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對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改編中的娛樂化、世俗化現象的全面考察,探討了消費文化語境下電影改編觀念的嬗變及其誤區。結合一系列具體改編影片,分析了娛樂化、世俗化改編中存在的問題,并試圖從理論上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為當前電影改編尤其是文學名著的電影改編走出“過度娛樂化”困境提供借鑒,使其既能夠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又能夠發揮出延續文學經典、傳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周仲謀 ·新聞傳播 ·18.1萬字
本書系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聞自由化與蘇共亡黨關系研究”之研究成果,對蘇聯晚期執政生態、媒介生態、公開性、輿論多元化、蘇聯報刊與其他大眾傳媒法的制定與頒布等核心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書中所包含的研究材料、主要見解、論述和結論等,有助于讀者從新聞傳播學角度,全面了解蘇聯晚期推行公開性與輿論多元化改革,以及大眾傳媒在改革過程中逐步走向失控的歷史過程。
張舉璽等 ·新聞傳播 ·32.7萬字
本書以熊貓頻道及其國際傳播實踐為案例,從傳播學的視頻傳播、人類學的價值共通性、社會學的文化變遷、心理學的接受心理等宏觀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同時,熊貓頻道及其內容傳播作為一個文化產品,在進行國際傳播的過程中實現品牌化的發展,以此微觀視角為補充進一步擴展研究。通過本研究,試圖解決兩層含義的問題:一是熊貓頻道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和怎么辦的本體問題;二是從熊貓頻道出發而不局限于熊貓頻道,探討視頻內容國際傳播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外延問題。
汪文斌 ·新聞傳播 ·15.4萬字
傳播政治經濟學奠基人文森特·莫斯可代表作,深度解讀“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傳播政治經濟學必讀書目,二十世紀社會科學經典之作;全球傳播學界公認的批判傳播理論的標志性作品,開闊的跨學科視野和深厚的理論歸納廣受認可。《傳播政治經濟學》一書1996年出版后,學界普遍高度評價該書開闊的跨學科視野和深厚的理論歸納。作者廣泛聽取反饋意見,2009年出版修訂版,不僅案例材料得以及時更新,而且全書的理論胸襟和討論范疇更加開闊和深透,詳細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工具和理論積累路徑,且以此解析當今全球化、數字化、商業化的傳播產業、傳播制度和傳播現象背后權力扮演的角色。傳播學作為外來學科,急需引進美國實證主義之外的具有理論和歷史脈絡的傳播政治經濟學流派的經典論著,《傳播政治經濟學》將傳播政治經濟學放置于具體社會情境的歷史進程中考察,依據社會正義的標準加以評價,是目前全球傳播學界公認的批判傳播理論的標志性作品。
(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 ·新聞傳播 ·24.3萬字
本書以大數據時代和全媒體時代的傳播變革為背景,運用相關理論,結合當前數字技術條件下傳統媒體微博客戶端出現的傳播失范案例,探討全媒體時代下媒體傳播亟待更新的傳播倫理,以期為今后的傳播活動提供新的倫理規范。
曹漪那 楊珊 王慧敏 趙唯陽 ·新聞傳播 ·13.3萬字
本書將社會價值論的理論和方法引入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研究中,以情報學信息資源管理理論為研究基礎,旨在探索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社會價值的基本規律,闡釋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社會價值的內涵、類型與特性,闡述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社會價值的具體表現,總結有關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社會價值評價的基本思路,對典型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社會價值進行分析,力圖全面而翔實地探討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社會價值問題。
李倩 ·新聞傳播 ·13.8萬字
借助景觀社會的視角,繼承伯明翰學派、法蘭克福學派和后現代主義理論中一脈相承的研究思路,從社會經濟發展背景和我國轉型期的實踐出發,考察電視娛樂化轉向背后的消費主義和技術動因,將電視娛樂化轉向視為當前生產力、生產關系發展的結果,并以此探尋電視娛樂化轉向的未來,尋求電視核心優勢的再建構。
