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人的性情》是一部暢銷百年的驚世之作。本書開創了研究中國國民性的先河,被稱為“世界上研究中國民族性最早、最詳盡、最切實的著作”,也是西方世界研究中國、了解中國的必讀之作。魯迅在其生命的最后十年,曾三次向國人推薦此書。書中總結了中國人性格的二十六個方面,列舉了大量事例,語言生動犀利,論述深刻,反映了一個時代中國人的概貌,書中的真知灼見在當今仍然發人深省。
(美)阿瑟·史密斯 ·人類學 ·16萬字
在全球體系重新構建、民族國家激烈競爭的當今世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使國民知曉自己、讓世界認識中國,已成為關涉甚廣的重要議題。本書立足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其與世界各民族的跨文化交往,梳理和總結人類學的中國故事。全書內容包括對西學東漸后人類學本土化問題的學科性思辨,同時也涉及了與之相關的的個案論述。其中既有關于多民族中國的總體論述及夷夏關聯的田野調研,也包括了以北美、不列顛及俄羅斯等地為例所做的跨文明比較。
徐新建 ·人類學 ·22.3萬字
從胎兒到墓地,一切親密關系都是母嬰關系的延續,動物學家莫里斯解碼人類親密行為的根源。當你是孩子時,你偎依在母親懷里;當你戀愛時,你會摟抱你的情人;朋友相見時,你們會握握手;感到孤獨時,你會伸手摸摸你的狗;當你默默思考時,你會不自覺地托著頭……人類有尋求親密行為的本能,當都市生活抑制親密行為時,就會產生各種代替行為:焦躁不安的成年人,去尋找成人安撫奶嘴——香煙;用舒服柔軟的布料做床褥來代替兒時被母親懷抱的感覺;驚恐時用手捂住自己的臉給自己安慰……莫利斯從動物行為學家的視角,追尋人類從子宮到墓園的親密行為模式,追溯親密行為的根源。他說:出生前和出生后的幾個月是親密關系的種子被種下的時候。
(英)德斯蒙德·莫利斯 ·人類學 ·13.4萬字
本書濃縮了中華人文精華的讀本,從常識趣聞、遠古傳說、宮廷文化、風俗文化、節日文化等方面選取知識點匯編成一道人文盛宴,內容充實豐富,帶領我們步入中華文化的殿堂,從而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的中華人文知識,提升自身文化素質。
譯夫編著 ·人類學 ·11.9萬字
本書介紹了人既因“行”而“在”,又與“行”同“在”。廣義之“行”的展示涉及多重方面,并受到實踐智慧的內在制約。以成己與成物為指向,實踐智慧體現了說明世界與改變世界的統一。在賦予智慧以實踐品格的同時,實踐智慧也為實踐過程的合理展示提供了內在的擔保。
楊國榮 ·人類學 ·19萬字
國際經驗表明,發展至工業化中后期,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非農轉移從無限供給轉向短缺,形成“劉易斯拐點”,這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2014年,我國勞動力總量出現改革開放以來的首降,工資成本快速上升,我國勞動力的規模優勢和低成本優勢正逐步喪失,而新的比較優勢尚未充分建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刻不容緩,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目前,新生代農民工(“80后”農民工)是未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供給主體,但其人力資本不足是我國人力資本不足的集中表現。因此,作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新源泉的新生代農民工,其人力資本開發機制研究迫在眉睫。本書重點聚焦我國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的特點、問題及障礙分析,并在理論視角下嘗試探索其提升路徑。
尹德挺等 ·人類學 ·18.9萬字
本書是“名家文選”系列的第三部,收錄了中山大學周大鳴教授的17篇文章,反映了作者近三十年來的若干思考和學術實踐,讀者可從中看到一位中國人類學學者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和中國社會發展的變遷。
周大鳴 ·人類學 ·16.7萬字
女性主義是什么?為什么我們需要女性主義?如何用女性主義進行思考?圍繞上述種種問題,日本著名學者上野千鶴子與知名漫畫家田房永子,開始了一場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課堂。她們用幽默的語言、傳神的漫畫,回溯女性主義的發展歷程,暢談母女關系、性、工作、婚戀、育兒等日常生活中的議題,駁斥關于女性的刻板偏見。這堂課不僅開啟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訴我們:女性主義,不僅僅關乎女性,更關乎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日)上野千鶴子 田房永子 ·人類學 ·6.9萬字
本書關注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在各大城市中流動的青年新移民群體,主要探討這一群體在城市中的鄉愁情結、文化身份困惑、多重身份危機,以及他們在使用新媒體融入本地、尋找自我發展、重建新的文化身份上,媒介對身份建構的作用、方式與途徑。
劉燕 ·人類學 ·14.5萬字
本書匯集了著名人類學家馮珠娣關于中國、中醫的九篇研究論文。作者認為,中醫被限制在“醫學”這一強大的全球分類體系中,未能有效地向中國和世界的人文領域傳達自己的聲音。
(美)馮珠娣 ·人類學 ·16.2萬字
