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研究選擇中國高等院校的多民族文學教育進行考察研究,旨在探討高校文學教育在文學理念、專業設置與課程教學等方面的設計是否符合多民族中國的文學實情,以及這樣的文學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對受教育者的國情認知、身份認同與民族凝聚等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
付海鴻 ·教育 ·20.2萬字
本書為周棉主編的依托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留學生與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集刊。本冊為2023年第1期,包括中國式現代化與民主研究;留學生與中國社會發展研究;教育學研究;文學、藝術學研究;東南亞研究;學術傳記·回憶錄六部分。
周棉主編 ·社科總論 ·27.1萬字
村改居是中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現象。社會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多為不斷產生的、新的、現實性問題。村改居帶來了社會保障、戶籍改革、環境等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也帶來了民眾利益保護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關系著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也關系著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書主要立足于長三角區域,以問題為導向,描繪了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利益訴求的新形態。
趙定東 ·社會學 ·32.4萬字
本書關注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其各個研究室和其出版的學術期刊,以及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武漢大學俄羅斯烏克蘭研究中心、沈陽俄文專科學校、北京大學俄語系、新華社國際部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俄語部等機構,詳細地介紹了這些機構和期刊在俄羅斯研究領域創立開拓的歷史淵源、與時俱進的發展脈絡、長期關注的重點難點、不同時期的領軍人物,以及各個階段的主要成果。此外,還介紹了《漢俄大詞典》《新時代俄漢詳解詞典》編撰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以及蘇聯教育對中國的影響。
李永全主編 龐大鵬副主編 ·社科總論 ·20.6萬字
本書分別從《齊民要術》的語言、詞匯、語法、諺語等四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第一章概述了《齊民要術》語言的專業性、口語性和地域性的三大特點及其語料價值。第二章是《齊民要術》的詞匯研究。包括常用詞研究,同義詞研究,新詞和新義研究,以及疑難詞語考辨研究等。第三章探討《齊民要術》的語法和句法研究。分別以《齊民要術》中的量詞、連詞、介詞、副詞為例,分析了中古時期漢語語法的特點,通過橫向和縱向的比較,揭示出了漢語語法的發展變化規律。第四章《齊民要術》的諺語研究共整理出《齊民要術》中的農諺、民謠123條,對每條采用了先解字、再翻譯、后解義,力求使每條諺語和民謠通俗易懂。本書依托于濰坊科技學院農圣文化研究中心科研平臺成書。
高玉婷 ·語言文字 ·21.5萬字
本書充分利用全國人口普查和抽樣調查數據,以及課題組所開展的城鄉老年人需求問卷調查數據,借助人口學、統計學方法,對河南省人口老齡化以及老年人口發展的現狀、特征、趨勢等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此為基礎,還具體分析了當前河南省城鄉老年人口的各方面需要,以及河南省現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理論與實踐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依據人類需要理論提出了基于需要的新型養老服務體系的理想框架和建設路徑。
盧守亭 賈金玲等 ·人類學 ·24.9萬字
本書從“人的城鎮化”理念出發,沿著“農業轉移人口宏觀特征與市民化態勢(背景態勢分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制度障礙(宏觀需求分析)→農業轉移人口的需求與市民化影響因素、機制(微觀需求分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制度創新(供需匹配)”這一政策和制度供需分析鏈條,將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置于可持續生計發展框架中,系統探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中的關鍵問題,深入分析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實踐路徑和政策體系。
江立華等 ·人類學 ·20.4萬字
本書深入剖析了高等教育需求的本質與動因,將其視作受制于社會經濟文化約束的稀缺資源。在城鄉分層和社會分層的影響下,農村家庭高等教育的需求—獲得—滿足呈現連貫非一致性特征。本書將研究下探至農村家庭子女的整個教育過程,系統分析了農村家庭高等教育需求與獲得的核心要素、關鍵環節與特點,并提出了一整套社會支持框架,旨在幫助農村子女克服家庭資本匱乏的弊端、提升學業成就、增加高等教育機會。這些討論和建議為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和關注教育公平的讀者提供了新的認知視角與實踐方向。
譚敏 ·教育 ·25.1萬字
本書以社會學的想象力和理論視角,分析社會生活中的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探索教育的本質及其發展變化規律。本書以探討教育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研究對象和方法、學科功能和范疇、學科意識和性質為邏輯起點,進而闡述教育社會學的三大理論流派,即教育功能論、教育沖突論、教育互動論;從社會學角度對班級組織、教師、學生以及課程體系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社會流動、社會變遷、社會互動、社會分層、民主、階層等社會不同組成要素與教育的互動關系;研究社會學視閾下的媒體素質教育、教育變革及高等教育發展等理論與實踐問題。
王國勇編著 ·教育 ·2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