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從媒介融合的概念入手,梳理媒介融合的內涵和溯源,闡釋輿論、輿論引導和大眾媒介之間的關系,總結當前我國廣播電視輿論引導的現狀,論述媒介融合給我國廣播電視輿論引導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同時,本書還以國外媒體的新聞報道方式為例,分析闡明我國在輿論引導方面可以借鑒的國際經驗,并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提出提升我國廣播電視輿論引導力的具體策略。
段鵬 ·新聞傳播 ·16.7萬字
本書力圖破除公眾對新媒體的理解危機和認知焦慮,從邏輯思維的高度來梳理新媒體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本中以全新的生態觀念實施架構,圍繞新媒體生態系統中執行“價值供給”和“價值交易”這兩個核心功能的“內容生產”和“商業變現”環節進行展開;力圖將新媒體置于歷史源流的分析框架中,不僅討論新媒體的新特征、新規律,更通過比較研究,揭示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的本質差異;通過聚焦關鍵議題和裁剪匹配的案例,為讀者提供一個盡快掌握新媒體本質的思考圖譜。
高陽 ·新聞傳播 ·16.2萬字
技術驅動的互聯網環境變遷促使媒體呈現智媒化趨勢,使得新聞傳播業態發生深度變化,構建全方位、全過程、深融合的協同育人新機制的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本書以應用型本科院校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的實踐為基礎,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引入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協同確定人才培養,從能力本位理念、智媒化趨勢與應用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關系為切入點,從技術進路、社交載體、協同育人、課程思政、一流課程等方面探討智媒時代應用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路徑問題。
何海翔編著 ·新聞傳播 ·15.1萬字
我國傳媒業開始關注傳媒資本市場和資本運營大致就是在21世紀初傳媒產業媒介融合、產業融合的最初階段,一批新聞傳播學界和業界的人士對這一課題進行了難能可貴的拓荒式的研究,使傳媒業認識到了資本對傳媒業發展的重要性。本書基于2010年以來中國傳媒業發展的新趨勢,作者在充分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傳媒資本市場和資本運營這一課題做了更進一步的研究,補充研究了國內外傳媒資本市場和資本運營的最新情況,完成了這部書稿。
莫林虎 ·新聞傳播 ·18.3萬字
近代以來中國史學的演進主要受四個方面因素的影響:社會的變革與文化發展;史學自身求變與歷史編纂的變化;出版技術的革新;社會新興階層的積極推動。其中尤以出版技術的革新在推動中國史學近代化方面體現得最為明顯。本書主要通過對官辦出版機構、西方出資創辦的出版機構、學校(學堂)附設的出版機構、民營出版機構的研究,分析它們在西方史學傳播、改變近代中國讀書人世界觀念以及推動中國史學自身變革方面發揮的作用。同時,通過近代出版機構出版圖書的流播地域,審視近代不同地域知識分子“新”“舊”差異以及社會參與程度之別,豐富了社會史和出版史的研究內容。
趙少峰 ·新聞傳播 ·23.4萬字
本書首先總結概括了移動終端社會化閱讀的核心特征SIT,并對其進行詳細論述;其次結合實例分析了移動終端社會化閱讀的三大要素——內容、渠道和用戶對SIT的影響,內容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生產方式、內容類型和信息勢能三個方面,渠道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傳播媒介形態和信息傳播模式兩個方面,用戶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心理因素、關系變量和用戶數據三個方面;最后針對用戶移動閱讀行為和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實證研究。
王海燕 ·新聞傳播 ·16.7萬字
