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通過全部十章內容的描述和分析,展示了近年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變化及其特點,同時對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我國老年人的人口及社會經濟狀況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包括老年人口的收入、健康、婚姻家庭、受教育水平、在業、社會文化活動參與狀況等內容。本書還從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老年社會保障以及老年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和分析,并就老齡產業的發展對策提出了建議和思路。
姜向群 杜鵬 ·人類學 ·10.2萬字
水利社會史的研究多集中于成熟的農業社會,本書卻關注在農牧交錯地帶由于民間大型水利開發而形成的新的農業社會。河套地區的特殊性早已被顧頡剛、侯仁之等學者發現,本書在長期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圍繞從19世紀下半葉延續至今的水利開發過程和移民社會的形成發展過程來展開研究。試圖回答在這兩個相互嵌入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社會組織、信仰和地域文化如何共同被整合于三個社會和文化變遷過程,即從牧業到農業的變遷過程、移民從遷出地到遷入地的社會變遷過程和漢族文化與蒙古族文化如何相互融合的變遷過程。這三個變遷過程不僅僅是在一個橫切面上的描述,而是從背景、動力、發生機制、運行機制等角度進行縱向的中觀層面的區域性、過程性研究,在這樣一個宏大的歷史敘事中構筑起人們對當地社會是如何形成的歷史想象。對水利、移民與社會三者之間關系的研究貫穿全書,其意義不僅有搶救資料的價值,更有如何實現從個案研究走向中層研究的方法論思考。
杜靜元 ·人類學 ·19.2萬字
生態人類學是人類學的重要分支。本書在簡要回顧我國生態人類學研究歷程的基礎上,重點通過三個專題的九個案例展示了當代中國生態人類學研究的前沿,包括全球價值鏈下的生態人類學研究、生態補償政策下的人類學研究以及地方性知識的參與式技術開發。通過這三個專題的案例,本書試圖展示生態人類學在我國研究理論、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鄰域三方面的研究前沿。
何俊 ·人類學 ·11.5萬字
本書“讓‘社會’有‘文化’”這一命題是對中國“社會”研究中乏“文化”視角的本土化反省。同時,這也是對文化人類學中國研究的自我本土化反省。其中包括:①面對西方學術進入中國的自我本土化反省;②作為“本土人”進行中國本土研究的自我本土化反省;③歷史本土的自我本土化反省;④田野研究中的自我心靈本土化。第一部分:“名”辨學科,探討中國之“文”作為萬物相互作用之道的深刻學術內涵,進而理解“文化”作為人類行為的意義編碼體系之研究范式。第二部分:“學”歸本土,通過本土人類學及臺灣學派的中國研究,思考人類學中國研究的理論對話。第三部分:“文”言宗族,通過歷史上的宗族研究,與“韋伯命題”、弗里德曼的“邊陲說”以及“差序格局”等相關理論進行對話。第四部分:“鬼”說帝國,反省歷史上的帝國如何通過“鬼”的地方本土化促進了西南地區的國家化過程。
張小軍 ·人類學 ·19.5萬字
《親人的力量:中國城市親屬關系與精神健康研究》立足于社會學理論框架,以社會關系或社會結構為切入點,運用系統的網絡分析法對中國城市家庭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精神健康的差異性之源;《親人的力量:中國城市親屬關系與精神健康研究》關注家庭關系對人們精神健康的影響,對于促進國民健康水平、家庭和諧及社會和諧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孫薇薇 ·人類學 ·14.2萬字
這是一本力圖從人類學和歷史學的視角來認識中華慈善文化的教材。全書從繁蕪多元的中華慈善文化現象中析出六種基本的作用模型:宗族慈善、宗教慈善、地方慈善、民族慈善、海外華人華僑慈善和公民慈善,并探討了它們的邏輯起點、歷史過程以及典型個案。現實中的任何一種慈善行為往往混合多種不同的類型的實踐邏輯。因此,這些基本模型不過是高度抽象以便于表述、理解和教學的“理想類型”,以使讀者能夠藉此展開更為深入的探索。
朱健剛 武洹宇主編 ·人類學 ·16.8萬字
在建筑美學視野中,客家有千姿百態的建筑造型。本書對贛南客家的建筑進行了全面深入探討。作者從贛南的古村落、民民、祠堂、墓塔、廟宇、橋梁、山寨、古隘道等建筑群進行了考察。除了文字的論述,還收入大量的圖片資料。
萬幼楠 ·人類學 ·17.3萬字
全書的主體由三個部分構成,分別論述帕森斯在社會理論研究方面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一般行動理論”部分詳細論述了帕森斯學術生涯孜孜以求的社會科學之“一般理論”的發展邏輯、進程及成果,也是對帕森斯“著述史”的一個詳盡考察;“制度化個體主義”部分關注的是帕森斯社會理論的實質性取向,尤其是他對于“決定論與自由”這一西方思想史中的恒久問題的獨特闡述;“美國社會共同體”部分探討了帕森斯運用其理論框架、尤其是中后期發展的“社會共同體”理論對美國社會的歷史、結構、價值觀及其問題所做的全面分析。
