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介紹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對新聞傳播教育的改變源于兩個層面的沖擊:對于整個社會信息系統而言,它降低了新聞制作和傳播的門檻,從而對職業新聞傳播人員的專業性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對于現實的新聞傳播業而言,媒介邊界模糊,同時跨越兩個或兩個以上媒體形式進行新聞生產與分發的融合新聞已成潮流,媒介融合是當前傳媒業發展的最大趨勢。
左晶 ·新聞傳播 ·14.3萬字
本書通過對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改編中的娛樂化、世俗化現象的全面考察,探討了消費文化語境下電影改編觀念的嬗變及其誤區。結合一系列具體改編影片,分析了娛樂化、世俗化改編中存在的問題,并試圖從理論上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為當前電影改編尤其是文學名著的電影改編走出“過度娛樂化”困境提供借鑒,使其既能夠創造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又能夠發揮出延續文學經典、傳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周仲謀 ·新聞傳播 ·18.1萬字
《中國信息化發展報告》是工信部信息化推進司連續出版的有關信息化發展的年度報告。此年度報告主要反映中國信息化發展的最新進展,2011年的報告主要是圍繞物聯網,研究物聯網在我國各領域的應用及發展趨勢。該報告的出版對信息化管理部門、企事業機構、研究院所以及高等院校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編 ·新聞傳播 ·19.4萬字
Web2.0賦予了用戶創造內容的權利,改變了媒體及傳播業的格局。“社會媒體”,包括社交網絡、博客、論壇及微博等漸成主流平臺,“逼迫”營銷人需要盡快懂得運用“新規則”來與消費者溝通。《社會媒體營銷》將超越技術,介紹在國內有影響力的各種社會媒體營銷手段。讀者將通過從業人員的一線觀察和真實案例來了解及掌握社會媒體是如何創新并重塑了營銷業。
任向暉 朱芳文主編 ·新聞傳播 ·16.8萬字
本書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信息化的基本概念,發展趨勢,內容體系和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方法和經驗,同時,對信息化帶來的社會經濟的影響也作了比較深刻的分析。全書采用講座形式編寫,共分十講:第一講信息化——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第二講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趨勢,第三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第四講電子政務與網絡民生,第五講電子商務與網絡經濟,第六講從互聯網到物聯網,第七講無線城市與泛在網絡社會,第八講數字鴻溝與農村信息化,第九講信息安全保障與互聯網管理,第十講信息化發展水平測度與經濟績效評估。
鄒生主編 ·新聞傳播 ·17.9萬字
《媒介批評》是對各類大眾媒介進行研究和批評的學術性出版物,意在從媒介學的角度對當前的大眾文化和時尚進行批評、讀解,考察媒介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系,提供媒介批評的方法。《媒介批評》已出版六輯,其為高等學校師生、科研單位研究人員、大眾媒體(報刊、電視、網絡等)從業者提供針對當代媒介的評論性言論和交流最新學術資訊平臺的辦刊方針獲得了業界的廣泛認同,在媒介批評與研究領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本輯文章主要分核心話題——網絡直播、今日視點——VR研究、文化產業探析、影像批評、社交媒介與時尚、文體與寫作、圖像與視覺文化,以當前正熱的網絡直播為核心話題,輔以對VR(虛擬現實技術)及文化產業、電影、社交媒介等的專題論說。
蔣原倫 張檸 ·新聞傳播 ·16.9萬字
本書是一本實戰技巧的著作,它將結合實踐和案例告訴你:“新聞炒作”有哪些作用?幕后如何操作?新聞策劃創意有何技巧?如何建立新聞媒體的網絡?新聞公關如何寫作才能出彩?它的規律和廣告有何區別?它與廣告、促銷如何配合?與營銷目標如何結合?在危機公關中如何發揮作用……本書作者長期在知名企業中擔任公關、企劃、市場部門的負責人,他把積累多年的實戰經驗,結合親自經歷的以及國內著名的“新聞炒作”成功與失敗的案例,在“整合營銷傳播”和“品牌營銷”的新視角下,對“新聞公關策劃”進行觀照和總結。