《社區傳播論》將新聞學、傳播學與城市社會學、社區管理、社會運動等多個學科融匯,從較為多元的維度考察及詮釋社區發展與信息傳播的關系,開拓了新聞傳播研究的新領域。在現有的新媒體意見表達的研究中,對虛擬社區的重視忽視了傳播行為發生的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存在著去地方化、去空間化的研究傾向,信息技術的發達催生了“地理消亡論”。本書從基層社會的微觀單元也即社區入手,立足于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來考察其新媒體意見表達和群體協商,把以虛擬社區為關注重點的新媒體研究再地方化,避免把新媒體研究局限于網絡本身,統合分析行動者的線上協商與線下行動,把空間緯度和場景因素帶回到新媒體的研究中。本書立足于提升新聞傳播學對社會問題的解釋力,提出“基層社會的傳播建設”這一命題,為從新聞傳播方面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學理探索。
王斌 ·新聞傳播 ·17萬字
《新媒體數據分析:概念、工具、方法》共分為8章。1章重點介紹了新媒體數據分析的意義等;2章重點介紹了新媒體數據分析的基本步驟等;第3章重點介紹了微信公眾號后臺的數據分析方法以及輔助的第三方數據分析工具;第4章重點介紹了微博后臺的數據分析方法及第三方知微數據分析平臺的使用方法;第5章重點介紹了頭條中頭條號文章、悟空問答和微頭條的數據分析方法;第6章重點介紹了新媒體活動數據分析的基本思路與常見誤區;第7章重點介紹了網站統計工具、分析指標、流量分析、訪問來源分析、受訪頁面分析及訪客屬性分析;第8章重點介紹了數據分析報告的作用、類別、日常運營報告的制作方法等。
勾俊偉 哈默 謝雄 ·新聞傳播 ·6.7萬字
章士釗創辦《甲寅》,從月刊、日刊到周刊,前后經歷了巨大逆轉。從1914年起的前《甲寅》與《新青年》的淵源關系,到1925年后的后《甲寅》與《新青年》的對抗關系,前后劇變根本上源于章士釗政治立場的轉變。前“甲寅”時期,章士釗追隨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在對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失敗的反思中,認識到單純武裝斗爭的片面性和喚起民眾自覺心的必要性。他信奉“憲政立國”和“調和立國”,具有與《新青年》一致的民主政治的政治思想基礎。在經歷了“調和立國”的實踐失敗后,章士釗的政治立場則蛻變為對封建復古的“禮教政治”的鼓吹,因而出現了后“甲寅”在政治上對《新青年》的根本反動。前后“甲寅”與《新青年》關系的轉變,反映了近現代中國在救亡圖存的歷史進程中,“以政治解決問題”和“以思想文化解決問題”的兩種思路的交互關系。
童龍超 ·新聞傳播 ·19.7萬字
本書以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羅斯、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韓國、墨西哥、南非、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亞以及歐盟等G20成員的傳播環境為研究對象,梳理分析了各成員傳播環境諸要素的基本特點及其所構成的潛網對傳播行為的深度約束,旨在幫助我國對外傳播機構樹立社會系統傳播觀,關注對外傳播活動與傳播對象社會系統諸要素之間的復雜關系,最終實現對外精準傳播。
孫有中 章曉英 劉瀅主編 ·新聞傳播 ·20.9萬字
本作品是一部論文集,研究來源于作者多年來在專業學科領域的思考。在本書的上編,文章多是從“他者”的視角和思維框架詮釋和解讀中國。在“他塑”的過程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中國形象與現實之中國的變異。本書中編,文章主要以“自塑”的視角和思維框架詮釋和解讀中國,筆者力圖通過對比研究找到文化傳播在“他塑”與“自塑”媒介呈現之間本質的溝壑。本書下編,著重關注了文化傳播中文化品牌的建構問題,并提出了“吸附性文化品牌”概念及其完整品牌建構的框架,筆者希望跳出國家形象建構的刻板思維模式,從創新視角找尋媒介呈現文化品牌的本體,進而為國家文化品牌的構建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撐。
趙楠 ·新聞傳播 ·19.6萬字
媒體可及性(accessibility)技術可以為感官功能缺損的用戶提供可供替代的媒體使用和信息獲取方式,從而實現信息獲取和傳播的無障礙。數字技術和網絡傳輸技術的發展為無障礙傳播的實現提供了有利條件。本書正是對新媒體可及性技術及其對視聽障礙者傳播活動的影響展開的多維度研究。書中從新媒體的可及性技術實現、視聽障礙用戶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和評價、基于新媒體可及性技術的用戶傳播行為和影響三個方面,對針對視聽障礙者的新媒體無障礙傳播問題進行了研究。
李東曉 ·新聞傳播 ·15.6萬字
本書主要分為新聞傳播史論、新媒體傳播、媒體與社會、國際傳播、國際視野等幾部分,匯集了新聞學與傳播學歷史研究、理論研究與實踐領域的研究成果,既注重理論的深度,又注重實踐層面的觀照性,既有鉤沉爬梳的史學發現,又有當前媒介環境下媒體與社會變遷的前沿思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程曼麗 ·新聞傳播 ·16.5萬字
本書重點研究晚清民國時期的新聞記者群體,探究新聞界結社、參與社會政治活動和維護職業公益等組織行為,展現近代中國新興職業群體的社會生長歷程及其與國家政權的相互制約關系。
