承傳播、建構中權力及博弈等方面的理論內容以及一些原則性的實踐策略。
張慶園 ·新聞傳播 ·16.1萬字
延安《解放日報》是中國共產黨新聞傳播事業的奠基。本書力圖突破傳統新聞學研究模式,立足傳播學視角,遵循傳播歷程、傳播生態、傳播要素、傳播形態、傳播系統、傳播功能為主的多方位研究路線,對延安《解放日報》的傳播體系進行了系統研究。本書在總結延安《解放日報》傳播經驗的基礎上,反思了延安《解放日報》的傳播缺憾,并立足當下,對延安《解放日報》傳播經驗的歷史傳承和現代化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為中國當今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鑒。
李曉靈 王曉梅 ·新聞傳播 ·21.5萬字
本書基于電影審美場境理論和國家形象接受特點,分析了我國電影國家形象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從概念、審美、符號、情感等方面考察電影影像中的中國形象創作路徑,并從海外受眾接受的角度,探討如何從“影像”到“印象”,提出中國電影國家形象海外傳播的宏觀策略和微觀策略,以提升我國電影國家形象海外傳播效果。
萬麗萍 ·新聞傳播 ·29.4萬字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各項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也面對著許多新的挑戰。新華社記者響應最總書記“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的號召,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圍繞黨中央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一帶一路”倡議、“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等重大戰略部署,選取“鋼鐵駝隊”、中關村發展、傳統村落保護、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橋梁發展、水安全等重大問題,行萬里路、訪百十人,深入采訪、精心寫作,展現了一個個當代中國人的創業夢、村落保護夢、垃圾分類夢、橋梁強國夢。
李斌 ·新聞傳播 ·16.8萬字
本書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視角出發,以社會組織為主線,利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深入研究了我國金沙江畔一個地勢險要、民風剽悍區域的社會群體的文化風格。本書描述了“地緣關系”和“血緣關系”之間的二元關系,指出文化阻隔源于“地緣關系”,而“地緣關系”又自發形成“血緣關系”;本書超越了利奇提出的“鐘擺模式”理論,提出“鐘擺模式”應該是動態中的“擺”和動態中的“平衡”相結合;本書還認為,在“地緣關系”基礎上形成的“血緣組織”不能將一個區域內的各種力量統一起來,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應是代表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的政治組織,即國家。本書由七章組成,在遵循人類學整體觀的基礎上,運用了歷史分析的方法和綜合比較的方法進行研究與探索,是一部內涵豐富兼具趣味性的學術著作。
廖建新 ·新聞傳播 ·19.6萬字
報紙版權問題叢生,與報紙被版權(著作權)法邊緣化有關,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在于現行的版權法沒有給予新聞作品以應有的版權地位。本書從報紙版權的哲學理論入手,探求了報紙版權的合理性。分別對報紙的轉載與摘編、圖片的版權問題、報紙作者的版權問題、報社的版權意識以及報紙版權的集體管理等問題進行了探討。該書既注重學理的剖析,也兼顧實務的討論,填補了報紙版權專門研究的空白。
劉海明 ·新聞傳播 ·20.8萬字
本書緊緊圍繞新媒體時代會展交互藝術這個主題,分三篇對新媒體時代的交互藝術及其在會展行業運用和會展主題策劃與傳播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胡維平等 ·新聞傳播 ·17.3萬字
本書分3部分,第1部分介紹廣告基本知識,廣告語言特點,英漢廣告語言、文化與修辭差異;第2部分為廣告翻譯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包括對廣告翻譯屬性、特點與標準的說明,對廣告翻譯指導原則的分析,對廣告翻譯的一般策略(如直譯、意譯、增譯、縮譯、套譯、不譯、編譯等)的介紹;第3部分是廣告翻譯能力的拓展,由廣告視野反觀翻譯活動,提出宏觀廣告視野對商標、新聞標題、電影篇名、校訓等應用翻譯活動的指導和實踐意義。