易圣華 ·新聞傳播 ·13.2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了數字印刷的基本概念、數字印刷的原理、技術方法、工作流程、設備和材料等內容。本書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可作為印刷工程專業“數字印刷”課程的教材使用,同時也可以供印刷行業從業人員和其他有關專業的技術人員參考。
車潤星 黃孝章 ·新聞傳播 ·2.8萬字
2016年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成立30年,對于出版社來說,走過的這3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30年。本書作者都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員工,來自不同的部門和崗位。承接出版社成立20周年時所出版的《思考出版:人心即市場的彼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年經營案例》一書,本書所選的經營案例主要來自近10年,在新的環境和形勢下,不同類型的工作所匯集的案例,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將這些年來不同方面的發展軌跡、細節作了較為完整的勾畫,是對我社取得的成績的總結,也是對我社今后發展的展望。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聞傳播 ·18.2萬字
《一本書的誕生》以活潑生動的文字告訴讀者一本書是如何誕生的。其中講述了很多關于書、編輯、作者、讀者、出版的有趣故事。它不是手把手的教學,卻真實展現了打磨一本書的酸甜苦辣;它不是言之無物的說教,卻有匠人精神和對極致的追求。本書是了解圖書、了解出版行業的一扇窗口。
趙宏 ·新聞傳播 ·6.4萬字
當代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為讀者講述創作過程中動人心魄的故事。書稿本身就是非虛構作品,所選案例皆為行業內令人拍案叫絕的作品,作者結合自己的創作體驗,對于各自最擅長的領域做了獨到的剖析,并在文稿中回答了讀者最懇切想問的問題——什么是非虛構?如何創作?本書并未停留在如何寫一篇更好的稿子的技術層面,而是面向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媒體從業人員和熱愛大眾文學的讀者,嘗試告訴他們如何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掌握敘事要素。本書嘗試用豐富翔實的實戰經驗代替傳統教科書,是廣大學子和非虛構寫作愛好者的案頭必讀書。
周逵 ·新聞傳播 ·25.7萬字
《新時空》是寧夏廣電總臺公共頻道推出的一檔電視新聞雜志欄目。自2006年8月28日開播以來,《新時空》以其平民化的視角,個性化的報道,豐富的節目樣式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故事驛站》《我在現場》《DV日記》《時空視角》《行風面對面》《畫里有話》《DV劇場》……應該說,這些欄目板塊在創新電視節目形態、服務社會大眾方面發揮了顯著效應。2008年,在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復評中,《新時空》被評為“中國新聞獎優秀專欄”,這是寧夏電視欄目首次獲得這一榮譽。《3年新時空的見證》對《新時空》欄目三年多來走過的歷程進行了總結和回顧,同時也希望能夠為寧夏電視界留下一份可供借鑒的圖示資料。
張泉慧主編 ·新聞傳播 ·17.6萬字
本書系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聞自由化與蘇共亡黨關系研究”之研究成果,對蘇聯晚期執政生態、媒介生態、公開性、輿論多元化、蘇聯報刊與其他大眾傳媒法的制定與頒布等核心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書中所包含的研究材料、主要見解、論述和結論等,有助于讀者從新聞傳播學角度,全面了解蘇聯晚期推行公開性與輿論多元化改革,以及大眾傳媒在改革過程中逐步走向失控的歷史過程。
張舉璽等 ·新聞傳播 ·32.7萬字
本書對電視的生產、創作、傳播等內在特質做了深入的學術探索,提煉出真實性、儀式性、創新性、規制性,以及電視劇的連續性和戲劇性等新的理念范疇,以為電視藝術理論建設做出努力與貢獻。“真實性”是電視藝術的基本命題,重點闡釋了電視藝術真實性的哲學內涵、美學內涵、傳播特征和接受效果。“儀式性”主要對電視媒介儀式性與傳統儀式的儀式性的區別做了分析,并探討了電視藝術一些重要特征如互動性、參與性等的由來。電視劇的“連續性”和“戲劇性”提出了作為電視劇本體美學的兩個重要命題,揭示了電視劇藝術魅力的奧秘所在。“創新性”與“規制性”分別從內在與外在兩種維度,闡述了電視藝術創新的獨特規律及電視藝術生產的獨特規則。
胡智鋒等 ·新聞傳播 ·20.9萬字