趙建國 ·新聞傳播 ·16.9萬字
由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編寫,匯聚了10多年來浙江新聞工作者的精品力作;記錄了我省新聞的發展歷程,生動展現了我省新聞工作者不忘初心、薪火相傳、堅守理想、書寫時代、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風貌。
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 ·新聞傳播 ·27.9萬字
本書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視角出發,以社會組織為主線,利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深入研究了我國金沙江畔一個地勢險要、民風剽悍區域的社會群體的文化風格。本書描述了“地緣關系”和“血緣關系”之間的二元關系,指出文化阻隔源于“地緣關系”,而“地緣關系”又自發形成“血緣關系”;本書超越了利奇提出的“鐘擺模式”理論,提出“鐘擺模式”應該是動態中的“擺”和動態中的“平衡”相結合;本書還認為,在“地緣關系”基礎上形成的“血緣組織”不能將一個區域內的各種力量統一起來,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應是代表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的政治組織,即國家。本書由七章組成,在遵循人類學整體觀的基礎上,運用了歷史分析的方法和綜合比較的方法進行研究與探索,是一部內涵豐富兼具趣味性的學術著作。
廖建新 ·新聞傳播 ·19.6萬字
《深圳全民閱讀發展報告2018》主要圍繞2017至2018年深圳市全民閱讀,展開調查與研究,數十位作者分別從深圳讀書月、深圳閱讀指數、深圳數字閱讀、城市圖書館發展、主題閱讀推廣、深圳友誼書城品牌建設、童書閱讀等多方面進行研究,展開探討,撰寫報告,□終集合整理成《深圳全民閱讀發展報告2018》。
尹昌龍 ·新聞傳播 ·17.8萬字
本書是《光明日報》高級記者莊建的文集,共收錄文章57篇。文章均在《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過,時間跨度長達近四十年,經歸類、編排,共分為文脈地標、遠思懷人、縹帙留香、出版之思四個章節,對應收入有關出版社、出版人、出版物以及業界思考等方面的文章。本書從媒體記者視角反映出中國出版業幾十年來的發展與變遷,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誠如作者所言,昨天的樣子值得被記住,那是走到現在和通往未來道路上的標志物,有文化傳承的初心,有精神田園耕耘的足跡。
莊建 ·新聞傳播 ·27.2萬字
本書從實際操作出發,全面的總結中國石化宣傳部多年召開新聞發布會的經驗,從流程安排到現場安排,從前期策劃到后期評估,既有意識上的重視和提高,又有操作中的指導。書中加入了大量中石化新聞發布會的真實案例,增加了圖書的可讀性和真實性,對其他企業有很好的借鑒和學習作用。本書也加入了國內外其他企業新聞發布會的經典案例,豐富了本書的案例維度。全書的結構清晰簡明,觀點明確,語言活潑生動,并請對外經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譚云明來組織編寫,增加了圖書的邏輯性和理論性。以實操為主,點明理論的合理性,可讀性和學習性兼具。
呂大鵬 ·新聞傳播 ·11.1萬字
主題出版是中國出版事業鮮明的特征,是與時俱進、動態開放的出版板塊。本書是一部對主題出版工作進行學理性思考和實踐性研究的專著,通過梳理我國主題出版的發展進程,基于主題出版的內涵建設,研究其發展的普遍規律、創新模式。本書聚焦主題出版實踐經驗、問題與思考,從主題出版與學術出版的關系、國際化路徑與“走出去”機制、融媒體傳播模式與數字化創新、動力機制與評價機制、總體發展與趨勢分析、對近年發展呈現的若干規律性認識等幾個方面,深刻探討主題出版工作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到既有高度又有溫度,從而更有效地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凝聚黨心民心,促進國際交流,服務兩個大局。本書集學術性、實踐性、創新性和戰略性于一體,體現了出版行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主題成果。全書內容深入,探索主題出版理論,對接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布局,旨在助力推動主題出版實現高質量發展,為黨和國家的出版事業注入新的元素與活力。本書可供宣傳思想文化、新聞出版等相關領域的人士閱讀參考。
韓建民等 ·新聞傳播 ·25.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