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北京,既是曾經的古都,又是現代的首都。“千年古韻”與“創新發展”兩種屬性的碰撞交融最終凝聚成為“四個中心”定位和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北京城市形象的建設與傳播則是實現這一定位和建設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本書從媒介研究、傳播研究和受眾研究三個角度入手,對北京城市形象建設與傳播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李星儒主編 ·新聞傳播 ·14.3萬字
本書聚焦于作為“全球華人媒體網絡”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馬來西亞華語電視,以全球本土化為理論基礎,梳理了20世紀50年代至今馬來西亞本地華語電視產業發展和華人觀眾收視偏好變化的歷史進程,分析了不同歷史階段馬來西亞與亞洲其他區域華語電視在產業融合、節目流通、文化交融等方面呈現出的具體特征。書中通過重點梳理馬來西亞華語電視在全球、區域、本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兩條并行的歷史發展線索——馬來西亞華語電視本土意識的日益覺醒和中華文化傳承功能的日益加強,以及中國影視文化對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影響力的日益提升,厘清了馬來西亞華人發展本地華語電視業的基本史實,并對中國影視產業進一步開拓全球華人市場、提升中華文化海外影響力有所啟示。
梁悅悅 ·新聞傳播 ·14.8萬字
本書以未來媒介發展為主要研究方向,提出媒介演化是一個“長周期”與“短周期”并行不悖的歷史進化過程。書中聚焦于“平臺媒體”這一媒介形態變遷之具體片段,將其放置在自組織理論框架中以探析其內在演化機理。在理論演繹的基礎之上,結合個案研究和深度訪談,進一步明確了平臺媒體的內部演進構造塊和頂層優化策略,提出:平臺媒體作為一個復雜適應性自組織系統,既是現階段媒介演化的最優選擇,同時也是未來媒體的發展前提。
權璽 ·新聞傳播 ·14.1萬字
《媒介文化研究》由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和媒介文化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是發表媒介文化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前沿研究成果的專業集刊,旨在關注國內外媒介文化的前瞻性、前沿性理論與實踐問題。書中主要設有媒介文化理論、媒介與流行文化、城市文化、文化研究前沿視點、媒介與社會心理、影視文化批評等欄目。
陳龍主編 ·新聞傳播 ·14.1萬字
隨著文化強國、媒體融合、“互聯網+”國家戰略的實施,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陣地和生力軍的期刊必將成為文化繁榮建設的先行者和推動者。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建設關系著出版業的長遠發展,對于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傳播力具有重要意義?!逗颖笔W術期刊數字化發展研究》是作者在調研靠前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從編輯實踐應用的角度,結合學術期刊數字化發展的演化歷程,運用信息學、管理學和傳播學的理論,以及實證調查法和文獻分析法,對河北省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數字環境下期刊發展機制進行的綜合性研究。
吳星 ·新聞傳播 ·10.4萬字
人工智能催生促發傳媒業深刻變革,帶來全方位、全流程、全鏈條的影響,以及廣泛的、深遠的、革命性的重塑。人工智能為傳媒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不斷取得人工智能在媒體運用關鍵技術的同時,新華社還重視國內外媒體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論研究。2019年5月,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成立了“人工智能時代媒體變革與發展”課題組,堅持長年、常態性跟蹤研究。本書為課題組2019年調研成果,主要分為研究報告、典型案例、問卷調查報告三大部分,全面分析人工智能在全球傳媒業應用的發展現狀,系統展示國內外傳媒業人工智能應用的技術成效,深入探討傳媒業面對挑戰的對策建議,力圖研判人工智能時代傳媒業的發展趨勢
《智能時代:媒體重塑》課題組 ·新聞傳播 ·11萬字
《數字出版實用教程》的編著主旨和架構原則是重在實際應用,基于先進的動態數字出版平臺系統,重點對從數字化加工、生產管理到數字化運營等全流程實際進行操作性講解,幫助出版單位領導人員了解數字出版平臺體系的總體架構和具體模塊功能;幫助相關院校專業學生和數字出版具體崗位人員掌握數字出版的實際運作?!稊底殖霭鎸嵱媒坛獭房梢宰鳛閷W校相關專業教學實訓教材,也可以作為行業數字出版崗位人員培訓教材,以及實際操作指南。
黃孝章 周健華 張志林 ·新聞傳播 ·8.8萬字