喬新玉 ·新聞傳播 ·22.4萬字
《輿論引導新論》以21世紀以來全球化給世界經濟和政治帶來巨大變革,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處于轉型期的新形勢下如何建立、健全輿論引導格局和機制為研究對象,考察了我國輿論引導工作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以及傳媒業步入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描述了21世紀以來我國輿論引導工作業已形成的格局和機制的總體狀況,分析當前我國輿論引導格局和機制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力圖探索建立健全輿論引導新格局和新機制的路徑和方法。
雷躍捷 薛寶琴等 ·新聞傳播 ·16.6萬字
現實世界情緒挺穩定的人,怎么一上網就成了滿屏臟話的噴子?真的走出信息繭房,我們非但沒有走向開放包容,反倒變得更封閉極端?在互聯網時代若無法“退網保平安”,我們又該如何平和地面對、聆聽甚至接納不同觀點?前沿計算社會科學方法+經典社會學理論再闡釋,探尋網絡政治極化的根源入選普林斯頓大學新生指定閱讀書目我們在現實世界遭受社會孤立之苦,被我們寄予厚望打破隔離的互聯網,如今也日益變成充滿隔閡與暴力的場所。我們把社交媒體平臺的政策和內容分發算法視為罪魁禍首,考慮徹底退網的可能,但本書作者克里斯·貝爾讓我們停下來思考另一種可能。利用經過精妙設計的在線實驗和深入訪談,他在本書中證明了走出回聲室(信息繭房)會使我們更加極化,而不是減少極化。本書挑戰了關于回聲室、境外勢力和激進算法的常見神話,揭示了社交媒體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鏡,它扭曲了我們的身份認同,增強了追求地位的極端派的力量,讓溫和派幾乎隱形;而政治部落主義的解決之道,就在我們自身深處。
(美)克里斯·貝爾 ·新聞傳播 ·10.9萬字
《組織傳播學:結構與關系的象征性互動》以綜合交叉的知識視角,梳理了組織傳播理論發展的思想脈絡,討論了組織傳播學的主要范疇,研究了潛藏在組織傳播表象背后的深層規律,建構了以結構與關系象征性互動為內涵的組織傳播學理論體系。《組織傳播:結構與關系的象征性互動》可以作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學用書,也可以為組織傳播領域的研究者提供有意義的理論線索;對黨派、政府、工商企業及學校等機構和部門的各類管理者、從業者了解組織傳播學原理、做好組織傳播與溝通工作也會有所幫助。
胡河寧 ·新聞傳播 ·24.5萬字
本書對博客、短信、微信等新媒體進行研究與分析,探討博客為女性和女性主義提供的話語新空間,從理論與現實兩個層面論述博客是對女性現實生活空間的延伸,并未拓展女性和女性主義的權力與生存空間;以短信傳播與兩性關系的文化建構為論題,對現代社會中新媒體的運用與社會性別關系建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對社會性別角色在微信空間的呈現進行了深入探討,梳理了性別氣質的呈現方式、內容、心理特點,對社會性別角色在微信空間中的構建進行了闡述。
公衍峰 楊佳 ·新聞傳播 ·17.5萬字
《全媒體新聞采寫教程》是在“全媒體、大傳播”業界變革的背景下和培養“全媒體記者”新聞教育改革的前提下編寫的教材,旨在培養學生在全媒體時代新聞采訪、采集、寫作、制作的理論知識與綜合技能。《全媒體新聞采寫教程》以清晰簡約的觀點和豐富新鮮的案例,介紹了全媒體產生的背景、全媒體背景下新聞采寫的共同規律以及不同媒體的新聞采寫技巧。本教材可用作高等院校新聞與傳播學科教材、新聞愛好者自學讀物。也可用作新聞工作者的業務參考書。
張從明 ·新聞傳播 ·29.1萬字
本書以傳播儀式觀和媒介儀式理論為主,以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一精神日歷為切入口,借鑒人類學儀式理論,觀察儀式傳播、媒介儀式與傳統節日文化、信仰重塑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如何借由信仰共同體來構建精神世界,以及因信仰聯結而強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問題;剖析了傳統節日的儀式衰微與信仰缺失之因,從群體儀式傳播和媒介儀式兩方面提出如何利用傳統節日這一每年輪回往復的時間資源重塑民眾信仰,構建精神世界,重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及鄉村秩序。
郭講用 ·新聞傳播 ·13.9萬字
今天,我們怎樣采寫通訊?怎樣才能創作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精品?本書即是新華社社長李從軍多年來對通訊創作理性思考和實踐創作的總結。全書著眼于當今時代的新聞特征和審美要求,就如何采寫創作好通訊談作者的切身體會,著重談了如何適應這個時代的要求去采寫通訊,這些議論很多是結合作者的通訊創作實踐而生發的。這也是本書的一個特點。
李從軍 ·新聞傳播 ·27萬字