彭朝忠 ·新聞傳播 ·19.1萬字
本書是《溫州都市報》自2013至2016年關于媒體融合先行先試的探索思考。溫州都市報的媒體融合實驗始于2013年。其理念和運行方式與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的講話十分契合。2015年10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組織評選并表彰了“媒體融合教學十大經典案例”,溫州都市報“三大再造”融合模式與新華社客戶端、人民日報微信矩陣群、今日頭條等一同入選,成為唯一入選的地市級媒體。評委會專家組認為,溫州都市報雖然不是全國最早提出全媒體概念的,但是全國第一個真正實現全媒體的媒體。
郭樂天 ·新聞傳播 ·16.3萬字
《大眾傳媒公共性研究》主要就大眾傳媒公共性基本表征與邏輯淵源、中國傳媒公共性歷史實踐狀況與當代實現困境、傳媒兌現公共性的基本途徑與公共媒體未來發展設想等方面展開學術梳理。作者認為,傳媒公共性兌現的程度,取決于政府行為(是否濫用政治公權力)、媒體自主性(廣告宣傳收益是否腐蝕媒體傳播獲得的獨立自主)、社會理性(公眾為了公益是否具有理性參與、協商、監督公共事務的熱情和能力)等三種力量相互牽制的狀況。因此,應對措施就應該是:政府設法改變弱勢群體媒介弱勢局面,借鑒國外經驗,創辦公共媒體平臺;媒體突出公共輿論空間角色,彰顯社會普遍利益;社會培育全民公共精神與監督媒體的能力。最后,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作者提出重樹“群眾辦報”傳統也是應對當代傳媒公共性困境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全書論述絲絲入扣,分析嚴謹扎實,結論實在,富有啟發意義。
朱清河 ·新聞傳播 ·22.1萬字
兩位作者是兒童出版和兒童教育領域專家,策劃出版了多本兒童暢銷書籍,還有多項獲得了國家重點項目,是這個領域內的權威人士。這次他們從兒童圖畫書的兒童性、教育性、文化屬性和商品屬性出發,對圖畫書作為一種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兒童傳播媒介、教育媒介和文化消費品所蘊藏的獨特價值,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圖畫書何以暢銷、如何合理規劃圖畫書選題、原創圖畫書發展、動漫圖畫書、AR圖畫書等一系列圖畫書出版現象進行了分析,同時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及消費主義影響下的媒介融合等對兒童圖畫書出版的未來趨勢進行了展望。
劉曉曄 王壯 ·新聞傳播 ·11.6萬字
本書借助海內外比較成熟的“分級閱讀”理念,從“讀物給養頭腦”的知識傳播和文化影響角度,具體敘述如何依據孩子們的生理、心理年齡,針對幼兒、少兒以及學齡前、學齡后,分別給予家庭導讀、親子共讀的書目推薦,以及針對不同體裁讀物,所需要的領讀、導讀、誦讀方法建議。
尹士亮等 ·新聞傳播 ·7.5萬字
本輯“專題策劃”聚焦“新媒體語境下的多元參與與社會治理”,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影響政府進行政策回應的要素、中產階層在網絡社會中的群像演變特征及其對輿情治理的影響、“高考”議題在媒體報道中的話語建構等;“學術沙龍”重點關注媒介研究指標體系的建構與測量,聚焦于對媒介使用行為及其影響機制的量化研究。“個案研究”重點關注國際網絡空間建構與國家形象傳播,以及虛擬現實技術給傳統文化形態帶來的全新表征與影響。
謝耘耕 陳虹 ·新聞傳播 ·20.5萬字
本書的內容主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交往哲學理論為分析和論證依據,從主體間性哲學視角分析和研究宣傳片傳受關系問題。通過對中國宣傳片傳受關系歷史發展的實然性梳理,歸納出不同時期宣傳片傳受關系形態與特點;通過對于影響宣傳片傳受關系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依據交往實踐觀,總結歸納出宣傳片傳受關系的演進規律、形成機制和發展趨勢,進而,通過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方法,推論出宣傳片傳受關系理想發展趨勢和理想關系形態:即通向交往理性的傳受和諧自由關系,并結合交往實踐規范理論對其進行理論建構。
國玉霞 ·新聞傳播 ·13.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