本書基于多維驅動模型,研究了信息化進程中如何推進信息共享的問題,提出:一要構建有效的制度機制,運用制度工具引導社會的信息共享;二要設計科學的技術組合,借助技術工具驅動社會的信息共享;三要面向市場,運用市場化手段推進社會的信息共享。其中,制度機制包括組織內部的跨部門信息共享激勵和組織之間的跨組織信息共享激勵;市場機制包括信息的直接交易機制和信息關聯價值的深度挖掘機制。通過上述途徑,全方位促進社會的信息共享,進而有效推進社會的信息化進程。
高錫榮 ·新聞傳播 ·13.2萬字
本書的研究以新媒體傳播背景下的中國環境案例為研究對象,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本書首先采用文獻研究,對中國環境案例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進行了梳理,對新媒體傳播背景下的環境案例發生的社會背景及原因進行了分析。其次,本書借助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室的數據庫,歸納總結出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環境案例的特點及演變機理。最后,本書通過借鑒海外治理研究經驗,構建一套環境問題的治理框架,一是環境問題的風險預防,二是政府的治理與應對。
榮婷 鄭科 ·新聞傳播 ·9.6萬字
《格薩爾》史詩的傳播活動遵循了科學的傳播規律,神秘性僅是一種表象。藝人在傳播史詩的過程中,會受到來自政治、經濟與宗教等領域的外部制約。史詩本體就是一個巨大的、開放性的信息庫,為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生存與生活信息。史詩的主題變化是一種“與時俱進”的主動適應性行為。史詩受眾群體具有明顯的群體特征與階層差異,受眾的接受活動是一個主動性與被動性相結合的綜合過程。藝人、僧人、史詩內容、傳播技巧、傳播對象與受眾個性特征對史詩的傳播效果都會造成影響。
王景遷 ·新聞傳播 ·12.7萬字
作為首都,北京在運用和整合各類媒體資源塑造城市形象、推動文化發展和增強軟實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也承擔著文化發展和增強軟實力的傳播重任。本書城市傳播中信息傳播渠道——“媒介”作為研究的核心內容,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及其與傳統媒體的互補與互動,關注和討論了如何在日常傳播及重大活動中選擇、利用適合北京城市形象傳播的媒體,以實現有效的媒體組合。
譚宇菲 ·新聞傳播 ·12.7萬字
《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推出的前沿問題研究報告,聚焦互聯網時代的媒體發展,使其深深植根于對中國傳播創新的探究,充分發揮智庫功能。為此,本刊試圖與您一道,走進中國傳播實踐的前沿地帶,深切關注其中的熱點、難點、疑點,采用多種研究方法呈現中國傳播實踐,共同為互聯網時代的中國傳播開辟創新路徑。
單波主編 ·新聞傳播 ·12.7萬字
本書探討中國文化語境下以社會化媒體為平臺的公共表達,剖析其表現、特點及存在問題,并挖掘它與社會變遷之間的復雜互動過程和意義,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價值。主要內容包括:一是傳媒公共性理論及其與公共表達的關系;二是社會化媒體格局及其參與公共表達的特點和社會價值;三是社會化媒體平臺公共表達的功效與困境;四是影響社會化媒體平臺公共性水平的因素;五是完善社會化媒體平臺公共表達的空間與途徑。
黃朝欽 ·新聞傳播 ·12.6萬字
覆蓋網絡技術是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數據中心網領域研究的熱門技術。本書緊緊圍繞互聯網發展的前沿課題,介紹下一代互聯網的熱點問題及其解決思路。全書從覆蓋網絡的產生背景、基本原理及應用出發,通過分析現有互聯網存在的問題,以及覆蓋網絡的不足之處,研究了覆蓋網絡拓撲構建、多路徑負載均衡路由、覆蓋網無狀態多播,以及覆蓋路由與底層物理網絡流量工程之間目標不一致而導致的路由沖突問題。本書是作者在密切跟蹤該領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的結果,是一本全面論述覆蓋網絡彈性路由與跨層優化的著作。全書圖文并茂、深入淺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讀性強??勺鳛橛嬎銠C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物聯網、信息工程等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參考用書,也可以作為關注新一代互聯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者的參考用書。
田生文 ·新聞傳播 ·8.3萬字
本文從結構演變——區域分工——發展階段三段論的形式來系統構建產而業發展戰略的理論體系,促進國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理論的中國化。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對數字出版產業發展戰略的理論推演,即產業發展理論的本土化和專業化。對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戰略的探索涉及結構鏈式戰略、區域分上戰略和階段周期戰略三個研究層面,既要對現有戰略實施存在的問題反思,又要構建新的戰略體系,以形成連貫的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的邏輯結構。