《媒介批評》是對各類大眾媒介進行研究和批評的學術性出版物,意在從媒介學的角度對當前的大眾文化和時尚進行批評、讀解,考察媒介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系,提供媒介批評的方法。《媒介批評》已出版六輯,其為高等學校師生、科研單位研究人員、大眾媒體(報刊、電視、網絡等)從業者提供針對當代媒介的評論性言論和交流最新學術資訊平臺的辦刊方針獲得了業界的廣泛認同,在媒介批評與研究領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本輯文章主要分核心話題——網絡直播、今日視點——VR研究、文化產業探析、影像批評、社交媒介與時尚、文體與寫作、圖像與視覺文化,以當前正熱的網絡直播為核心話題,輔以對VR(虛擬現實技術)及文化產業、電影、社交媒介等的專題論說。
蔣原倫 張檸 ·新聞傳播 ·16.9萬字
美國公共電視從其誕生之日起即被賦予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多重使命,它以市場無法提供其播出的特殊節目以及為公眾服務的目標而在美國電視業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本著以觀念、價值、規制三個關鍵詞為研究核心,對美國公共電視的觀念發生、補償功能、運行機制、規制變遷、啟示意義進行深入探討,旨在揭示:支撐美國公共電視觀念的社會、文化、制度根基是什么?美國公共電視如何克服電視的商業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的巨大沖突?美國公共電視如何處理同政府、協會、民間團體和各種社會力量之間的關系?美國公共電視在其演進過程中,規制產生過怎樣的變遷,導致這種變遷的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是什么?美國公共電視對于中國電視發展的啟示意義與借鑒價值何在?借此發掘和彰顯美國公共電視的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實現美國公共電視研究的視角轉換。
王哲平 ·新聞傳播 ·15.5萬字
本書將新聞倫理問題置于傳播社會學框架之中,從媒介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出發,以社會交換理論與新聞生產社會學的相關理論作為理論資源,嘗試揭示傳媒轉型的背景下傳媒組織及新聞從業者出現新聞倫理問題的深層動因。“媒介交換網絡”是指媒介與管理者、投資者、消息來源以及受眾之間所形成的網狀的互動結構。本書將媒介交換網絡中的行動者當作彼此相互聯系的各個節點,在網絡的每一個節點上,行動者根據自己的目標、受支配的價值觀、可供選擇的交換資源以及面臨的社會情境,直接參與做出決定。正是發生在他們之間的互動形成了媒介交換網絡,反過來,這一已形成的網絡又會影響身處其中的他們所做出的每一個選擇與決定,包括傳媒組織與新聞從業者所做出的新聞倫理抉擇。
聞娛 ·新聞傳播 ·19.4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重大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輿論傳播與引導,具體包括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與微博輿論傳播的關系,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微博輿論的表現與傳播規律,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微博輿情進行監測、分析與評估,微博輿論傳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及正確的引導方法與途徑等。書中集納了大量典型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微博輿論傳播案例,研究中理論與方法并重,是輿論研究的絕佳讀物。
余秀才 ·新聞傳播 ·20.1萬字
此書旨在梳理和分析作為傳播學研究一大部類的媒介分析領域的成果,尤其是新成果,綜合探討了國外著名學者英尼斯、威廉斯、梅洛維茨、貝尼格、鮑爾-洛基奇、希勒、卡斯特爾等人的媒介理論和媒介觀,其中對卡斯特爾有關思想的綜合探討是新增內容。本書同時對我國的媒介研究狀況和傳媒實踐發展現狀,尤其是媒體融合的發展現狀做了調查分析,提出了鮮明的觀點。書中闡述了一系列重要的相關命題:媒介技術的沿革、各種媒介技術的特征及作用、媒介演變同人類社會變遷和文明發展史的關系、媒介發展與社會背景的互動等。
張詠華 ·新聞傳播 ·23.2萬字
《動力學視域下的網絡輿情演化研究》基于動力學視域,以食品安全輿情為案例,對網絡輿情的演化機制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對如何理性認識當今的網絡輿論生態,如何辯證看待“喧囂沸騰”的網絡輿情,如何促成良性的網絡輿論環境,如何在新的媒體環境下引導網絡輿論向良性發展等問題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黃衛東 洪小娟 林萍 ·新聞傳播 ·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