趙立瑋 ·人類學 ·19.8萬字
殘疾人是人類大家庭的平等成員。尊重和保障殘疾人的人權和人格尊嚴,使他們能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機會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是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中國有8500萬殘疾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本著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關心特殊困難群體,尊重殘疾人意愿,保障殘疾人權利,注重殘疾人的社會參與,推動殘疾人真正成為權利主體,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和享有者。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將殘疾人事業發展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市場推動相結合,堅持增進殘疾人福祉和促進殘疾人自強自立相結合,將殘疾人事業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殘疾人權益保障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殘疾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殘疾人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人類學 ·9.6萬字
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人口經歷了一次有史以來最為廣泛、最為深刻的巨大變革——人口轉變。雖然世界上已有許多國家已經經歷或正在經歷著相似的過程,但是由于時代的變遷和本國具體國情的特殊性,中國的人口轉變道路顯得與眾不同。本書通過對中國人口轉變過程和中國人口政策實踐的整理、組織和分析,對中國人口轉變道路的主要內容、探索過程、基本經驗和發展規律進行概括和總結,探索中國人口轉變的特殊模式和特殊規律,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口轉變理論。
楊凡 ·人類學 ·14.8萬字
在長期的婦女史研究中,階級、種族、民族和宗教一直被視為最重要的分析范疇。事實上,婚姻狀態也曾深刻地塑造著婦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近代早期的英國,不僅單身和已婚婦女之間存在諸多差異,而且同屬單身群體的未婚和寡居婦女也有著各自獨特的經歷。一般而言,寡婦因扮演過妻子或母親的角色而得到了比未婚婦女更多的寬容和支持。但作為沒有丈夫的女人,寡婦與未婚婦女又面臨著諸多相似的境遇。在這一時期,單身的她們借助社會轉型帶來的有利契機,在公私領域中均比已婚婦女更加活躍和自主,成為了父權制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然而,她們發起的挑戰卻引發了父權制的強化。父權社會動用經濟、司法和意識形態等多種手段對之進行打擊和規訓,以鞏固傳統兩性關系、重塑男性權威。故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近代早期英國單身婦女的處境趨于惡化。
曾亞英 ·人類學 ·18.7萬字
《王權》是英國人類學家A.M.霍卡的一本人類學研究經典著作。霍卡是20世紀早期英國人類學的一位重要學者,其對于王權神圣性和社會整體性的討論,系統地提出了王權研究的經典問題,本書即霍卡在這方面的代表作。本書主要研究了兩大問題:一是試圖證明人類社會結構的起源來自早期人類由于崇拜太陽而形成的王權制度;二是通過對各種文明歷史的比較,試圖證明王權制度的雛形來自共同的源頭。因此,本書對太陽王權、加冕典禮、獻祭儀式、入會禮等儀式都進行了跨文化的詳盡考察研究,研究材料涉及了東南亞、太平洋島嶼、印歐世界和埃及文明等多個區域。通過研究,霍卡不僅確認了社會整體性來源于王權,還通過尋找不同文明現象結構的有機相似性對王權制度的源頭作出了推論。此外,霍卡還說明了整體性的社會分化是如何發生的,以及社會生成的動力為何。
(英)A.M.霍卡 ·人類學 ·14.3萬字