趙良宇所著的《環境經濟社會(近代徐州城市社會變遷研究1882-1948)》以環境與城市發展的關系為視角,分析了徐州近代發展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歷史環境基礎,并著重研究了近代交通的變革對徐州城市社會變遷的作用;本書選擇了較好體現近代徐州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社會文化生活演變的若干主題,如城市工商業、城市金融、城市教育、城市物質文化(交通工具)、城市社會災亂及社會救助等方面加以系統的梳理和探索性研究;這些方面既是近代徐州城市社會變遷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影響近代徐州城市社會變遷的重要因素。本書通過探尋這個古城在近代的歷史變遷,力圖揭示近代徐州城市由傳統向近代轉變的根源所在。
趙良宇 ·人類學 ·19.3萬字
邊疆觀念的拓新,研究視角的拓展,在更加宏大的國際環境中考察邊疆問題成為一種關鍵的范式轉型。社會性別是近年來社會問題研究的一種重要理論視角,本書聚焦婦女在社會穩定維護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對當前西南邊境地區社會穩定維護中主要婦女問題的歸納與分析,思考婦女發展影響社會穩定的深層原因和影響機制,探討婦女發展的主要障礙與成因,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促進西南邊境地區的婦女發展和社會穩定維護提出可資借鑒的建議和策略。
王天玉 ·人類學 ·17.8萬字
本書是一部描述二十世紀初愛爾蘭鄉土社會的經典作品。它也是最早的一部人類學研究西方社區的著作。在不長的篇幅內,作者用簡明清晰趣味的筆調描述了克萊爾郡鄉下人的日常生活:農莊,家庭,土地,活路,相親,趕集,消費,娛樂,串門,禮拜,信奉,民俗,傳說;同時也展現了婚姻與家庭、父母與兒女、農村與集鎮、年長者與年輕人之間環環相扣的權利和義務的紐帶,以及他們之間的互相期待、行為規范和關系平衡。本書是作者六場公開系列講座的文本版。為了適合普通聽眾,作者的語言平易近人,完全沒有(同行交流常有的)拒人門外的術語。在流暢生動的描述中,作者也闡述了做人類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向讀者演示人類學者在田野里看什么,怎么提問,如何重啟,怎樣分析,怎樣提煉。
(美)康拉德·M.阿倫斯伯格 ·人類學 ·13萬字
本書基于我國現代城鄉人口流動的大背景,以廣西南寧所轄一個壯族村莊為主要切入點,運用多點田野及人口流動民族志等方法,既從流出地的視角探討人口外流對原空間傳統社會文化的影響,又從流入地的視角分析流動者在新空間的適應過程,同時討論空間分離背景下的實踐者如何利用傳統和現代的方式加強彼此的聯系與溝通。
李虎 ·人類學 ·25.7萬字
《親人的力量:中國城市親屬關系與精神健康研究》立足于社會學理論框架,以社會關系或社會結構為切入點,運用系統的網絡分析法對中國城市家庭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精神健康的差異性之源;《親人的力量:中國城市親屬關系與精神健康研究》關注家庭關系對人們精神健康的影響,對于促進國民健康水平、家庭和諧及社會和諧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孫薇薇 ·人類學 ·14.2萬字
本書主要討論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任職于華西協合大學的部分學人在華西地區展開的植物研究。作者將這些學術活動置于其時的社會思想情境中考察后指出,這類研究在與同時期博物學和人類學研究的交互往來中,從一開始便與華西地區的人文-自然世界發生著較為直接和頻繁的互動。而在各種關系互動中展開的華西協合大學人類學研究,逐漸凸顯出其以博物學為底色的特征,此一特征在后來華西的人類學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延續。
李如東 ·人類學 ·15.8萬字
本書充分利用全國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數據,以及課題組所開展的城鄉老年人需求問卷調查數據,借助人口學、統計學方法,對河南省人口老齡化以及老年人口發展的現狀、特征、趨勢等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此為基礎,還具體分析了當前河南省城鄉老年人口的各方面需要,以及河南省現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理論與實踐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依據人類需要理論提出了基于需要的新型養老服務體系的理想框架和建設路徑。
盧守亭 賈金玲等 ·人類學 ·24.9萬字
本書從“人的城鎮化”理念出發,沿著“農業轉移人口宏觀特征與市民化態勢(背景態勢分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制度障礙(宏觀需求分析)→農業轉移人口的需求與市民化影響因素、機制(微觀需求分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制度創新(供需匹配)”這一政策和制度供需分析鏈條,將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置于可持續生計發展框架中,系統探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的關鍵問題,深入分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實踐路徑和政策體系。
江立華等 ·人類學 ·20.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