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慣習與譯者抉擇:晚清(1895-1911)翻譯規范及譯者行為研究
本書關注翻譯的社會屬性,關注譯者作為“社會個體”的身份特征,將翻譯視為譯者作為“社會個體”,根據自己的慣習,參照具體的社會因素,通過與翻譯規范的互動而做出抉擇的過程。本研究主要采用描寫性的方法,構建了譯者行為背后的抉擇模型與描寫框架,重構了晚清時期的翻譯規范,對共時多元規范背景下林紓與嚴復的翻譯抉擇過程進行了細致的對比描寫,然后又歷時地考察了魯迅翻譯從遵從規范,到抵制規范,進而促進規范嬗變的翻譯行為抉擇過程。通過共時與歷時的對比考察,詳盡呈現了譯者作為獨立的社會個體,面對翻譯規范時行為選擇“共通性”背后可能存在的“差異性”,而這樣的差異性,則可能會融入慣習當中,通過譯者行為實踐而促使翻譯規范發生嬗變。
·20.6萬字