侯欣潔 ·新聞傳播 ·7.7萬字
作者在財經雜志社十年、在財新周刊社十年,這兩個十年是中國經濟領域急劇變化、企業迅速成長的時期,也是新聞媒體面臨轉型的時期。作者緊跟時代的腳步,策劃、采寫、編輯的重磅報道,每一次都引發業界震蕩。在本書中,作者結合赴美訪學期間對新聞專業主義的研究,結合多年采寫和參與的重要報道案例,從新聞學、政治學,甚至心理學等多個視角,回答了財經記者要面對的幾乎所有問題——從在社會和行業中的重要位置到應該具備的眼界與實力,從職業道德和原則到獨特的采訪技巧、細致的背景調查以及準確而專業的寫作,從傳統財經新聞的特點到互聯網時代財經新聞的特征。本書的目標讀者是,有志于新聞事業,特別是財經新聞事業的年輕學生與從業者,有志于上市公司、金融、證券、投資的研究者,有志于管理、公關等職業的從業者。
李箐 ·新聞傳播 ·10.5萬字
在網絡信息時代,社會輿論的環境、格局和結構均發生了顯著變化,對輿論引導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書介紹了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的基本內容,共分4章。第一章介紹網絡輿論的基本概念,結合近年來社會工作語境下的實際關注點,對網絡輿論形成的基礎、傳播機制等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第二章重點評析國內外合理有效地引導網絡輿論的相關案例,并對其中的網絡輿論引導策略進行了解讀。第三章重點評析國內外網絡輿論引導失當的相關案例,回顧輿情的演變過程,對案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反思。第四章立足于總結與提煉,就提升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進行闡述,并嘗試圍繞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提出符合客觀規律的應對思路及方案。本書案例豐富,解析詳盡,梳理了經驗和教訓,適合黨員干部和互聯網從業人員閱讀,可啟發讀者面對改革發展的新需求、新情況,不斷學習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的理論、方法,思考難點,科學、高效地做好網絡輿論的引導工作。
張傳新 崔海默 ·新聞傳播 ·9.2萬字
本書是一本論文集,以20世紀美國在出版領域頗有建樹的幾位編輯,如戈特利布、帕斯卡·柯維希、朱迪絲·瓊斯等出版人為核心,圍繞他們的出版經歷展開分析,對其成就和經驗進行辯證性的討論,具有故事性,又不失啟發性,對我國當代的編輯人具有模范啟迪意義。同時,也可以管窺美國出版業的發展史,以此觀照我國出版業的發展,有助于取長補短,推動中國出版業走出去。
葉新 易文翔 周麗錦 ·新聞傳播 ·7.5萬字
隨著5G技術的正式商用,業內外對5G技術與超高清視頻技術結合后產生什么樣的應用場景高度期待,兩者結合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這種新技術組合的看法如何?這些技術的變革對人們的生活、社會和國家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帶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我們組織了國內首次5G+8K+5.1環繞聲直播賽事活動暨國內首次5G+8K大型用戶視聽體驗活動,同步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完成了1200多份的用戶調查。本書基于體驗活動和調查結果編撰而成,是國內第一份5G+8K大型用戶視聽體驗調查報告,具有很強的研究前瞻性和實踐指導性。作為國內直接來自于受眾體驗的第一份調查材料,將對我國5G和8K技術的應用提供第一手數據支持。
李嶺濤 徐立軍主編 ·新聞傳播 ·6.4萬字
本書為京師青年教師出版資助基金項目。在當代中國傳媒的結構圖景中,女性媒介的崛起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現象。女性媒介的歷史根基可追溯到19世紀末維新變法運動中維新派通過媒介對女性的啟蒙,以及此后不同歷史階段中政治力量和商業力量對女性媒介的重視。當代女性媒介立足于建國后傳統女性媒介的創辦,發展于改革開放后女性媒介的轉型,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數字化傳播技術的發展,促使女性媒介的種類更加豐富,也為女性媒介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女性媒介的主要類型包括女性報紙、女性期刊、女性電視和女性網絡,其均在不同程度上發揮監測女性生存環境、為女性發聲的功能,也在媒介市場化和傳播技術數字化的影響下探索新的發展空間。這些探索對媒介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也帶來了消極影響。本書將展示女性媒介發展的時代背景,運用內容分析和個案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分門別類地對女性媒介進行多方面分析,探析每類女性媒介的發展及其優勢與不足,并借助社會性別意識對其傳播內容進行批判分析。最后,借助三維知識能力體系,力圖建構女性媒介可持續發展的知識和能力體系。
宋素紅 ·新聞傳播 ·1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