人口老齡化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為破解人口老齡化困局,我國政府明確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服務體系”。當前居家養老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居家養老服務潛在需求巨大而供給嚴重不足。本書在全面梳理居家養老供求現狀和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立足于時間銀行面臨的問題,運用金融創新思想尋求破解人口老齡化困局的新思路,創新性提出由政府發行社區貨幣作為金融創新工具對居家養老的重要戰略意義,進而從理論方面論證引入社區貨幣對互助養老代際交換的作用機理,從實踐方面探索社區居家養老中心試點引入社區貨幣的探索性實驗。目標是以引入和發行社區貨幣作為金融創新工具,激勵各年齡階段的社區居民積極行動起來自發照顧身邊老人,以緩解居家養老服務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的矛盾,有效化解年老風險。
鄭紅 ·人類學 ·18.5萬字
本書論述社會調查的應用與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各種事項、加深對社會與社會實踐的理解,提升社會調查與社會實踐的應用能力。
鄭暢 ·人類學 ·16.7萬字
人口年齡結構的階段性轉變會對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轉變,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本書從中國西部地區層面著眼,針對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及經濟結構的影響,深入地開展前瞻性的定性與定量研究,希望有助于系統、完整、準確把握西部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在轉變過程中對經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影響,從而為科學、合理地制定相關的人口調控政策和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及借鑒。
魏淑清 ·人類學 ·14.4萬字
針對超大城市農民工問題,本書利用國家衛計委全國流動人口調查2013年數據,選取北上廣深四個超大城市15509個農民工案例,從職業獲得、就業、收入、消費、社會保障、居住、教育、健康、婚姻家庭等九個方面,分析探討了其工作生活狀況,通過數據對比分析得出北上廣深農民工已經不再是一個同質化的群體,而呈現顯著的差異。在此背景下,超大城市農民工政策需要做出怎樣的回應?這是我們提出的問題,也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馮虹等 ·人類學 ·8.1萬字
《中國人類學》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惹人類學教授周永明主編。旨在辦成人類學領域的連續出版物。本書以推動中國人類學整體學科發展和學術研究為宗旨,立足中國本土,面向海外同行,定位前沿高端,注重理論創新。通過刊登國內外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反映學科發展的動態和嚴肅成果,以期成為中國及國際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學術園地。第一輯分為路學研究、全球化專欄、青年學者專欄和書評等幾個部分。
周永明 ·人類學 ·17.3萬字
本書為“江蘇省群眾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研究(JFIBS)”項目的主要成果,書中闡述了符合各類生育政策群眾的生育觀念、生育意愿、生育計劃以及生育行為,指出了社會、經濟、政策/制度等因素在宏觀、家庭和個人層面對生育意愿的影響,厘清了在中國的社會經濟和生育政策背景下生育意愿與生育行為之間的關系及影響因素,分析了生育行為對未來生育水平可能產生的影響。
鄭真真 張春延 ·人類學 ·19.6萬字
本書是“名家文選”系列的第三部,收錄了中山大學周大鳴教授的17篇文章,反映了作者近三十年來的若干思考和學術實踐,讀者可從中看到一位中國人類學學者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和中國社會發展的變遷。
周大鳴 ·人類學 ·16.7萬字
當前,中國老齡化進入了“邊富邊老”的新時期,老齡化面臨高峰值期的挑戰。中國養老服務需求總量擴張、層次提高且不斷升級,在此背景下,中國養老服務供給水平及結構是否升級、供給有效性如何評價及提升、供給升級的方向及措施是本書要著手研究的內容。本書基于2016-2018年北京、長春、鄂爾多斯、呼和浩特、成都以及青島“城市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需求個人調查”數據,“老年人養老意愿及服務需求現狀調查”“養老服務現狀調查”“城鄉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個人問卷調查”數據,長期從事城鄉老年人養老需求與供給跟蹤研究。希望建立一套指標來全面客觀地評價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效果,并提出提升建議;通過實證分析為社會資本市場預測與效益評價提供參考,以減少投資盲目性,提高有效供給。
王橋 ·人類學 ·1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