盧佳頭上的光環很多,自治區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委員、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盧佳被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授予“全國公益之星”榮譽稱號,2008年被全國“金話筒”愛心傳播活動授予最高榮譽獎“模范愛心大使”榮譽稱號。出乎人們意料的是,2009年11月20日,在寧夏人民會堂舉辦的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寧夏首屆巾幗創業之星”頒獎晚會上,她又以“十佳巾幗創業之星”的身份出現在頒獎舞臺上。接著,我又看到,她被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全國合作經濟產業化委員會、中國行業發展調查評價中心聯合評選為“輝煌六十年——中國杰出巾幗企業家十大魅力風云人物”,她所在的企業寧電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也因此被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民族品牌企業”榮譽稱號。
盧佳 ·新聞傳播 ·40.1萬字
本書是對2012年以來刊載于校內外各主要媒體有關寧夏大學新聞報道的選編。透過這些文字,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學校發展的基本脈絡,見證寧夏大學辦學定位和辦學思路戰略性調整取得的一系列發展成果。這不僅向廣大師生和社會各界提供一個充分了解學校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載體,而且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齊岳 何建國 ·新聞傳播 ·26.4萬字
本書運用多種理論資源,揭示中國傳統文化在大眾傳媒生存的隱秘之義,是較為全面、透徹的反思之作。以電視傳播為切入口,考察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歷史脈絡、儀式化的生存形態、知識化轉向、國家權力實踐與娛樂修辭的理論實踐。同時針對當代文化復調格局,提出中國文化發展的交往路徑。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啟示。全書資料翔實,風格思辨,視角獨特,從中可以獲知中國傳統文化在資本與權力中的境遇,以及文化傳播趨勢。
晏青 ·新聞傳播 ·21.2萬字
本書介紹了數字時代文化傳播的效能模式、原則,分析了數字時代視聽內容的收視模式及運營策略,探討了新興傳媒公司的內容傳播戰略,比較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創作主體、內容決策、內容來源、傳播方式、核心技術、銷售模式和激勵機制等方面的異同。甘肅省的文化建設是國家“一帶一路”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以甘肅省文化建設為例,對比分析了數字時代城市與鄉村文化建設發展的異同,探索了新技術變革下文化建設的路徑,總結了當前西部地方衛視運營困境和對策,融媒時代甘肅省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困境及對策。最后,本書還通過對甘肅文化傳播過程中有代表性的重大文化事件進行了傳播效果及對策研究。
陳積銀 李玉政 朱鴻軍等 ·新聞傳播 ·20.6萬字
文學蘊含和承載著最生動、最鮮活、最豐富的歷史記憶,延安文學的研究,不僅關系于自身,而且關系到整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乃至整個中國現當代文化史的建構和重新評價。延安文學在現代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共時性和歷時性傳播效應,以及民族化、大眾化的傳播實踐,更使其具有多方位考察和估量的社會史學價值。本書力求通過對延安文學傳播的研究從而回到歷史的語境中,還原生動的歷史軌跡,分析研究延安文學傳播的政治文化生態與媒介生態,探求文學的生產機制、意義建構、媒體形態的融合及拓展,對延安文學做全方位、縱深化的動態觀照。
楊琳 ·新聞傳播 ·19.9萬字
本書對于近年來中國電視發展所面臨的背景變遷,所出現的問題與現狀,所呈現出取向與態勢等予以了觀察、描述與解析。本書以“新”和“發展”為切入點,既粘連歷史,也立足現實,并前瞻未來。全書分為“新形勢”、“新景觀”、“新動向”、“新亮點”等幾個部分。“新形勢”主要是偏于宏觀的探討,涉及到產業、體制機制、政策、媒介融合、公共服務、文化生態等多個視角。“新景觀”主要是對于電視內容生產走向的描摹,包括節目格局、構成、創新及各類節目新的成果與特點。“新動向”與“新亮點”對近年來影響較大的電視劇、電視文藝、紀錄片等予以獨到的解讀與剖析。
胡智鋒等 ·新聞傳播 ·18.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